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简约之美。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好,你们认识我吗?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想不想让张老师认识你,让在座的各位老师记住你,张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我找到谁就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注意看张老师手势。

  2.指名自我介绍:这一组第几名。

  3.现在张老师换种方法提问,全班分为十组,横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一组,第二组,依次类推。请同学们明确自己所在的组,注意听:第三组第四名、第四组第二名、第二组第五名、第十组第三名。

  4.谁知道自己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板书:姓名第几组第几个)

(二)说位置写位置

  1.指板书:哪名同学能按照“第几组第几名”这种形式来说说自己的`位置呢?(抢答)

  2.和附近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位置。(交流)

  3.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在确定自己的位置是用到了几个数?(两个数一个是表示组的数 一个是表示个数的数)对了,例如×××同学的位置,这两个数是:5 4(板书)在这里我们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既简单又准确地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数对”(5,4)}

  4.×××同学的位置可以说成五、四,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第五组,4 表示第四个)

  5.能用“数对”的方法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吗?(指名回答)

  6.写位置。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张卡片,请用“数对”的方法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填好位置卡。(板书:确定位置)

  7.写好的同学展示(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说,我的座位第几组第几个,用“数对”表示是-----)

  8.观察比较。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写的是否正确,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二个数相同)

  同一组的同学观察一下位置卡,找一找所写“数对”的特点。(第一个数相同)

  9.刚才我们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再动笔写写你们班班长的位置,让张老师猜一猜你们的班长是谁?根据学生写的“数对”找到班长,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班。

  10.“小灵通杯”数学竞赛,谁进入了决赛,写一写他们的位置,让各位老师认识认识。

  11.体育委员在哪里?(用数对)你在班中有好朋友吗?说一说好朋友的位置,名字暂时保密,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好朋友是谁?

(这一层次重复的较多,且多是全班统一的练习。若采用让学生自主的写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在交流中全班同学根据描述来判断,效果更佳。——编者王昌胜)

(三)在方格纸上运用“数对”

  1.其实,班中每个同学的位置都能在方格纸上找到对应的点。

  2.出示方格纸。说明:方格纸分横向(水平方向),纵向(垂直方向)。横向表示组数,纵向表示个数,示范画出班长的“点”。

  3.谁愿意到前面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边说边找,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4.翻到附页,找到一页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点出自己的位置。

  5.任意确定一点,你知道是哪位同学吗?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相乘的笔法两位数;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书写体验乘法和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术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两位数笔算法的三位乘法难点: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过程:

1.目标指引:

1.口算:152×2= 12×80= 800×11= 125×8= 45×10= 老师:你怎么看?

2.笔试:18×15= 45×12=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定2名学生上台进行校对。 (2) 说说吧:如何计算?立柱垂直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总结: 看来学生们对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估计和笔算都掌握得很好。在这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知识。 写在黑板上:书面乘法

4。关于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提问)

5.显示学习目标。

二、重点拨号:

(1),举例1。

1。问:你学到了什么信息?告诉我如何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乘法? 独立栏:145×12=12×145=板书题目补充;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2.估计结果。 老师:学生列出公式。结果是什么? ① 请先进行估算,并写下您的估算。 ② 与同一张表通信。 ③展示和交流估算方法。

3.尝试计算145×12的结果①学生尝试独立练习。 ②指学生报告,老师板书。

老师让学生重点汇报笔算的方法,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应该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 (2)接下来要数什么,产品的书写位置是什么; (3) 最后算什么。 ③请仔细观察立式。你能说出290是什么意思吗? (板书:145和2的乘积)这里的145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5 与十位对齐? (板书:145和10的乘积) 1740呢? (板书:145 和12 的乘积) ④ 同桌交谈,用自己的话讲计算过程。

4.老师总结了三位数乘二位数的写法,并提醒学生写字要整齐,要对齐,要仔细计算。

3。 反馈扩展:

1. 完成后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 82= 学生独立完成后,给一个名字,说说计算过程。

2. 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 改正错在哪里(数学书P51-7)

老师:谁能告诉我们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你有什么要提醒你的同学的吗? 谁还不明白? (这里的问题)

4. 课程总结

1. 谈收获: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2. 您还有其他困惑需要帮助您解决吗? (提问)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竖式计算方法。

  2、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首位除时有余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教学难点:十位上余下的数与各位数合起来再除。

  教学对策:创设情景,并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出示准备题:把4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指名列式计算。说一说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

  二、新授例题。

  1、把准备题改成例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列式并讨论计算方法。

(1)借助学具摆一摆。

  A、分法一:体会到先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

  B、分法二:先把5筒平均分成2份,每份2筒,剩下1筒;再把一筒散开,平均分成5只;再把2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只;最后得到每份26只。

(2)引导比较分法,形成统一认识。

(3)学生复述分的过程。

(4)用竖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78÷3 84÷6 92÷2 80÷5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自行练习。

(2)再通过比较,沟通每组两题之间的联系。

  3、想想做做:第5题

(1)热水瓶的价钱是一幅画的几倍?

  5 6 ÷4 = 1 4

(2)热水瓶的价钱是茶杯的几倍?

  5 6 ÷2 = 28

(3)一幅画的价钱是茶杯的几倍?

  4÷2 = 2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例1、2,练习八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角。【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 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 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

  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变小了。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学生再次画角)

(六)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七)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三、巩固拓展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3个为什么不是角? 生: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们一面小红旗。

(伴随着音乐升起第一面小红旗)2.师:哪组同学愿意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二面红旗)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三面红旗)

  师:在这位同学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山顶,登高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有蓝天、白云、远处的山水、近处高大的树木(边随音乐说,边出现画面,最后停留在交叉的树木上)。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共有x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自己所带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很了解,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和除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及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和我们身上的“尺”等。本册实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8个单元,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三、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初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在成功中反思在实践中进步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使我在汉沽教研中讲的《小数的意义》一课颇为顺利,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课后的感觉除了“顺利”二字以外,心中总有一份说不出的忐忑不安,经过反思,我的这份感觉变得清晰起来。

  还记得《小数的意义》第一次试讲,我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我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对课做了精心设计,而且还对学生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做了估计。

  课始的商品竞猜,使学生不仅建立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而且兴致颇高,课上到这里,我挺得意的,想今天这节课肯定会成功。

  可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我开始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完成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数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后,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难不倒他们,学生抢着说出很多。可这些发现和我预设答案却风马牛不相及,很难由此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没办法,只能再详细的引:大家可以一组一组的观察……。经过短暂的思考以后,有几位学生举起了手,刘鑫不但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而且人已经站了起来,于是我请他回答。他站起来,得意地回答出小数的意义。他说话的语速很快,说完以后一双眼睛热切地望着我,我明白他在等着我的表扬。啊,他把小数的意义完美的说出来了,如果不是在这里,放到后面他这样说那就太好了,可是偏偏在现在。我有点不知所措,这个回答不在我的设想之中,一时之间,出现了好几种想法:请他坐下,请别的小朋友回答,不理他;让他说说他的想法;还是……。在我犹豫的时候,学生都盯着我,看来想置之不理是不行了。于是,我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又抛出了问题,“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只有个别学生在东张西望,这时的课堂鸦雀无声,我自己也很紧张。过了片刻,不断有小手举起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请崔珊回答。崔珊很有把握地说:“我觉得刘鑫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几分米的分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几厘米的分数表示百分之几,几毫米的表示千分之几,只有这部分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我看见有的学生在暗暗地表示赞同,有的则显得茫然。于是我让学生再观察验证,最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新发现与前面发现的联系……

  在汉沽教研中虽然按照课前的设计上得很顺利,但我总觉得没有试讲时来得精彩。为了追求表面的圆满,并没有把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民主教学贯彻始终,全课是我一个人在表演,学生只不过是我选择能配合我的一些配角。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小数的意义》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织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张“教”与“学”的网。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编织了一张网,或许这张网,我已经结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回想第一节课,成功与失误都缘于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放手并能适时引导,而本课的精彩也由此而产生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