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时间: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13篇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 教学方法设计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 导语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 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

  滕 王 阁 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26quot;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6quot;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26quot;理解、背诵、仿写%26quot;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洋溢文言气息的获得了高考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是:%26quot;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26quot;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千古名;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

《唐摭言?卷五》说,%26quot;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26#39;南昌故郡,洪都新府%26#39;,公曰:%26#39;是亦老生常谈。%26#39;又报云%26#39;星分翼轸,地接衡庐%26#39;,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26#3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6#39;,公矍然而起,曰:%26#39;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26#39;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26quot;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遂成为他的%26quot;绝唱%26quot;。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26quot;精加工%26quot;。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26quot;南昌故郡,洪都新府%26quot;写古今之变迁;%26quot;星分翼轸%26quot;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26quot;物华天宝%26quot;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26quot;雄州雾列%26quot;呼应%26quot;星分%26quot;句,%26quot;俊彩星驰%26quot;呼应%26quot;物华%26quot;句;%26quot;台隍枕夷夏之交%26quot;再承%26quot;星分%26quot;,%26quot;宾主尽东南之美%26quot;再承%26quot;物华%26quot;。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26quot;雄州雾列%26quot;%26quot;星分翼轸。.。.。.%26quot;(空间地势)%26quot;台隍%26quot;一句

%26quot;俊彩星驰%26quot;%26quot;物华天宝。.。.。.%26quot;(人物之盛)%26quot;宾主%26quot;一句

%26quot;都督阎公%26quot;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②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一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

%26quot;潦水尽%26quot;二语写秋景;%26quot;俨骖马非%26quot;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26quot;层峦%26quot;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26quot;披绣闼%26quot;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26quot;落霞与孤鹜齐飞%26quot;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二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26quot;遥襟俯畅%26quot;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26quot;穷睇眄于中天%26quot;,引出%26quot;天高地迥%26quot;二句;%26quot;极娱游于暇日%26quot;,引出%26quot;兴尽悲来%26quot;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26quot;冯唐%26quot;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26quot;所赖君子安贫%26quot;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三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6quot;无路请缨%26quot;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26quot;舍簪笏%26quot;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26quot;杨意不逢%26quot;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26quot;%26quot;呜呼%26quot;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26quot;精加工%26quot;,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26quot;警句%26quot;。

(解说:本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26quot;嗟乎%26quot;%26quot;所赖%26quot;%26quot;勃%26quot;%26quot;呜乎%26quot;%26quot;云而%26quot;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26quot;当句对%26quot;。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26quot;对偶句%26quot;。(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26quot;警句%26quot;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26quot;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26quot;。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26quot;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6quot;中的%26quot;老当益壮%26quot;和%26quot;穷且益坚%26quot;,就是把%26quot;老%26quot;和%26quot;壮%26quot;,%26quot;穷%26quot;和%26quot;坚%26quot;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26quot;贫贱不能移%26quot;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26quot;东隅已失,桑榆未晚%26quot;也是如此。通常,%26quot;东隅%26quot;已失,则%26quot;桑榆%26quot;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26quot;桑榆未晚%26quot;,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26quot;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6quot;%26quot;关山难越%26quot;和%26quot;萍水相逢%26quot;,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26quot;失路之人%26quot;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26quot;警句%26quot;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26quot;警句%26quot;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3

一、读音准确,给加点的字注音

  轸瓯隍懿骖汀凫闼甍舳遄睇眄阍舛涸赊悫簪笏叨

二、断句恰当。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三、名楼诗作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四、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共5页,当前第1页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9、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10、、彩彻区明彻:普照

  11、、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13、、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14、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15、、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16、、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17、、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18、、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19、、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20、、兴尽悲来兴:兴致。

  2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22、、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23、、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24、、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25、、穷且益坚:且:反而。

  26、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27、、一介书生介:个

  28、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9、、有怀投笔怀:心思。

  30、、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31、、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32、、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33、、兰亭已矣已:过去。

  34、、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35、、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36、、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五、名题讲析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共5页,当前第2页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六、【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共5页,当前第3页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初唐四杰是指、、、;王勃,字,有《》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④,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七、【提高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共5页,当前第4页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4

【设计思想】

《滕王阁序》传诵千古,是中国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致。其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品读该文,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其精美形式中包孕的情理又富有深蕴,启人心智。“文”与“质”相得益彰,“情”与“理”珠联璧合,是该文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在赏读独到的语言形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

  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易“得形忘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同课异教,入手点虽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情思的思想一致。

【教学目标】

  1.欣赏文词华美的语言,探究宏丽壮美的意境。

  2.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体悟其深沉悲壮之意。

【教学方法】

  涵泳美读,词句品评,疑难点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烟雨江南话名楼

  导入:“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韩愈),滕王阁因名楼、名文而成为名胜,楼以文生辉,文因楼益秀,可说是文楼相映增辉。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照投入感情地读。(读中疏通字词)

  3.对句读,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句短句交错,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滞。

  4.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胜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探究:《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你认为原因何在?

  点拨:从“文”与“质”两方面探究。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提示: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平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平添顿挫、摇曳感。——魅力源自音韵与典雅之美。

  2.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提示:珍词丽句层见迭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已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魅力源自精妙的语言之美。

  3.观一观,欣赏画面美。

  提示: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层次分明。摄近景,绘中景,望远景:层台耸翠、桂殿兰宫为近景,山原川泽、繁华市井为中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为远景,由近及远铺展,上下浑成,色彩变幻,虚实相映。绘景有色彩浓淡,角度俯仰,声色变化,层次远近,写景虚实,让人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源自精彩的画面之美。

  4.联一联,体味意境美。

  提示:作者胸襟开阔,笼苍翠群山,参差楼阁,迂回川流,港口舟楫,艳丽落霞,浩渺云天于笔底。雄阔境界中,融入万千情思,收长安、吴会、南溟、北辰尽入眼底,如抚四海于一瞬;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齐聚眼前,若接千载于须臾。——魅力源自自然雄阔之景与思绪浩荡情怀融合而为一的意境之美。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

  提示: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失意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二精美之句作点评。提示角度:佳词隽语的品味,技巧手法的赏析,镜头画面的想象,情感哲理的体悟等,可一点也可多点。

  示例: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十六字就写出了台阁的壮丽:层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临视无地。以夸张手法突出阁之高,水之深。两句视角有变,一仰视一俯临,写景有上下浑成之美;色彩对映,一耸翠一翔丹,更有流丽飞动之美。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选取上述某一点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读了《滕王阁序》,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才华横溢,引闻一多语“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介绍王勃。

  二、梳理文脉

  1.探究作品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与行文的对应关系。

  研读:第一段扣“洪府”,赞地灵人杰,主尊宾贵。第二段扣“秋日登阁”,显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第三段扣“饯”,写乐极生悲,悲而自勉。第四、五段扣“别”,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全文以宴会集始,盛筵散结,以宏大气势开篇,以临别赋诗作结,赋体笔法铺陈渲染,景阔大,情曲折。

  2.文中有一关键词,承上启下又提纲挈领,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研读:“兴尽悲来”为关键词。登临写景是情感的触发点,前是逸兴遄飞绘景,后是悲从中来抒情。由此往前往后梳理,即能整体把握全文。

  三、欣赏宏丽的景色

  1.学生诵读绘景句段。

  2.学生自选语句品析,揣摩绘景匠心,之后交流体验。教师点读重点,适当引导。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景有何妙处?

  提示:此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含无尽情思于景物。既赞洪州一带的繁华富庶,又颂此地人才济济。陈蕃下榻的典故,寓有重视人才之意,婉言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有何特点?

  提示:山水相衬,分层描绘秋色之美。先写近水,潦水渐消,碧水清明;再绘远山,山色变幻,多姿多彩。上句淡雅,下句浓丽,山容水态,相得益彰。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何成传诵名句?

  提示:三美奠定名句之基。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四、体悟复杂的情思

  1.写景佳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2.本文借写景抒发何种情思?请试用曲线图示形象地表示王勃的心路历程。

  提示:由此可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3.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A.“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提示: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B.“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C.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示例: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五、延伸拓展

  登高临阁,是中国登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名篇?这类诗文为何经常回荡着兴尽悲来的相似感慨?试作探究,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点。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再读全文,并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2、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三、阅读与鉴赏(幻灯片展示优美图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当堂朗读)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自由发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四、作业

  1、书面表达:把你最欣赏的一两句话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一、回顾旧课:

  抽背2-3段。

二、三读奇文

  1、高声朗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同桌讨论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歌声之美和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第五段: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三、鉴赏与拓展:(分组讨论,推举佳作)

  1、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目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讨论与点拨

  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分组讨论,推选回答)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结与巩固(幻灯片展示)

  1,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并思考本文写作的特点。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2、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学生意见汇总:A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B望长天之明彻/望高阁之巍峨

六、课后作业

  1、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语?并积累。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被选入鲁人版第四册“感受艺术之美”单元。所以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本教学设计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及说读活动等不同的朗读活动形式,使这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从而在美读中鉴赏了骈文之美。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今天,我们就来一睹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轸zhěn瓯ōu隍huáng棨qǐ戟jǐ懿yì襜chān潦lǎo俨yán骖cān騑fēi凫fú闼tà甍méng舸gě舳zhú鹜wù蠡lǐ遄chuán睢suī睇dì眄miǎn阍hūn舛chuǎn赊shē悫què簪zān笏hù叨tāo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

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

1、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

2、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

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兴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骈赋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的特点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州城形胜人生无常,

  宾主之美盛衰有时,

  兴记叙(铺陈)、描写悲抒情、议论、用典

  山川之美怀才不遇

  登楼之喜济世无门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练习。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

  2、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

  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址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址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址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随成为他的“绝唱”

二、 研习课文

  1、疏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

  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翼轸”句,“俊采星弛”呼应“物华天宝”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翼轸”句,“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天宝”句。多层次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 “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采星弛” “物华天宝……” (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宾主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的写主宾盛宴。

②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 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语写自己来到腾王“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 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乘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抓住这一环节。

三、作业:背诵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南昌故郡 星分异轸 襟三江而带五湖洪都新府 地接衡庐 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雄州雾列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摇临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宇文新州之懿范,帏暂住十旬朽暇,盛友如云 腾蛟起凤孟许士之词宗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

  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对偶句与仿句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完整主旨的文字。

  板书

  课后回顾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b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再读全文,并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2、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三、阅读与鉴赏(幻灯片展示优美图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当堂朗读)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自由发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四、作业

  1、书面表达:把你最欣赏的一两句话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一、回顾旧课:

  抽背2-3段。

二、三读奇文

  1、高声朗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同桌讨论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歌声之美和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第五段: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三、鉴赏与拓展:(分组讨论,推举佳作)

  1、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目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讨论与点拨

  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分组讨论,推选回答)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结与巩固(幻灯片展示)

  1、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并思考本文写作的特点。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2、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学生意见汇总:A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B望长天之明彻/望高阁之巍峨

六、课后作业

  1、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语?并积累。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被选入鲁人版第四册“感受艺术之美”单元。所以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本教学设计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及说读活动等不同的朗读活动形式,使这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从而在美读中鉴赏了骈文之美。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点:

一、积累整理及格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故 尽 属 即 逢迎 猖狂 二难

二、掌握整理几个通假字:

  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三、掌握整理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且 矣 之

四、了解唐骈文与前骈文异同,理解本文辞采华丽,用典精练含蓄的特点,欣赏并诵读第2—5段。

教学难点:

  用典繁多,文辞深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与作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家背景与作品常识

  1、知道学生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写作缘由及主要内容,理解“序”的写法。

  2、王勃(650或649—676)唐文学家。字子安。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户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偏于描写个人经历.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流丽,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而有气势,以《滕王阁序%26gt;为较有名,有《王子安集》。

  3、 温习旧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4、本文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 学生自学

  1、 结合课外练习一,参照注释,读懂全文(学生在课外预习基础逐段提出疑难词句),部分学生抽查口译。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小结知道,矫正读音、停顿方面失误。并指导部分难句的情感变化控制,掌握语调、语速变化。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为熟读背诵二、三段做准备。

三、 理解掌握重点语词。

  1、 掌握与积累文言实词:故、尽、属、即

  2、 掌握并积累文言虚词:且、矣、之

  3、 理解并掌握几个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轴——舳 销——消 机——几 俨——严

  异义字:逢迎、猖狂、二难

四、 作业

  背诵默写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测默写。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7、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 讨论欣赏本文艺术特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对语言艺术类的感悟,巩固背诵记忆。

  1、 理解古代骈文多用“四六句”和对偶句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初步分析欣赏。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理解对偶句的不同语法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结合课后练习二欣赏本文的艺术美

[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诗意之美:景色奇丽,气象清新

  形式之美:骈散结合,摇曳多姿

  绘画之美:虚实相生,色彩亮丽

  音乐之美:对偶平仄,音节铿锵

  情感之美:融情入景,直抒胸臆

三、 作业:

  预习《逍遥游》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

  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

  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

  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

  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

  色彩:清、紫、翠、丹……

  空间分布:上下、远近

  2、重点品读:

  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

  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

  3、知人论世

  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

  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四、品读感悟,缘“事”明“志”

  1、读一读:表达王勃“悲而奋发”之情的句子。

  所赖君子见机,……岂效穷途之哭?

  2、再读这段文字,在“悲而奋发”的情感基调中,读出丰富的情志。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乐观自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不忘初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存高远)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自信乐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自信乐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高洁修身)

——虽然穷困失意,依然奋发图强(自信乐观、自强不息)

  小结: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3、依据本文内容,填写一联,赠给王勃:

  霞落鹜飞入滕王阁景尽归文士妙笔,兴尽悲来转奋发情志毕现英雄襟怀。

【设计意图】失意中能奋发,这是文章主旨情感所在,也是打动千古读者的魅力之一,所以此环节,重点通过品读典故,理解奋发的情志,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在奋发中所抒发的丰富情感;填写对联,降低了难度,既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也强化了对本课教学重点的理解;注意呼应、回答导语中的主问题。

  五、课堂小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一篇文章认知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种民族的精神风貌,升华文章主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六、作业:

  1、必做:背诵2、3段,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

  2、选做:

(1)围绕“乐—悲—忧、奋、放”,比较《兰亭集序》、本文和《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感悟唐人积极有为的时代精神。

(2)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试着给滕王阁或王勃写一副对联。

【设计意图】必做题,是基础的学习内容,巩固通过诵读,品味文章情感,理解情景关系的教学内容,并强化文言语感和知识积累。选做题,是升格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1)主要面向偏理性的同学,重在训练辨析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兼顾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训练;(2)则面向偏感性的同学,重在训练概括思维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注意作业内容适时的调整、互换。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诵读文章,理解体会本文的语言美、音韵美、情感美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并给予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誉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着一千古绝唱。

  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整理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典故。

  3、了解有关滕王阁的历史传说,丰富文化知识。

  4、回顾“序”的文体知识,将《兰亭集序》温习一遍。

  5、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联系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兴悲之由并将这种情感的变化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的变化进行比较。

  三、作者和解题:

  请学生介绍王勃的生平事迹,教师明确:

  1、王勃14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为沛王侍读时因撰写《檄英王鸡》而被逐。入蜀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3、解题:

(1)王勃和《滕王阁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序:序的概念和种类

(3) 四大名楼: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四、第一环节:

  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

  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运用的变化多端的句式。

  五、第二环节:理清思路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26quot;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6quot;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26quot;理解、背诵、仿写%26quot;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26quot;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26quot;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26quot;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26#39;南昌故郡,洪都新府%26#39;,公曰:%26#39;是亦老生常谈。%26#39;又报云%26#39;星分翼轸,地接衡庐%26#39;,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26#3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6#39;,公矍然而起,曰:%26#39;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26#39;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26quot;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26quot;绝唱%26quot;。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26quot;精加工%26quot;。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26quot;南昌故郡,洪都新府%26quot;写古今之变迁;%26quot;星分翼轸%26quot;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26quot;物华天宝%26quot;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26quot;雄州雾列%26quot;呼应%26quot;星分%26quot;句,%26quot;俊彩星驰%26quot;呼应%26quot;物华%26quot;句;%26quot;台隍枕夷夏之交%26quot;再承%26quot;星分%26quot;,%26quot;宾主尽东南之美%26quot;再承%26quot;物华%26quot;。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26quot;雄州雾列%26quot;%26quot;星分翼轸。%26quot;(空间地势)%26quot;台隍%26quot;一句

%26quot;俊彩星驰%26quot;%26quot;物华天宝。%26quot;(人物之盛)%26quot;宾主%26quot;一句

%26quot;都督阎公%26quot;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26quot;潦水尽%26quot;二语写秋景;%26quot;俨骖马非%26quot;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26quot;层峦%26quot;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26quot;披绣闼%26quot;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26quot;落霞与孤鹜齐飞%26quot;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26quot;遥襟俯畅%26quot;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26quot;穷睇眄于中天%26quot;,引出%26quot;天高地迥%26quot;二句;%26quot;极娱游于暇日%26quot;,引出%26quot;兴尽悲来%26quot;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26quot;冯唐%26quot;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26quot;所赖君子安贫%26quot;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6quot;无路请缨%26quot;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26quot;舍簪笏%26quot;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26quot;杨意不逢%26quot;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26quot;%26quot;呜呼%26quot;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26quot;精加工%26quot;,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26quot;警句%26quot;。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26quot;嗟乎%26quot;%26quot;所赖%26quot;%26quot;勃%26quot;%26quot;呜乎%26quot;%26quot;云而%26quot;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26quot;当句对%26quot;。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26quot;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26quot;(《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26quot;属对%26quot;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26quot;对偶%26quot;进行%26quot;精加工%26quot;,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26quot;对偶句%26quot;。(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26quot;警句%26quot;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26quot;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26quot;。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26quot;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6quot;中的%26quot;老当益壮%26quot;和%26quot;穷且益坚%26quot;,就是把%26quot;老%26quot;和%26quot;壮%26quot;,%26quot;穷%26quot;和%26quot;坚%26quot;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26quot;贫贱不能移%26quot;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26quot;东隅已失,桑榆未晚%26quot;也是如此。通常,%26quot;东隅%26quot;已失,则%26quot;桑榆%26quot;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26quot;桑榆未晚%26quot;,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26quot;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6quot;%26quot;关山难越%26quot;和%26quot;萍水相逢%26quot;,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26quot;失路之人%26quot;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26quot;警句%26quot;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26quot;警句%26quot;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13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 教学方法设计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 导语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 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

  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1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