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7篇(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7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1856个字,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语文名师教学设计7篇(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7篇(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

  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嚣、吭”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5个字,正确读写“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

  4.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白公鹅》中的鹅的共同点,体会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嚣、吭”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即将、姿态”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文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的“侍”读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

  3.比较课文中的鹅与课后“阅读链接”《白公鹅》中的鹅的共同点,体会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

  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而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2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接了上文,还引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①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②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尽职尽责。)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突出白鹅的叫声大而严厉的特点。)

④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傲然。)

②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

④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3)白鹅的吃相。

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②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偷偷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④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⑤作者把白鹅称作“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有势的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侃白鹅拥有特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了白鹅的特点,又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高傲,步态从容,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③语言风趣幽默。)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róng毛蔓màn延凋diāo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5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平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义诗题

  1.谈话导入。

(1)师: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的?(预设:风景是美的;画画是美的;舞蹈是美的……)

(2)师:人们常说“发现美是能力,留住美是本事”,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美?(预设:画画、拍照、写诗……)

(3)师:美就像一扇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诗歌这把钥匙开启美这扇大门。(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2.释义诗题。

(1)板书课题:短诗三首。(师指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诗有短有长,其中篇幅不超过14行的诗可以称为短诗。

(2)了解“繁星”,指导书写。

①师:看看课文,我们将要学习的三首短诗的诗题是什么?谁来读读诗题?(预设:繁星)(板书:繁星)

②指导书写“繁”字。(出示课件)

③解释“繁星”。

  a.师:再读诗题“繁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b.示例:密密麻麻的星星、满天的星星……

  师:一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繁星,多而密的星星,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好。(生齐读)

(3)明确诗序,简介作者。

①明确诗序。

  a.师:仔细看看三首短诗,诗题后面还有一串数字,分别是什么?(生齐读)

  b.师:《繁星》共收录164首短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七一、第一三一和第一五九首。

②简介作者。(课件出示冰心简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读诗。

①生自由读诗,圈出生字新词。

②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师指导读准“啊”的音变。(出示课件)

  a.师范读后,指名读。

  b.生在课本上标出读音,齐读;师生合作读。

  c.师:把这两句送回诗中,再读读三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

(1)检查要求会写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指名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③易错提示:“藤”读后鼻音,“膝”读“xī”,不要读成了“qī”。

④师引导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

  a.同音字识记:漫(漫灭)慢(快慢)萝(藤萝)箩(箩筐)

  b.说文解字识记“蔓”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蔓,形声,从艹,曼声。本义: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c.形近字识记:膝(膝盖)漆(油漆)躲(躲开)剁(剁肉)

⑤指导书写。“藤”下面的“氺”,笔顺是:竖钩、点、提、撇、点,不要写成了“水”。“躲”左边的“身”里面是两横,“身”为偏旁时第七笔长撇改成短撇。

(2)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短诗三首》。

(2)师指名分别读三首短诗。

  2.学习课文。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发现短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里面可藏着秘密呢!

(2)朗读《繁星》(一三一)。

  师:大家集中注意力听朗诵,并想一想,短诗为什么朗朗上口?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3.反复朗读,发现诗“韵”。

(1)根据诗句开头的“哪一”可以看出,有的句子句式相仿。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反复诵读。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2)关注句末的“?”,读出节奏。师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注意读出问号的语气。

(3)关注“同音成韵”。感知“光、香、响”的韵脚“ɑnɡ”,读出节奏。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师指名读,感受韵脚“anɡ”。

③师范读后生练习读。

④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感受通过排比句式表达的强烈情感。

⑤理解“思潮”。

  师指导: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这就是思潮。

⑥师指名读,读出作者起伏的思潮。

  二、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1.学习《繁星》(一五九)。

(1)师引导:还有哪首诗,你也读出了这种感觉?

(2)课件出示诗句。

(3)反复诵读。师指名读后生分小组合作朗读。

(4)体会诗韵。

①师引导:你发现这首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了吗?

②预设:韵脚“了、里”。

③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a.反复诵读。师指名读,评价朗读;师范读后师生合作朗读。

  b.理解“风雨”。师:“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一样吗?

  示例1:“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示例2:“心中的风雨”指经历的困难、挫折、痛苦……

  c.朗读《繁星》(一五九),注意复沓的手法,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她“心中的风雨”。(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2.学习《繁星》(七一)。

  师过渡:当你一遍一遍读着这首诗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它的节奏,想到了它的画面,更感受到了它的情感。在朗读中,你发现了这首诗的情感,这首诗便有了生命。作者心中的风雨、耳边的海浪声,都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回忆,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习:

  r自由读繁星(七一),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r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3)同桌交流问题。

(4)师指名交流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想到的画面放到朗读中。

①延长字音: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师范读,生模仿朗读)

②补白想象。

  a.师指导想象: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当时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作者会做些什么呢?此刻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b.生想象、交流后,再读诗句。

  c.师引导: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谁言寸草心……在母亲的膝上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③顺势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这些记忆都是作者无法忘记的,这就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5)师:让我们想象作者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桌前,回忆着那些发生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的事。带着这样的想象,让我们再读诗句。

(6)师引导: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生自由交流)

  三、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仿写诗句。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渐渐进入作者的诗中,仿佛看到她童年的画面。现在请你们自定题目,按照《繁星》(七一)的句式,仿写诗歌。

(2)出示课件。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的(),()的(),()的()。

(3)生仿写诗句。师巡视指导。

  2.分享仿写的诗歌。

(1)师指名朗读自创的诗歌。(相机出示课件)

(2)师生评议。

  3.深情诵读《繁星》。

(1)师引导:听着你们朗读创作的诗,仿佛置身于我们童年的画面之中,现在让我们走进《繁星》,重温这段星光之旅。

(2)全班齐读。

  4.师小结:我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诗歌,读出了诗的韵律,想象出它的画面,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不仅走近了诗人,也走近了我们自己,这就是诗的味道。(板书:味)

  5.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繁星》一书。

(2)推荐课后读物。(出示课件)

(3)师要求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7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

  2.连近义词,学习补充句子,朗读背诵成语,积累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学做名人卡,了解名人的典型事迹,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1.写好汉字,积累语言,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2.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其更加具体、生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名人事迹。

四、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我会写。

(1)出示两组汉字,读一读,仔细观察,说说这两组字的区别。(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偏旁:第一组都是“折文旁”,第二组都是“反文旁”。

  结构:第一组都是上下结构,第二组都是左右结构。

(2)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别指学生说,教师归纳,顺口溜帮助识记)

(3)教师示范书写。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第一组字中的“复、夏”要区分,“复”的中间是个“曰”字,“夏”的中间是个“目”字,写“折文旁”时,“横撇”与“捺”之间拉开一点更美观。第二组“反文旁”的字,基本上以竖中线为界,“牛”字和“正”字的末笔改“提”)

(4)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书写时坐姿要端正,每个字要写匀称,写美观,写正确,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5)同桌互相评议,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贴上一面小红旗。

  2.我能连。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2)观察范例,理解题意。

(“毁灭—消灭”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这道题目就是要我们将近义词有线连起来)

(3)学生自由地连线。

(4)品读五对近义词,全班交流,说一说每对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我能填。

(1)播放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个句子:

  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又潜入水底叉鱼去了。

(2)读一读,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句子,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生动、更具体)

(3)好句欣赏。(播放课件)

  穷孩子凯利不得不挨家挨户推销产品。

  顶着烈焰的火箭,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插蓝天。

  狡猾的狐狸在树林里垂头丧气地转来转去。

(4)你能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生动、具体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评议。

(5)鼓励学生读好句,并在平时习作中要学会将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二)百宝箱

  1.出示三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找规律,说说成语的意思。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表情和心情的描写)

  第一组成语都以“眉”字开头,这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第二组成语都以“心”字开头,“心平气和”指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及其舒畅、愉快;“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悦。第三组成语都以“笑”字开头,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2.你还能说出用“眉”、“心”、“笑”这三个字开头的成语吗?

(小组合作,边说边记,看哪组记得最多。如:眉清目秀、眉目如画、眉目传情、心悦诚服、心不在焉、心服口服、心驰神往、笑逐颜开、笑里藏刀……)

  3.成语接龙。

(用开火车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快、跑得远)

  4.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

(三)大舞台

  1.汇报交流搜集的名人事迹。

  2.你了解到的名人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名人名字)

  3.这么多的名人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4.播放课件,教师展示搜集到的名人简介及其典型事迹。

(小结:这些名人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做名人卡,向名人学习。

(1)出示名人卡片范例,仔细观察卡片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2)学生动手制作名人卡。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并美化名人卡)

  6.交流分享,展示名人卡。

(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7.举办“名人展览”。

(此活动可放在班上举办,邀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参观,也可以放在校园内举办,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名人,向名人学习)

语文名师教学设计7篇(初中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