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5篇)

  【前言】在教育的征途中,教案是我们与学生共同前行的指南,而在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中,我们应该如何精心呈现,以使学生们能够轻松掌握知识,收获成长呢?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问题。以下是热心网友“hedanfubendi”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15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26#39;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 篇3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 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边

  顶点

  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

  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

  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

  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 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2B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2B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2B7=19(人)

  预设2:3×4%2B7=19(人)

  预设3:7%2B3×4=19(人)

  预设4:7%2B(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2B4×3和7%2B(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3.能够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运白菜”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故事导入,同学们,学校的食堂很快就要开伙了,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到农场去了解一下蔬菜的情况,小朋友们想不想一块儿去看看?课件展示:菜场的美丽图片,最后场景定格在白菜地,小朋友们问农民伯伯:“伯伯,你们今天卖了多少白菜啊?”农民伯伯说:“我们早上才摘了850棵白菜,运走了两车,一车运了288棵,另一车运了256棵。”

  师:二(1)班的同学被难住了,同学们想帮助他们吗?

  2.板书:运白菜

  二、互动解疑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看了刚才菜场的情况,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结合刚才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一共运走了多少棵?”“运用了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板书算式。

(1)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2)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

  三、启思导疑

  从以上解决问题所用的两种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找回多少棵,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应用连减法,第二种方法是“先加后减法”方法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四、实践运用

  1.练一练。

(1)1000-207-168

(2)436―179―36

(3)456-278-132

(4)930-(80%2B480)

(5)368-(168%2B127)

(6)1000-185-145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B235

(2)712-284

(3)94%2B438

  3.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928

(1)星期三和星期四的里程表上的读数为什么是相同的?

(2)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3)五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五、总结评价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何收获?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48人,家庭学习环境良好,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49%。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位数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

  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刮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刮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没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教育研究工作中,我们二年级教研组本着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着重点,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试验,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启迪,让学生能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学习的资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工作目标:

  1、抓好课堂常规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新课程为指导,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长的目标;)

  3、培养学生轻松学习、喜欢学习、快乐生活,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学研讨课、教案交流、培训内容的分享、教学用具的共享等)打造专业团队,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学习目标。

  三、教研措施:

  1、精心备课。

  严格按照“五精”教学常规认真备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前教师应熟悉课标、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的重点、难点、板书,作业设计在教案中均有效体现。

  2、认真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仅要启迪智慧,还要培养技能、教化思想,执教过程中要严谨。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有条理、生动易懂和富于启发。板书工整,尊重学生。做到数学课堂要简约而有效。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学生鼓励,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避免急躁情绪。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1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同学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同学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同学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同学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同学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同学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同学,二年级的同学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同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同学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同学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同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同学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同学,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同学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同学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同学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同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同学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同学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同学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2

  一、实验班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多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实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目的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26quot;百%26quot;和%26quot;千%26quot;,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课程标准对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基本要求:

  1.数与代数:

①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②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

③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羡慕能进行估计

④能熟练的口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⑤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⑥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羡慕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⑦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空间与图形: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②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统计与概率:

①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②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③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4.实践活动:

①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提高实验效果所采取的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五、关于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能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巩固数学知识,发挥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作用。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广泛地接受新信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同数学有联系的生活乐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特长。把学习数学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学期,在第三单元后,安排了%26quot;剪一剪%26quot;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进一步的掌握有关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在第七单元后,安排了%26quot;有多重%26quot;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巩固有关克和千克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这一活动中还运用了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测量的知识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经常的开展一些小型的数学游戏活动,如:算术棋,算术扑克,算术套圈等。同时,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小知识,通过数学家的故事,还可以激起学生当数学家,勇攀数学知识高峰的愿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认识宽窄

  指导孩子通过观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其大小、多少、异同等等,提高宝宝的观察和辨别能力。

  目标

  教宝宝认识宽窄。准备

  5块长短、宽窄递增,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硬纸板。方法

  1.家长出示一块长方形纸板,引导宝宝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2.让宝宝把5块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硬纸板用重叠法比较它们的长、宽,并说出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哪个最宽,哪个最窄。

  3.请宝宝将这5块长方形纸板按长短、宽窄的顺序排成一排。

  指导

  家长一定要求宝宝说清颜色。

  比宽窄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宽窄,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宽窄。

  2、在操作中经历对10个以内物体按宽窄排序的过程。

  3、体验操作探索的乐趣。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彩色片

  2、学具准备:彩色片、不同宽窄的积木等。

  3、操作册、蜡笔。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走线的游戏。叫过小桥。”带领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

  2、集体活动。

“今天有些客人来到了我们班,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吗?”

① 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宽窄。

“看看,这两个彩色片谁宽、谁窄呢?”

  教师取出“彩色片”中的宽窄比较明显的2片彩色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谁宽、谁窄。

② 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宽窄。

  请幼儿每人抽取一片彩色片,和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宽,谁的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比较宽窄:比如一端对齐比或叠放在一起比较。

③ 学习按宽窄排序。

  请幼儿拿好自己的操作卡片回到位子上,进行操作卡片,并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比较出10个彩色片的宽窄,又是怎么排列的?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用多种方法比较积木的宽窄并排序 第二组:找找教室内外宽窄不同的物品并排序。第三组:完成操作册第3、4页的活动,4、交流小洁,收拾学具。

“谁来说说在活动中你是怎么来进行宽窄排序的?” 请幼儿说说自己在游戏中遇到宽窄不同的情况时是怎么比较的。引导幼儿收拾整理好学具。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椅子搬到走廊上,搬一把椅子可自由进出,但搬桌子时就卡住了,为什么?怎么办?

  2、在室内找出宽窄不一样的的物品并排序,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物品宽窄的。

  认识粗细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比较粗细

  数学:比较粗细 活动目的: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等.活动过程: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让它变粗或变细。

  2、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4、出示圆柱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5、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1)

  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2)

  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延伸: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认识薄厚

  活动目标:

  1、感知6以内的数。

  2、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认识和区分物体的高矮和厚薄,能将物体按高矮和厚薄排序。

  3、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活动准备:

  教具:图片,厚薄不一的书5本。学具:幼儿用书第32页,笔。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巩固认识高矮,按高矮排队。

  请三位高矮不同的幼儿站到前面来,让大家观察比较,可以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有序地排队。

  再请5——6位高矮不同的幼儿上来,让他们目测比较高矮排序。

(2)认识厚薄。

  出示厚薄不一样的书本,提问:这里有什么?有多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用比较和目测的方法认识书本的厚薄,再请幼儿上来比一比排一排,学习按厚薄给书本排序。(从薄到厚、从厚到薄。)

  2、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哪个厚?哪个薄?并认读汉字:厚薄,并在厚书旁边的圆圈里图上黄颜色。

(2)观察比较彩色格子的长短,说说:哪个颜色的格子最长?哪一种最短?并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在右边的格子里写上写上数序。(3)启发幼儿按数序提示给格子涂色。

  3、活动评价。

  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表扬正确排序并大声讲述的幼儿。

  比较厚薄

  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并对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准备: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 过程:

(一)目测

  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

  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 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 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3、出示书

  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

  4、出示鞋盒

  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这么办法啊

  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

  1、教师出示围巾

  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 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 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

  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

  师:那金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 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

  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 教师检验2-3样物品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相邻数

  活动目标:

  1.感知相邻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根据前一个数或后一个数猜相邻数,2.认识数字9。

  3.喜欢和同伴合作共同游戏。活动准备:

  1.《幼儿画册》

  2.数字卡片1-9大小各一套。活动重点:

  能感知相邻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根据前一个数或后一个数猜相邻数。活动难点:

  认识数字9,并喜欢和同伴合作共同游戏。活动过程:

  1.了解1-9以内相邻数

(1)师:我们小朋友有相邻朋友,那数字宝宝也有相邻朋友吗?我们请数字宝宝出来问一问吧?

  出示数字卡片1-9(乱排数字顺序)师:数字宝宝排的队伍出来了,看排的对吗? 让幼儿重新排放数字卡片。

(2)帮助幼儿找出数字宝宝2的相邻朋友

  师:3和4的相邻朋友是什么?

  幼儿探讨3的相邻朋友是2和4,延续7的相邻朋友是6和8。

  2.游戏:相邻朋友在哪里。

  教师把1-9张小数字卡片发个9名孩子,抽取大数字卡片其中一张数卡,“嘿嘿,小朋友,我问你X的相邻数是……” 相邻数的幼儿出来(游戏反复多次)3.幼儿操作《幼儿画册》。教师出示《幼儿画册》

  师:“小天使在天上按数的顺序挂星星,有的星星背过身去,你知道背过身去的星星是几吗?请小朋友给背过身去的小星星写上对应的数字?”

(1)教师发放《幼儿画册》给幼儿操作。(2)教师在旁边指导。

  4.教师和幼儿跳数字操来结束活动。

  找邻居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了解10以内数字的相邻关系;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

  活动准备: 数字1—10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请幼儿说出代表小动物的数字;

  2、老师说数字,请幼儿说出数字代表的小动物的叫声;

  3、老师学小动物的叫声,请幼儿说出这个小动物两边相邻的数字是几。

  二、游戏《拍手问答》

  1、复习10以内的相邻数。教师边拍手边问,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如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3的朋友是几和几? ——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3的朋友是2和4。(可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2、游戏:卡片乐

——游戏开始,把1—10的卡片放在桌面上,教师请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

——赢幼儿先取一张卡片,输的幼儿找出它的相邻数。——游戏再次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操作

  1、幼儿完成数学作业本《找邻居》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指导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3、教师批改作业,纠正个别作业做错的幼儿。

  四、活动结束

  给数字排队

  设计思路:

  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和他们可以表示量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给顽皮的数字宝宝排队的情境,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数的顺序,以及通过出示一定数量的动物卡片,让孩子们在认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字表示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10以内数字,他们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的顺序和数表示数量;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数的顺序和数表示数量;

  3、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和生活中的情景相关联。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计1到10数量的动物图片;数字卡片从1到10各两张。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手指游戏好不好呀﹗老师出手指,小朋友们说出数字,然后交换。老师说数字,小朋友们出手指,如(我说5,我出5)。

  2.刚才的手指游戏真好玩,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按数拍手的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字,然后小朋友们一起拍几下手,不能多拍,也不能少拍。

  二、在游戏中体验、感知数的顺序和数表示数量

  1、小朋友们真能干,接下来我们要认识一下这些数字宝宝,和它们打个招呼吧。(1)看课件,识图,说数。(2)出示卡片,认数。(今天,数字宝宝也来到幼儿园,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我们快来认识一下吧﹗一边认一边零乱地贴在黑板上).2、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数字宝宝很顽皮,它们到处乱跑,站得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讲秩序。下面我们来给数字宝宝们排排队吧﹗(板书课题)宝宝们来和老师一起帮助这些数字宝宝们排好队、站整齐呢?(请幼儿上台操作)大家看,数字宝宝站整齐了吗?我们一起用手指数一数。(幼儿从1数到10)。宝宝们真棒,数字宝宝们站好了,宝宝们也归队了。(鼓励,奖励,提示让孩子回到位子上。)

  3、老师手中还有数字宝宝呢。它们想和小朋友握握手,然后一起玩一个找位置的游戏。(请小朋友们自己上台找位置,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大家看看它们都排整齐了吗?鼓励一下他们。现在数字宝宝要回家了,请数字宝宝1来到老师这里(让数字宝宝1回家),我们一起把其他的数字宝宝按秩序送回家去(孩子送宝宝回家,老师鼓励,奖励孩子们)。

  三、在数与说中理解数的顺序和数表示数量

  1、说位置。请小朋友从前往后数,说出自己坐在第几排,从左向右数是第几个,并引导孩子说出 “我是第几排,第几个。”再说一说老师站在第几排,第几个。(逐一完成)

  2、老师指着一个数字问:这是几?它从左边数起排在第几个?它还可以表示什么?(数量),如几支粉笔?引导幼儿说出数字既可以表示顺序,又可以表示数量。

  四、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让我们知道了数字宝宝从1到10的顺序,还知道了数字既可以表示顺序,又可以表示数量。小朋友们回家后要告诉爸爸妈妈,你的座位在第几排第几个?你有几本书?几位老师?

  大树小树排排队

  设计意图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也在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有足够的探索、发现、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和时间。

  活动目标:

  1、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2、能将10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顺序进行正逆排序。活动准备:

  1、课件:小动物排队。

  2、数字卡片1—10。

  3、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操作卡若干(同颜色组和不同颜色组)。

  活动过程:

  一、给数字宝宝排队。

  1、口头数数:从1数到10。

  2、出示数字卡片,让孩子从1—10排队,并让孩子找出从小到大的排列规律。

  3、教师随意抽出一张数字卡片,让孩子按照同样的规律从这个数字宝宝开始往后排至10。

  4、口头数数:从10数到1。

  5、出示数字卡片,让孩子从10—1排队,并让孩子找出从大到小的排列规律。

  6、教师随意抽出一张卡片,让孩子按照同样的规律从这个数字宝宝开始往前排至1。

  二、出示课件:小动物排队。

  1、出示图片一:小猪排队。

  A、师:春天来了,草地上来了许多小动物,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快乐的跳舞,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根据什么规律来排队的,好吗?

  B、请幼儿说出小猪的排列规律:从小到大或从矮到高。

  2、出示图片二:小鸡排队。

  A、师:我们再来看看,还会有什么小动物来跳舞,他们是根据什么规律来排队的呢?

  B、请幼儿说出小鸡的排列规律:从大到小或从高到矮。

  三、给图形宝宝排队。

  1、同颜色组。

  A、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若干,请幼儿从小到大排队。

  B、同样请幼儿从大到小排队。

  2、不同颜色组。

  A、出示不同颜色的三角形纸若干,请幼儿从小到大排队。

  B、同样请幼儿从大到小排队。C、帮助幼儿不受颜色干扰排序。

  四、操作活动:给树排队。

  1、比较大小:找找不干胶上哪棵树大?哪棵树小?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的?

  2、请幼儿将不同大小的树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粘贴到相应的位置,完成排序。

  活动反思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整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并非采用灌输、传授、说教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排序这一概念,而是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并迁移排序的经验。活动中,教师处处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让幼儿大胆尝试、学习、比较运用各种经验进行排列,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不足之处:

  每个环节结束后,没能有效地运用小结语帮助幼儿疏理经验。

  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做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注重经验的提升、关注方法的习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活动的功效。

  认识日历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日历,体验日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游戏互动,学看竖列找到相应的日期是星期几,并知道星期×所对应列的所有日期都是星期×。

  3、细心操作,按规则完成任务。活动准备:

  1、搜集各种日历布置在教室中; 2、2011年日历ppt;

  3、四组不同学具

  一、按顺序填日期

  二、盖印星期

  三、找节日送标记

  四、圈出相同的星期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引起探索日历的兴趣。一边听故事一边呈现ppt,感知一年有12个月。

  二、了解日历的结构及基本知识

(一)认识日历中的月(ppt呈现弹出月)

(二)出示实物日历认识星期

  1、借助ppt和大日历,了解日历的主要元素。1)认识日期

  2)认识星期的排列,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3)认识月

  2、“找日期”,师生共同在日历上找出指定的日期。

  3、找星期

  借助ppt中小兔子爬杆的方法,理解竖直向上寻找星期的方法,感知列。

  1)找一找:今天是星期几 2)看看小兔子用了什么好方法 3)尝试用小兔子的方法找出星期几 4)找一找今年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

  5)了解列中的“日期”和“星期几”的对应关系

  4、尝试通过星期找日期。

  老师的生日是×月的一个星期×,看看日历,猜猜老师的生日是哪天?

  三、分组游戏。

  1、介绍新游戏。

  第一组:日期填空:将空白处的日期填上 第二组:星期填空:将空白的星期用印章盖印上 第三组:用圈圈出一列相同的星期 第四组:给节日送标记

  2、跑组游戏。

  先玩好的小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日历里有很多不同的排列形式,看看在这些日历上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生日。

  四、评价与小结。

  将作业单收集起来,做成一本完整的日历,鼓励幼儿给自己的生日做上小标记。

  认识日历

  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二、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重点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

  重点提问: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老师这有不同的数字卡,请小朋友猜猜这些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

  请小朋友把自己桌上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数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

  重点提问: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2B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2B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2B13-6(2)22-6%2B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也许是刚开学吧.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脑很积极,积极的举手发言。我的目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考习惯。比较注意培养“差生”良好的分析和说的习惯,即使是平时不怎样会动脑筋的同学分析的都很有道理,有比较好的效果.而且还注意培养优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讨论,最终得以优化。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B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B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今天上课前,我对于小括号的教学有很大的疑惑.究竟小括号的教学在本节课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不是很清楚.在教学时我在二一班上课时教学中孩子比较疑惑,对于小括号的认识比较突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在二二班上的时候,我注意了小括号的引入顺序,孩子们掌握的比较好.教学中着重指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2B7=19(2)2X6%2B7=19(3)2X8%2B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上完后,感觉乘加、乘减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学生掌握比上节课比多比少的两部计算解决问题还容易些,孩子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效果很好!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2B7=25(个)3X3%2B3X3%2B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孩子在生活中找乐趣.在本节课中,我吧孩子带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孩子快乐的寻找,幸福的发现。孩子们学的开心,玩的愉快。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认识平均分是在整个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平均分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学习除法。本节课平均分的教学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通过动手摆学具很好的了解平均分。效果很好!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们的平均分的多种分法比较繁杂,对于小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比较麻烦,弄不清楚多种分法的意义和步骤,有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感觉。大部分同学掌握比较好。能在老师的分析下,合理清晰的研究平均分的多种反法。对于个别差生来说需要个别辅导使之有效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刚开始学习除法的认识,孩子们掌握的还算比较好。在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对于极个别学生来说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大部分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感觉孩子的暂时掌握好存在假象,对于除法的意义并不是真正的掌握,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除法的意义。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孩子的表现很出色,也许是因为我的心情很好的缘故,我看着孩子们的欣喜的眼光,心情也很好。上起课来觉得很舒畅,感觉孩子们学得也好。但是在做练习时,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虽然这是一节练习课,好象只是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做练习四的第8题的时候,孩子列出的乘法和除法算式都只有一个。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在上课时,引导孩子真正的去理解乘法和除法之的联系,让孩子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教学中主要带孩子通过理解明白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与方法.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用乘法口诀求商来解决孩子比较困惑的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孩子也许是经过几节课的磨练了,所以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好.大部分孩子已经会很好的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只是有些差生不能很好的融汇贯通,需要在课后仔细的辅导.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7、28页,练习五。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教学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孩子在这节课中已经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尚,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差生思考实际问题中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上完后,感觉乘、除法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学生掌握比上节课的乘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还容易些,孩子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效果很好!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通过练习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更好的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效果很好!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虽然这是一节练习课,好象只是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虽然这是一节练习课,好象只是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二年级上册直角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本节课必须让孩子充分的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特征,辨别他们的区别是本节课的学生难掌握部分.因为孩子对与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不容易一下子接受,所以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但是我想通过几节课的练习,孩子会逐步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的.重点是指导孩子用直角去辨别,并强化方法.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二年级上册直角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本节课必须让孩子充分的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特征,辨别他们的区别是本节课的学生难掌握部分.因为孩子对与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不容易一下子接受,所以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但是我想通过几节课的练习,孩子会逐步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的.重点是指导孩子用直角去辨别,并强化方法.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b)方法

  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c)方法

  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d)方法

  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孩子对于动手剪平移和旋转的小人比较感兴趣.孩子用剪刀剪出了自己满意的各种图案,那种成功的喜悦是老师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我真的想如果每天都能让学生这样快乐的学习数学就好了.在教学中,当我自己也动手剪出了本来不会剪出的8个小人的旋转图时,我也像那高兴的孩子一样的兴奋!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过程:

  一、回顾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对本单元有整体概念。

  二、出示投影是锐角的在□里画“√,”是钝角的在□里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的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平移几格?哪些是转动?转动的在□里画√?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观察,逐渐明确判断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及时订正,完成课外作业。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练习课的教学中,怎样能让孩子在复习课上每一天都很快乐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如果精心地为孩子准备每一个有趣的习题和练习,这样,我也像那高兴的孩子一样的兴奋,那么我的教学怎么能不成功呢?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过程:

  一、回顾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对本单元有整体概念。

  二、出示投影是锐角的在□里画“√,”是钝角的在□里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的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平移几格?哪些是转动?转动的在□里画√?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观察,逐渐明确判断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及时订正,完成课外作业。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练习课的教学中,怎样能让孩子在复习课上每一天都很快乐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如果精心地为孩子准备每一个有趣的习题和练习,这样,我也像那高兴的孩子一样的兴奋,那么我的教学怎么能不成功呢?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1)学生独立计算(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1)出示题目

  4×()=36 6×()=42 63 ÷()=7 32 ÷()=8 48÷()=6 9×()=54(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2)学生自己找信息(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做练习的时候整体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差生因为不能够及时的做完作业,所以在讲的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第三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表

  2、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

  二、展开学习

  1、完成第52页第8题(1)出示表格

(2)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3)计算并填表

(4)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53页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2)教对答案

(3)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完成第12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第9、11题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2)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倍的问题有些孩子容易和以前学习的乘法问题混淆,要好好的让孩子理解含义.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第五课时 练习课

(三)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过程中,我自己首先感觉孩子理解两步计算的理解力、逻辑性,思考力等真的达到可以比较独立的思考这类的应用题吗?我自己也觉得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地方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讲才能更好的让他们理解,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总的来讲我觉得把解决问题放在这里,在知识和孩子的理解能力上有点偏难,有点高估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第七课时 练习课

(四)教学内容: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 56÷7 32÷8 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 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 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2)学生尝试练习(3)交流解答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但是有些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步计算,分析时,弄不清楚究竟自己要求什么,要算什么?即使做出来了,也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感觉。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做练习的时候整体还是不错的。复习时提高差生的兴趣是比较难的事情.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哎!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

  1、分步解答:6ⅹ6=36(人)36÷9=4(组)生:

  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一些同学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容易做死题目。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百、()百、()百、()百。(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3)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color=#FF00FF]教学反思: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自己也不明白下面究竟是什么数,看来,有些孩子的数感是天生的。而有些孩子必须多数、多想,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可能是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自己也不明白下面究竟是什么数,看来,有些孩子的数感是天生的。而有些孩子必须多数、多想,才能有所提高。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学反思:

  比较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些孩子在练习时太冲动、情绪化比较重。不能仔细地读清楚每一个数字,容易出现错误。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学反思:

  比较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些孩子在练习时太冲动、情绪化比较重。不能仔细地读清楚每一个数字,容易出现错误。第五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1)569()()()(2)1998()()()(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 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 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7504 8007 9500 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读写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学反思: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在难点中间有零数的读写中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我主要让孩子在头脑中强化计数器的认识和记忆,让他们利用计数器来进行读和写。第五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1)569()()()(2)1998()()()(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 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 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7504 8007 9500 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读写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学反思:

  因为数字变大了,有些孩子的数感不是很好。往往在整百数的过度时不是很清楚。在难点中间有零数的读写中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我主要让孩子在头脑中强化计数器的认识和记忆,让他们利用计数器来进行读和写。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 1059 5791 135

  2、填空()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

  十、()个一组成的。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 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 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 的大小?

  汇报得出: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

  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 7239和7007 2133和3144 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 ? 2867 7□00>7240 646 > 6□2 □49 > 413 □21 > 201 4293 > 4□63 15+7< □+7 20-20÷5 > □-20÷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2)1720、1730、()、()、()(3)5000、5100、()、()、()(4)1360、2360、()、()、5360、()(5)2130、3240、()、()、6570、()(6)9999、8888、()、()、5555、()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比较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有些孩子在练习时太冲动、情绪化比较重。不能仔细地读清楚每一个数字,容易出现错误。但是,通过练习已经比前面有所进步了。第七课时近似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

  1998、()、()、()9997、()、()、()497、()()、()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1001 996 1008()>()>()205 306 402()<()<()[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平均分),对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

  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A、有剩余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成人,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平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