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时间: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3篇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5370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2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3篇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供大家参阅。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3篇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1

  师:今天课前有点小意外,耽误了同学一点时间,也延误了听课老师的一点时间,黄老师先致以歉意,不过在这个小小的失误的环节中,我也看到了我们班集体非常的优秀,同学们先是安静的坐着,然后再唱起了你们熟悉我不熟悉的歌声,如果熟悉的话我也跟你们一起唱了。我本来想利用这一点点时间,介绍一下我自己的名字,作文素材,因为名字介绍我跟我们教高一的新同学,最多的介绍过两个星期,最短的也介绍了一节课,所以课间一点时间不要叫黄厚江三个字讲一个字还没说完,又要上课,对不对?而且我也担心分散大家学习的注意力,心里老想着黄老师的名字,那可能就有一点影响了,所以我就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我就看着同学们,我觉得这个班级真是非常优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著名的、经典的文章《阿房宫赋》,都知道了对不对?好的,同学们有没有预习? 生齐:有

  师:对,预习了,好的,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哪一位同学举手,我能今天耽误了一点时间,我们节奏快一点,可能效果更好,哪位同学主动说一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哪位?

  生(举手):我就是先对照书本看看生字读音,因为古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再对着书本下注释加上自己的意思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上课时假如老师翻译时可以对照自己,还可以考虑一下文章中心句是哪一句?还有总结比如说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 师:好的一下子,想不起来那么多,也不要紧,反正我们马上还要共同学习的,没有就请坐。这位同学预习的非常认真,做了三件事,一个是看注释、记作业,第二个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第三个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好的,黄老师对他的内容理解还比较正确,有没有同学除了这三件事还做了他没做的事情?请举手,就我预习做了刚才那位同学没做的事,有没有?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啊,其实大家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说看了注释理解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对照一下,如果老师不翻译怎么办呢?你说对照老师的翻译看理解是否正确,如果老师不翻译呢?

  生:(学生窃窃私语)下课以后再跟老师讨论。 师:那我就想现在和你讨论。 生:现在可以大家一起讨论。

  师:你真聪明,大家伙一起讨论,那我们现在就大家伙一起讨论。同学们预习的时候对照注释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有没有遇到问题? 生:(没人举手)

  师:像这样的文章详细的注释可以做到没有问题,如果再动脑筋还会发现问题,有没有同学对照注释看课文的时候发现问题的,有没有? 生:(没人举手)

  师:都没有哦,大家都很自信哦,自信注释,自信自己,一个都没有?那黄老师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看第一小段最后一行,我们同学都很认真,书上写的密密麻麻的,最后一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的“气候”怎么理解?跟我们今天常说的“气候”是不是相同?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1 / 8 育星教育网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举手)咱们平时说的"气候"是天气的变化,但是书里的是用"气候"来表现阿房宫的盛大和宏大的气势。

  师:好的,这位同学解释的还是比较清楚,我们今天的气候应该是指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之内、比较长的一个时间之内气温等等变化的特征,这位同学说这里的“气候”是表现阿房宫的宏大,那么对于后半句的意思理解不同的有没有?有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举手)我觉得它还可能指人的感情,不同的人的感受,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在那样一个宏大的高楼大厦里就觉得过着骄奢、舒适的生活,然而对于那些宫女就会觉得很凄清,他们的生活应该是一个对比,截然不同,突出宫女的凄冷的一方面。

  师:请坐,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丰富,如果能把你的理解表达的更简洁点会更好,现在我概括你的理解就是写宫中的不同的宫女的感受,现在有两种理解,我想听听大多数同学是什么意见,一种意见是强调阿房宫很大,有篇课文叫《天山景物记》也是的,一爬天山在下面是夏天,然后上面像春天,然后像秋天,然后山顶上像冬天,说明这座山很高,这里是说阿房宫太大了,这个宫是春天,这个宫是夏天,这个宫又是冬天,这是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说这位同学刚刚讲的是不同的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现在倾向于前一种理解的同学举手,没有吗?刚才那位女同学你也改变主意了吗?

  生:因为我看到前面“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就觉得它不是仅仅指的是面积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会非常优秀,非常出色。首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能够反思自己的想法,乐于接受觉得更好的想法,太优秀了,课文内容我们再动脑筋问题会很多,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黄老师就不能一一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了,比如在后面有一句“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你们找到了吧?好的,哪位同学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有注释,借助注释理解文本,没有注释怎么办呢?往往同学们喜欢关注注释,好的,没有注释的地方也要动脑筋,哪位同学主动主动一点,我们加快点节奏,有哪位同学跟下节奏?一个两个有吗?我们不能总是让刚才两位同学发言,他们又想发言了,我看出来了,其他同学呢?同位,你能把这句翻译一下吗?

  生:就是指如果没有那些珍宝就从其他国家运输过来。

  师:好的,请坐,“如果没有那些珍宝”这里“有”很值得推敲,大家先回答我刚才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注释,那你翻译一个句子主要看什么? 生:前后文。

  师:对,非常好,上下文,看上下文以后把前后之间的关系理顺,特别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这个句子补出来的主语是什么?刚才那位同学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进行一次翻译?这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应该是六国的金银财宝一夜之间就没有你人呢管理去拥有了,全部都被秦国。。。。。。

  师:“输”什么意思? 生:运。

  师:对,运输运输,就是运到这里来了,“其间”是什么地方? 生:阿房宫。

  师:对,非常好,“有”呢? 生:拥有。 师:很好,那些六国的君主们拥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运过来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有”还可以翻译成另一个更贴切的词,除了拥有?当然这个词是可以的。 生:占有。 师:也不错,还有呢?珠宝珍贵的都是来作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对不对?可以用哪个“有”?

  生:享有

  师:对,六国一旦不能享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都被运到阿房宫来了。那么其他还有很多地方即使有注释,也值得我们推敲,比如说有一个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我不和同学们讨论了,大家回去看看不同的资料,不同的资料对这句有不同的注释,不同的注释有不同的理解,那你推敲一下看看哪一种你认为更好,这对我们理解文本有帮助,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帮助,当然黄老师今天不能和你们一一再讨论了,我只是告诉你们一:预习课文除了根据注释弄清字音,理解字词,还要发现问题,第二:还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解决问题。一般说,高中教材类的文章,大家自己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文意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但理解文意后我们还可以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说,这篇文章黄老师读的遍数肯定比你们多一些,每一次读文章在我脑子里就变得短一点,读到最后是越来越短,就变成了一段话,这段话黄老师把它写出来,大家来看一下(幻灯片)(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我留了那么多括号,知道干吗吗? 生:我们来填。

  师:你真聪明。下面希望同学们和黄老师合作一起完成这段缩写的《阿房宫赋》,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填,不一定挨着来填,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全体: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出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全体: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师: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里去,你们从课文里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其势之雄大” 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不难,找好就抬头看我,一抬头就意味着你找好了,不要我们有同学吓得一节课都不敢抬头。 学生看书。

  师:好,有没有找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一个组的同学交流,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参与,看他们找的是不是正确。找句子也有难度的,哪位同学先来说?(指名)你找到的是哪里?

  生:我找的是第一小节。 师:你把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没人举手)从众是个可怕的心理,自己要动动脑筋。 生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了,你说说。

  生:我觉得绝大部分都是,但有些句子不是。 师:那你说说不是的。

  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不是,表现宫女的凄清。 师:好的,我提醒一个问题,因为刚才那位女同学特别强调从“蜀山兀”开始,我们就看“蜀山兀”是写阿房宫规模宏大吗?

  生齐声:不是

  师:哎,现在怎么这么多人说不是呢?刚才问有不同想法的举手,怎么没人说呢?(点名)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是。

  师:哦,黄老师错误的理解了你的想法,你说它是,我可以问你两个问题吗?“蜀”指什么地方?不要看书。

  生:蜀地。

  师:蜀地指今天的大概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就我们这个地方,阿房宫是在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阿房宫在四川?现在大家都喜欢把凡是古迹都拉到我们自己这块,心情可以理解,于史实无据,驳回。阿房宫在哪里?

  生:陕西。

  师:对,陕西阿房那个地方,是不是阿房宫一直从陕西做到我们四川这么大? 生摇头。

  师:这位同学你怎么也摇头了呢?你不是否定自己了吗?唉,否定自己也是可贵的。好,下面来看写“宫女之多”的。第二组同学哪位同学来说说?(指名)你找到了?

  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师:好,有没有其他句子写宫女多的?

  生举手:我觉得“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还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师:好,这位同学补充了两层,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首先是第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子”什么意思?文言文的“子”有的指男子,有的有指男又指女的,那这里呢?

  生:女的

  师:肯定是女的,认为是的举手。不肯定別举,你看吓得一个都不敢举了。我们的学习品质还要再改善,肯定就是女的,为什么?下文有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没有哪个国家蠢的的把个男孩子抓回来当宫人。所以这个“子”是指女的,从“妃嫔媵嫱”开始,那么这句是写宫女多吗?同意是的举手,有不少意志鉴定的同学,但黄老师不太支持,刚才那同学说的从侧面能表示宫女多,但是它主要交待宫女的来由,你说六国都来了,能不多吗?是侧面表示多,但不是直接的,再看后面一层“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是不是写宫女多?

  生:是。

  师:有没有认为不是的?我也认为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说明皇帝太忙了,宫女太多了,三十六年都没挂上号,所以我经常发一句感慨:阿房宫最大的奢侈和浪费不是树木、珠宝,而是青春和生命。十四岁进宫,三十六年五十岁,无数的美丽的什么就这样耗费了。

  那么写 “宫中之宝可谓多”的在哪里?哪个同学说说?

  生:(举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好的,这回没有多大分歧了,第三组同学说说“其费可谓靡矣”?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2

  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

(幻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请齐读一遍。(纠正错误字音“王”,应读为“wàng”,意思是“称王”)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什么为本?(学生回答:“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看一看他对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王朝的盛衰荣辱有何看法。

(幻灯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学习杜牧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高尚情怀。)这里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

(幻灯:阿房宫图 )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幻灯:赋,铺叙。特征是“铺采摛(chī,舒展,铺张)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内容上:“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结尾议论,寄托讽喻。)师:二者的关系是?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幻灯: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下面就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幻灯: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接下来大家就自由诵读课文,有两个目的:

  一、把字音读准,

  二、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由诵读三分钟)好,下面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要整齐,二要读出气势,争取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后纠正字音)接下来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一下。(讨论两分钟)师:文章分为几部分?生:两部分。师:前面是“体物”,后面是“写志”。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阿房宫占地广,楼阁高。师:我们分析课文要从文本出发,不能架空分析。这些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覆压三百余里”,说明占地广;“隔离天日”,说明楼阁高。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说明什么?生:楼阁密。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说明什么?生:高。师:彩虹还能说明什么?生:七彩,漂亮。师:对,不但写出了形态的高大,而且色彩绚丽。师:从“歌台暖响”到“而气候不齐”呢?生:从心理感受上说。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生:阿房宫。师:对,就是宫殿。(板书:宫殿)师:住在阿房宫里的都是些什么人?生:皇帝,还有妃子。师:对,第二段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什么?生:妃子们从哪里来。师:也就是来历。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是她们在做什么?生:梳妆打扮。师:有什么感觉?生:很奢侈。师:仅仅早晨起来梳妆打扮就如此奢侈,那么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穷奢极欲可以想见。她们漂亮吗?生:漂亮。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尽态极妍”。师:对,“妍”的意思就是“美丽”。打扮给谁看?生:秦始皇。师:见得着吗?生:见不到。师:你怎么知道?生:“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师:秦始皇自十三岁继位为秦王到四十九岁逝世,总共在位三十六年。这说明妻子终生没见过丈夫,她们幸福吗?生:不幸福。师:她们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背后的苍凉。这段话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生:妃子。师:对,就是美人。(板书:美人)师:我们来阶梯教室上课,先看到屋子,还有在座的同学和各位老师,可是没注意到投影仪、讲桌、桌子和椅子,这些是什么?生:摆设。师:对,这是陈设。阿房宫的建筑、美人都介绍了,该介绍什么了?生:宫里的陈设。师:都有什么?生:金银财宝。师:从哪里来的?生:六国。师:六国的珍宝从哪里来?生:从百姓那里来。师:你怎么知道?生:“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师:六国的财富集中于秦,“倚叠如山”,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低贱到什么程度?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师:翻译的很准确。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护官符”中的话来说就是“珍珠如土金如铁”。(板书:珍宝)秦始皇过着奢侈的生活,可老百姓也想过好日子,为什么搜刮起来锱铢不留,用起来却挥金如土呢?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极力铺叙阿房宫宫殿之奇、美人之众、珍宝之多?生:是为了说明秦始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师:这种生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生:搜刮民财。师:对,带来了什么后果?生:“使天下

  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师:这句话包含了哪句俗语?生:敢怒而不敢言。师:写出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秦统治者知道吗?生:不知道。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师:最终导致什么恶果?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秦终于自食其果。那么第三段的重点是什么?生:秦朝灭亡。师: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奢侈。师:(板书——(秦)奢侈亡国)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吗?生:不是。师:对,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篇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历史上总结历史教训的名文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他总结秦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杜牧的这篇赋却另有深意。大家一起读第四段。(学生齐读第四段)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话是不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生:没有。说明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师:下面两句话中都有“使”,是什么意思?生:假使,表示假设。师:做到了吗?生:没有。师: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不爱其人。师:六国不爱其人,终于灭亡;秦不以六国为鉴,自食其果;如果唐朝的统治者不以秦亡为鉴,又会导致什么恶果呢?由此可以感受出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真是一声长叹!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要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师:(板书——(唐)勿蹈覆辙)《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回答。生:前半部分是“体物”,后半部分是“写志”。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师:(板书——体物、写志,基础、目的。)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借古讽今。

  师: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幻灯:“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品味这种美。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画出来,说一说精彩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我们一起来品读精彩而优美的句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特点?生:简洁,概括。师:对。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一百余年,但一百多年的历史仅用了六个字,可谓高度凝练。这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阿房宫位于现在的哪个省?生:陕西。师:可是为什么“蜀山”光秃了?生:因为四川的木头好。师:对,还因为什么?生:附近的木头都被伐光了。师:交通方便吗?生:不方便。师:蜀道难??生:难于上青天。师:还能想到什么?生:路上人会受伤,还可能会死。师:当时运石工匠有首歌唱到“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可以想见阿房宫的庞大,秦始皇的骄奢;可以想见建造的过程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如此多的内容仅用了六个字,可见其高度凝练。但是赋体文章的特点是铺叙,这在第二段的哪几句话中可以体现?请全体女同学一起读一读。(女生齐读“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这几句话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都有哪几种?生:比喻、排比、夸张。师:仅仅截取了美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晨起梳妆,却间接写了什么?生:美人之多。师:实际上在写谁?生:秦始皇。师:对,实际上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真是“意在言外”。更能体现赋这一铺叙特点的句子在第三段中是哪几句?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全体男生齐读“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生:排比,夸张。师:还有吗?前半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物?生:阿房宫中的。师:后半句呢?生:民间事物。用的是对比。师:对。这样一来形象的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同时也指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再来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该怎么读?(学生试着带感情去读)“可怜”是什么意思?生:可惜。师:与开头那句话照应?生:“阿房出”。师:仅用了四个字就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真是简练至极!作者该描写时挥墨如泼,毫不吝惜;该概括时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大家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当然,这篇文章中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师:这句话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北宋的欧阳修对此有精辟的总结——(幻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朝代包括当代借鉴!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还品读了文章的语言,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师:下面还有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当堂背诵文章的最后一段。 (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师:大家一起背诵最后一段。(学生集体背诵) (幻灯:1.总结本课文言现象。2.背诵全文。) 师:这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谢谢大家的合作,再一次感谢大家!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以扫除文字障碍为前提,疏通文句、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体特点,验证作者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相关资料对比分析课文观点的历史价值,体会多角度立意的相对合理性。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阿房宫赋》的前三个自然节,这堂课我们接着欣赏第四节。(板书文题、作者)

  师:在欣赏课文之前,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和复习的情况。(幻灯片展示)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组句子当中加点字的意义。我们先看第一组: 第一组:

  六王毕,四海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 .师:找一名同学回答一下。 生1:“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 师:实际这属于什么用法?

  生1:数词的动用。第二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的“一”是每一个的意思。 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一”是什么意思? 生1:一把火。 师:一把火,数量词。“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是什么意思? 生1:整个的意思。

  师:好,请坐。下面看第二组“爱”。 第二组: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吾何爱一牛也 .师:请同学回答一下。 生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是爱护的意思。 师:“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是什么意思? .生2:爱惜,珍惜。 师:“吾何爱一牛也”中的“爱”的意思?

  1 生2:吝惜。 师:好,请坐。

  师:看来啊,大家还是作了预习的。通过上堂课的欣赏,大家对“赋”已经有所了解,“赋”在汉代是盛行一时的文体。这种文体的内容大多是阿谀奉承,它的语言诘屈聱牙,犹如饭里夹沙,令人难以下咽。六朝人也写赋,但是呢,他们工于骈偶,走向极端,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而我们要继续学习的这篇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却既没有汉代大赋的那种形式主义的流弊,也没有六朝的工于骈偶的表面浮华的特点。它是借鉴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特点,把散文的写作方法引入了赋中。关于赋体本身的特点,上堂课我们在第

  一、第二自然段的欣赏过程中,已经有了集中的交代。这堂课我们就着重欣赏一下第四自然段,作为散文:式的赋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课文的录音。 (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欣赏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呜呼”是承上文继续发表?作者的慨叹,什么慨叹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什么样的句式?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这样判断有什么好处? 生5:加强语气。 师:加强什么语气? 生5:肯定语气。

  师:还有否定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说出了正反两个方面,能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生5:对比语气。

  师:这个对比,可以增大反差。好,请坐。那么大家再考虑一下,从本篇文章的前几个自然段看,杜牧曾经归纳过六国的灭亡,但是没有发表议论,这个句子是什么呢?谁说一下?

  生6: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 师:本篇文章,大家想一想,“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实际,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写《阿房宫赋》,阿房宫出现的时候,曾经点过。 生7:六王毕,四海一。

  师:从表面上看,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被秦灭。而在这里呢,作者却说了一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什么意思啊?

  生8:六国灭亡了,除了秦把他们消灭以外,他们自己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师:啊,你的意思是说作者重在指出六国灭亡的内在原因。好,请坐。那么同样,下一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与上文相对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告诉我们秦朝灭亡的原因也不在于所谓的什么呢?从上个自然段找。 生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师:好,请坐。从表面上看,作者曾经进行过描绘:“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秦朝灭亡的一个直接的导火索,一个外部的表现。作者曾经指出了,在这里呢,又加以否定,重在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同六国一样,都在于它的自身,而不在于其他。那么这个观点是否能立住脚呢?我们现在先不继续往下深究,我们看看下一句怎么说的。 生10:因为六国之人这时是天下百姓。 师:为什么是天下百姓呢?

  生11:因为秦统一了六国,六国之人这时是天下百姓。

  师:秦虽统一了六国,六国各自的百姓还在,为了对举,他提六国之人。在这里

  2 谈既谈六国灭亡,还谈秦灭亡,作者在这里,还是为了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举出来,也是加强了对比。那么无论是六国的灭亡还是秦的灭亡多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由两个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这一般的结论是我们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的。所以大家要注意本篇文章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这里的逻辑思维也颇值得我们借鉴。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里有四个“后人”,哪位同学说一下,这四个“后人”分别指什么? 生11:第一个“后人”指的是当时的那些人。 师:“当时的那些人”指的是哪些人?“当时”是哪个时候? 生12:指统治者。

  生13: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第二个“后人”还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三个“后人”指秦人的后人的后人。 师:我们体会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后人”显然是秦以后的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还是指的哀秦的人,“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个“后人”是像你说的秦以后的人,秦以后的更后的人,而最后这一个呢,“复哀后人也”,还是指秦的后人。也就是说,这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后人”的含义都是相同的,而第三个与众不同,是指秦更后的人。这里通过这四个“后人”,两种含义,实际就突出了历史的发展过程。那么至此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显现出来了?是什么样的目的? 生14:借古讽今。

  师:借什么古讽什么今?

  生15:借秦朝的灭亡讽现在的今。 师:现在具体来说是什么时候? 生16:唐朝。

  师:好,借古讽今的意思在这就表现出来了。实际上历史的回顾是有现实的用心的,尽管作者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他的目的是在后面,借古讽今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而对阿房宫赋极尽夸张的描写是对后面议论的一个铺垫,或者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前面的描写越充分,后面的议论也就越发充实,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师:下面我们就注意以下本自然段的论证结构。先是用“呜呼”慨叹,接着两句话两个观点——秦国灭亡、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用一个“嗟夫”进一步慨叹,再对秦灭亡原因、六国灭亡原因进行假设性论证,最后呢,发出四个“后人”的哀叹。大家掌握了这个结构就容易记了,谁来背一遍? (学生单独背诵,齐诵)

  师:这个自然段的特点主要是借鉴了散文的特点。句式错落,和第

  一、第二自然段那种赋的排比铺陈的手法大不相同。关于这个特点我们以前就对大家有所交代,我们在这里就不着重交代了,因为一会儿我们还要总结本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师:大家想一下作为全篇的文章,尤其是前两个自然节作为赋的主体,它的描写层次和作者的文脉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检查大家对课文前几个自然段的背诵来归纳课文的脉络图。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我背的这部分说的是什么?

  生:这四句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师: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六王毕,四海一”的时代背景下,“蜀山兀”,还有建筑的过程。下面请一个同学接着我背的往下背,然后同学来归纳。

  3 生: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师:好。这个部分写什么? 生:主要写阿房宫赋的外貌。 师:实际上呢是阿房宫赋的总体的布局。那么“二川溶溶”起什么作用啊?过渡。由对阿房宫赋的总体描写转入对其内部描写。好,下面哪位同学接着背。 生:五步一楼??气候不齐。

  师:好。他背的这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内况。具体的有哪些描写呢?有建筑之奇,有构造之巧,有歌舞之盛,还有桥梁之多、复道之繁等,我们就不一一说了。我们看由“二川溶溶”过渡到建筑之奇、构造之巧、歌舞之盛。这是《阿房宫赋》的第一个自然段,实际上建筑过程和总体的布局,是写阿房宫赋的总体风貌。由“二川溶溶”过渡到对阿房宫内状的描写,那么下面请一位同学接着背诵第二个自然段。 生:(背诵第二段) 师:他背的部分既写了阿房宫中宫人的来源——来源于六国。又写了宫内的人的生活。而这一部分我们概括一下都是写了阿房宫中宫人的情况。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接着他背诵。 (生背诵)

  师:这部分既写了阿房宫中珍宝的来源,又表明了宫中珍宝的繁多。(板书)而这宫中珍宝的来源,和宫中珍宝的繁多又都是写了宫中珍宝的收藏。下面大家再进一步归纳:由阿房宫的宫貌过渡到内状,阿房宫的宫貌和内状作者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换一句话说是写阿房宫的什么样的特点? 生:壮美、壮观。

  师:壮美、壮观或者说是盛大的气势。好,那么对宫人的描写和对宫藏的描写,又集中体现了阿房宫内宫人生活的奢侈。(板书)那么大家再进一步慨括,无论是盛大的气势还是生活的奢侈,作者有没有离开他要描写的主体啊? 生:没有。

  师:都是围绕什么描写? 生:阿房宫。

  师:下面我们体会一下围绕阿房宫,句句段段都是紧紧相连的,相辅相成的。从总结艺术手法上看,这是《阿房宫赋》手法上的什么样的特点? 生:环环相扣。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随着溶溶的二川,我们从对阿房宫总体的观察,进入到了宫墙之内。还有歌舞之盛,是为了写下面的宫人做了一个恰如其分、自然的过渡。所以我们说《阿房宫赋》从结构上说,它是环环相扣的。过渡非常自然。

  师:既然这是一篇赋,它就要带有赋体的特点。那么《阿房宫赋》在描写、渲染上又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

  师:大家想一想,这篇《阿房宫赋》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具体的手法呢,有排比,有夸张,有渲染,而且是反复渲染。所以说,《阿房宫赋》还有一个特点:多方描写,反复渲染。当然,作为《阿房宫赋》这样一篇名篇,它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有很多的,我们也不能一两句话就把它说完。在此呢,我们仅对在上堂课的基础上我们感受比较深的两点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归纳。 师:下面大家考虑一下,作者在《阿房宫赋》的后两个自然段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紧紧地围绕着什么?

  4 生:秦的灭亡在于秦的奢侈。还有不爱六国之人。

  师:这是借古讽今,是让当时的统治者借鉴的,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或者说是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那么关于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像我们学过的贾谊的《过秦论》,它也探讨了秦灭亡的原因。由于秦第一个实现了封建的大一统,这种统治影响两千多年,所以很多人对秦灭亡的原因都进行了探讨。也分别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其他人的观点,请大家看完材料之后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

(幻灯片展示并解说)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文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则天命以之不康。汤、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论已。然后胡亥杀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终安其位;则伊云、周公与赵高,相去不但若霄壤也。秦始皇之短柞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圣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上述文字,表明秦灭亡的观点是什么? 生:秦王没有知人善任,而任用奸臣。

  师:好,请坐。下面我们看另外一篇文章。 (幻灯片展示并解说)

  秦政如是,然而卒亡其国,非法之罪也。六国公族散处闾巷之间,秦以守法,不假以虚惠结人。公侯之欲复其宗庙,情也。且六国失道,不逮王纣,战胜而有其地,非其民倒戈也审。武王既殁,成王幼弱,犹有商、奄之变。周继世而得胡亥者,国亦亡;秦继世而得成王,则六国亦何以仆之乎?如贾生之过秦,则可谓短识矣。秦皇微点(同“玷”),独在起阿房及以童女三千资徐福;诸巫食言,乃坑术士,以说百姓,其他无过。

(章太炎《秦政记》)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的观点,是通过推理得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观点呢? 生:秦的灭亡是和王位继承人有关系。

  师: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大家想,秦灭亡,表面上看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有民倒戈。由于倒戈,由于秦二世的无能,国家就灭亡了。而周成王的时候呢,也有人倒戈,但是由于接班人素质好,结果周朝继续兴盛。由此可见,接班人的素质,在国家兴亡这方面呢,是起到一个关键作用。 师:下面就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对他们的观点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大家注意,我们不要脱离材料和课文,现在开始讨论。 (教师巡视,学生热烈讨论)

  师:同学们静下来,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秦国灭亡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不实行仁政。因为仁政是直接作用于百姓的,而国家的兴亡与百姓有直接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师:好,你的中心意思就是贾谊说得对。好,请坐,有没有和他观点不同的? 生2:我认为是由于奢侈造成的。就是因为它这么奢侈,所以它才灭亡。 师:你认为,勤俭可以兴国。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生3:我认为并不是由于奢侈造成的。而是因为接班人素质问题。假设胡亥是一个贤德的明君,一方面他可以除掉奸臣,一方面可以勤俭持国。 师:有没有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啊?

  5 生4:我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任用奸臣。 师:奸臣误国。

  生5:我同意同学4的观点,虽然他说得不全面。当时社会有两个阶级,一个统治阶级,一个是被统治阶级。他们的阶级矛盾已经形成,秦灭亡和以后的各个皇朝灭亡一样,都是由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 师:一言以蔽之。

  生5:秦朝的灭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师:好,请坐。

  生6:我认为学生5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是仁君,就会缓和这种阶级矛盾,还是接班人的素质问题。

  生7:接班人只是次要矛盾,看问题应该抓住最主要的矛盾。

  生8:奸臣误国不可能是简洁的原因,太甲如果没有伊云的话,也不可能变成明君。还应该是奸臣误国。

  生9:我认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是间接的原因。

  师:大家注意,我们要围绕着材料,并且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篇文章当中,要超越它,把它放在历史发展中去看。古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看到了其中一个方面。但他们有不全对,为什么?

  生10: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其他原因都是加速其灭亡的一种催化剂。

  师:这个回答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当然了,阶级矛盾最根本的表现是经济上的剥削,而经济上的剥削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必然会导致灭亡。 师:我们大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大家注意,语文课固然也要归纳历史的原因,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把它运用到我们文章的写作上,下面就给大家留一个作业。

  题目:从秦政之失谈起

  要求:

  1、自拟副标题

  1、 注意立意的角度

  2、 不少于800字

  这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3篇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