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1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1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供大家赏析。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1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 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 802÷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745÷5=答案480÷4=答案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 78×4—78

  168

—17×4 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 长30米宽20米

  花 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 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花坛: 3×2=6(平方米)

  地板砖: 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花 坛: 3×2=6(平方米)

  地 板 砖: 0.3×0.2=0.06(平方米)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5

  一、知识导航

  1、主要概念:变量是 ;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

  其特点是:列表: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 的值找到,查询方便;但是欠 ,不能反映变化的全貌,不易看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关系式:简明扼要、规范准确;但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关系式表示。图像: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事物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特征;但图像是近似的、局部的,由图像确定因变量的值欠准确。

  3、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和比较的方法(举例说明);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思想(举例说明)。

  二、学习导航

  1、有关概念应用

  例1下列各题中,那些量在发生变化?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① 用总长为60的篱笆围成一边长为L(m),面积为S(m2)的矩形场地;

②正方形边长是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为y.

  2、利用表格寻找变化规律

  例2 研究表明,固定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

(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

(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0.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使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

  变式(湖南)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从静止到起动10秒后的速度经测量如下表:

  时间/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速度/米/秒 0 0.3 1.3 2.8 4.9 7.6 11.0 14.1 18.4 24.2 28.9

①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因变量?

②如果用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的变化,v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③当t每增加1秒时,v的变化情况相同吗?在哪1秒中,v的增加?

④若高速公路上小汽车行驶的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时,试估计大约还需要几秒小汽车速度就将达到这个上限?

  3、用关系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

  例3.、①设一长方体盒子高为10,底面积为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体积v与底面边长a的关系。②设地面气温是20℃,如果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求气温与t高度h的关系。

  变式(江西)如图,一个矩形推拉窗,窗高1.5米,则活动窗扇的通风面积A(平方米)与拉开长度b(米)的关系式是: .

  4、用图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

  例4、(桂林)今年,在我国内地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下图是今年5月1日至5月14日的内地新增确诊病例数据走势图(数据来源:卫生部每日疫情通报).从图中,可知道:

(1)5月6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为 人;

(2)在5月9日至5月11日三天中,共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为 人;

(3)从图上可看出,5月上半月新增确诊病例总体呈 趋势.

  例5、(陕西) 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

  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

  变式 (成都)右图表示甲骑电动自行车和乙驾驶汽车沿相同路线行驶45千米,由A地到B地时,行驶的路程y(千米)与经过的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请根据这个行驶过程中的图象填空:汽车出发 小时与电动自行车相遇;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比电动自行车早 小时到达B地.

  三、一试身手

  1、(贵阳)小明根据邻居家的故事写了一首小诗:“儿子学成今日返,老父早早到车站,儿子到后细端详,父子高兴把家还.”如果用纵轴y表示父亲与儿子行进中离家的距离,用横轴 表示父亲离家的时间,那么下面的图象与上述诗的含义大致吻合的是( )

  2、在一次蜡烛燃烧实验中,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剩余

  部分的高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小时)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根蜡烛燃烧前的高度分别是,

  从点燃到燃尽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

(2)燃烧多长时间时,甲、乙两根蜡烛的高度相等(不考虑都燃尽时的情况)?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高?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低?

  3、(宿迁课改)小明从家骑车上学,先上坡到达A地后再下坡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与路程如图所示.如果返回时,上、下坡速度仍然保持不变,那么他从学校回到家需要的时间是( )

  A.8.6分钟 B.9分钟

  C.12分钟 D.16分钟

  4、某机动车出发前油箱内有油42l,行驶若干小时后,途中在加油站加油若干升.油箱中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L)之间的关系如图8 所示.

  回答问题:(1)机动车行驶几小时后加油?

(2)中途中加油_________L;

(3)已知加油站距目的地还有 ,车速为 ,

  若要达到目的地,油箱中的油是否够用?并说明原因.

  5、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

  所挂质量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

  18 20 22 24 26 28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所挂物体重量为 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时呢?

(3)若所挂重物为 时(在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的弹簧长度吗?

  6、小明在暑期社会实距活动中,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购进若干千克瓜到市场上去销售,在销售了40千克西瓜之后,余下的每千克降价0.4元,全部售完.销售金额与售出西瓜的千克数之间的关系如图9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求降价前销售金额y(元)与售出西瓜 (千克)之间的关系式;

(2)小明从批发市场共购进多少千克西瓜?

(3)小明这次卖瓜赚子多少钱?

  7、如图中的折线ABC是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所需要付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的图象.

(1)通话1分钟,要付电话费多少元?通话5分钟要付多少电话费?

(2)通话多少分钟内,所支付的电话费不变?

(3)如果通话3分钟以上,电话费y(元)与时间t(分钟)的关系式是 ,那么通话4分钟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8、如图是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与干旱持续时间t(天)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水库原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持干旱持续时间10天后,水库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

(2)若水库的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请问:持续干旱多少天后,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

(3)按此规律,持续干旱多少天时,水库将干涸?

  9、(成都市)某移动通信公司开设了两种通信业务,“全球通”:使用时首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自付话费0.4元;“动感地带”: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方式的费用分别为 元和 元.

(1)写出 、 与x之间的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3)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信合算些?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6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学生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

  2、 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 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三、单元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四、单元课时划分

  9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 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 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 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 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找因数 (第8-9页)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六、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7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教学难点: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及十进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出示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这些数据你会读吗?(如有同学举手要读,请两三位同学试着读读,老师不评价读得对错)(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亿以内的数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结合计数器的演示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师:要想认识比万大的数,先要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拿出计数器,指出:计数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计数单位。

  师:要想在计数器上表示出9000,该怎么拨珠?

  生:在千位上拨出九个珠子。(学生边动手操作边介绍)

  师:在千位上再拨下一个珠子,这时是多少?

  生: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

  师:如果我在万位上拨出六个珠子,是多少?再拨下四个珠子呢?

  生: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

  师: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呢?

  生:10十万是一百万。10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你们能利用计数器一千万一千万的数吗?

  指一名学生边拨珠边数,其他学生边看边和他一起数:一千万、两千万、三千万…九千万、十千万、一亿。有的学生顺着数到了十千万,但马上有意识到不对,应该是一亿。拨珠子的学生把千万位上的10个珠子退回去,并在亿位上拨下一个珠子,说明: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边说边板书这几个计数单位),我们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生:个、十、百、千。(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

  师:这些计数单位所站的位置就叫做数位,这些计数单位所站的数位是什么呀?

  生: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课件出示带有数位顺序表的保定市人口数)

  师:这是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后,保定市的最新人口数据。大家看数字9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

  生:9在万位上,表示9个一万。

  师:大家能不能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吗?同桌两人互相说。

  同桌说完后集体订正。

  师:大家在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点什么?

  生:三个1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师:利用刚学的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读一些亿以内的大数了(课件出示例2),能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吗?(给学生1分钟的思考或默读的时间后),先在小组里面互相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准确?

  师: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几个数?

  小组成员每人读一个数,其他同学手势判断读的对不对。

  师:请看这个数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54621)(学生可能会说不是整万的),这个数谁会读(让学生试着读)。

  师:这几个数大家都会读了,那其他的大数该怎么读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总结一下读的方法呀,结合这几个问题试着来总结:(课件出示)

  1、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2、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3、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学生交流完后,小组代表发言:

  生1:含两级的数,应该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生2: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相同,但是读完以后要加上一个“万”字;

  生3:末尾的0不读,比如24960000的这四个0都在末尾,就不读出来;6407000万级上的0在末尾,不读用“十”来代替,7后面的三个0也在末尾也不读,读成七千就行了;中间的0不管有一个还是连续有几个都只读一个“零”。(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相关内容)。

  师:这一组同学总结得很完整,也很准确,大家看大屏幕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自己记一记。(学生自由读1分钟)

  三、巩固新知:

  1、按要求数数。

  2、填数位顺序表。

  3、读数。

  师:下面就利用读法来读几个数吧!(课件出示课始的图片及数据,学生独立把读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写完后全班订正。

  师:大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的存在着,只要你留心观察,总能发现它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给大家留一个课下作业:搜集生活中的大数,记录下来并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一起来交流一下吧。(找2-3个同学说,然后同桌交流)

  最新2020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大全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8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 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

=6×25

=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

=100+50

=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人) =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 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 + ×

  A×(b+c)= × + ×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能在电脑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

  2、通过在电脑画图操作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生活中各具特色的图案,感受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

  2、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原理设计简单的图案。

  2、画图过程中对图形平移距离和旋转度数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欣赏学生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思考:(1)你收集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是什么图形平移旋转绘制成的?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案

(电脑出示)。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语:大家刚才说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图案欣赏的数学课。(揭示课题:图案欣赏)

  二、图案欣赏 感悟新知

  1、出示教材图1 五角星图案:

  观察思考:这个图形是怎样拼摆而成的?

  2、观察五角星的旋转过程:(动画演示:呈现由三角形→五角星图案的全过程)。

  3、学法指导:对,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4、呈现教材中其余五幅图案。(电脑出示)

  思考:图2~6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怎样绘制的?

  5、师进行动画演示。

  6、小结:大家说的非常好。刚才大家共同感知了这几幅图案的排列规律,并且明白了它们的绘制原理,体会到了图形的美。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三、动手操作 强化感知

  小组活动①:

  1、基本图形的制作:大家看前面这个基本图形是怎么得到的?(电脑出示):。

  2、小组合作:用这个基本形拼一拼,看谁能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要求按一定规律涂色。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拼出的图案真漂亮,富有一定的创意。想不想再利用图形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图案?

  小组活动②:

  1、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电脑出示)

  2、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设计花边。

  3、展示学生作品,你想把它应用在什么地方?

  小组活动③:

  设计你喜欢的图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知识拓展 发散思维

  1、欣赏教师搜集的图案。(电脑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来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得到的?

  2、总结:古人说“美源于生活”,而我认为“美源于创造”,是人们将心中美好之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将今天所学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 125__8= 40__5= 11+7= 4+25=

  70__50= 8__125= 5__40= 7+11= 25+4=

  2、 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5 __ 4 = 20

  因数 因数 积

  二、 教学实施

  1、 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__25=25__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__B=B__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 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__5)__2 方法二:25__(5__2)

=125__2 =25__10

=250(桶) =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__5)__2=25__(5__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__B)__C=A__(B__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 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 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 8__2=2()

  A__B=()__() a__()=15__()

  125__7__8=()__()__7 (40__15)__[ ]=40__([ ]__6)

  25__(4__[ ])__([ ]__4)__13 2__4__6__5=(4__6)__([ ]__[ ])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11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