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精品5篇】

  在设计归园田居教案教学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因为只有通过精心的设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是网友“yongmuhe”分享的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以供借鉴。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 篇1

  陶渊明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 暧(ài)

  2、 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 深潭 方宅十余亩 四周

  榆柳荫后檐 遮蔽 桃李罗堂前 排列

  依依墟里烟 村落 久在樊笼里 喻官场

  3、 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 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四句)

  4、 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2

  时洪林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重在对文 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作者邮箱:

《归园田居》教案 篇3

  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

  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

  生默读,交流词义。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2分钟后

  生3:老师,我来读。“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

  生鼓掌

  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

  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

  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

  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

  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生:慢慢品读

  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

  生10(着急举手):老师我明白了,“一种执着”就是战胜荒芜的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用努力战胜它。(有同学鼓掌)

  生11: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是很准确,这首诗应该是同一种执着,不可能有两种执着。记得在初一的时候你给我们将“学而第一1。1”的时候,你告诉我们很多人都解读错了,一段话不可能有几个主题,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两个转折应该表现的是同一个执着。

  生10:那你说是什么执着呢?

  生11:后面有个“但使愿无违”应该是作者的“愿”,结合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应该是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

  生10:那怎么理解第一个转折呢?

  生11:哑口无言

  师:应该有个结合点吧!(学生交头接耳,没有反应)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提示:大家先寻找可能出现画面的语句,然后认真体会交流。

  生:读,然后交流。

  生12:老师,我找到了。(师点头默许)“道狭草木长”句。我仿佛看到了狭窄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草,一个老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上独行。

  师:嗯~(声音拉长)

  生4:他找的这幅图画,和开头的草荒差不多,我觉得不准确。(有同学笑)

  生7:我觉得应该是“带月荷锄归”句。

  师: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师:月下散步图?

  生9:一锄。

  师:劳动晚归图。此图有何意味?

  生13:温馨、和谐。

  师:请同学们用“没有……,有的是……”的句式说。

  生6: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月下晚归的惬意。

  生14:没有官场的黑暗,有的是劳动的诗意。

  生15: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劳动的快乐。

  生16:没有没有耕种好的遗憾,有的是对劳作的享受……

  师:同学生说的很好,有了图画,愉悦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第一个转折理解了吗?

  生11:理解了。有一种对田园的渴望支撑他不怕劳苦,地荒怕什么,劳动就是了,总比在官场滚混强。(同学们大笑)

  师:对,就是这种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无限向往的执着。劳动的苦中也有乐。那么,苦衷有乐本质也是苦啊,作者写劳动的辛苦的作用是什么?

  生17:这个简单,就是反衬官场的黑暗了。你想,这么苦的劳作作者都能苦中作乐,作者宁愿放弃官场,回归田园,不是说明官场对他这种正直的人来说更苦吗?

  师:概括得好。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师:这里说的朴实是文风。

  生读、思考。

  生18:这首诗歌的语言好像对面谈话,没有一点含蓄。

  生19:这首诗和一般诗歌最大的区别是作者没有选择什么意象来营造某种意境,都平白如话。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写的什么东西。

  师: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不过以后大家不能这样说哟,要用专业的术语来说。现在大家来自由谈谈作者的人

  生21:作者宁愿选择劳苦的田园劳动,也不留在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生22:作者在田园劳动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表现了作者的隐逸思想。

  生23:作者之所以厌恶官场,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同流合污的洁身自好。

  师: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概括。用“这首诗通过……表现了……”的句式

  生24: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苦中作乐,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

  生25: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苦中作乐的标绘,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通过对黑暗莞城的厌恶,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师:好,生25用一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人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乐于归隐

  三、研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精品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