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时间:

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锦集6篇】

  【导语】本文是热心会员“zaifutuchi”收集的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共6篇),供大家赏析。

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1

  师:小松树听懂了风伯伯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听懂了。我是从“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师:出示: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

  (学生做动作)

  师: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我错了,我以为自己长得很矮,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生:他想,我太骄傲了,我不能看不起大松树。

  生:他想,我要想大松树道歉。

  师:请你代表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句心里话,好吗?

  生:大松树,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

  生:大松树,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生:大松树,我要谢谢大山爷爷,他把我托起来,让我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喜欢小松树吗?

  生:我喜欢他。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松树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

  生:因为小松树想大松树认了错,又变成一个有礼貌的谦虚的好孩子了。

  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结尾的一句话“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比较含蓄,怎样让学生理解它呢?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先让学生以“小松树”的口吻,把小松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大松树的道歉的话说出来,再让学生评价小松树的表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了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拟人化的写法,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学生还是蛮喜欢这样的课文的,尤其是让他们分角色表演朗读时,热情很高。整节课的气氛不错,在学生表演朗读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这篇寓言故事,肯定不仅仅在于学生能读懂课文内容就行,作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因此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和他们“聊起了天儿”:

  师: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它的样子吗?

  (学生热情很高,纷纷做动作)

  师:这时候它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想,原来我错了。

  生2:他明白了,自己并不比大松树高,是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生3:他想,我以后不能再骄傲了。

  师:请你代表小松树,再给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生:大松树,我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生:大松树,我知道错了,你能原谅我吗?

  生:大松树,你好!我现在知道了,其实你比我高多了,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师:是啊!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的,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小松树看起来很高,实际上,小松树是长在大山上的。

  生:小松树瞧不起大松树,太骄傲了,我们不能学习小松树的骄傲。

  生:可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头,那小松树肯定是明白自己错了啊!小松树还是好样的。

  生:对,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要学习。

  师(鼓起掌):我们的小朋友说得多好啊!是啊!现在的小松树变得有礼貌了,还很谦虚呢!

  ……

  趁热打铁,让学生以“小松树“的口吻来说话,再让学生评价小松树的表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接受了品德教育。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本课共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2、根据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巩固生字读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事?(小松树 大松树 风伯伯)

  〔让学生认读生字词,能巩固生字的音和形,同时能使学生更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谁能用“(谁)长在(什么地方)?”的句式说说。

  (2)谁来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找家?

  师简笔画“大山”,指名将图片“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在相应的地方。

  (3)齐读第一自然。

  [利用贴图和简笔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同时采用变换句式练习说话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了解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2、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说话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和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看得远,很骄傲。)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骄傲的呢?指导读有关词语。(要读出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多高哇”、“很远很远”应加重语气读。)

  (3)让学生说说除了看出小松树很骄傲外,还看出他怎么样?(没礼貌,瞧不起人。)指名读读有关词语,(“喂”、“你呢”等词)让学生学小松树说话的语气。

  (4)指导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这些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松树骄傲、神气的样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

  (5)看图讨论:如果你是大松树会怎么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以后,生气了吗?它在想些什么?(看图说说)

  [采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装扮大松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调出来,将自己的做法和大松树的态度进行比较,体会大松树对小松树的爱护和宽宏大度。]

  3、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松树心胸宽广,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

  (1)自由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问: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指名说说)

  (2)让学生将黑板上的贴图——小松树从“山上”拿下来,与大松树比一比,从而体会小松树之所以高是借助了大山的力量。

  [让学生把两棵松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比一比,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两棵松树的高矮,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风伯伯的话。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朗读。(让学生装扮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几句话。)

  4、精读第四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理解“惭愧”的意思)

  (3)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

  (4)引导学生想象:小松树低下头会想什么?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讨论、交流)

  〔文章没有直接写出小松树认错的话语,这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在这里,我让他们代表小松树,再给大松树说句话,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利用原有的知识,补足文章省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朗读。)

  [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组内自由挑选喜爱的角色,戴上喜爱的头饰,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2、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故事。]

  (四)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和理解课文的程度,看看是否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贴风伯伯图 贴小松树图 惭愧

  画大山图

  贴大松树图 高得多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寓言课文,课文通过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主要是告诉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人。这篇寓言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上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就改,谦虚谨慎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从文章的体裁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文语言生动,易读易背,插图精美,注意创设了课文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境,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观察插图,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合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基础功训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骄傲自满的道理。

  (4)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学情

  因为第一课时已初步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因此,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发言积极,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运用课文描绘的植物作比较。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我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自读展开想象,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及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采用自学导读法为主,讲述法等为辅,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如下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提出从一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自学能力的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读—思—议—品”四步阅读段落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2、感情朗读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在学生读中给予准确及时的提示,辅助他们学好文章,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体会小松树的得意。

  a、教师导读:大松树住在山下,小松树住在山上,小松树自以为比大松树搞,就取笑他,小松树是怎样取笑大松树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c、你从那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看不起大松树呢?

  d生一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师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e、你能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吗?自己练读,指名读,评议。

  【想象画面来朗读,就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f、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的话。

  g、这时大松树没有回答,它想些什么呢?

  h、教师小结:是呀,你瞧人家大松树多谦虚呀,他知道自己比小松树高,却不和小松树争论。

  2、学习风伯伯的话。

  a教师导读,风伯伯听到小松树的话,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c、讨论交流: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大松树是比你高,你之所以看上去比大松树高,比大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你站在山上。)

  d、指名反馈,教师板演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不惟别人是从,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细读第4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低头……)

  3、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真不好意思,我怎么取笑大松树呢?我再也不敢自我满足了……)

  4、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对不起……)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方式很重要。】

  5、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抓住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语言,体会他们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突破本文的难点,理解风伯伯的话的时候,教师借助形象的简笔画帮助理解,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

  2、发头饰,自由组合表演。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演员。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为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要用真本领武装自己。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有真才实学、谦虚谨慎的孩子。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谦懂看不起

  貌

  风伯伯

  【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插图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能做一个真才实学、有错就改、谦虚谨慎的孩子。】

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锦集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