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时间: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5篇(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5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3598个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5篇(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供大家参考。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5篇(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1

  读余映潮《谈日记》心得体会

  阅读了余映潮的《谈日记》,思考良多,而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日记的实践者,所以他道出的话语才真实、贴切。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积累和反思,教育日记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第

一、帮助教师的专业学习。教育日记中记载的教育理论、读书心得、名家经验、名言警句等都能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第

二、帮助教师积累资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记忆的东西。只有勤于动笔,我们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第

三、帮助教师的自我反思。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时失败和挫折经过反思更能变成一种财富。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善于积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为我们工作创新的源泉。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教育日记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彷徨,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以更轻松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记的内容多种多样,只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做记录,比如:

第一、记录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时的论据,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话。只要看到好的句子,或一段,或几行,或三言两语,不在乎多少,在乎这句话的分量,有价值的,就记录下来。

第二、记录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们的工作中,会有一些成功的事例。记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对“问题学生”一次成功的转化、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这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时,那成功的经验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了,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第三、记下失败的事例。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有收获,也都有过失。我认为失败的事情,更应该一记,因为它更能帮助一个人进步。在日记中是有勇气讲述自己的失败的,叙述事件的经过,分析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打好预防针,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四、记下和学生的交流。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当然,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说许多的话,所以要选取典型的、有用的材料进行记录。

第五、记录自己的体验、感想、反思。如针对班级中自习课学生经常讲话的现象,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针对某种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教育日记的形式不但可以是书面记载,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写博客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育日记可以成为我们工作资料库,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个资料库,相信我们会更快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2

  听余映潮教授报告心得

日我在我校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的专题讲座和余老师的两节课。在这短短的一天的学习中,我感触颇丰。余老师已经六十八岁,但依然对于教学和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一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余教授的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余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他的关于“关于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板块式教学"实在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呈现出若干“板块”的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第三:余老师的优秀的学科教师的定位给我们指明了自我发展的方向

  余老师的“优秀的学科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在自身的发展上要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定力强大的人、目标明确的人、积累丰富的人、精力提炼的人、记忆高明的人。能够用整体反复法提升自己的教材研读的能力,把教材读厚,将教材教薄;能用一课多案的方法提升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因为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当堂在知、能上真有收获;能用优化细节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学术上、在学问上,细节能够显示出深度与高度,创意在先,细节到位。能用积累范例法提升自己训练指导的能力,教师丰厚的积累是学生学习的福音。能用专项研究法提升自己积累资料的能力。能用短论写作法提升自己学科研究的能力。我们要象余老师那样设计教学,让我们的课上得有味、有趣、有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乐在其中。我明白了上课不能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而要问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第四:余老师的课没有花架子,没有高谈阔论的言语 他是凭借他的睿智和学识、他的恬淡与从容,他的经验和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把学生带进他创设的“问题王国”之中,学生在他的独具匠心地引导和无痕的点拨下,智慧的火花时时迸发出来,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问题被一一突破。

  我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环环入扣;折服于余老师有效问题的设计,精练简化而能够统领全局的妙绝。同时,我还折服于他的睿智、踏实 ,他的从容、潇洒,折服于他的微笑提携后辈,诲人不倦,折服于他的精湛学养,高超教学艺术。

  他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大胆的探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勇于创新和开拓,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3

《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反思

  窦旭升

日下午我在我校报告厅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从这短短的半天培训中,我感触颇丰,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半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

  第一:余教授的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余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他的关于“关于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板块式教学"实在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呈现出若干“板块”的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第三:余老师的课很“活”

  余老师的“主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便于激活学生知识积累,我们要象余老师那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去品析课文,同时自己又能做必要的讲析,那样,我们课就能上得有味、有趣、有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乐在其中。我明白了上课不能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而要问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第四:余老师的课没有花架子,没有高谈阔论的言语

  他是凭借他的睿智和学识、他的恬淡与从容,他的经验和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把学生带进他创设的“问题王国”之中,学生在他的独具匠心地引导和无痕的点拨下,智慧的火花时时迸发出来,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问题被一一突破。

  我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折服于余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环环入扣;折服于余老师有效问题的设计精练简化而能够统领全局的妙绝。同时,我还折服于他的睿智、踏实 ,他的从容、潇洒,折服于他的微笑提携后辈,诲人不倦,折服于他的精湛学养,高超教学艺术。 他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大胆的探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勇于创新和开拓,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充满活力!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4

《白杨礼赞》教学片段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下为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

  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

  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生:“实在”。“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 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

  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 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

  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

  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 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 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 师:上文有回应吗 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杨。

  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 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 师:文中是如何说的 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

  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 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

  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平凡”请找一找。

  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

  师: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

  生: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师: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

  生:首先是“那”变成了“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决”。

  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了“这”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 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

  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

  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

  师:真好!“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我们再品一品“决”。“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生:特别肯定。

  生:是坚决的、是坚定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那这里的“不平凡”较之上文有无变化呢作者在下文中表达的着重点放在哪里

  生(读第七段):这里的“不平凡”是有变化的,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上。

  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并且大声读出。这里点明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式采用的是一连串的反问句,请你们变成陈述句读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里点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生(读):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师:反过来看,这里的“不平凡”较之第二句的不平凡在表意上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的表意更进一层,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所以,作者在选词上也更进一层,“决”较之实在,更坚定、更坚决,其实是在更进一步强调着白杨树的精神。我们再来读第四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普通”变成了“普遍”。

  生:语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次把“不平凡”提到了句子的最前面 生:而且也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了。 师:作者为何将“普通”换成“普遍”,它们有何差异 生:“普通”多表示平常,而“普遍”不但表示平常,还表明数量之多。 师:白杨树数量很多,很常见,与它相似的北方农民亦是如此。那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呢是一两个人有,还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呢 生: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写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那这种普遍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什么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生: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显豁而出,因此,作者在表达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时候,异常直接,而且将“极普通”与“不平凡”合二为一,极普通就是不平凡,普通之中蕴含着伟大。我们需要细心体味的是,随着文意的突显,作者的选词在发生着变化,能将这变化一一梳理,我们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越来越近。

  以这组句式为突破口,很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与架构呈示出来。需要加强的,是对文章语句及写法的进一步赏析。

  赏析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

  在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年会上,展示了着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执教的《白杨礼赞》。观摩后,我很激动。我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是课

  堂教学的艺术精品。简化、优化、美化,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设计风格。 它首先体现在板块式的教学思路上。请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图:

  教学板块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导入 自读深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客,确立学基调 练读 读与思 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 悟读 读与悟 品读由白杨的形神之美 品读 读与品 品读白杨的意蕴之美

  小结 教学小结.点拔阅读此类作品的规律。

  导入、练读、悟读、品读、小结,是这节课的五个教学板块。从教学结构上看,它们线条简明、清晰、有序。从教学内容上看,三个品读板块,分别对文章中最有特色、最能揭示主旨的部分进行了精当的赏析,是对教学信息的高水平优化。从教学流程上看,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教学方法看,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品巧妙结合,各有侧重且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自学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经线,以“勾画字词”为纬线,贯穿着“训练语感和发展思维”的涓涓活水,五个教学板块层层递进,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其次,体现在板书的艺术设

  计上。“白杨礼赞”的板书,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提纲掣领,更是对写作方法的指点和阅读规律的小结。

  请欣赏余老师的板书:

  不管是从“教”还是从“学”角度来看,也不管是从“写”还是从“读”的角度来看,这则板书设计都称得上是“简化、优化、美化”的上品。活动充分,情感丰富,用语精美,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教学风格。 从“导人”板块的教学,可窥见学生课堂活动之一斑:“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亲切的教态,单刀直人、指向性极强的导入语,不是很难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见课堂上一阵紧张的翻书、勾画,接着是纷纷举手和争先恐后的“说话”。不到5分钟,就有了“赞美了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赞美了平坦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倔强挺立的白杨树” “赞美了象征着抗日军民的白杨树”等多种说法,基本概括了文章所描述的白杨树的特征。余老师相机点拨、归纳,概括为:文章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军事荤:3P19丰荤、象征之美(带点字为板书内容)。这短短的“说话”式导入,激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说话”所需要的对课文信息的快速搜索、提取、加工、概括,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赞美”这一情感基调。同时融洽了师生情感,营造了和谐、畅快的教学氛围。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这种说法虽有点偏颇,但也不无合理的内涵,特别是相对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感情,负载着人类文化的语文而言。应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艺术。自始至终表达着由衷的赞美之倩,是此节“艺术精品”课的鲜明特点。凡观摩过余老师这节课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学生集体朗读着“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头………”这一部分,当读到“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时,余老师匠心独运地天衣无缝地紧紧接上“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饱含情感、明亮、厚实、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声音,融进学生的集体朗读,犹如参天白杨拔地而起,形成了朗读过程中的制高点,强烈地感染了学生。如此师生一体、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朗诵,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高潮,巧妙地将教学引入了第二个板块。没有多的言语,学生就领悟了: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是为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美作铺垫的,是景象美引出了对白杨树的描写。

  教学之中,余老师不仅善于用自己的情感表现作品中的“美”,也注重引导学生在思、悟、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情感去再现作品的“美”——“描写的部分感情浓烈,要读得有力度。” “句子中的修饰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要认真体会,读出重音。”“抒情部分突出了三种象征意义,第一种平凡而又众多,第二种英勇而又静穆,第三种广阔而又壮烈。请认真体会作者逐步高肤的感情波澜,充满激情地朗读。”如此情理相融,循循善论言传身教;课堂上,琅琅书声里,老师、学生融为一体,共同用“心”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余老师的课堂用语,不枝不蔓、凝练、生动、形象、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围绕。礼赞”而精心设计的“美”语。三个板块的“环境美” “形神美” “意茵美”,表现手法的“抑扬美” “象征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的“构思美”,结构上的“层次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的“用词美”,透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展示出来的“情感美”;启发、点拨学生知晓“一枝一叶总关倩”,领会作者。写尽了白杨树的枫爽英姿”,品味“作者一口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等等,一字一句总关倩,都是余老师情感和智慧的“美”的结晶。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健全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灵魂。着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足远先生,听课之后是这样评价余老师这节课的: “积淀了知、能、意的丰厚内涵”, 一扫当前普遍存在的语文分析教学的种种弊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在师生相互切磋、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美好的语言,全掌握了”(评课记录,未经张先生审问)。先生的评价.高屋建瓴,一语中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艺术精品”这一特点,请欣赏以下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 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 (学生:交头接耳,商量、讨论、勾画,正确地分居朗读。) 师:你们不约而同地分好了层次,依据是什么? (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微笑,点头赞许,梳理: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 片断二

  师:这一段(“它没有婆婆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然后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大家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先自言自语地讲,再对着大家讲。

(课堂热闹起来,老师巡回、参与、微笑、点头、指点,学生踊跃发言,师帮助整理、评析。) 师:“用词美”,说得好。“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表面看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抗日军民。这是拟人式抒情句,这是递进式抒情句。大家再读这一句,注意这八个褒义词,认真体会,读出重音,读出韵味。

  片断三

  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生稍稍坐直,朗读、发言,指出反复出现的句子。) 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生朗读。) 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始终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浴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感染;主动地获取具有丰富情感的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能动地把握从活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阅读规律,这就是余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张定远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余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应加以推广和介绍”, “倡导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讲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以我的浅陋和笨拙,尚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我心中的感受,何谈穷尽“艺术精品”的无限风光;但求抛砖引玉,换得“讲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的“百花盛开”。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5

  余映潮教学模式反思

  反思的缘由

  对余映潮教学模式的反思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某种原因。2005年冬在武汉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峰会,听了一节《驿路梨花》的课。课的开始部分:

  师问:为什么大家都把这篇小说当作散文来读?

  生答: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有诗情画意。

  师:我也觉得很美,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体会本文的美:1、欣赏画面美,2、感受诗情美,3、想像意境美,4、品味人性美。

  多么整齐明晰的课堂结构,多么匠心独具的提炼设计。教者抓住一个“美”字为切入点,四个方面的分析几乎涵盖了课文的全部内容、情感和写法。如果说是在5年前,我听到这样一节课,我不得不叹服教者的智慧。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余映潮老师,这样的课型对我来说是新鲜的。但事实是,就像一本书即使换了个封面,并且仅仅只翻了一页,我也立即读出了原作者,而这本书的内容也觉似曾相识,甚至或者说一览无余了。这不就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吗?老实说这节课是一节生动的课,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手段是很丰富的。后面的环节有给课文的几个画面取名、将小说文字提炼成诗歌、教给方法进行赏析、一句话概括小说等。但稍稍仔细一点,无不有余老师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是一节毫无新意的好课。

  2005年7月我到长春参加了全国首届“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全国22个省市区的选手参加了比赛。没想到余老师的板块教学飞越万水千山在新疆边陲生了根发了芽。这位新疆老师讲的是《三峡》,也是这种板块教学模式。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一种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是否正常?我们还是否需要教学的多样性?

  余映潮教学模式简介

  让我们先来看看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引自余映潮报告):

  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其教学过程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其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它呈现出一种板块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有力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

3.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创意的水平。

4.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是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5.教学过程中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能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6.教学中“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由于“板块”内涵的本质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料与安排课堂活动,所以它可以用于各种文体或各种课型的教学之中。

  总之,板块式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它是一种创新与挑战。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总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要因课文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思路。第二,可尝试对一篇课文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第三,可巧妙运用过渡技巧而淡化板块之间的界限。

  下面我们看一个余老师《夏天也是好天气》的教学实例:

?一、读标题。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二、朗读,说“理解”的话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熟稔、自省。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

2、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用讲话的语调说并在书上作记号。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三、选读,说“积累”的话

1、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

  板书:选读说“积累”的话

2、注意这几个词,在书上圈出来:领略,遥巡,沧桑,熟稔,真谛。请同学们读几遍。

四、寻读,说“发现”的话

  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发现”的话。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板书:寻读说“发现”的话

五、演读,说“创造”的话

1、有表情读。夏天的好处几段。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

2、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想一想新年的美,新年的快乐,新年的情景,新年的自己的家,新年的别人的家,新年的城市,新年的乡村等等,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出一段话。师示范: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板书:演读说“创造”的话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用的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说读,边说边读,边读边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板块教学案例,主要通过:朗读 说“理解”的话、选读 说“积累”的话、寻读 说“发现”的话、演读 说“创造”的话四个板块组织课堂教学。

  余映潮教学模式指瑕

一、千篇1律的板块

《走一步,再走一步》

  活动一: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活动二:理解活动――认识课文。

  活动三: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活动四: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纵观余老师的演示课无一不是用几个板块结构课堂教学。

《提醒幸福》的教学活动设计为①字词品味活动、②句段欣赏活动、③课文编创活动三个环节。

  教学余光中《乡愁》①欣赏品析其结构之美、②感受其音乐之美。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①全文美在夕拾朝花、②美在性格刻画、③美在细节描写、④美在情感抒发。

《纪念白求恩》阅读指导 ①感知一篇概括内容要点、②精读一段品析表达手法、③背诵一节感受课文主旨。

《律诗二首》①朗读②译读③背读④说读等等。

《七颗钻石》,余老师构思了这些板块: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朗读);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品析);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表达)。

  作为板块教学模式的首倡者,通过自己的课推行自己的的成果,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问题是,在荆州,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广大地区,板块教学模式几乎千篇1律地主宰了课堂教学,还有蓬勃发展的架式。似乎拿了一个模具,浇上钢水,就能铸造一节好课;其区别不过是杂质比例不同,气泡多少不同而已。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对余映潮板块教学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呢?原因是三方面的:1、余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浅近易学。2、有很强的操作性。3、有明显的应试功用。因为余映潮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强,易学易会,导致板块教学模式的大面积推行。在我们学校,人们说课讲课评课,总是几个板块扔来扔去,索然无味。

  余老师说:“由于“板块”内涵的本质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料与安排课堂活动,所以它可以用于各种文体或各种课型的教学之中。” 这就是说板块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是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有什么艺术性可言?

  我们很早就知道教无定法。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位教育家能认为某一教学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各各不同,老师文化素质和情感倾向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多态多姿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必然呈现多样性。我们不是说板块教学模式不好。我们是强调不应该采用固定的模式。上面几个的课例看起来是讲究了变化参差的,特别是《七颗钻石》的活动设计很新颖,但揭开面纱,我们还是能看到其呆板枯燥的脸孔。如果老师们长期运用单一的模式,满足于将几个板块加减乘除翻来捣去,对固有的模式形成了依赖,就会囿于思维僵化的泥潭,教学激情就会消磨殆尽,教学艺术的殿堂就会黯然失色。

二、公式量化的思路

  用指定的某一句式说话,是余映潮教学模式的一个鲜明特色。而这恰恰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凡是一线的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强人意,余老师对此洞若观火,他的出发点是要手把手地教学生说完整的话,说言之有物的话。往往老师还有例句进行示范,给学生一个“抓手”。如在上面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共用了“这是……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的故事”,“亨特的爸爸是一个……的人”的等句式来说话。又如,“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一段话。“三峡的……美,你看……”,“课文的……美,美在……”,“我从……感受到…… ”,“课文中……写得好,写出了……”,“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我们看看,如果课堂教学随处充斥这类固定模式,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从何谈起?为了不让孩子打着赤脚,我们就一厢情愿地打造一双自己十分满意的鞋子,也不管别人脚的大小尺码,满脸堆笑地鼓励孩子:“来吧,会穿得上的!”。这怎么好啊。无论以何种光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说不通的。没有什么教学内容苍白到必须用这种单薄得毫无血色的句式。由于个性的差异,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也会存在差异。没有谁能规定谁第一句话怎么说,第二句话又该怎么样。我们在哪一个场合是统一了说话格式的呢?如果让我们评课,发表意见,要用上“这是一节……的课,好就好在……”,老师们不拍桌子才怪。老师当然是要教学生说话的。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教学生说话要提出观点,并要有依据支撑,只能给其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也是可以给学生一个例句的。至于观点在先,还是论据起首;是倾向议论,还是注重抒情;或简明,或生动,只要言能达意,都是很好的。决不能搞 “异口同声”整齐划一。我们只能就学生说话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给予最具体的指导,别无捷径。这也是语文老师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另外,我们在要求学生说话时,是否有充分的诱导,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情绪呢?学生是否有表达的需求呢?如果答案是“否”,是不是有点强权色彩?

  统一句式说话,其教者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教者在努力搜寻一种类似于数学公式般的东西。既能将语文知识这台机器按一定程序组装,又能按相反的办法拆分。教者想要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锁。余老师这一指导思想从很多地方体现出来。如《秋魂》的教学设计。余老师归纳出“三层式结构”:第一层,点出事物;第二层,描述事物;第三层,托物寄意。并且指出《秋魂》中的7篇短文几乎都是用的这种三层式结构。然后同学们运用三层式结构来说或者写一篇短文。难道咏物抒情的文章就只有这一种写法?有没有例外?有没有点出事物和描述事物合二为一的?有没有在描述事物的过程中托物寄意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哪是点出事物哪是描述事物呢?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将生动活泼的作品横三刀竖三刀地解剖,量化为一二三四,显然不可取。它唯一的用处只有是可操作性。

  还有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余老师将“说”总结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其实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说”的外观上就显而易见的四种形式,强调不能让“说”太单调就行了。不必这么复杂。教学《中国石拱桥》,余老师将说明段的表达式梳理为①说明+描写,②说明+阐释,③说明+观感,④说明+印证,⑤说明+评价,⑥说明+点示六种样式。《论求知》教给“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余老师认为“我们对汉语言组合的‘密码’破解得太少”“语言教学可以尝试‘量化’,可以尝试像数学教学内容那样的台阶化”。教者乐于拿了解剖刀指着鲜活的生命体说“看,这是肩胛骨,这是肱大肌”。余老师将语文课堂教学编成一套体操,我们教师只要合着口令伸伸手踢踢腿就行了。

三、以教为主的角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余老师的课和报告,我们发现整个课堂都是预设的,课堂结构、问题设计、答题格式、学法指导不一而足。其报告也完全是站在教者的角度,讲的是如何如何“教”,而基本不提如何如何“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越是将课堂教学设计得有可操作性,就越是以教师为中心,就越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非常提倡老师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和情感倾向影响学生,但不能是强加的。一上课就在黑板写上“阅读指导----感知一篇 精读一段 背诵一节”,每上完一节课都总出“这节课我们学到的学法是……”老师在每一个路口挥着指挥棒:“往这儿走!往这儿走!”学生有什么自主的余地?

  学生对语文文本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有的课文教学目标可能要师生共同讨论决定。有些问题我们一起探究,有些学法一起来得出;少一些指导,多一些信任。教师是一个组织者,也是一个参与者,甚至也是一个学习者。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料的新问题新情况。学生有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老师也不再是知识权威,他的意见只供学生参考,而非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怕才是理想的状态。比如,课中的生字,余老师总是将它们整理出来:“同学们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面也不一样,这个字对你是生字,对他就不一定是生字。你所列举的生字对我来说不必要,对他来说可能还不够。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结果我的做法是由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生字。对学生普遍容易出错的才给予强化。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了。再比如“这篇文章美就美在……”。学生并没有美的感受,是老师把强加给学生的。余老师的课中,很少有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也很少有答案是学生相互讨论生成的。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抑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有一个“自学辅导法”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我说这些决不是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是说要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倡导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当老师们千篇1律地照搬一种教学模式时,当老师们不再思索坐享其成时,当我们的课堂只听到一种声音时,那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我不得不重提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始终主张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不拘一格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个性分明的语文老师。

  个性就是有思想。

  个性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了个性。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思维就活跃,眼光就敏锐,他就能有自己的判断决不盲从,他就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汲取事物的精华,不断地进步。跟有思想的人交谈,往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快感。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就是由于有些老师没有思想,也没有思考的习惯。听这个的报告,一片声的叫好;听那个的演讲,一个劲的赞成。笔记忙着做,巴掌忙着拍,从来就不跳出来作冷静的思索:其精髓是什么,有何不足,“我”又在哪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可能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要学习的太多,因此要十分虚心地学习,但又要客观地批判。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自我,才能保持个性。余映潮老师的课有没有个性?有。他的教学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为人们叹服的板块结构、多样的方法、对文本教材的特殊敏感性、对知识点的梳理和从容儒雅的教态风度等就是他的个性。但是当他的课型成为余映潮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进行工业生产复制于我们的课堂后,我们的课堂就没有了个性,只有了共性。

  有些老师缺乏个性是由于迷信权威。同样一句话,从你的嘴里说出来,他懒得去听;出自权威之口,他一百个信服。他的判断决定于地位和影响力,而不是真理之所在。迷信权威是有好处的,人们似乎尝到了甜头。权威能左右局面,权威能命题出卷,权威人人都听保准没错。这是一种庸人思想,高高地仰视别人,而自觉地隐匿自己的锋芒,磨灭自己的棱角。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没有了思想,也没有了个性。

  依赖思想也是扼杀个性的元凶。面对一个文本,首先不是进行自由的独立的阅读,而是搬出教参,照本宣科。课堂设计也不是认真研究进行创新,而是套用抄袭,课堂教学个性化就无从谈起。

  个性需要有激情。

  敏锐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往往伴随着激情。语文是极具感性色彩的,语文教学不能少了激情。激情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对语文的迷恋,来自于对文本的敏感,来自于对自己的信心,来自于对美的追求。我们说语文的全部外延等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一个语文老师对生活无动于衷,春暖花开,北雁南飞,视而不见,人情世故,冷暖炎凉,充耳不闻,过于现实,而没有一点理想主义,他就不会有激情,也是不会有个性的。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消磨了语文老师的激情。一是功名利禄,工作压力。重复繁琐的工作,现实主义者的唯分数是从,将语文老师的激情剥削得体无完肤。二是空虚的精神生活。不追求高雅的志趣,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不与人论辩,精神生活一片空白,封闭的心灵激不一丝涟漪。

  只有淡泊名利,精神充实,才能激情洋溢个性张扬,语文老师要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单纯和任性,我们愿意看到带有教师严重感情倾向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语文课。

  个性呼唤语文素养。

  语文老师的个性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语文素养上,如,语文基础,独特感悟,文化积淀,表达能力等。我们看到一些名师他们的教学风采无不紧密依赖于其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他们有的对语言文字感悟细腻真切,语感极强,能充分发掘文字的魅力;有的情感丰富,对文本有与众不同的深刻认识;有的文化积淀深厚博古通今,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有的语言精辟幽默,课堂充满智慧富有语文味。正因为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他们的课才能纵横捭阖,收发自如,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然也是最有个性的课。我常常感叹:“一个语文老师,无论你水平多高,语文课堂都消受得了。一个语文老师,无论你水平多高,都不要轻言称职。”要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永无止境地学习。

余映潮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5篇(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