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7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生命,总是令人深思。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

  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

  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一定的审美休憩之外,须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其哲学内涵十分深刻,因此宜将体悟其人生哲理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但哲理思辨内容单纯靠讲解难以令学生深度把握。因此,本文各个教学环节,从把握课文观点到把握行文思路,由设置问题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

  不足之处:本文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内容的难度限制,在哲理性散文的特点方面,只能让学生形成简单的印象,不能深入把握。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阐释的。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1、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请简要概括文章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本文的结构思路。

  内容:第一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第三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来无限乐趣。

  第四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

  第五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

  结构: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采用直接说理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来了什么吗?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目标导学四:认识哲理性散文

  探究: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来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名字综合起来,称它为哲理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

  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

  明确:(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2)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来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同时,哲理性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因而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三、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由于第二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不仅讲述了文本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住“我”对生活目的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文体特征,对哲理性散文形成初步认识。

  不足之处:哲理性散文也侧重对情感的抒发,在引导关注情感方面,由于时间限制,做得不够,需要教师根据时间安排予以适当补充。此外,对罗素生平的事业未加详细介绍,学生或许不能感受到罗素在探索减轻人类痛苦事业中所做的贡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1)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2)与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俯瞰——清流见底四季景答谢中书书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景

  晓雾将歇日变景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解衣(jiě)藻荇(xìng)遂(suì)未寝(qǐn)

  2、一词多义

  寻张怀民(寻找)寻未果,寻病终(不久)

  _

  3、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里;今义: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F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反思

  新进教师入门课上,大家以漫不经心的心态听她的新闻特写教学,结果却收获了震惊。整节课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流畅的表达、语言的衔接与展开十分顺畅,同时每个教学环节也稳重自然,每一个节拍都踩在点上。

  授课者、听课者、观课者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学校的文化核心在课堂,课堂所呈现和积淀的东西是这所学校所达到的层次。

  授课者的课有新闻特写概念的引入,采用了导读这一方式,事前还做了消息作的复习,其目的是对比与特写的异同。学习课文的时候,授课者先让学生用阅读消息的方法去体验读这一篇新闻特写,结果发现新闻的要素弱化了,新闻的结构连最主要的导语也在前面找不到了。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出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指出新闻特写仍然具有消息的要素,但是更注重消息的过程是怎样的,于是开始关注这一篇特写所截取的新闻的横断面,看它是如何采用描写这一手段记录吕伟夺冠这一精彩瞬间的。

  对特写的分析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授课者首先带领学生找到了特写的文段,梳理站上跳台、起跳、腾空、入水4个环节。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总结方法,以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生总结出描写环境正衬和观众表情反衬两种方式来表现出吕伟的沉静,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这类文章的一般格式,即先分析采用了什么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写作技巧等,再结合本段描写的对象和内容明白是怎样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的。第三步,肯定这种方式对于特写的好处,对后面的3个自然段从修辞、炼字、对比等几个角度进行探究。

  如何处理次要环节呢?在分析完特写镜头后,发现后面还有4个自然段,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特写写完了,后边这几个自然段起到什么作用呢?很快就发现是用侧面描写来衬托跳水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学生很快总结出来有几个方面的侧面描写:记者、观众、评委的点赞。通过寻找侧面描写,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作者对运动员的情感。

  语文课堂上的拓展训练以及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完这篇新闻特写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新闻特写这种题材的认知以及提高学生捕捉特写镜头的能力,授课者选择了大量的环境特写和人物特写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发现特写的点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从而让学生从概念的理解到阅读的体验,最后再到写作的实践,完整地对新闻特写有了一个全面的感知。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源于教学理念的引导,教材的深度把握,学情的精准了解,在师生和文本载体、生活之间架起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也能得到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一、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样(mú)

  相间(jiàn) 嶙峋(línxún) 庸俗(yōnɡ)

  蔷(qiánɡ)薇 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zhàn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艺术特色

  总分结合,结构清晰:

  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3、进行采访实践。

  二、重难点(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采访和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进行采访实践。

  三、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平板推送课前预习)

  1、新闻采访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采访记者

  2、普利策奖(PulitzerPrize)

  (课堂合作学习)

  主问题一:怎样选择新闻?

  1、选择新闻的标准是怎样?

  选择新闻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或新发现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带有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2、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写作?

  (1)熟悉实际情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但是,寻找新闻却不能一开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实上,而必须首先熟悉旧的事实,熟悉了实际情况,就等于在脑子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2)要时刻处于采访状态。

  (3)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主问题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切身体验或身边消息传闻等。

  主问题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访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各组相互补充。)

  参考: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5、物质准备:照片,相关数据等资料。

  6、发稿准备。

  (课堂活动)

  1、小记者分组模拟采访

  教师提出参考主题(例如采访最近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采访食堂或小卖部工作人员,采访班上参加体训的同学等),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采访。

  2、自我总结模拟采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配乐);朗诵法(教师朗诵、集体朗诵);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板书: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

  明确: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三)深入研读

  1、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学生答)

  明确: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

  明确:“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板书:吊古伤今思乡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乐集体朗诵,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语调气势。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

  作业: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一、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重点字词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样(mú)

  相间(jiàn) 嶙峋(línxún) 庸俗(yōnɡ)

  蔷(qiánɡ)薇 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zhàn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艺术特色

  总分结合,结构清晰:

  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