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时间: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汇编3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汇编3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三. 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四. 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三.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的画面。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 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 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回眸一笑的西施背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延伸作业

: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 ②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精选5首)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3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了解作者;

  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学建议:

  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2、重在读懂诗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教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讲得精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我们学习时要能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观沧海》

  1、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了解情况。(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区别。)

  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诗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声吟咏《观沧海》,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学生多种形式读,并对照注解疏通诗歌的意思。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观沧海》的作者是 时期的,全诗以“ ”字统领。先交代观景地点,再具体写了、、等景物,其中实写的句子是,想象的诗句是。使用了

  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5、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开讨论:上述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诗中的哪些诗句?

  7、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诗歌所展示的图景和情怀。

  8、师生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感知诗中内容)——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欣赏语言意境)

  三、学生根据《观沧海》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第二课时

  一、背诵前三首诗导入,本课学习两首词

  二、简介词的知识和辛弃疾

  三、读词,读准节奏和停顿

  1、师范读

  2、生跟读再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

  四、释义,把握内容

(一)学生再读全词,思考: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从何看出?

  2、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

  3、和他一起说丰年的会是谁?

  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5、知识“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着急吗?

  6、骤雨将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见”二字说明什么?

(二)用自己的话叙述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较阅读过,留给学生自学、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2、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一次有关古诗词的活动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汇编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