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

时间: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精品9篇)

  【导语】《公输》是初二语文教案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通过讲述公输般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勇敢、仁爱和智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情操。本文是热心网友“songjiaoyi”收集的《公输》初二语文教案(共9篇),供大家参考。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xx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结句,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文分析】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朗读课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声四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山市相关成语

  【—初一语文总结之山市相关成语】,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

  历历在目: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直接霄汉:直与上天相接。

  孤塔耸立: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

  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一切乌有:全都没有了。

  碧瓦飞甍: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总结: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 初二,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技巧分析: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26rdquo 初中物理;“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温馨提示:说明方法包括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顿号

  【—点:顿号】关于语文中顿号的知识内容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习。

  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 初三,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希望上面对顿号的知识内容总结学习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吧。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语素构造

  【—初三语文总结之语素构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够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语的语素叫自由语素。不能单独为词的词素叫规范词素。由于汉语是分析语的缘故,这种词素在汉语并不常见。

  附加式: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语素跟一个附加成分组合成词。例如:

  子:刷子 梳子 钳子 夹子 剪子

  儿:画儿 棍儿 盖儿 圈儿

  头:馒头 石头 后头 甜头 苦头

  们:我们 你们 他们 咱们

  第:第一 第二 第十

  三、重叠式:用重复语素的方法组合成词。例如:

  妈妈 渐渐 常常 刚刚 慢慢 想想

  总结:自由语素两端都可以有停顿,即两端都是自由的,不与别的语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如汉语“好”“去”“家”“葡萄”。但自由语素不是永远自由的,大多数自由语素都能跟别的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此时即不再是自由语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格列佛人物分析

  【—之格列佛人物分析】,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格列佛】

  他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寻常的鲁滨逊(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勇敢、机智善良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

  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

  总结:格列佛最后航行到一个叫慧?国的地方,那里的主宰者是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礼节,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贪婪,没有欺骗,没有战争,没有陷害,心都是纯净的,善良的,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练习

  【—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练习】,《天上的街市》全诗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他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

  (一)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第一节中,诗人抓住了街灯和明星的什么共同特点构成比喻?

  2.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诗人为什么要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总结: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初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初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安排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种感情,但有一种感情大家肯定都有。那就是感动。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可以多读读,加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学们,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蜡烛仅仅只是蜡烛吗?于是,我们又向蜡烛发出了第三个问题,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教师适当拓宽思路,允许有不同见解。)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完本文后的感受。)

  2、本文表现的超越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确让人感动,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其实,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知道你们收集到了什么资料或者平时了解到有关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由学生自己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评点。)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

初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公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能说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流派吗(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兵等)?由“墨家”导入课文。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

  2、墨子和《墨子》介绍:(1)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板书:《公输》)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力求读准。 (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 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 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的故事,表现了” 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 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有口难辩。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

  (4)“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

  (5)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二)分析第二回合: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通过对比和比喻。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善”。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体会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分析第三回合

  1、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

  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集体朗读课文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

  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

  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1、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

  2、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3、模拟对话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墨子机智、勇敢,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是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

  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宋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随主题的需要而定。

  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宋的。对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都是略写,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

  4、 学习课文后,最大感受是什么? 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5、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板书

  公 输 《墨子》

  见公输 墨子:闻警赴楚

  公输:义不杀人 以义相责

  墨子:义不杀少

  墨子 见楚王 楚王:必有窃疾

  止楚攻宋 墨子:王吏攻宋 以智相责 智慧勇敢

  与此同类

  见公输 公输:九设械尽

  墨子:九距有余 以技相较

  持器待寇

  人物

  墨子 劝楚攻宋 “非攻”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楚王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课的创意在于文言文的演读活动。这是一篇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散文,形象含于语言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等值得揣摩联想。因此,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变化,通过对话内容与对话环境体味人物形象,进行表演式阅读活动。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1.介绍《战国策》导入。

  2.讲述春秋战国故事,了解时代背景。

  二、读课文。

  采用分层朗读方法。

  (一)将课文读准。

  注意以下读音:

  械 牒 荆国 麋鹿 公输盘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 敝舆 守圉

  (二)将课文读顺畅,把握重音和语气停顿。

  注意以下句子: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三)将课文读懂。

  1.教师范读。学生听记。

  2.学生试读。教师辨正。

  3.学生再读课文与注释。

  4.学生、教师对译、互译课文。

  注意以下内容:

  ①掌握词语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 ……

  吾义固不杀人 然,胡不已乎 吾知所以距子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②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胡不见我于王?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杀臣,不能绝也。

  三、演读课文。

  1.概括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学生讲述课文故事。要求不遗漏课文内容。

  3.重点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③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④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读好下面的疑问句。

  ①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5.读出下面排比句子的特点。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②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6.用想象的方法,为每个句子加上神态、动作、语气变化,说明理由。

  如:

  公输盘(关切地笑问)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愤怒地)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学生试着变化读课文。

  7.学生用想象扩展的方法讲述故事。

  8.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课堂小结。

  人物评点

  设计理念:

  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形象鲜明。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把握言外之意,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探究。采用评点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揣摩人物语言。

  抓住人物最具有特点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其说话时的潜台词。

  学生选择个性化人物语言进行揣摩评点,老师点引。

  如:

  墨子:“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一见面就提出无礼要求,借以引出公输盘的所谓“义”。如果对方答应,则可以指责他的无义;如果对方反对,则借此引出对方战争的无义。可谓用尽心计。

  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对于墨子的要求,公输盘当然拒绝,以免落下无义的骂名。对照他协助楚王的行动,可以看出他的虚伪。

  楚王:“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理屈,但词不穷。楚王以造好云梯作为借口,实质上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实力,威胁墨子:尽管你说的有道理,但你又能把我怎样?显示出楚王的蛮横无礼。

  二、分析人物细节。

  学生结合语言评点,抓住细节分析,老师归结。

  如:

  墨子:墨子并没有直接劝说楚王,而是抓住他的谋士公输盘,所以,先对公输盘施加压力,让他背上不讲道义的罪名,借以对楚王间接地施加压力。这不愧为一种非常成功的迂回战术。这个细节,充分显示墨子的高超论辩技巧。

  公输盘:对于墨子的言论,表面上折服,却以已经答应了楚王为由进行退却,可见公输盘的圆滑。

  楚王:同样,对墨子的对策口头上认同,但骨子里还是不服,用已经找到对抗的方法相威胁。这一细节充分表现楚王的仗势威逼的性格。

  三、概括人物性格。

  结合以上评点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各用一句话评点人物形象特点。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全文的意思,掌握部分实、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二)学习墨子的论辩艺术。

(三)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导入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鲁班的故事导入,介绍公输盘的高超技巧,以及他为楚国造云梯的故事。

(三)请学生谈谈《公输》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内容——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他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分别与公输盘和楚王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四)课堂练习

  1币淮识嘁澹

  虽虽然(虽然)

  虽杀臣(即使)见见公输盘(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之请说之(代词,代依靠你杀人这件事)

  子墨子九距之(代词,代公输盘)

  公输盘之攻械尽(主谓间,不译)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

  2碧厥饩涫剑

(1)“宋何罪之有?”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一般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请几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其他学生矫正翻译

(六)归纳全文的结构(见“板书设计”)

(七)学习墨子的论辩艺术

  1蹦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没有开门见山,而是采用了迂回战术,巧设比喻,诱使公输盘说出自相矛盾的话。从公输盘的“义不杀人”说开去,在指出公输盘之举不仁、不忠、不强之后,又回到劝公输盘去制止楚惠王攻宋这个问题上,指出公输盘所说的“义不杀人”与先前替楚惠王制造云梯去攻打宋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公输盘只好心悦诚服地认输了。

  2蹦子是如何说服楚惠王的?

  明确:墨子规劝楚惠王远比规劝公输盘艰难得多,从而也更突出了墨子的论辩才能。墨子首先巧设了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诱使楚惠王回答“必为有窃疾”。接着,墨子穷追不舍,又通过三组类比,指出楚攻宋好比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然后墨子明确指出,强楚攻弱宋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就把楚惠王诱使到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行动发生矛盾的窘境上去了。这是墨子劝阻楚惠王放弃攻宋主张的重大突破。但惠王理屈词不穷,他只承认“窃疾”在道义上的不是,却不肯放弃攻宋的主张。这使墨子的劝阻出现了僵局。于僵局后,墨子另辟蹊径,将说理辩论转到以实际行动迫使楚惠王放弃攻宋的主张上来,这就是与公输盘较量攻守之术。最终使得楚惠王折服了。

(八)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教师补充介绍墨子的有关资料

  明确:墨子,名翟(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之说。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志;“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的主要著作为《墨子》。《墨子》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说理。

《公输》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美伊战争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墨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兕 牒 守圉 禽滑厘

1、分角色朗读课文,研读第1~4段,组织讨论,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略)

2、研读第5~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⑥:“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⑦: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3、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4、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

5、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初二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

  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跑步 长高 穿衣 洗漱 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间

《公输》初二语文教案(精品9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