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

时间: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3篇(谱写辉煌章)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3篇(谱写辉煌章),以供参考。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3篇(谱写辉煌章)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1

  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伊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弘扬和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民政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伊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建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全面推进两级管理模式

  伊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点林区,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困。为了保护森林,恢复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生态,2013年,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木材生产全面停伐,30多万森工系统职工群众面临着转产、转岗艰难抉择。其中,老弱病残幼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雪上加霜,在伊春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困难期,如何保证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住房的问题,就医的问题、子女就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全市民政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解决了制约社会救助工作发展一些瓶颈问题。全面推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方式的转变。目前,17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救助大厅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两级管理全覆盖。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大厅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市、区两级政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把社会救助大厅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统一建立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大厅的通知》,明确了大厅建设标准、功能定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为大厅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要求,督办推进。市委要求“将救助服务大厅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厅场地选址、设施设备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对大厅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亲自帮助解决大厅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三是明确责任,确保落实。市、区两级政府都将大厅建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到当年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实行签状督办,限时保质办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7个县(市、区)服务大厅新建7处、改建6处、置换4处,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平均使用面积达到180平方米,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社会救助大厅规范有序运行

  一是打造一门式受理工作平台。大厅共设置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指纹采集印证、清查年检、救助稽查、政策咨询和信访、评议代表监督等十个窗口。将以往分散在社区、街道和民政部门管理的各项救助业务全部纳入大厅实行一门式受理。

  二是明确大厅职能定位。依据两级管理的要求,大厅由县(市、区)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县(市、区)级低保部门和街道(乡镇)联合办公。大厅具有救助政策咨询宣传和信访接待、申请受理、收入财产信息核对、审核审批、动态管理、评议和公示、救助证卡发放,救助项目衔接互动等职能,涵盖了社会救助工作全部内容,从而实现了救助事项通过大厅“一站式”办结。

  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明确了大厅为副科级单位,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大厅人员主要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择优调配,并通过“彩虹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全市17个大厅新增120名工作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平均每个大厅安排经费在8万元左右。大厅安装了政策宣传、审批公示电视和电子屏及影像声控设备,设置救助热线电话,每个窗口配备1台微机,设置电话转办求助人工引导台和群众代表民主监督台,制作了各项救助工作运行流程图,窗口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图表,便民政策宣传卡、册等。

  四是完善操作规范。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工作实绩考评与完成工作的标准、时限、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有效挂钩,定岗、定人、定责。建立了《社会救助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效防止和纠正错保、漏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建立了《救助大厅首问负责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谁接待受理、谁负责的原则,承担受理、审核、审批及日常动态监管清退连带责任,做到受理与审核、审批、监管责任追究相统一。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了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一是简化了程序2014年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基本完成了年初各项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工作有不足。

  大厅运行后,简化了工作程序,开通了救助“绿色通道”,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求必应,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低保、医疗等审批时限南原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二是明晰了责任,强化了责权统一。救助大厅运行后,取消了村(居)委员会的受理和初审职能,明确了两级管理责任,实行两级联合办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干扰,杜绝了暗箱操作等问题,防止了不公开、不公正现象发生。

  三是增加了透明度,确保了政策公平公正。大厅公开了各项救助政策和工作程序,群众可直接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大厅实行面对面公开受理,行与不行群众心知肚明,避免误解甚至曲解政策现象,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救助办理的知情权、参与权。2013年,全市共受理低保、医疗、临时救助人,审批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共清理已超出低保条件3764人,挽回资金损失1273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

  四是畅通了诉求渠道,保证了工作秩序。通过社会救助大厅“一站式”办理工作模式,杜绝了以往群众集中到政府或民政部门上访、缠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提高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扩大扶贫对象范围

  2014年伊春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了年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全市民政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救助体系建设实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了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导体系,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和近期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目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以社会救助服务大厅为依托,推行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机制建设。制定下发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衔接联动机制》、《伊春市公租房管理实施意见》、《伊春市社会救助资金监管联动机制》,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社会救助稽查办法》、《民政局内部医疗救助与老年、孤儿、生活无着人员就医联动机制》。

  二、低保制度推进实现创新

  一是改进了管理方式。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变原三级管理为二级,建立并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低保、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制定了《伊春市社会救助工作操作流程意见》,民主受理、民主审核、民主评议、民主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救助的准确合格率达到98%以上,社会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二是加强了救助平台建设。制定了大厅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和大厅工作操作规范,窗口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全省介绍了经验,省、市新闻予以报道,社会群众反响较好。三是完成了低保提标扩面。连续七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平均提高幅度在20%左右,达到全省规定标准。全市低保资金比去年增加7000万元,达到亿元。对上争取落实了5000增人计划,全年新增4800人,满足了应保尽保要求。四是改进了审核手段。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伊春市城乡居民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意见》,市本级和县成立了比对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了低保专项清查活动,全市清退已不符合条件39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936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五是强化了监督管理。建立了《社会救助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全面开展了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跟踪等低保审批、资金管理检查。建立并实行社区、大厅、民政三级公示、公开制度,救助信息和政策披露逐步完善。

  三、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4年医疗救助资金比2013年增加1500万元,救助人次比201 3年增加4800人次。一是改进了医疗救助方式。推行了医前、医中、医后救助方式,突出了医前门诊、资助参保参合、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救助,缓解了看不起病压力。二是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重度残疾、老年人5000人次。三是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门诊最高达到万元,住院最高达到了3万元。省、市新闻报道了伊春市做法。四是推进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并取得了先看病后结算经验。

  四、临时救助制度作用进一步凸显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工作,开通了全市救助急难救助热线,临救资金较去年增加800万元,无论是救助项目、救助标准,还是救助人次上都大幅提高,较好地发挥应急补充作用。全年救助4300人次。其中:助学救助460人次,助医3840人次。发放取暖费7100余万元,发放电价补贴万元,政府补贴平价粮300万元,殡葬减免困难群众费用40余万元。

  五、五保供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敬老院床位1200张,集中供养率南65%提高到70%。发放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贴资金351万元.1204名五保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五保供养机构安全管理,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办法》,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整改,从制度上、管理上清除安全隐患。

  六、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级低保工作机构通过新增比对中心,内调2名工作人员,增加经费3万元。县市区级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新增工作人员90人,并为大厅安排了工作经费。多数区低保局将办公场所搬进大厅,与大厅合署办公,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对各区低保工作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督办,全市增加经费30余万元。这些都是今年历史性突破。市级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业务培训,对各区新晋大厅工作人员进行了指纹采集录入培训、社会救助业务培训。

  伊春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任重道远,前景广阔,他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凝神聚力,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竭尽全力开创伊春市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魅力伊春、实力伊春、和谐伊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2

  道路运输谱写辉煌新篇章——四川道路运输行业60年变迁

  60年看变

  60年前全省60%的县不通汽车,大部分地区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全省仅有4000余辆汽车,且大多是拼凑起来的“万国牌”,车辆性能落后,运效极低。

  截至2008年我省道路运输经营及相关业务经营业户万户;营运客车万辆,营运货车万辆;从业人员逾百万,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蜀国多仙山。内陆大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公路运输在全省综合运输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道路运输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在全行业义无反顾、勇敢创新的探索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到2008年,我省道路运输经营及相关业务经营业户万户;营运客车万辆,营运货车万辆;从业人员总计101万人,道路运输服务国民经济能力显著提高,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和连接功能进一步增强,已基本形成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新局面,人民群众乘车难、出行难、运货难的状况得到根本缓解。

  1949—1978年汽车从4000辆到万辆

  我省道路运输业眼前的辉煌让人振奋、喜悦,回眸60年前的情形,更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公路运输发展缓慢,全省60%的县不通汽车,大部分地区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全省仅有4000余辆汽车,且大多是拼凑起来的“万国牌”,车辆性能落后,运效极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公路运输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公路客货运输迅速发展。到1960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万辆,完成社会客、货运量分别为1503万人次和1644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倍、倍和倍。

  上世纪60、70年代,全省公路运输业有了更快的发展。1970年,全省民用机动车已达万辆。其中,汽车万辆,完成社会客、货运量2283万人次和2466万吨。到1978年,民用机动车发展到万辆,其中汽车拥用量万辆,比1949年分别增长25倍和倍,社会客、货运量分别为7185万人次和4824万吨。

  1978—2000年

  道路运输承担新增客、货运量的95%和55%

  忽如一夜春风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由此,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展开。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挺立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改革开放给四川公路运输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全省道路运输业面貌焕然一新。截至1997年初,重庆成立直辖市划出四川,全省民用机动车拥有量万辆,其中汽车万辆,比1978年分别增长倍和8倍;完成社会客、货运量亿人次和亿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倍和倍;全行业拥有经营业户万户,从业人员达万人。公路运输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客运、货运、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五大市场突飞猛进地发展,1996年驾驶员培训也纳入了交通行业管理。

“八五”期间,我省实施“一长一短一点”(超长客运、出租汽车客运、汽车站点建设)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九五”期间,为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客运市场,又提出并实施“三大

  系统(跨省超长客运系统、直达快速客运系统、农村客运系统)发展战略。“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建立以外出务工人员疏运为主的跨省超长客运系统。1993—1997年,跨省超长客运共创营收10亿多元,其中,企业纯利润达1亿元以上。截至1998年底,全省已开通20个省(市、自治区)的跨省客运班车,省际客运班线发展到297条、1584班,最长的班线成都—伊宁单程达3445公里,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年疏运量近200万人次。1998年以后发展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直达快速客运系统。直达快速客运以成都—重庆、成都—绵阳、内江—自贡高速公路为载体,实行高速公路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和客运线路专营,并将一流的车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以及“航空式”优质文明服务引入公路运输。拓展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结点,站场为依托,干支相连,乡村相通的农村客运系统。目前,农村客运已成为新的运输经济增长点。

  2000年以来,四川道路运输能力明显增长,全省道路客运量增长逾20倍,旅客周转量增长近22倍,道路货运量增长逾15倍,货物周转量增长逾36倍。道路运输在四川综合运输体系中独占鳌头,承担了社会新增客、货运量中的95%和55%。

  2005年至今道路运输进入新时期

  2005年以来,进入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新时期,客运市场的内涵不断丰富,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全省快速客运网络辐射到了18个市(州);以旅游包车为主、旅游班车为辅的旅游客运网络形成,旅游客运车辆发展到2563辆;跨省超长客运线路延伸到了24个省(区、市);出租汽车发展到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和142个县级城市,车辆达万辆;农村客运车辆发展到万辆,乡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了99%和88%。

  货运市场的外延逐步扩展,综合物流、快件运输、商品配送、汽车租赁等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公铁、水陆联运等不断拓展,快运网络覆盖了全省100%的市(州)、70%的县,辐射全国22个省(区、市)。省内外44家运输企业开展了“四川大网小件快运”业务。近年来,大件运输异军突起。2006年顺利完成重量达吨的三峡转轮运输任务,实现了我省大件运输企业承运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重量最重和外廓尺寸最宽的特大件货物的能力。

  运输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汽车站场建设速度加快。目前,全省共有等级汽车客运站273个。全省已累计完成10个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项目35个。县级车站累计建成273个,实现了全省181个县(市、区)都有一个新的县级车站;全省51%的乡镇新建了农村客运站,总数达2247个。初步形成以枢纽站为龙头,县级站为结点,农村客运站为补充的三级道路运输站场网络。运输辅助服务蓬勃发展。全省集整车销售、汽车维修、配件服务、信息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维修4S店发展到350家,机动车维修行业年维修量达1980万辆次。社会化、市场化的驾驶员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全省345所驾校培训驾驶员达84万人次。

  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运输企业规模扩大,社会融资能力显著增强。45家客运企业和7家货运企业达到二级以上资质;一类维修企业发展到674家;一级驾驶培训学校发展到63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每年吸纳社会资金近80亿元,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75%。对外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外资企业发展到22家。车辆结构日趋合理,万辆大中型客车中,中高级客车比例占总量的37%;万辆货车中:集装箱专用车1200辆,大件货运牵引车1253辆,危险品运输车7564辆,厢式货车万辆,货车重型化、厢式化、专业化日趋明显。

  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战备、应急运输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在信息传递、指挥调度、运输组织、部门协作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有效制度,应急运输反应能力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在抗震救灾、抗击冰雪灾害、治理超限超载、抢运电煤、大件运输和春运、黄金周运输以及处置群体事件等历次重大运输保障中,道路运输都经受住了考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道路运输行业迅速行动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中,迅速调集客车近2万辆次,运送抗灾人员和转运受灾群众约110万人,调集货车万辆次,运送救灾物资约万吨,圆满完成了运输保障任务。

  尾声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我省道路运输行业在60年的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勇往直前,千千万万的道路运输工作者用汗水和辛劳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责任压肩,动力尤在。如今我们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随着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号召,四川道路运输行业正凝心聚力,为未来描绘一幅气势恢宏的蓝图。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3

  风雨兼程六十载,谱写华夏新篇章

  十月的北京,又一次聚集了世人的目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思绪忽然回到了六十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用他浓重的湘音和那铿锵有力的手一挥,庄重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举国上下更是一片沸腾,历经坎坷、饱经磨难的中国终于挺直了脊梁,自此迈开了她历史的性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在这金秋十月,我们迎来祖国60华诞,热烈而又隆重的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虽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那震撼而又庄严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身为80后的我,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倍感骄傲和自豪。从胡总书记那威严的脸庞和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我读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和富庶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了最好的诠释。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60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充满辉煌。回首这不同寻常的6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6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破浪前行的奋斗历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走过60个春秋,追忆烽火岁月,我们有过苦难,我们经历过磨砺,我们有过苦涩的追求,我们都挺过了,我们都走过了,祖国的脊梁坚强了;我们有过梦想,我们有过豪情壮志,我们也有过无数快乐和喜悦,我们都拥有过,我们都经历了。盛世年华,喜浪千叠,回首60年,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

  荣的盛事正俱兴。

  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国内经济环境十分恶劣,生产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这对刚为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60年来始终不变,一代代的党员都用行动实践这一理念,夙兴夜寐,奋斗于前线。

  六十年来风雨洗礼,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与神奇辉煌。60年来,我们始终如一的坚持努力,也曾遭遇到困难挫折,有过风险考验,但在每一个历史关口,旗帜和道路没有变,改革开放的航向没变,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人民驾御改革的春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国富才民强。现在中国,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投身于经济建设中,正雄心勃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神州大地,到处锦簇鲜花,欣欣向荣。亿万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拼搏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祖国山河正在绘制着建国以来最美的图

  案,道路交错相通,工厂林立,高楼大厦已不再是新鲜事,大项目大工程正在动工建设当中,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投入大产出大的项目正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60年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领导下,勤劳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短短60年时间,将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一个团结统一、繁荣富强、生机勃勃的新兴大国,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当我们听到萨马兰奇老人轻轻说出“BEIJING”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欢呼?数十年的期待,数十年的煎熬,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是祖国以博大的胸怀激活了我们的心。我们怎能不骄傲?曾经的民生凋敝,曾经的满野战乱,曾经的东亚病夫,俱往矣。如今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谁也无法忘记,29届奥运会在中华大地上举办,这是人类一次最伟大的聚会,也是中国人百年梦想,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了中国。59年前还被骂作“东亚病夫” 的中国人,而今已迈步跨入体育大国的行列,证明了我们有能力举办奥运史上最好的体育盛会。奥运期间,中华儿女抱着对奥运精神的尊重、崇尚与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世界友人手拉手、心连心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共同发扬壮大了奥运精神,谱写了“新奥运”的美妙篇章!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成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历尽磨难而又奋发自强的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已迈步跨进了一个追求科学、和谐、进步、和平的现代文明的国家。仰望苍穹,“神州飞天”,俯瞰大地,群峰腾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在伟大建设实践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让我们信心百增,看到了祖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趋增强。

  回眸历史,在这古老的土地上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劫难的中国一次次重获新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坚强。1998年,面对着如猛兽般的洪水,华夏儿女用生命铸成一道道钢铁般的墙,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2003年,人们的脸上凋零了本应鲜妍的笑容,非典袭击中国,耳濡目染的是“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呼声。2009年走过的日月,是祖国经受磨砺的日子。三年天灾、十年文革、唐山大地震、雪灾、4·28撞车事故、5·12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一次次天灾人祸似乎接踵而来,祖国在忍受着痛苦,也在为那些离去的儿女们流泪、心痛。可祖国依然挺立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祖国依然坚强着,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坚强。灾害灾难,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毁我们美好的家园,可以让我们失去善良的家亲。但是,动摇不了儿女们的意志,压不垮我们祖国的脊梁,它不仅是一个人站立的支点,也是一个民族雄起的支点,更是一个国家昂首前进的支点。只要有了不屈脊梁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坚强的祖国脊梁在,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勇

  气。也只有,有了坚强脊梁的祖国,人民才能享受幸福,扬眉吐气,才能担负起世界和平的责任,为人类文明谱写辉煌的篇章。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滚滚的长江水,洗去了百年的屈辱和沧桑,滔滔的黄河浪,击打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坚强。又是一个金秋的十月,又是一个装满收获的季节,在经历走过来的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回首六十年,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盛事正俱兴。我们自豪,我们骄傲,眼里总被抑制不住的泪水充盈,我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祖国万岁!愿您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强!

辉煌历程三十载谱写发展章3篇(谱写辉煌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