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高中政治全套教案

时间:

高中政治全套教案(锦集14篇)

  【导语】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教案是我们学习的指南,它们引导着我们探索政治的奥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下面是热心网友“yuannahuatangcan”分享的高中政治全套教案(共14篇),以供参考。

高中政治全套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知道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能力目标:

  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教学难点

  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情景导入,以年代表注解的方式,勾勒了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以具体菜市场的事例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在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一、 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在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由学生自由发言:你所在的地区,你对村民自治或居民自治的认识。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总结点评。

  教师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高中政治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能够把握以茶文化为载体,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能够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材料理解把握,形成归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片树叶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课从一片树叶开始,西方人称其为“神奇的东方树叶”,同学们喜欢喝茶么?

  接入视频短片,通过短片了解茶的种类。

  这片树叶不仅散发着醇香,还蕴含着文化。大家了解么?

  在中国,它是闲云野鹤的洒脱;在英国,它是午后高贵的优雅;在印度,它是街头民众的消遣;在日本,它是严谨细致的仪式。

  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茶文化的多姿多彩,那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活动2【活动】材料铺设,构建全课情境

  故事一: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脚用肩膀在崎岖的山路上连接了世界,他们被称为茶背子。西藏险峻的山路马匹无法通过,于是雅安的人们扛300多斤茶袋,住着拐杖,慢慢的穿过喜马拉的沟谷,不仅将茶叶贸易带到印度,也开启了欧洲茶文化的序幕。

  现如今这些老人已经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山路上只留下了当初拐杖压出的一个个凹坑。

  教师设问:这些人走的路你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茶马古道。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往来,还实现了文化的沟通。

  故事二:

  有些人同样的留在了历史里,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19世纪,钟爱红茶的英国人觉得中国茶太多昂贵,于是决定在其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在英国人的游说下,武夷山八位茶工带着茶种和精湛的制茶技艺前往印度,他们终其一生,最后种植出大吉岭红茶,为印度茶叶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大吉岭红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名茶之一,而这些茶工却到最后也没能回到家乡。

  从此,印度有了自己的茶业,大吉岭红茶叶声名远扬。

  故事三:

  今天依旧有人为茶文化发展努力着。

  北京女孩张南揽十七年前去日本学习茶道,现为职业茶道师。她通过茶道课堂,向国人展示日本茶道的严谨与仪式之美。她说:“日本茶道动作规定太多,太程式化,但这正是中国茶道所缺的,我想让更多人了解。”

  活动3【讲授】探究讨论,推进知识生成,实现情感升华

  1、简单总结。

  探究一:故事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并概括含义。

  知识点一: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交往活动。

  2、仔细回顾。

  探究二:故事中的人们,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知识点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讨论一: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文化传播的事件还有什么?

  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并运用手机搜集资料,资讯共享,开拓视野。

  3、深入思考。

  文化的传播还有哪些途径?需要什么工具

  探究三: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工具实现的?

  同学发言,归纳,教师总结,说明。

  知识点三:传媒的含义及发展历程和大众传媒

  对比传统传媒与大众传媒,结合课堂体验总结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4、对比探究

  故事二中将中国茶叶知识带到印度的茶工。

  故事三种将日本茶道带回中国的女教师。

  探究四: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对比,形成思维层次,全面看问题。

  知识点四:文化交流的意义。

  5、情感升华

  讨论二:你要向故事中的人们学习什么?

  深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知识点五: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

  6、回归生活

  辨析:某人观点:文化交流与我无关?

  结合学生实际,形成有实施可能的答案。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只要传递文化正能量,你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活动4【活动】动态图像,梳理本课知识,提升记忆效率

  运用prezi这个动态展示软件并加以图像,促发学生课堂记忆形成较为清晰地知识网络。

  活动5【测试】资料共享,在线完成练习,寻找知识漏洞

  1.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古代商旅活动②网络互动③教育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更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关于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正确的是()

  A.教育始终借助大众传媒

  B.大众传媒使教育突破了狭小的课堂,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C.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传媒也日益多样化

  D.教育的普及加速了文化传播

  3、20xx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由于电视和网络的现场直播,我们目睹了整个过程。这说明大众传媒()

  A.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B.已取代了旧的传媒

  C.将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吞并D.将逐步弱化文化的多样性

  4、20xx年5月,以“感知中国,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xx美国贾维茨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在美国举办的最大规模出版交流活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成果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5、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等。假如让你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A)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参考答案:

  板书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初中政治教案 篇5

  【课标原文】

  知道我国的人口现状,了解计划生育国策。

  【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口意识,支持和拥护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懂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出示漫画“地球在呻吟”,并配音。(出示幻灯片1)

  教师设问: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感言(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积极、肯定的评价,并指出: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xx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xx年前耗尽。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今天就要探讨的主题是——计划生育是国策(多媒体打出幻灯片2)。

  教师:刚才我们谈到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话题,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内容是关于春运期间火车站、汽车站拥挤的人流图。(出示幻灯片3)

  教师提问:看了这组图片你有和感想?有何发现?

  学生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观看并回忆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车站、码头人口众多的情景,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中国人口众多。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人口现状及其特点吗?

  数一数,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计算填写好相关的内容。(出示幻灯片4)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引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这么多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多媒体出示幻灯片5,学生思考中国的人口特点还有那些。

  让学生阅读材料,充分发言。(出示幻灯片6)

  看一看,议一议

  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

  学生交流感受:略。

  教师引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现在已经负载了近13亿人口。而今后几十年,我国人口问题不仅难以缓解,还将日趋严重。严峻的人口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实行计划生育,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它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教师指导观察教材第二◎中的四幅漫画,完成第一、第二和第三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问题更加突出,人口形势更为严峻。人口众多和新增人口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接近我们生活来说,就影响到我们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20xx年1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教师提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哪些好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从国家来说,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公民个人来讲,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有利于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后代的健康成长。

  教师简要小结本节课(出示幻灯片7)

  同学们,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用题】

  1.下面是一位记者与农村放羊娃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记者与放羊娃的对话中反映出什么问题?

  (2)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何建议?

  2.每掀过一张日历,就有五万个中国娃降生在已经十分拥挤的国土上;地球没绕太阳一周,我国净增1184万人口。目前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现仅有年,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更少,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年。农村15岁至60岁劳动年龄人口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仅为545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那些国情?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教资高中政治教案模板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透视文化的多样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

  其中“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

“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道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明确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2、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需要”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能自主搜集材料、加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使他们有浓厚的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20xx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已经有2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定参加,到时世博会将会成为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充分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这节课学习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探究:看课本28—29页三个镜头。三个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体育运动项目,欧美国家流行击剑,韩国盛行跆拳道,中国人爱好武术,说明了什么?

  提示:同样是建筑,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老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课本上举了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老师: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民族节日是不一样的。

  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有哪些?

  学生: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学生:圣诞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问题: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由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从时间、由来、习俗三方面比较)

  学生:时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圣诞节从阳历12月24日开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风俗:春节: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放烟花、吃水饺、除夕守岁、拜年磕头、压岁钱、上坟拜祖宗、逛庙会、赶年集等。圣诞节:装饰圣诞树,点燃圣诞蜡烛,唱圣诞歌,吃圣诞大餐,送圣诞礼物。

  老师: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学生: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

  老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为什么要过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有什么意义?

  学生: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探究:看课本30页虚线框材料。

  问题: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丽江古城:古朴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奇特、神秘;阿布辛拜勒神庙:雄伟、神奇。

  老师: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长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

  老师: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思考: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它们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学生:(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保护世界的文化遗产。学生阅读课本30页“相关链接”。了解世界遗产分哪三类。

  透视文化多样性

  过渡:上面我们列举了很多事例,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下面大家阅读课本31页,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学生: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老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同点,世界文化是相通的。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举例,美国电影带有美利坚民族的文化特征,但我们中国人能够看懂,并且看的津津有味。(文化是相通的)中国的民歌《茉莉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外国人也能听懂,听的时候也感觉非常优美动听。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老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尊重文化多样性

  探究:课本32页虚线框,思考以下问题。

(1)三届奥运会会徽是不同的,你能解释一下它们的象征意义吗?(会徽中的图案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27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

  学生:28届,在古代奥运会上,橄榄花环是颁发给冠军的奖品。橄榄树还是雅典市的市树。而会徽所使用的蓝、白两种颜色在拥有蓝色大海,白色建筑在希腊是最常见的颜色。

  学生:29届,印章和书法的组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2)三届奥运会会徽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和宣传,北京奥运会会徽被世界各国人民认识、理解和接受,这有什么意义?(对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学生:有利于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学生阅读课本32-33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学生:(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老师:解释费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板书设计】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民族节日

  2、文化遗产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含义

  2、意义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

  2、怎样

  备课资料

  比较熟悉和应当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刘三姐歌谣、阿诗玛、江格尔、格萨尔等;

  2、民间音乐:兴国山歌、花儿、聊斋俚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唢呐艺术、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江南丝竹、五台山佛乐、武当山宫观道乐等;

  3、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龙舞、狮舞、高跷、安塞腰鼓、苗族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傣族孔雀舞等;

  4、传统戏剧:昆曲、川剧、湘剧、秦腔、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豫剧、越调、京剧、徽剧、汉剧、粤剧、桂剧、石家庄丝弦、闽剧、评剧、武安平调落子、越剧、沪剧、苏剧、扬剧、楚剧、黄梅戏、曲剧、藏戏、壮剧、皮影戏、木偶戏等;

  5、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京东大鼓、陕北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凤阳花鼓、山东快书等;

  6、杂技与竞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蒙古族搏克、蹴鞠等;

  7、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剪纸、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象牙雕刻、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曲阳石雕、乐清黄杨木雕、泥塑、塔尔寺酥油花等;

  8、传统手工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壮族织锦技艺、苗族蜡染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

  9、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

  xx、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都江堰放水节、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孔大典、妈祖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祭敖包、那达慕、秦淮灯会、泰山石敢当习俗、民间社火、安国药市、楹联习俗、惠安女服饰、苗族服饰、回族服饰、瑶族服饰、农历二十四节气等。

  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老师:刚才提到长城,长城这个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还是属于世界的?

  学生:长城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世界。

  探究:

  辨析: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文化应该趋向统一,而不应再保留什么多样性。

  问题: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世界文化必然呈现多样性。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老师:保持文化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

  问题:你能否再举个例子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语言文字、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流行歌曲、民族舞蹈、风俗习惯等。

高中政治全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优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10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

  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点评

  严伯霓

  1.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以“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延伸,提升自我”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2.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

  品

  评

  与

  思

  辩

  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出探讨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视频内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文艺表演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

  自由辩论:

  正方:惊喜多过遗憾

  反方: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

  作

  与

  探

  究

  体

  验

  与

  践

  行

  现场调查:

  1.您最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2.您最不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3.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突破?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

  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

  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

  创新与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与构建

  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资料链接

  温馨提示(一)北京奥运会

  开幕时间:208月8日20点(考虑时代风貌、现代气息)

  主会场: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注意主办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观众:几十亿中、外观众(考虑中外观众的需求)

  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奥运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文奥运则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和谐等。)

  温馨提示(二)“北京奥组委”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要求

  1、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和时代风貌;

  2、蕴含“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3、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欢乐友好的奥运庆典氛围,为与会者创造出四海一家的感受;

  4、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5、创意方案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创新,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

  八、教后评价

  今年10月18日,本节课在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高中组现场授课,受到专家评审组和现场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一等奖。全国著名特级政治教师、本届优质课高中评审组主任沙福敏教师在总结大会上对本堂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高度的评价。她总结到:“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正是课堂改革中出现的可喜的现象,它已经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把握好教师教学的核心主旨,离开了教学主题,教学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记住有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定要防止偏离主题的形式化。这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启发讲授式,合作

高中政治教案 篇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

  2、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归纳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在展现中国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竖版世界地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

(一)解读三维学习目标(内容同前)

  重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的“主要内容”和“走和平发展道路”标记并解释。能力目标强调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目 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教师ppt展示新中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我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 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现在,我国对外活动进入更为活跃时期。(简单解释)

(二)综合探究一:你能够列举其他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回顾IPAID上的电子书——《我国外交的辉煌历程》,整理导学案,理清思路,回答问题。

  事先把学生分成外交成果组、外交政策组、和平发展组以及技术支持组。分别展示汇报。

  外交成果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2014年的外交成就。展示一组习近平会见各国领导人的图片,播放视频短片:2014年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教师总结,中国的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气势更加恢弘,影响更加扩大,道路更加宽广。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第二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ppt展示外交政策的含义:它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主权国家做标记。

  结合习近平访欧材料——一桥飞架中欧,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材料如下: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访问欧洲,以下是的重要讲话片段:

  1、“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3、“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4、“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私利。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三)综合探究二: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小组汇报。

  然后请外交政策组学生播放视频:习近平主席在柏林发表的一段讲话。据此来谈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教师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重点讲解讲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中国说“不”,引导学生看教材106页。

(四) 小试牛刀

  本题练习时找一名同学上前勾画重要语句,并书写答案要点。再找另外一名同学点评。其他同学书写在导学案上,教师针对讲解并介绍答题方法。采用计时器,计时5分钟。着重运用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

  习题:习近平主席寄望亚洲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今年的第四次亚信峰会上他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在周边国家赢得广泛共识。

  谈发展时,习近平主席引用形象的比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双方应该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谈及双边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 “我们有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愿望”,“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

  上述中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参考答案: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亚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提出新的亚洲安全观,赢得周边国家的广泛共识,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提出共同,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提出务实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也体现了我们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目 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教师引导,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从 “一边倒”、到“两只拳头打人”;从“一条线、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我国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综合探究三:我国外交辉煌外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条件?新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和平发展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教师总结,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正确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六)构建体系

  3、结束新课

  重温这幅竖版世界地图,共同构建世界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板书设计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硕果累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2、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基本目标 维主、安、发利益,促发

  4、宗旨 维和,促发

  5、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必修一高中政治教案 篇12

《 走近国际社会》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具体实例,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教学重难点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与联合国;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日益紧密。那么在国际交往中的基本成员主要是谁呢?国家与国家之间或合作、或竞争、或敌视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国际社会。

  二、复习预习

  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三者之间的关系: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

  各个方面。(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①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6,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 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 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 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 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权力的独立性。

  5. 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

  6. 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 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 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联合国

  9. 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 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 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 作用:

①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 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考点2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

  1. 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 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 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国家利益

  4. 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 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8. 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国家力量

  9. 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0. 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四、例题精析

【例题1】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B.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

  C.国家主权的大小程度由国家的强弱决定

  D.主权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A、B、D三项对主权的认识均正确。应排除。

【例题2】下列关于国际组织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②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③国际组织的活动程序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④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并非所有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②错误;主权国家才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教案模板 篇13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 篇14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回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P9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2,做《第二教材》上填空题。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1)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课堂练习: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

  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地域上看)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性质上看)

  巩固练习:P10相关链接一

  思维拓展:P10专家点评二

  结论: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渡):文化不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这一特点日益显著。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采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材料一:2000年,我国25至5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而美国为年,日本为年,英国为11. 9年,德国为年。统计表明,25至54岁的从业人口中,我国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1)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发展)

(2)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注释: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 (引导学生看《第二教材》P4参考资料)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材料: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容。

(过渡):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处理P12探究,知道: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我国的策略:

(1)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道精神。

高中政治全套教案(锦集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