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语文教案

时间:

【荐】语文教案(集锦4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荐】语文教案(集锦4篇),以供参考。

【荐】语文教案(集锦4篇)

语文教案1

  知识目标:

  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应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2.继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教学难点:

  从看门人的事例中,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自制教学投影片、显微镜。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1.向学生出示一滴水,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认识显微镜的作用,老师补充介绍显微镜对人类的贡献。

  4.引出课文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看门人的魔镜。(认识多音字:看。)

  二、引导质疑,朗读解疑。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质疑:看门人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魔镜?魔镜是怎么做成的?他的魔镜有什么魔力?……

  2.交流讨论,互相解疑。(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3.随文识字。

  交流中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可以用书上的词句,可以是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老师不作深究,但要注意学生读句段时字音的正确,并随文识字,随机贴示词卡或板书词语。

  注意多音字:看(kān)门。

  店diàn员 工匠jiàng 芝zhī麻

  放弃qì 委wěi托 欧洲zhōu

  再读课文,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指导读音,贴示或板书。(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懂意思的词语,让其他学生试着联系课文给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倡学生在书中存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三、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熟知内容,巩固生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看门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魔镜具有什么样的魔力?

  2.过渡: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魔镜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门人的魔镜》。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魔镜?

  2.讨论:

  (1)爱好——“很快学会了”说明了什么?(他聪明、手巧、勤奋好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读第四自然段。)

  读一读、比一比:

  A.安东尼的手很巧,能磨出比芝麻粒大一点点的镜片,而用来看东西又十分清晰。[]

  B.安东尼的手很巧,能磨出比芝麻粒大一点的镜片,而用来看东西又十分清晰。

  还可以从“因为太小了,不得不……”“精美”等词句体会他的手巧,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处朗读体会。

  观察实物:显微镜,借助课文的叙述认识它的构造,同时了解它的'发展变化。

  (2)勤奋——要求“一片更比一片好”,去掉“更”好吗?为什么?

  据说:数字不确定。几百架:说明他的勤奋和兴趣浓。

  (3)十分认真——“放弃”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丢弃)“几个月、几十次、几百次”:说明他有严谨的态度、浓厚的兴趣。

  3.老师小结:正是由于安东尼有着聪明的头脑、灵巧的手、勤奋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老师引读:)终于,有一天——(学生接读:)安东尼招呼……就是微生物。

  朗读指导:“终于”说明什么?(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想象:有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当有了新的发现时,安东尼是多么高兴啊!谁能把他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朗读、评价、再读)

  理解:千分之一。

  4.安东尼怎么能不高兴,他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微生物,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这是一个对科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发现,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验证。

  想象:这些科学家会说些什么?

  但,安东尼没有满足,师引读——在以后的观察中……生接读——

  师引读——后来,安东尼还发现……生接读——

  师引读——从此,安东尼闻名欧洲……生接读——

  浓厚的兴趣使安东尼一直潜心钻研,直到91岁高龄的时候,他才闭上睿智的眼睛。比较“锐利”“睿智”。锐利:锋利,比喻微生物的发现使人类的眼睛看到了难以发现的东西。睿智:有智慧,看得深远。指安东尼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5.从安东尼的事例中,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怎样理解?

  三、作业。

  查找资料: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汇报查找资料情况。如:爱因斯坦的故事。

  二、识字写字。

  1.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看门人店员工匠几乎芝麻清晰或一架精美放弃招呼游泳委托锐利睿智

  2.选择带生字的词语说话。

  3.去掉其他卡片,只留下要求认和写的字,指名读、组词。

  4.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5.只留下会写字卡片。

  出示田字格,观察,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弃:下横长,托住上半部分。招、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架:上下各占半格。或:注意间架结构要稳,别掉了左边的“提”和右边的“撇”。

  6.在写字本上练习写字。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锐利的( ) 精美的( ) 看得( ) 玩得( ) 听得( )

  奇妙的( ) 睿智的( ) 写得( ) 做得( ) 起得( )

  2.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再组词:

  招( )( ) 泳( )( ) 洲( )( )

  尼( )( ) 店( )( ) 架( )( )

  3.选做题: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开头写几句话。

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 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掌握“估计、繁殖、煤炭、寸草不生”等词语;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3、 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读懂说明文;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体会太阳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知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难点: 1、具体想像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它有多大,有多热。

  1、 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13个生字,掌握文中的常用词语。

  2、 学习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3、 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 朗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三、自学预习

  1、 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2、 细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 练习朗读课文,提出疑问。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卡片)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3、检查朗读情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请同学读课文。 (2)讨论两个问题:

  A、 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和哪课开头相同?你听说过这个传说吗?

  B、 学了这段,了解了太阳的什么特点?是怎么知道的?

  2、 读第2、3自然段,说说太阳还有什么特点?

  一、作业

  1、 朗读第1—3自然段课文。

  2、 组词:

  低( )钢 ( )殖( )估( )灰( )疏( )

  抵( )刚 ( )植( )故( )炭( )蔬(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4—8自然段,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和我们的关系怎样呢?自己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

  2、 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共同讨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激发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各种形式练习背诵(个人背、小组背……)

  三、板书

  远:一亿五千万、三千五百、二十几 如果……就是

  太阳的特点 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数字、比较、假设

  热:大火球 六千 三千 就是……

  动植物、人类生活

  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 气象 没有……就没有……

  防治疾病

  一、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从课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

  30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教学要求

  1、 体会生物共栖现象的趣味,培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情趣。

  2、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共栖现象。

  3、 通过读课文,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共栖现象和它们共栖的原因。

  2、 展开想像,体会生物之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情景。

  教学准备:有关动物挂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题:查一查“共栖“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自己预习

  1、 查字典、词典学习字词。

  2、 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文中哪几种生物的共栖现象?在书上画出。

  3、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4、 重点检查生字词理解情况。

  五、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同学分段读课文。

  2、 讨论下面的问题。

  (1) 课文中讲了几种生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各是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能共栖?

  (2) 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后你感觉怎样?

  六、补充内容,激发兴趣

  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界的共栖现象还有什么?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互相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犀牛与犀牛鸟

  生物共栖现象 鳄鱼与燕千鸟 相依生存各得其利——有趣

  百舌鸟和金黄鼠

  31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学要求

  1、 激发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2、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学习上网,交流上网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

  2、知道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了解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难点: 初步了解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网络、网站、电子邮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网络、便捷、屏幕、迫不及待、应有尽有”等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板书课题)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易错的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出示卡片)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做个记号。

  2、小组内讨论,交看法。

  3、讲读第1自然段课文。

  (1)请同学读课文。

  (2)共同讨论: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 用直线把词语搭配起来。

  查阅 世界 绘制 纸张

  建立 信息 节约 环境

  了解 联系 保护 贺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2—5自然段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 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3、 交流上网的体会,激发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出本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通过爸爸的话,使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电脑网络,它有什么作用。下面通过写“我”上网的两件事,具体介绍了网络的功能。

  二、学习课文

  1、 请同学读读后一部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2、 读第2、3自然段,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你有过“我”这样经历吗?在网上查过什么信息?

  (2) 从哪些词句看出“我”对网络的喜爱之情?

  3、 读第4自然段,从爸爸妈妈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4、 读第5自然段。共同讨论网络的用处还有哪些。让大家尽情地发言,达到互相交流、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板书

  查阅信息

  信息高速路(电脑网络) 发送邮件 喜爱、赞叹之情

  ……

  四、作业

  1、 带着感情朗全文。

  2、 组词:

  络( ) 捷( )钩( )幕( )辅( )贺( )

  落( ) 睫( )购( )慕( )铺( )架( )

  3、 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起来。

  发电子贺卡能节约纸张。 发电子贺卡能保护地球环境。

  32地球万岁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要为保护地球、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做出努力。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3、带着盛情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表达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全诗字了哪些内容,知道保护地球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全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地球仪)

  二、自学生字、新词

  1、自己读诗,看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1、 重点指导、讲解。(出示卡片)

  三、阅读课文

  1、 标出全诗共几节,哪几节写了相同的内容,应该如何朗读。

  2、 小组讨论,在班上发言,练习朗读。

  3、 这美好的一切指什么?展开想像,充分发言。

  4、 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积累、 运用八

  教学要求

  1、 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言,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要更加爱护地球,保护好环境;为能过一个意义的暑假做准备。

  2、 会读、会背有关气象方面谚语,理解短文内容,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练习写科幻故事,想像要丰富,内容要具体。

  3、 培养学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能抓住的主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展开丰富的想像,写出有趣的科幻故事。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和地球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 展开想像,写好科幻故事。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谚语、理解大意。

  2、 阅读短文,理地球所处的位置与生命存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自己读谚语

  1、自己读谚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词查词典。

  2、小组内讨论谚语的意思。

  3、利用各种方式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己默读课文,不理解的词查词典,标出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

  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问题

  (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3)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存在?

  3、 自由发言。

  三、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暑假怎么过”为内容,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口头表能力。

  2、启发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尽量把暑假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自己准备

  想想自己暑假面具有什么打算?准备怎么过?要有意义,生活还应丰富多彩。

  二、小组讨论

  全班分几个小组,在组内谈自己的打算。

  三、在班上介绍

  各组选出说得好、活动安排好和同学在全班发言。

  四、大家评议、补充

  发言后,大家评出自己认为说得好、安排得好的同学,还可以提出补充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表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习作,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出科幻故事。

  2、展开想像,作文内容要具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这次习作要求同学编故事,所谓故事,必须是有头有尾的,所讲述的内容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而这次编故事还必须是科幻故事,所以要求学生要大胆想像,从这点上看这次写科幻故事的作文与想像作文有共同之处,而不同之处是这次作文要写好故事情节。

  二、同学们回忆《黑猫警长》、《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些故事,体会什么叫有情节?什么叫展开想像?什么叫富有吸引力?

  三、共同讨论选材,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曾幻想过什么?哪些是属于科学幻想?使个人独立选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四、想像大胆。既然是幻想就不是现实,要远远超出现实,还可以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使故事更吸引人。

  五、学生作文,教师指导。

  六、讲评

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语文教案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的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6课,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前后几次进入桃园?分别在什么季节?指名说

  2、那么,这三次游园,给小作者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朗读课文,画出描者心理活动的语句。指名读

  适时

  相机板书: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二、精读课文

  师: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体验第一次进桃园的经历。

  第一次进桃园(冬季)

  1、出示: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指名读)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

  a.看见王大伯他们在剪枝(谁有不同看法吗?)

  b.因为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你从课文哪里得知的?读第一自然段)

  (1)“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始终)

  (2)王大伯是个什么人啊?(种桃能手)他的名气还很大呢(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3)师:王大伯可真不简单,谁来夸夸鼎鼎大名的王大伯?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

  3、师引导:文中的“我”满怀好奇,如果是你,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你种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那么大、那么甜的桃子究竟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是呀,他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指板书)

  4.到底“疑惑”什么?

  指名说。文中的这句话正表达了“我”心底的疑惑。

  (1)点课件。指名读

  (指导朗读:不紧不慢,不像在着急;有点着急了,再读;读得真好)

  启发:你明白着急的原因吗?一般人都认为枝多,花就多,果实才会多呀。难怪小作者从“满怀好奇”转变为“一脸疑惑”

  (2)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说的?

  6.点课件,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名读。

  同学们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点出重点词语,谁再来读一读?

  (那些看似粗壮的枝条,其实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是无用枝;这些枝条不但无用,还有害,一定要剪掉;无用枝到了春天会疯长,夺走养分。)

  7.刚才提到的“疯长”是什么意思?(指导回答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长得满树都是树枝。)

  8.在王大伯看来,那些多余的枝条都应该剪掉,难怪小作者在冬季刚进桃园时就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出示课文插图)

  谁能把图上的内容描述一下?

  (指导看图,指名说:王大伯面带微笑,一手拿剪刀,一手握住枝条,细看这枝条挺粗壮的,但王大伯准备剪掉它。)

  9.课文第二小节有描写王大伯剪枝的语句,谁来读一读?

  启发:从这句话,同学们体会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咔嚓咔嚓”、“剪刀挥舞”说明王大伯的动作多么娴熟啊。

  而哪些该剪,哪些不该剪,王大伯的心里似乎都有谱儿,你觉得王大伯?(经验丰富)

  是呀,一眼就能区分“有用枝”和“无用枝”,王大伯可真是慧眼识“枝”!

  10.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丰富的王大伯,读一读他的话。

  指名读第3小节王大伯的话

  :“来年就*它们结桃子啰”这句话说得真有信心!(信心不够,谁再来充满信心地读一读。)

  追问:王大伯怎么这么有信心的呢?(丰富的经验)注意他说话的动作了吗?(抚摸)示范动作,大家从“抚摸”这个词能体会出什么?(把这些枝条当作宝贝;是对留下的枝条的珍爱)

  师:是呀,留下的枝条,实际上留下的就是希望。

  11.过渡:而小作者呢?他由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指板书: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的意思?(指名说:一半相信,一半怀疑)他为什么将信将疑呢?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谁来读一读小作者心底的疑问。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注意指出将信将疑的语气,我听出三分怀疑了,谁再读)齐读

  第二次进桃园(春天)

  1、桃树冬天剪枝,春天呢?(开花了)同学们想去春天的桃园看一看吗?

  (1)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说说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耳边又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说话)相机

  (2)让我们来看看桃花盛开的样子吧!出示桃花盛开的图片。春天的桃园可真美、真热闹啊,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愉快、兴奋)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把这美好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2.看到这么美的景象,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文中有句话点明了,谁来读读?指名读,:听出了几分盼望,再热切些,重读“早日”)

  第三次进桃园(夏季)

  1.师: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第5小节。

  2.课件出示桃子成熟图片。瞧,这就是王大伯家桃园的桃子,长得怎么样?(指名说,从两个方面说,多:挂满了桃子。好:把桃子比作胖娃娃,可见桃子多么的饱满、水灵、鲜嫩、可爱。引导学生充分说己的感受。)

  师:看到了这些桃子,“我”的心情怎样?指板书(又惊又喜)

  3.“喜”的是什么?(桃子丰收了)

  惊讶什么?(王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

  谁能带着又惊又喜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名读

  4.同学们,小作者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呀?(启发:好好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5.指名说。启发:原来小作者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呢,这个道理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点课件

  6.再来读读王大伯的那番话。课件出示

  自由读,引导回答:同学们发现是什么道理了吗?(引导回答: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有用的枝条,甚至是果实;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相机板书:“减少” “增加”

  7.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剪枝的学问,听了录音,知道了白果结得太多也要去掉一些(生活中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有些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但更多的知识我们要到生活中去发现……)

  相机板书:生活处处有学问

  三、全文

  师生:我们跟随小作者三次游历了桃园,经历了由好奇、疑惑、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白了“减少”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相机完整板书)

  我们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

  最后,让我们齐读这句话,牢记这句话吧。

  点击课件: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作业:

  请将文中有关心理活动的句子摘录在“采蜜本”上,并在课后留心积累这方面的词句。

  板书: 26 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减少” “增加”

  将信将疑 生活处处有学问

  又惊又喜

【荐】语文教案(集锦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