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

时间: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3篇(血战湘江观后感简短)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3篇(血战湘江观后感简短),供大家阅读。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3篇(血战湘江观后感简短)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1

【篇一】

  2019年4月9日下午,党委党校组织同学们

  观看影片《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在此过程中无数次的感动让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无数次的热血让心头一颤,无数次的震撼让内心致敬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这是公元前227年荆轲易水边的呐喊。时隔千余年后的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李德,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转移。而身后的湘江恰似当年的易水,只是对岸不再是当年雄心壮志的燕王太子,而是无数渴望平等自由、盼望翻身做主的父老乡亲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战士的英灵

。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动了;

  当看到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的红军战士时,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

  当看到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支座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感动了;

  当看到红军战士子弹红军伤亡惨重,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躯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最后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的坚持与抗争下,红军终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上,开始了永载史册的长征

  在本次的观影中,我认为,首先我们要致敬那些英雄,其次要反对一切军事理论上的纸上谈兵,对毛主席的实事求是,坚决拥护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紧接着要学习革命英雄的浴血奋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作为当代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正当社会的有为青年,祖国的栋梁之才。让历史的血红鞭策我们前进、前进、向前进!

  习主席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篇二】

  近日,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战争史诗电影《血战湘江》,电影讲述了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

  电影故事情节紧凑,配乐悲壮,喊声、枪声、炮声、飞机轰鸣声贯穿始终,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了那个艰难卓绝、形势危急的时刻。由于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指挥建议不被采纳,依靠“左”倾冒险主义精神指挥着与敌军的战斗。面对人数、武器装备极大优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红军伤亡惨重、牺牲巨大。中国红军、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此时此刻,中国共产党员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坚强毅力、顽强斗志令人感动、感染。电影中,“坚决执行命令”、“人在阵地在”的声音最响亮、提起的次数最多,这既是对上级领导命令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和战士们的要求:用血肉之躯、最后一滴血保卫中央红军、保护中国革命。

  电影中,几个镜头让我泪目。毛泽东同志因自己的军事指挥不被接受而造成红军战士巨大流血牺牲而心痛难过流下眼泪;

  前线战士明知敌我力量悬殊、毫无生还希望而坚持战斗的义无反顾与决绝;

  上阵父子兵,一家五口却只剩一人,但仍然对红军充满期盼与信念。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炮火连天的场面、争分夺秒的抉择,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中国共产党战士的坚强、中国革命先驱的伟大。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退”。时代在发展,但中国革命的精神不能忘,中国共产党员拼搏、坚持、忠诚的品质要我们去继承和传承。

  那些红军战士们很多和我的年龄相当,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都让我万分感动和由衷敬佩。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革命不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安定,需要我们永远缅怀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前辈,更需要我们将全部激情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洪流中,为祖国伟大的事业奉献自我。

  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我感觉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现阶段,祖国强大,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刚刚召开的十九大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新一代的共产党人应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当代共产党员的信仰,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篇三】

  下午1点,70多名来自各支部的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们齐聚群升科技园,在办公大楼前整齐列队。在党委书记吕文喜的带领下,全体同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宣誓,誓言声声不仅激荡在整个厂区内,更激荡着全体党员一心向党的铮铮决心。

  随后,拉开了此次“党员活动日”活动的序幕。

  每位党员都收到了相同的“七一”特别礼物——“红色纪念包”。据悉,中共群升集团党委会为深入推进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特向全体党员赠送有特殊意义的一支圆珠笔和一本红色笔记本。旨在激励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尤其是企业中的党员更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身先群众,人人成为学习的模范,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为学习先辈门的革命传统精神,集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观看影片《血战湘江》。

《血战湘江》是纪念建军90周年和献礼党的十九大的英雄史诗巨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距今83年前,红军在长征途中血战湘江,付出了巨大牺牲、保存革命火种的悲壮故事。影片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以来最惨烈、最关键的一仗,是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战役,红军将士在强敌面前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永远的精神丰碑。

  观赏完影片后大家表示,电影《血战湘江》把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全景再现,生动表现了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让大家对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要不忘初心,不忘历史,把爱国热情化为动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以红色精神鞭策自己,为实现“百年群升梦”、“中国梦”贡献力量。

【篇四】

  4月21日至23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在我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展映,剧组主创人员亲赴现场与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这部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怀的电影精品得到了我省观众的一致赞誉。——《河北日报》

  电影《血战湘江》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联合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是纪念建军90周年、迎庆党的十九大的重点影片。影片生动讲述了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再现了红军特别是34师官兵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讴歌红军官兵忠诚于党、英勇决战、不怕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用艺术形式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伟大长征壮举,歌颂了伟大长征精神。

  相比以往战争题材影片拍摄有较大突破。电影《血战湘江》以全景式镜头讲述了湘江战役的前前后后,再现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壮烈一幕。

  真正拍出了革命先烈的血性和气魄,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它的细节真实感人,也最打动人,让观众受益匪浅。

  它让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老检察官陈岩石,陈岩石是汉东市原检察院院长,15岁就扛着炸药包炸日本鬼子碉堡的红一代,一生刚正不阿、胸怀坦荡。他的经历让人动容,从他身上,我们读懂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是什么。是不怕牺牲;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甘愿为后世子孙的幸福牺牲一切。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种牺牲精神就应该表现在平时敢打敢拼,无论是反恐处突、抢险救援我们党员都要主动打头阵、上一线,把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是刚正不阿;

  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学习陈岩石同志这种坚持原则的作风,党组织面前党员一律平等,没有官大官小,只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开展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增强党组织的战斗性、原则性,提高党组织的活力,确保党组织和党员同志的健康发展进步。是关心群众;

  不管自己在职还是退休,依然负责到底,为民请命,为了群众的利益,甘愿奉献一切。这就是大写的共产党员。对于今天的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就应该时刻与群众在一起,党员要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心里想着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无论是《血战湘江》中的红军们还是《人民的名义》中的老检察官,都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这种信仰。是这信仰,让我们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

  也是这信仰,让我们的中国模式创造出了西方世界叹服的辉煌成就;

  更是这信仰,帮助我们不忘初心,创造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中国。所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时刻坚守这份信仰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

【篇五】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哭着看完将其看完.电影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北上渡湘江,成功突破封锁,但由于李德、博古等人‘左’的错误思想,使红军34师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悲惨历史。

  湘江之战是惨烈的,红军战士们拿着最低级的武器,吃着最粗糙的干粮,穿着最破旧的衣服,忍受疾病的肆虐,还要坚持战斗。34师6000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师长陈树湘和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终,英勇的中央红军战胜了敌人,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影片中将几个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林老先生,他既是一位战士,又是一位裁缝,他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三个大的儿子都为红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红二方面军正在渡过湘江时,国民党派出轰炸机在空中投放炸药,一位战士被打穿胸口,当他倒下时,林老先生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顶替了他的位置,与另一位战士合力架起了机枪,但不幸被炸弹炸到,两人躺在血水中望着对方,只听那位战士叫了声“爸”,才知原来是他儿子。

  朱德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决定渡湘江时,派去十八师到达枫树脚,可痛心地使无一人生还。

  李天佑带领第五师奔赴战场,那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震撼,几千兵力对抗敌军几万人,面对这不可能的战况,只有那一声声令人热血沸腾的“坚决执行命令”。在对抗中子弹打完了,就肉搏,战士们的鲜血将湘江的湖水染红。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了很大叙事篇幅的激烈血战和重大损失成为认识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让人触目惊心。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路过村庄,村民们将自己不舍得吃的粮食拿给战士,但没有一个人去拿,毛泽东不愿辜负村民的好意,让战士们拿钱换。

  百姓深信跟着毛主席不死,而毛主席却为让无数百姓的儿女有去无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庆幸“左”的错误思想被纠正,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所处的和平是每位战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中国如今的强大离不开战士们的付出。所以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2

  2020年《血战湘江》观后感(一)

  看得出来,电影《血战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厂过去的战争电影风格区别不大,战争场面一丝不苟,相当认真。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中的不断抗争,最终湘江战役的惨败导致了领导层思想的改变,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时转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围。

  这部电影中我感觉耿乐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张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实际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觉张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得很凶狠,但是实际上的何健还应该更加杀气腾腾,的确,正如电影里所说,他不仅杀了很多的革命者,还有他们的家属,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白崇禧的篇幅虽然不少,但是并没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还是很好的把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避免了与红军鹬蚌相争,让蒋介石渔翁得利。周恩来演得相对来说很拘谨,与伟人风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员不是很放得开。蒋介石、杨开泰都塑造得比较表面化,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会有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感觉。电影虽然给的戏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和我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会导致整部电影内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摄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更加合适。这部电影描述的场景主要集中三处:红一军团在林彪的领导下,打响觉山铺狙击战,阻挡从全州沿桂黄公路南下的湘军。红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下进行的光华铺狙击战,全力阻挡从桂林沿桂黄公路北上的桂军。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就是新圩狙击战,由李天佑师长指挥,防止桂军将中央红军截断。这三处主要的狙击战,在电影中均有表现,篇幅还不小。此外还有中央纵队行军,红三十四师在枫树脚狙击桂军。这些战争场面在电影中都表现得非常多,很详细。只是感觉每次都靠字幕来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仅仅是枪弹横飞的战争场面。这部电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起因没有介绍清楚,也就是缺少应该有的铺垫。湘江战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蒋介石要在湘江合围中央红军,调动50万军队进行伏击,毛主席与彭德怀,面对困境,曾经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决。李德的固执己见导致红军进入了包围圈。

  此外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瞬息万变和万分惊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现,红军陷入重重包围本来无望突围,但是因为瞬息万变的战机,尤其是红军进攻龙虎山,导致桂军误判后撤,湘江出现了防御缺口,这在电影中没有提现。林彪左权在指挥战役的过程中,指挥部差一点被湘军端了,这也没有描写。

  桂军、中央军、湘军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对广西贫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对于他而言,防蒋甚于防共,也正是因为诸多的矛盾,才使国民党没有团结一致,在湘江战役中没有做到完胜红军,这些在电影中被弱化了,实在是可惜。

  红34师的命运在电影中有交代,但是显然笔墨太少,实际上它的遭遇是撼动人心的,因为整个师团5000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让人心痛,而师长的自杀是湘江战役中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可惜电影里一笔带过,过于仓促。还要再一次纠正一个错误,就是陈树湘师长,不是扯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的,而是咬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相当惨烈!

  在电影中,整个湘江战役的过程比较模糊,如果让一位没有研究过湘江战役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他很难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战役复杂而分散的现场,都需要时间节点和地图来辅助,否则看完之后会一头雾水。

  我从2009年5月开始研究湘江战役,一直在构思这部戏的电影剧本,我的思路与目前看到的电影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战争题材电影的把握,八一厂还是延续了大决战的风格,战争场面震撼,情节和人物刻画简单,我感觉挺遗憾的。2013年我曾写过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因为受到场景限制,视觉缩小,主要描写了白崇禧,陈树湘,韩伟三个人物,所以我自己总觉得不够满意,一直期待着写电影版剧本。2015-8底我还专门去了兴安,去了光华铺和脚山铺两个战场实地考察,此外还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边,我站立了好久……因为我构思的电影剧本正是从这里开始的,1949年11月,李天佑路过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对平静流淌的湘江,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平静……而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则是从韩伟病危开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儿子京京要埋葬在闽西,让儿子难以理解,因为韩伟将军是湖北人,话剧最后的结尾是京京终于了解了父亲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亲,决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我对湘江战役如此费心,实际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战役中胜负明显,但是意义深远,国民党表面上赢了,大获全胜,但是中央红军主力却突围了,仅仅15年后,红军就打回来了。红军可以说惨败,出发时的8万多人,剩下只有三万多,但是这场失败却唤醒了领导层,尤其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更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军事指挥层。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澜,开始了他的军事传奇。

  其次,这场战役将星闪耀,国共双方很多的著名将领都经历了湘江战役,例如: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德怀、朱德、李天佑、耿彪、杨勇、杨成武、李聚奎、陈光、罗炳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张震、左权、韩伟、白崇禧、何健、刘建绪等等,他们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各有得失。杨勇和杨成武都曾经在湘江战役中负伤。

  其次是战役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成败就只在转瞬之间,如果红一军团能够抢先占领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证红军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犹豫之间,湘军便迅速占领全州,而且可以沿着桂黄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红军从四个渡口过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此外,湘江战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许是过于惨痛,也许是那么的不堪回首,当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战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资料记载这场战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渐渐披露。

  不少将领后来都写了回忆录或者回忆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经写过回忆文章,耿飚也和电影中描写的一样,虽然患有疟疾,但是一样拿起大刀与湘军肉搏。还有张震也写了回忆湘江战役的文章,这些文章至今读来都感觉相当悲壮,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因为血战湘江过于悲壮,在制作完《血战湘江》PPT之后,我拒绝了其他网友的邀请,他们曾经约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变或者西路军,我想一个人的人生所能承载的痛苦还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战役的研究工作交给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当然我也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将话剧版的剧本《血战湘江》认真修改好,然后公开给高校剧社去排练和演出,这部戏写作之初就考虑到了高校话剧低成本的特点,只是我一直想写得更好。

  电影《血战湘江》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多年来的期待,用电影来展现这段悲壮的历史,是非常合适的,它凝聚了无数电影工作者的心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诚挚地希望院线能认真对待这样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发行工作。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对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的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0年《血战湘江》观后感(二)

  30日晚,集团公司组织党员观看了《血战湘江》,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不错,开始不抱期待的我最终被它吸引。

  这部影片拍的真实,有血有肉,连贯性强,片中战士表现出的信仰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看完这部影片你更加懂得今天安逸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牺牲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影片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展现了湘江战役的壮烈,展现了老一辈的革命家用生命坚守的信仰。

  湘西一战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缺乏经验而做出了错误的指挥决策,因而把红军代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我党的革命领袖、战士明知可能是一条错误的决定,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依然坚定执行中央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央军开出一条血路,很多人也明知道自己可能走不出湘西了,但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血战到底直至献出自己的性命,他们没有胆怯懦弱、没有犹豫彷徨,有的只有一份沉甸甸的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责任和对党的信仰,这才是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片中有两个小人物最为触动人心,一个是跟在主席身边的老裁缝,他收到了一顶军帽,这顶军帽是一名与敌周旋的年轻团长的,他为了掩护党的物品,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一顶灰布军帽,这顶军帽就是老裁缝儿子的,他拿出了怀里的那顶看了看,将两顶一起放到了怀里。片中老裁缝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已然战死,怀里的军帽就是他的,这次战死的是老二,而老三在在掩护毛主席过江的时候和自己的爸爸一起被飞机机枪扫死,唯一的小儿子,老裁缝给他缝好一套军装军帽,让他继续跟着主席走,他话不多就一句:跟着红军,能活命。片中还有一名从桂军逃出的逃兵,红军给他银元让他走,他确不走了,跟着红军给他娘治眼睛,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们做出来的举动确切切实实感动了大家,他们展现的是信仰的力量。对党对人民信仰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信仰,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生存、发展的无穷力量与勃勃生机。它可以让一支军队攻无不克,让一个民族坚强站立,让一个国家重新崛起。作为党员我们更应坚定信仰,团结人民、唤醒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工作、学习与奋斗不息!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3

  在看完《血战湘江》这部感人的革命电影后,我深刻感觉到:我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也接受了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电影讲述了于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开始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于1934年12月1日强渡湘江。虽然只有几天的奋战,但中央红军为了粉碎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个个都拼了命地战斗。电影内容把湘江当做背景,塑造了以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左派指引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与代价: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表现了红军三十四师官兵勇于牺牲,视死如归,拼尽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伟大精神。

  在影片中,中央红军用的是低等的武器,和敌人的武器无法相比,他们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忍受着狂风的肆掠,忍受着恶劣天气对他们的“洗礼”,但中央红军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最后和敌人拼到只有一颗子弹,有很多勇敢的红军死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们永远都履行着“誓死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后,3万多红军成功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在影片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其中有个片段最令我感动:“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后长征胜利的那一刻,多少中华儿女为此感动落泪,这属于中华的胜利归功与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啊!战争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实至名归的胜利!

  历史无需争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

《血战湘江》观后感范文大全3篇(血战湘江观后感简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