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

时间: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4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4篇,供大家品鉴。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4篇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

  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生活中的—部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一个阶梯。作为教师,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在本地区实施三年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以下几个方面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

  一、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多了,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转变,他们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新的音乐课改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音乐内容、相关的姊妹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首先要练好“身外功”,除了要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来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深入浅出、出神人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把握好音乐课教改的内外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走人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有位教师以窗外绿树红花的成长离不开春雨自然地引入“小雨沙沙”的主题,使学生立刻展开了对春雨的各种联想,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做的沙锤伴随着音乐模仿小雨的声音,自然流畅。但接下来教学设计偏离了轨道:老师一会儿让学生模仿小草在春雨中发芽,一会儿让学生朗诵春天的诗句,一会儿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春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在此其间《小雨沙沙》的音乐却一直没有出现,学生没有聆听音乐,怎么会有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笔者在第一次进行歌曲《说唱脸谱》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断引入→引出脸谱→引出歌曲《说唱脸谱》(聆听)→引出京剧及脸谱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环紧扣一环,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但课下,我仔细的想了想,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与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音乐总共响了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辅助手段,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音乐教学要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一切想象、感觉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要素,音乐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把握音乐的“魂”不是要抱着知识技能不放,而是在听觉形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加以渗透,讲解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2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开学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3

  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和教育部的精神,参照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验的准备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就成了课改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主要有市教研室组织的知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全校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对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如何整合进行指导和研讨;认真学习,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明确如何进行新教材的实验?如何达成学校课改方案提出的实验目标和任务?

  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要有意识地抓住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通过开展案例研究、以课代培、派教师参加各地的课改学习交流,通过这些确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机构,制定措施

  这次的课程改革实验是我国基础教育一次力度最大的全新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作为实验校,我们理应抓住机遇,摸石过河。为了使我校的实验能够得到科学、顺利的实施,实验伊始,成立了由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实验年级段成员组成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认真钻研,仔细推敲,确定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健全、严密的课改工作制度,保证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走上正常、有序的运行轨道。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课程改革是事关我国基础教育全局的一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通过家长会、举办有家长参与的“家长与课改实验同行”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家访等方式广泛向家长和社会宣传课改,多管齐下,取得家长和社会对课改工作的支持。

  二、实验的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课程改革要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实验中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验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习得过程。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教师们都要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3.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中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备课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也是当前课改实验应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允许用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实验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如何学习,如何听课,如何参与,如何合作等都需要老师引导,习惯的好坏将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终生受用的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注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学习环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5.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验证实验教材的合理性

  要试用并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在教材的使用中,对教材的优点和不合理之处,在验证教材的合理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4

  课程改革印象:在反思中前行

  在反思中前行

——20课程改革印象

  从表面上看起来,新课程改革在年相对平静。

  值得记忆的事件大致有三:一是2006年9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了新课程标准各学科考试大纲,这让那些已经进入新课程且面临新课程高考的学校校长、老师、考生和家长心中踏实了不少。二是江苏省高考方案出台,并且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从方案公示之日起,江苏省教育厅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网络直播答疑,电视现场直播讨论,最后又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了调整,从开始公示时的强烈质疑到调整以后戏剧性地被认同,充分表明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在解决问题时的神奇力量。三是2006年秋季开学,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等5省市第三批迈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列。学分制管理、走班制、选修、必修、模块、排课、选课,这一系列新说法将让这些省市的高中学校面临新挑战,也迎来了新作为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省市已经全面进入新课程的初中毕业生,将不用再怨叹自己是新课程的“牺牲品”,因为高中新课程与初中新课程实现了对接。而那些还没有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市,仍将面临初高中课程不衔接带来的种种烦恼。

  从进程上看,这种平静应该是由改革的阶段性决定的。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改革政策发布与文件研制的大量工作已经结束,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到了具体实施的层面,关注点自然落到了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上。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2006年,开始有了更为理性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力来自于六年的实践,反思也让课程改革由浮躁变得平静,从这个角度说,这种平静难能可贵。

  如果把目光投向一线,从纷繁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考后的沉淀,这种沉淀或许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说明。

  关键词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知识,却也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死学知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死学书本,死记硬背,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基于对这种弊端的认识,新课程强调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关注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开阔了教学的视野,引发了教与学的新变化。

  老师们期待变化的快速来临。传授知识与技能,这是老师们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再熟悉不过的工作,没什么新鲜可言。让老师们感到新鲜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希望尽快落实到课堂当中,探究、合作、活动……课堂活了,热闹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但同时一些问题也蔓延在课堂当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形式主义充斥着课堂。有一位老师曾经把目前课堂中的问题概括为“十大流行病”:滥用课件,课堂上题目用课件播放,重要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也在课件中展示;表演作秀,唱歌、表演、辩论等形式本无可厚非,而大量教学现实中,活动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无效的分组讨论,课堂上,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分组讨论,仿佛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新课程精神;满堂发问,一些教师以为没有问题就不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滥用赏识,以为这就是尊重学生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放任自流,重视了学生的独特见解,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可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

“知识目标虚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的指责不绝于耳,也并非盲目。

  课堂中的问题,正是理论与现实对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正是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自我诊断。2006年,从学校到地区,从教师到专家,都将目光瞄准了课堂教学,有许多全国性的学科研讨和校内的教学研究,也都对准了课堂如何才能有效。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让新课程理念真正有效落实到学科课堂中间,成了这一年课程推进实践中的一个重点诉求。

  关键词之二:校本教学研究。新课程催生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广泛开展,笔者愿意从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来理解校本教学研究的产生。从单一的国家课程、国家管理,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学校被赋予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责任与权力。

  面对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太多了,专家可以提供帮助,但很多问题专家那里也没有明确答案。面对存在于学校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靠自己的实践智慧来解决也许是重要出路。校本教学研究顺势而生,而且一产生就体现出了巨大活力。

  2006年的中小学校,仍然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解决着学校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到学校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是怎样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读书会,名师工作室,博客群组,QQ群……校本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它也让教师过上了研究中工作、工作中研究的有价值感的生活。

  一位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研室主任曾说:“无论新课程走向何处,对我们来说,留下的一笔最大的财富将是校本教研”。而这句话,在2006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学校和教师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路子上,步伐走得更坚实了。

  关键词之三:教师专业发展。“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组织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不单纯是执行者”……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如此容易的话,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一个基本前提,即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行为,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现实的情况却是,面对新课程,许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显得力不从心。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才是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最有力保障。

  从教师个人来说,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这样强烈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读书、进修、课题研究,专业成长已经成了教师在新课程下教学生活的内在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也都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着眼点,加大投入,舍得投入。许多校长说,尽管我们的经费比较紧张,但是我们仍然千方百计想办法送教师出去培训,参加各种研讨活动,请专家与名师来校“在场”交流;那些经费相对宽裕的学校,则更加舍得投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尽可能的条件与环境,一些地区也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规划。

  当然,反思的同时,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如各级政府如何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实,伴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如何突破,等等。

  面对课程改革的第六个年头,一位自始至终参与改革全过程的专家如是反思: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没有问题和挑战,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冲击文化传统,一定触及人的心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此,作为一名一直从事新课程改革报道工作的记者,我对这样的反思有着深深的敬佩与同感。(本报记者 赵小雅)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5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法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适应职业人才培养规律,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分析,对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作 者:杨正民 ?作者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G712?关键词:行动导向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6

  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心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整体变革。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创建特色和提升理念的关键。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③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7

  课程教学方案改革

  一、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二是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发现由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让他们去主动发现,自主归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建议:

  1、读小泡中的话,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

  2、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三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衣被是一家,用手来披挂,土坡一口缸,砸破石头上。

  3、看看说说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必引导。指名说。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二、日积月累

  本部分安排四项内容:读记四字词语;选词填空;写话;读短文。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学生读熟、记住,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会写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对于内容和语言方面不必提出过多限制。读短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过程建议:

  读读记记

  1、自己读词语,一起读。

  2、创设情境帮助理解: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3、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些词语。(也可以让学生的把这些词语写在自己的`积累笔记上。)

  我会选

  1、引导学生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想像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自己选词填空,请同桌检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会写

  1、启发谈话: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在心里藏着没有说,你想说说吗?

  2、组内同学互相说自己想说的话。(内容不限,长短不限。)

  3、你可以说更可以把他写下来。这样自己以后看了还能想起来呢。

  4、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了解。也可以组织组内同学互相读读一读,评一评。

  我会读

  1、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同学比赛读,读给老师听。

  3、组织学生说说韩愈聪明在什么地方。

  三、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主题的一个延伸,融科学自然教育于口语交际活动之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解生物,保护生物的意识。

  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教材安排,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准备,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评价,以达到此次活动的多重目的。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动物、植物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2、相关的动物头饰、写有动物名字的标牌等。

  3、动物自我介绍的录音。

  4、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过程建议:

  1、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想全班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召开动物,植物介绍会

  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植物的小专家了。我们组织一个动植物介绍会好不好?

  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作北极熊做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我们可以学着它的样子介绍一下自己。

  3、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解,讲解的同学要戴好相应的头饰,挂上相应的动物标牌。(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6、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示台

  这是本学期结束前的一次展示,可以把本学期的学习成果都那出来展示。教师要组织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总结收获,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学生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

  过程建议:

  1、日记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摆出来参观,或是打印成册发行在全班,全年级,家长。

  2、中华鲟等资料可以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展示。自然博物馆见闻可以在小组内介绍,再在班里介绍。(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8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文/林 莉

  摘 要:分析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基本情况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层次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初步提出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法;抛锚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一、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基本情况

  根据我校计算机培养计划,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第一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后,需进行第二阶段计算机知识学习。我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包含了以上内容。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多媒体技术操作水平;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常用软件。

  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量相对较少,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多媒体技术是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我校多媒体技术共54个学时,其中36个讲课学时,18个实验学时。课程中理论知识如图形图像的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等内容相对文科生而言学习和理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例来讲解这些内容。

  由于地域、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能力等不一样,同学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操作性强多媒体技术课程而言,操作的熟练与否决定了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

  2.授课中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较单一

  由于课时量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多项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可能沿用“讲理论+演示+学生实践”的路子,而没有过多去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及课程教授的效果;教师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没过多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3.创新性教学略显缺失

  创新性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创造性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授课时精力集中在教会学生使用软件,而对于学生创造力、创造性的培养不太够;在实验的讲解上更多是验证性实验设置,而创新性综合类实验设置相对较少。学生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copy”(复制:按照教师的授课步骤完成作品)程度,而难看到“create”(创造:创新性操作和创新性思维)成分。

  4.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理论和实践略显脱节

  因为多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上有些困难,所以有部分学生对于多媒体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太好,而要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多媒体技术实践中,很多学生找不到结合点,以至于对多媒体技术应用感到茫然。即使他们会某些多媒体软件的操作可能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分析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可以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层次化、考核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创新性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

  1.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多媒体技术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多媒体技术课程实践性强,运用案例教学法是适合整个课程教学的,但是针对课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内容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我校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三块: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

(1)图形图像处理――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任务,在问题驱动下,积极主动运用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和协作学习,这种方法能有效管理课堂。任务驱动法步骤如图1所示。

  图形图像处理主要介绍图形图像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软件Photoshop CS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第一步:确定任务。软件教学中将Photoshop CS图层处理、蒙版的应用、文字处理、滤镜使用、路径使用、通道的使用作为任务主题。第二步:分析任务。拿出跟学生学习、生活接近的实例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所涉及的任务主题,确定主题中哪些已经讲过的哪些是需要详细讲解的。第三步: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具体操作,讲解和演示任务所涉及的主题,并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或协作讨论完成任务。第四步:总结任务。这一步骤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将知识掌握提升一个高度,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能够对图形图像处理的各个任务主题灵活运用。

(2)动画制作――抛锚式教学法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法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抛锚式教学方法步骤如图2所示。

  教师初步介绍动画制作Flash使用环境,介绍知识点:逐帧动画制作、形状补间动画制作、动画补间动画制作、遮罩层的使用。以上是“创设情境”过程。然后给出具体作品,分析动画的制作方法,总结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重点介绍本次课程知识点,完成“抛锚”工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实践为主完成知识点掌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效果总结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

(3)网页设计――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步骤如图3所示。

  网页设计部分内容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这部分内容以独立完成一个网站为项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中,教师结合网页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操作示范,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完成项目后,通过评价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达到更高层次。

  2.教师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可以采取“教师讲授+学生练习+评价总结”为主线,“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相结合为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例如,在讲解图形图像处理时,先拿已经处理好的图片进行分析,告诉学生处理这张图片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接着引出图形图像的存储、压缩、格式等理论知识,然后引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软件的讲解及处理图片所用到的操作,学生自行或小组协作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最后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查漏补缺,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完整性。

  3.教学对象层次化

  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多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力求做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对课程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多多练习跟专业及身边熟悉的事物相关的实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考核方式改革

  采取“平时练习+期末考试+竞赛”为主线的考核方式。平时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期末考试中以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考查。课余通过小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小组协作学习的氛围,让竞赛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以竞赛促学习的方式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因材施教,运用适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经常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宝荣。计算机教学设计艺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罗映锋。计算机动画设计课中“抛锚式”教学法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S1)。

(作者单位 上海杉达学院科技处)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9

  开展课题型课程学习促进我校教育改革

  作者:康士凯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副教授

  摘 要:课题型课程的思路是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学生自主探究――名师点拨指导。学生学习潜能开发是

  无限的。学校要挖掘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课题型课程;学习潜能;教育资源;教育改革

  当社会向教育提出系国运兴衰的神圣使命时,培养在下一世纪担当民族复兴人才的任务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成才的学校环境包括教育的诸多因素,我们认为,一群出类拔萃的名师、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以及能激发无穷动力的学与教的方式都是关键因素。浏览当今书店,大同小异的习题集、试卷册充斥书架,这种现象与为学生未来奠基的教育使命要求太悬殊了。如何营造小气候,切实向学生提供具有“含金量”的教育,许多学校都在开展有成效的探索。我们学校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凭借地域优势,聘请专家、名师指导,在学生中开展课题课程的学习。

  课题型课程的思路是: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学生自主探究――名师点拨指导。为了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我们将工作分两步走,其一是举办系列科学报告会。在复旦、同济等高校支持下,著名的专家、教授向学生作了《诺贝尔奖和科学发现》、《电脑科技新动态》、《化学与人类》、《改变世界的物理学》、《中美关系――21世纪的国际政治》等报告。学者们深入浅出地运用通俗的.语言把长期研究成果和体会,浓缩在2个小时内。台上讲者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台下听者不时发出惊叹、鼓掌……学生的提问和学者们机智幽默的回答,往往把报告气氛推向高潮。系列报告开拓学生视野,并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作出铺垫。其二是由一位专家教授带教2-5名学生,他们提供适合中学实际的充满挑战的课题,推荐完成课题的有关资料,指点完成课题的思路。我校组织教师承担组织、咨询、指导的任务。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搜集资料、提炼观点、谋篇构思、撰写论文和交流论文的过程。

  我们很有感触地体会到,学生学习潜能开发是无限的。第一期课程结束,学生已出版浸透他们创造智慧、装帧精美的论文集。同学们已开始分析《围城》对话语言结构与人物心理;探讨《红楼梦》之诗词曲赋的艺术功能;评论美国对台政策及展望祖国统一走向。同学们开始论述数学模型方法;议论对现行物理课本的看法;探讨21世纪最有前景的材料――纳米材料以及未来交通系统对人的要求。也有学生已完成传感器的有关大学实验……学生经历了人类历史精华发现的再发现,一种科技成果创造的再创造。

  这些论文撰写时,同学们的假日与晚上常常在图书馆、网上、书店和教授们的书房求教中度过。为了完成传感技术的论文,中学生还读完大学电磁学教程并设计了实验报告,几个人在大学实验室整整三天,完成了实验,这种学习经历可能使学生终生受到影响。

  学校的责任是挖掘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资源。打破围墙,聘请名师指导中学生是营造

[1]?[2]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0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第二十二期顶岗实习威临清分队挥公实验中学 刘亚东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1

  论我校英语教学的改革

  我校英语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和广东省高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我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应当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本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自己了的观点.

作 者:陆俊林 ?作者单位: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3)?分类号:H3?关键词:教材 ??教法 ??背诵 ?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2

  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着变化,无庸置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认为历史教学的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还不够解放,目前在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实际上仅是教育本身规律中理论与教育实践手段的创新,而根本上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约束这一无形的网络没有彻底地打开,从而本应充满中学历史教学的人文气息无法做到充分的张扬。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变标而不改本,这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成果的根本的缺失之处。在教改的探索中真正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不多,脱离国情、学情,不务实际的高谈阔论多,在高谈教改的背后暗渡陈仓继续着应试教育。教史、学史方向的迷失,学生常常感到学史就是记忆陈腐历史知识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历史教育与时代的切合点没有得到彰显,无法与时代跃动的脉博共鸣,最终使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化功能缺乏感染力,无法使学生在学历史时真切感到实在的收获,使历史教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教材学术性、政治性较强,把史学高搁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龛,令年轻的学子学史如同嚼蜡,因而望而生畏。在中学历史教改中,继承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的基因,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教育理论,并直接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出现要么完全承袭传统,要么全盘西化,孰不知中国文化有着自己丰厚的底蕴,中国历史学教育思想根植于传统文明。中学历史教师由于所教科目既成性的特征,在现有考试制度下,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影响到历史教师的不断学习的积极性。阻抑着创新火花的拼放,从而只能做一个教书匠,成不了学者型教师,并使受教育者也只能是接触历史知识,尊从史学观点,应证史学结论的历史天地中的“返刍动物”。上述种种表现,就是普遍存在于中学历史教改实践中人们不愿意说穿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皇帝的新衣”。

  鉴于以上的中学历史教改现状,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把历史教改推向深入,根本上要打破二个制钳,一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制约,走出僵化、教条的思想误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性化全面的历史代替政治化的剪接的历史;二是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给中学历史教师减负,从而打破瓶颈,回到理性的、自由的空间,让思想之源畅流无阻。在史学界刚刚逝去的史学大师级的人物刘宗绪教授敢于打破“左”的思想束缚,以确认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实事求是还原历史,把握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认同历史上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继承这笔遗产,不能强行对一切都贴上阶级和主义的标签,作为治史的准则,从而更加科学灵活地认识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他的史学认识论与时俱进,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被包括中学历史教学界在内的许多人认可,成为近些年来高考命题的史学指导思想。

  明确治史学史的目的

  早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提出治史、研史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就是读史、研史应当以自己的视角主动地审视历史之变迁,从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行动,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敢于正视现实(直指汉武帝弊政),敢于正视历史(如给陈涉较高的政治地位),尽管他在政治上成了受害者,但在青史中却留下了刚直不阿,公正客观的史家形象,成为千百年来治史者之楷模。11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发表了对学史治史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的讲话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特别是肯定了历史对中共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只要国民有历史的智慧,就能更好地理解政策变化,形成更强的民族向上力。要把史学教育与中外现实的变迁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中找到历史的依据,从历史中看待现实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感到睿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史学的兴趣。民族的复兴需要史学,史学的存在需要正确的导向,没有了史学教育的正确方向,受教育者只能成为茫茫史学黑夜中的瞎子摸象,无法把握社会演进的规律和指导现实的走向。

  改变历史教学外部环境

  改变对历史教师的考核机制,打破由学生应试成绩作为测量历史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形成教学与教研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否则,中学历史教师也就只能陷入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被动泥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是学生与前人思想交流的窗口,教材在顾及它的政治性、相对稳定性、思想性、学术代表性的同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从适应改革开放以来走向世界的学生心理特征和不同区域学生的现实水平,史学研究的现状入手,在历史教材的骨架间植入丰满的血肉,使教材有真实可亲的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色彩,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在读史中超越阶级史观和狭隘的民族观,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教师,特别是这样一个强烈呼唤创新的时代和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教师,需要坚持着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无愧于心灵工程师的事业实属不易,但责任心、事业心要求教师一刻也不能释怀超前意识、危机意识。历史学既有它的传统性,又有它的多维性,历史与现实割不断的必然联系,注定了中学历史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引领学生用时代的感知触角去推开封尘的历史之门,在历史的宫殿中观赏和领悟光怪陆离的智慧之宝,考古新发现,封存的史料新开封,历史的宝藏一层层的被发现,现实又让它焕发出时代的色彩,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是开启历史之门的先导。新的手段、新的创意给我们更多的涉猎空间,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吸取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传承的民族教育精华,又要奉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创新发展,让历史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3

  在新课程改革下转变物理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4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1、教师有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与学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未完待续)

教学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铺开推荐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