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

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6篇 数学片段教学教案设计步骤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6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3839个字,阅读大概需要9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6篇 数学片段教学教案设计步骤,供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6篇 数学片段教学教案设计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1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一、片段教学的主要形式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法,就是指教师身兼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通过自问自答以及自言自语的方式将整节课完整讲授下来,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这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流程,还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个过程就像单口相声一样,使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更有甚者需要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单口相声式教学法中,教师表达学生观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老师……”开始,表达教师自己观点时以“老师认为……”开始,用清晰的语言将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分开,再现教师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式的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重复评价学生的发言来表达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多次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是教师在片段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互动首发,在重复评价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和手势表达、面部表情等,还要有意识地将下面坐的评委老师当成自己的学生,还要时不时地和评委之间进行眼神沟通和交流,切忌不能眼神过于呆板。

3.转述说明式

  转述说明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工作节省时间,但是如果过多地采用转述说明法,很容易使片段教学变得形式化,甚至变成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难免会使人感受到片段教学和说课混为一谈的感觉,所以说,转述说明式这一方法只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展示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片段教学的五大关键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有十分大的差距,片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大关键点,以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学为例,阐述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明白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道理,在这样的片段教学中,该如何设置呢?

1.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中

  一般情况下,片段教学的时间大概是在12~15分钟之间,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不然就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这对片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环节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三个不同的活动内容:(1)让学生自己主动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确定已知数能分成几组,剩下几个,使学生认识到分不完仍有剩余;(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竖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余数在算式中表达的含义;(3)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出现的规律,并总结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真理,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课堂质量。

2.制订科学合理又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时教学来说,片段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好课时教学目标与片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之处,片段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定下的,它要求更加的细致、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片段中体现出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把握课时目标,理清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要侧重于片段知识点所对应的目标,并将片段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定为了解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并充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

3.分清教学主次,把握要点

  个别情况下,课堂重点教学就是片段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说,片段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精力和实践集中到一起,着重解决片段教学中的难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设置一共有32盆花,如果将每5盆分为一组,那么可以分成几个组?还剩下的两盆是否还能构成一组?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2带来的重点体验。一般来说,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除法教学中关于余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下,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到教学关键。

4.片段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

  片段教学具有时间短等特点,这要求教学结构更加的紧凑,每一个环节都要层层相扣。另外,结构的安排还要做到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等。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复习―探究―应用”这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在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层层深入,做到一环扣一环,彰显出教学层层递进效果,并通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另外,在整个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三个不同环节分别占到三分钟、六分钟、四分钟的时间,还要注意归纳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逻辑结构,使片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

5.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片段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的数学结构,还拿“有余数的除法”来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点拨法、对比比较法等,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融入亲自计算实验法、主动动手操作法以及用心体验观察法和班内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法等,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选用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才能始终保持师生之间正常的互动教学,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在片段教学过程中,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尽可能地避免片段教学和说课混淆,说课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么教”,而片段教学用来解决“怎么教”。(2)要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教师要特别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出一套绘声绘色、五彩斑斓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同样是关键,需要尤其注意。(3)要重视片段教学的教学评价,片段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预设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设,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完成评价过程,评价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十分有利于后期学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片段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所谓的虚拟性是指片段教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互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才能讲解出更加生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五、《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1、写分数。出示教材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说说为什么?

  图略(有六张图,分别是3/

4、4/

4、5/

4、2/

5、10/

5、12/5)

2、分类

  先观察上述六个分数,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此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很简单啊,分成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不就行了吗?)

  师指出:不能按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这样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唉”,学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先给予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静下来,学生基本上组内达成共识)

  小组汇报交流,主要意见如下: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3/

4、2/5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4/4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

4、10/

5、12/5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

  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3/

4、2/5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4/4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

4、10/

5、12/5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第一类:实际上是整数的,有4/4(是1)、10/5(是2)

  第二类:不是整数的,有3/

4、2/

5、5/

4、12/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3、概括特征

  师: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分数值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实际上就是分数值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在一起。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假分数。追问: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什么叫真分数,你该怎么说呢?什么叫假分数呢?

  指名说说,后小黑板出示真、假分数的概念。

  师:第三种分法中,是整数的分数 4/

4、10/5 都是什么分数?不是整数的分数中呢?

[评析]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学生很兴奋,以为按分子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就可以了,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意外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疑”,马上提出不能按这样的方法来分,要自己去找寻另外的办法,这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丧气,但很快又兴奋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在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六、《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 (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七、《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1、出示实践探究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任意拼出一个长方体,看看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践操作

  每个学生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了不同的长方体。

3、观察填表

(1) 学生观察自己拼出的长方体,把每排摆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含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在表里。

(2) 学生汇报

  生1:每排摆4个,摆了3排,共2层,用了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立方厘米。

  生2:每排摆7个,摆了2排,共3层,用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生3:每排摆3个,摆了2排,共7层,也用了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

4、探究规律

(1 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到底有样的关系?

(2) 汇报:

  生1:长方体的体积与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关系,摆的个数×排数×层数=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2: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生3: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评析)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并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学生为了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究。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知识发现—验证—解释的思维过程。)

八、《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断

1、游戏:听数打手势(判断是否是

2、5的倍数)。

  投影出示:这个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指;若同时是

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14 51 60 72 375 820 964 6000

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

  生:我们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是根据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来作出判断的。

3、师:请学生分别说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如电话号码、牌照号码、人数、钱数等老师也可以快速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个学生说数,老师判断、其他同学计算器验证)

4、师质疑: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

3、

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 生:3的倍数,个位数也不一定就是

3、

6、9。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评析:学生刚刚学习了

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就能判断出

2、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直接抛出问题,学生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负迁移过来,就产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九、《倒数》教学片断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字的游戏,大家愿意玩吗? 生:愿意。

  师: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变成了什么字? 生:呆。

  师:把“吴’”字颠倒呢? 生:吞。

  师:你们玩过正话反说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能否仿照老师的样子说一说。蜜蜂——蜂蜜,山清水秀——水秀山清,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生1:奶牛——牛奶,柴火——火柴 生2:门前——前门,牙刷——刷牙 生3:生机勃勃——勃勃生机 生4:我爱老师——老师爱我 ……

  师:孩子们真的很聪明,想到了这么多和老师所说一样的例子,你们真棒!接下了请同学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展示,并配有音乐) (这时,美丽的山水图,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把孩子们深深吸引,同学们看的如痴如醉。) 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景色很迷人。 生2:景色很美。 ……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倒影,倒影也非常的美。

  师:是呀,我们的汉字这么的有趣,自然景色因为有倒影的衬托而更加妖娆、美丽,其实我们的数学中也有和汉字一样有趣,和景色一样美丽的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另一个新的知识——倒数(板书课题)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以上的例子,说一说对倒数中倒的理解。 评析:

  本案例是教师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又玩了一个正话反说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让学生明白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就像汉字一样可以交换。进而又让学生观赏了美丽的图片,从图片中让学生进而体会倒数就和自然景物中的倒影一样,把数字倒过来就可以。

十、《秒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1秒有多长。生:我想知道1秒在钟面上是怎么显示的。生:我想知道分与秒有什么关系。……得最快,对分针和时针,我们不能明显的看到它们走动。只有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们走动。师:那它的特点就是走动快,又细又长(板书特点)秒针“嘀嗒”一声,就走一格,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3.借助钟表,体验1秒。师:我们来听一听,一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课件演示秒针……

(赏析:本节让学生看秒针转动,让学生看其形并听其音,使学生亲历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最后让学生看钟表、听声音,说一说:1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这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后,说出了许多精彩的1秒钟的体验过程。与传统教法相比,教师做到了“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来探索新知、经历新知、感悟新知、体验新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

十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间新教室,请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59页例2主题图,主题图表明:多媒体教室里有座位18排,每排22个座位) 生1(不由发出感叹):好宽敞的教室啊!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 生2:一定能坐很多学生。

  师:是啊,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你的问题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迫不及待):我想知道,这间教室到底能坐多少人? 师:同意!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来提出问题? 生2: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这个问题合理吗? 生(齐答):合理。

  师:那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们互相议论,表示没有别的问题] 师:那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同意我提吗? 生(兴趣浓厚):同意!

  师:我的问题是:“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课件出示“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学生们先楞了一下,因为他们还没遇见过这样的问题,但片刻后都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师:那怎样才能解决?

  生3:只要把座位总数算出来,就知道够不够坐了。 师:具体说一说。

  生3:每排22个座位,有18排,就是算18个22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 师(作疑问状)可是我们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啊? 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 生4:我想起来了,用估算。 师(惊喜):棒极了!看来估算还装在你的大脑里,老师为你的记忆力鼓掌! (学生热烈鼓掌)

  师:那现在同学们讨论看用什么方法估算,然后汇报给老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5:把18看成20,20×22=440(个),能够坐下。 生6:把22看成20,20×18=360(个),能够坐下。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7:还可以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能够坐下。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看看小精灵怎样介绍估算的,

[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①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220×18=360(个)0×22=440(个),所以,18×22约等于440个,能坐下;②22接近20,把22看成20,20×18=360(个),所以18×22约等于360个,能坐下;③可同时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所以18×22约等于400个,能坐下。 师:太棒了,你们和小精灵的方法一模一样,不简单,你们都是小精灵! 生(高兴)我们都很棒!

  师:估算这道题后,谁能小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生6: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去乘。 生7(补充):一般看哪个因数最接近整十,就把它看成整十数,再乘。

[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教师提出“350人能坐下吗?”把乘法直接计算转化为估算,设置悬念:“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激发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由于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只需教师稍许点拨“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只言片语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估算细胞”,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十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 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 (出示要求:(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在我们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2: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

  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

【评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看似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新知识似乎是通过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得到的,但实际上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根据教师的实验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操作工,思维的参与少之又少,这种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指令)下进行操作,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开展一次验证性或没有思考价值的实验活动,这种离开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纯粹的动手活动,失去了自主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十三、《用字母并表示数》教学片断 运用字母表示哪些数

  师:同学们知道下面的字母各表示哪些数吗?

(1)我今年a岁,明年28岁。

(2)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

(3)小明写了一个数a。

  生1:我今年a岁的a表示27。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7。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1或2或几百、几千,不知道。

  生2:我认为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6.7或37.2都是正常的。

  生3: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任意数,什么数都有可能。

  生4: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是在37摄氏度左右的。

  师:同学们想得都很全面,那为什么我今年27岁你是确定的呢,而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和小明写一个数a却不能确定?

  生1:因为你明年28岁,所以今年27岁是确定的。而小明写一个数a可以是任意数,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也不能确定。

  师:那一个人的体温既然不能确定,那也可以是任意数了。

  生1: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0摄氏度早死了。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100摄氏度也活不了的。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1:这个字母a有个范围。是37摄氏度左右。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1)中的a是个确定数27,(2)中的a它有个取值范围,根据老师调查得知这个范围是一个人的口腔温度在36.5~37.2摄氏度都是正常的。(3)中的a代表任意数。

  师: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例子吗?

  生举例。

【评析】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式的世界,这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基础。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数,还可以表示任意数。同时渗透同一个字母a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数,突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特性。最后通过学生举例来说明用字母可以来表示各种不同情形的数,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十四、《分数比较大小》教学片断 片段一:引导探究,完善认知

1.找一找。 师:找出上面表里每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说说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并说一说各小数表示的意义。 生争相回答)这几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上的数都表示“几米”,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米”,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厘米”。(学生逐一阐述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我认为最大,米表示2米1分米,其他3个数还不到2米。 生2:我同意最大,第二大,因为除外,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但十分位上的7表示7分米,其他的两个小数还不到1米7分米。

  生3:余下的米和米相比较,米长一点,米最短。 2.排一排。

  师:将前面的小数从大到小排列,并填写相应姓名,排出名次。(学生活动。) 汇报(板书): 米> 米> 米> 米 (小明) (小红) (小鹏) (小玉) 3.想想。

  师:请同学们从位置值的角度想一想,你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新认识? 生1:比较小数的大小,应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生2:我觉得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高位比起,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不用再比下一位了。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也很全面。

(此时,一顽皮男孩小手举得老高。)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认为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点不一样,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如是一位小数,其他几个是两位小数,可它们却比小。 师:是呀,你真细心!那么,比大的小数有哪些呢?写写看。

  生1:

52、……比大。可看作千分位上的数是0,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前两位相同,所以要比千分位上的数,才能确定其大小。

  生2:比大。因为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所以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生3:比大。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只需比较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不用再往下比了。

  师:由此看来,小数的大小与小数的位数多少确实没关系。由此,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 师生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 4.议一议。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生共同归纳如下表 5.奖一奖。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排出了立定跳远名次,学校将对前三名运动员给予奖励(分别出示奖品图片及信息)。第一名奖文具盒一个,定价元;第三名奖三角板一套,定价元;第二名奖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比文具盒便宜一点,比三角板贵得多,铅笔的价格会是元、元、元中的哪一个? 在颁奖中,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所选文具盒价格的理由。

  评析:小数的大小比较重在“比”,比的方法提炼过程是本课的着力点。此片段立足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这一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寻找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真实含义,使学生初步领会小数仍要“从高位比起与相同数位相比较”的本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空,围绕“找一找”、“排一排”、“想一想”、“议一议”、“奖一奖”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经过充分的数学思考,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由具体数量的感性认识向位置值的理性比较转变,避免死记法则,实现“放”与“收”的有效结合;适时渗透比较要讲究顺序、讲究方法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火花——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及时组织学生写一写比大的小数有哪些,继而引导学生对整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比对,进一步探寻其实质,形成模型,深入理解“从高位逐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的内涵,将比较方法的探究贯通整个过程。

十五、《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断

  认识容积单位。

(1)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8页第

2、3小节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为什么1升 = 1立方分米”等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2) 谈话: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杯?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10毫升的试管,谈话:这是一个10毫升的试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吗?

  学生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3)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你能通过实验说明1升 = 1000毫升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说,一边做。

(4) 出示: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正方体的容器(里面的棱长是1分米)。

  谈话:这里有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里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办法说明1升 = 1立方分米吗?

  演示:把1升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怎样解释1毫升 = 1立方厘米呢?(可以通过单位间的进率推出,也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5) 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量筒、量杯等学具,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升、毫升的概念,弄清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十六、《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断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几类?

  生: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那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

  生:画出:

  生:不管怎样画都画不出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下面的每组的三个角拼成三角形,看谁拼得快。 一 90度 30度 60度 二 70度 65度 45度 三

120度 40度 20度 四

100度 25度 35度 五 80度 70度 50度 生:(学生操作)后面两组怎么拼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前面三组的三个角能拼成三角形,后面的两组却拼不成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学生观察后)我发现前面三组的三个角加起来都等于180度。

  生:我发现第四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60度,不是180度。

  生:我发现第五组三个角加起来是200度。

  生:我想三个角加起来如果是180度时就能拼成三角形。

  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我们可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你们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生:180度。

  师:你们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用撕、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评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的话,5分钟的教学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发现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三角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认知冲突,即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和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80度,从而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用三个角来拼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前面三组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而后面两组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失调,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个角的和是180度的就能拼成三角形,而三个角的和大于或小于180度的就不能拼成三角形,由此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由拼图的启示,用撕、折、量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十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断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比较数量的大小。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水果的原因呢?

  生:因为水果营养丰富,它含有各种维生素……

  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水果——苹果、香蕉、生梨、桔子。(教师边出示水果图片,边把图片贴在装有水果的筐上。)

  下面请大家排好队,站到你喜欢吃的水果前。

(同学们纷纷站到自己所喜欢吃的水果前。)

  每人拿一个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在拿水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拿到水果的同学都下去了,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下去。)

  师:你们怎么啦?噢,你们没有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不知道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一起和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呢?

  生:可以数一数喜欢吃每一种水果的人数。

  师:怎么来数呀? 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

  生: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站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人,……

  生:可以让喜欢吃相同水果的人站在一起,数一数各自有几人。……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你们看好不好?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根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分别贴上苹果、香蕉、生梨、桔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上来,每人拿一张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贴在各自所喜欢吃的水果图片的横线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张直观的统计图。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板书课题: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介绍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并把各种水果上面的小纸片画成直条,每张小纸片画成一格,就制作成了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从这张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生:我从统计图上看到了,××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喜欢吃的人越多,它的线条越长;喜欢吃的人越少,它的线条就越短。

  师: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喜欢吃××的人比喜欢吃××的人……

  师:你们都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出示一张统计表

  水果: 苹果 香蕉 生梨 桔子

  人数 (人)

  教师让学生数出统计图上每种水果的格数,并说出相应的人数,然后填表。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学会了吗?

  生:(齐答)学会了。

  师:你们除了对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进行统计外,还能对哪些事物进行统计?

  生:……

  师:接下来,以两个人为一组,对你们身边的事物调查一下,然后制作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评析]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出发,引出问题,请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上面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教师重点、有效地进行引导,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调查和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十八、《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请你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写在答题卡上,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学生各自写自己的位置)

  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对!

  师:请第八组同学把你写的“数对”举起来,起立、向右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第二个数字

1、

2、

3、4往后数。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前面那个数字都是8。

  师: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师:原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是表示第几组(板书:第几组)。再请第一横排同学拿好你写的“数对”,站起来,向后转。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后面那个数字都是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哪个数字都是1?

  生:第2个。

  师: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板书:第几个)

[评析]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让学生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其次,教师让第一横排和第八组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 十

九、《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胳膊,和老师一起做几个动作:

  请你像老师这样将两只胳膊交叉在一起,

  师:“交叉”在我们数学上又可以叫什么?

  生:叫做“相交”。

  师:同桌互相做几个相交的动作。

  师:谁还能做出两只胳膊不相交的动作吗?

  生:演示给全体同学看。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两只胳膊的位置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那两条直线在位置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此教学环节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肢体动作,由交叉现象引入学生对相交的认识,通过多种肢体动作使学生认识到两只胳膊还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为后面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

十、《单位“1”内涵》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数物体时,一个圆用1个手指表示,那么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手指表

  示吗?从数学角度看,这一个手指还可以代表什么?(一个……) 师:难道它只能表示数量是l的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它可以表示5个苹果吗?(能

  或不能)请互相说说。(生说) 生1:放在一个袋子里就变成一袋苹果。

  生2:放在篮子里就是一篮苹果。

  生3:放在箱子里就是一1箱苹果。

  生4:堆在一起就是一堆苹果。

  师:当把5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能用一个手指来表示呢? 生1:一个小组。

  生2:一个班级。

  生3:一个学校。

……

  2.揭示单位“1”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和你的同桌说说一个手指可以代表哪些?

……

(生互相讨论)

  师:这样,一个手指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代表 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1”

  师:单位“1”的1加上可引号,是因为它与自然数1有所不同,你们知道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说看。(生说)

  生1: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单位“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

[评析]此环节把单位“1”分散知识难点进行教学。通过“一个手指可以代表5个苹果吗?”引起学生思考:当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时,也就可以用一个手指来代表可。变抽象的单位“1”为具体的“一个手指”,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告诉学生“一个手指”,在数学上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就是单位“l”,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而且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深化了学生对单位“1”相对性的理解,在头脑中对“单位“1”有了明确的概念,为分数意义的建构做好必要的准备。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3

  片段教学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要上的课题是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5 Parts of the morning,boys and are you today? (停顿几秒) I’m fine, down, let’s enjoy the song and do the actions: Follow Me.(唱出来并做动作).The song is about parts of the we’ll learn Unit 5 Parts of the Body Part A.(转身板书在正中间) Read after 5 Parts of the Body Part good. I can can can you draw? Now let’s draw a face.(转身画脸并标上单词) Look, it’s a face.(带读)/ei/ /fei/ /feis/face,face,face(升升降).f-a-c-e let’s have a ,G2,G3, is the wants to try? (左右看下) You,please.(点头) Well volunteers? OK, Wang Ming , please.(伸出大拇指)Very let’s draw two eyes.(转身画两只眼睛并标上单词)Look,there are two “e”s in the like our ? Look at me.(手指一只眼睛说) eye, eye(手指两只眼睛)eyes,eyes.(带读)eye eye eye(升升降)e-y-e let’s play a I say eye(大声), you say eye(小声).When I say eye(小声), you say eye(大声).Are you ready? (大声读)eye(小声读)eye(大声读)eye(小声读)Good let’s draw a nose and a mouth.(转身画鼻子和嘴巴,并标上单词) after me.(先读出双元音) Nose nose nose(升升降) ,n-o-s-e nose .Look,this is a word I hold it higher and higher,you read it louder and this.( 师示范一个)Understand? Yes, one two,strat.(手举卡片越来越高) Excellent! 2.(手指自己的嘴巴说) Look at ’s this? Yes, it’s a mouth.(先读元音)mouth,mouth,mouth(升升降调) m-o-u-t-h read it one by one.(适时点头) Well done! Now who wants to try? You, one? Fang, but you can do it at mouth(师纠音)Can you say it again? Yes,right, a clever down, let’s draw two ears.(转身画两只耳朵并写上单词) (手指一只耳朵说ear,ear手指两只耳朵说ears,ears.)Look at the after ,,ear,ear(升升降)。Who wants to try? Can you try? ’t be girl! Now let’s play a game: hide and seek.(藏卡片游戏) Who wants to hide it? You , wants to look for it? Zhang Wei, ’s count one to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can ,you found (鼓掌表示祝贺) Now let’s play a game: Mouth words.(看口型,猜单词) I will say words with the mouth move only and without look carefully and tell out what I say about.(学过的几个身体部位单词都要用) Another game:answer quickly.(快速反应)When I point to my parts of my body,you must read the words as soon as poible.(师指着自己的身体部位) Great! Next I will play the carefully and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after me.(师带读课文一遍) Now I w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 me five.(和学生击掌) 总结部分

  What have we learned today? ’s read them look at the screen and enjoy the song “ Head shoulder knees toes”.(停顿几秒) That’s all for you.板书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4

《宋明理学》中“宋明理学的影响”片断的教学设计

  宿松中学 孙伟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①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宋明儒学内容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其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逐步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分析本片断在本课和本单元中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影响”在本课的最后一段,对本课的内容起总结作用。而理学本身对于巩固专制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禁锢人性的消极思想也成为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对象,这就为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埋下伏笔。可以说本片断起了一个承上而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人物评价、史实分析归纳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逻辑归纳能力,因此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①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②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按“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讲解”模式进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补充下列材料,比较理解上一子目有关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朱:“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二)过渡到下一片断“宋明理学的影响”,投影以下材料:

  名言名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

“美丽 ”的三寸金莲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积极方面: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消极方面: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三)拓展提升:对宋明理学应持什么态度 ?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小结:宋明理学直承孔孟而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基本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孔孟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程朱理学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

  反思:分析学情,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复杂的理论通俗化,贴近学生要求,是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5

  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三上去游乐园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去游乐场》教学设计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的情景,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课件作业本一、情境引入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生:指名回答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同学们真会安排自己的节假日我们学校三班的同学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看大屏幕二、新课教授1、师:从图中你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生: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4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2元他们班一共有46人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46人玩太空船需要多少钱?生:4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生:46人玩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2、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46人玩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并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解答,解决好了以后再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法生1:我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40×2=80,6×2=12,80+12=92生2:我也是用口算来解决的,46×2=92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46+46=92生4:要求“46人玩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列式是:46×2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算理:末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2乘6等于12,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2,再算十位,2乘4等于8,8加1等于9,十位上写9,合起来是92,所以46乘2等于92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生: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生: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4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转载于:海达范文网: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三上去游乐园)师:说的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18×5=4×24=3、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的“4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请你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解决生:上台板书,订正46×3=算理:末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3乘6等于18,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8,再算十位,3乘4等于12,12加1等于13,向百位进1,十位上写3,百位上写1,合起来是138,所以46乘3等于138生再说一次算理师:你会算下面的题吗?52×4=6×34=指名板书,订正师:今天学习的乘法竖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生:今天的要进位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算法师: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总结:第一,末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第二,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位数的每一位,所乘得的积就对准那一位第三,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并做上记号三、练习巩固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1、小老师判断小马虎的3道题,并用算理纠正错误2、P31第3题生读题,从图中找信息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哪几步?3、P31第4题生先独立解决,再全班订正四、课堂总结师:谁能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师:是的,请大家课后多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课后请把刚刚课堂上的最后一个问题以及P30试一试第二题用竖式写在作业本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城北小学宓雪环从2007年毕业至今已经快三年了,我的班级也从一年级升到了三年级,在这接近三年的师生配合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在这学期教授的一堂估算课上让我对这群孩子有了一次更加深刻的了解,原来我把孩子们管的太牢了,我的孩子们比我想象中的要聪明的多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一种我没有想到的环境中我的学生表现的比我好的多新课标实施以来,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从一年级的估一估这一堆东西有几个?到二年级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再到够不够等问题现在升入三年级之后估算更加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我查了一下资料估算是指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办法,是对数量关系作出的合理的大概推断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第二课时就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我设计了一节课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似乎学生听的也很认真,知道了把被除数估成能被除数整除的数,整个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比一比,填﹥、﹤、=283÷7○÷6○÷9○÷6○÷9○÷6○70先让学生做一做,接着我进行一题一题的讲解,让他们先估一估,再和后面一个进行比较,结果6道题目学生都填了等号,让他们说原因,说的非常好,估算也学的很好,接下来我用了快10分钟的时间解释估大了的话要填小于,估小了要填大于,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听明白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有点明白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基本听不懂,正当我一筹莫展,在那里想怎么讲可以让那群学困生听懂会做这道题目的时候,我们班的捣蛋鬼举手了,他响亮并且骄傲的说:“老师我有一个好方法,不用估算的,可以用后面一个数乘除数再和被除数比较就可以了比如第一题40×7=280,280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6

“买电器”

  顺德区伦教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

  冯有祥

  课本素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第1课时“买电器”主题图。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育功能: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初步感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口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前后联系:前——一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后——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笔算;四年级下册《认识更大的数》。

  素材分析:教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电器”的问题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最近搬了新家,今天,他和我们一起去商场买电器,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2、同学们,你能说出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吗?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能说中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能根据刚才所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问题吗?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两样或三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在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如果学生能够解答的,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解答。

三、深入探索,弄清算法。

1、课件出示问题:“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教师提问:怎样求“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怎样列式解答呢?我们怎样计算500+800呢?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展示各自的算法。

  比如:(1)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2)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3)看人民币的图,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4)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算法,并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领悟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相同,只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口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同加减。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共6篇 数学片段教学教案设计步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