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时间: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3篇 山东齐鲁文化的特色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3篇 山东齐鲁文化的特色,欢迎参阅。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3篇 山东齐鲁文化的特色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1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相互影响、双向互动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的展示。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来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到: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

  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惯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聊城,说话几乎方言土语都差不多。但是,从济南望东走,一直到青岛、烟台、威海,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各地方言举例;琴书唱段)在称呼上,也是五花八门。鲁中鲁北管小姑娘叫小妮或小妮子、大姑娘叫大妮或大闺女;青岛则把小姑娘称为小嫚,大姑娘称为大嫚;沂蒙山区却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把已婚妇女称为妇救会。鲁西北、胶东管父亲叫“爹”,沂蒙山区多数地方却叫“爷”;山东多数地方管祖母叫“奶奶”,潍坊一些县

  市却称为“嫲嫲”。

  文化与民俗是一个文化体系内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两个方面。民俗源自生活,又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生活。山东的民俗发源于齐鲁大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为齐鲁文化的产生、传承、弘扬和山东大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又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在厚重的齐鲁文化熏陶下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山东民俗既是山东地域文化主要是齐鲁文化产生的母体,同时又是优秀的齐鲁地域文化传

  承熏陶的产物。

  二、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概况: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同时,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山东文化资源丰厚,圣人贤士、文化名人众多。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诞生。早在六七十万年之前,就有与北京周口店地区同期的沂源猿人生活在这里。山东历史上和地理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泉文化、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另外,山东的宗教文化也很丰富。山东受佛教、道教、儒教的影响深远。山东是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在昆嵛山收下马丹阳、邱处机等“北七真人”创教立派,传经布道,倍受推祟被奉为国教,盛极一时,至今香火不断。崂山、昆嵛山等都是道教圣地。道教名山泰山的道教文化为世界公认。

  名山除泰山外还有沂山、蒙山、鲁山、崂山、梁山等等。水除黄河还有微山湖、东平湖、趵突泉、百脉泉、黑虎泉等等。历史文化名人就更多了:有思想学术诸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兵学家姜尚、吴起、鬼谷子、孙武、孙膑、司马穰苴、戚继光;贤臣良辅伊尹、管仲、晏婴、东方朔、诸葛亮、房玄龄;科学家鲁班、扁鹊、甘德、刘洪、何承天、王叔和;经学家伏生、郑玄、何休;农学家氾胜之、贾思勰、王祯;文学家艺术家刘勰、王羲之、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王渔洋(士祯)、张养浩、张择端、蒲松龄、孔尚任,等等。这些文化名人们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但为全中国的人们所公认,也被世界上众多有识之士所认可。而且,这些人都是齐鲁文化哺育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们都是以齐鲁民俗为母体的齐鲁文化所塑造的。我们可以设想:假如缺少了这一串串名字,中华文化是

  不是会逊色不少?

  要说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最大的,是在一个领域开创先河或者达到最高成就的“圣人”。比如,文圣孔子、亚圣孟子、兵圣孙子、商圣管仲、医圣扁鹊、科圣墨子、史圣左丘明、巧圣鲁班、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等,我把他们称为“齐鲁十二圣”。

  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化现象。

  另外,可以称“圣”的,还有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以及被欧洲一些现代化汽车公司称为“造车鼻祖”、我们称为“车圣”的夏朝主管制造车船的车正奚仲、“孟母三迁”的“母圣”孟母和被孟子称为“和

  圣”的柳下惠等。

  近现代山东籍的文化名人也灿若星辰,不胜枚举,如傅斯年、何思源、王尽美、季羡林、任继愈、宋健、丁肇中、臧克家、王统照、贺敬之、李苦禅、武中奇、欧阳中石、韩美林、赵丹、乔羽、巩俐、彭

  丽媛、吴雁泽、马金凤、成龙、林青霞等等。

  山东民俗是长江以北汉民族民俗的典范代表。“风近邹鲁”是其他地方评价当地民俗民风好的最高

  标准。

  在生产习俗方面,与长江以北汉族大部分地区一样,是按二十四节气春种夏锄秋收冬藏。

  在日常生活民俗方面,山东人讲究民以食为天,信奉孔子的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与长江以北广大汉族地区大同小异。鲁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体现中庸之道,五味平和,大味至淡,不追求感官刺激,不走极端,讲究味全意足的舒适口感”。在日常穿着方面,山东人穿着打扮不够洋气,但是讲究端庄、大方、得体。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最能表现山东人生活民俗特点的,是在酒文化方面。即使提出很多个“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的孔圣人,对酒也是情有独钟,并谆谆教导我们说:“唯酒无量,不及乱”。

  在民众的信仰方面,由于儒家学说的熏陶,多数人不太相信神鬼之说。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同时孔子也很注意尊重民众的习俗,所以他又说:敬神如神在。在孔子思想影响下,山东人求神拜佛、烧香磕头的相对不如南方多,但也不都是绝对的无神论者。作为宗教信仰,山东人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都有;作为民间信仰,山东许多人对泰山奶奶笃信不移,对观音菩萨笃信不移,对泰山石敢当笃信不移,沿海地区的许多人对海神娘娘(妈祖)笃信不移。

  山东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鲁北地区的剪纸、吕剧,山东梆子,山东柳琴,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济南的相声,泰山皮影,莱芜梆子,临淄蹴鞠,淄川聊斋俚曲,潍坊地区的茂腔,商河、海阳的秧歌,潍坊布老虎,高密、惠民的泥玩具,被称为“鲁锦”的鲁西南彩印花布,聊城工艺葫芦,曲阜楷雕,即墨、胶州、福山等地的果模、面模以及鲁西南的斗蟋蟀、斗羊,郓城、梁山、鲁西北一带的民间武术等。全国有四大民间传说,我们山东就占了3个,包括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这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另外还有我们山东独有的反映山东人闯关东文化现象的秃尾巴老李传说。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人人生与社会民俗的影响:深入灵魂,传承久远

  1、山东人特别讲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中齐家有占主导地位。山东人历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对生育自己的父母,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对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文化,都是百依百顺,毕恭毕敬。中国第一本孝道专论《孝经》诞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据说是曾子或者他的学生们写的。大家都知道儒家的经典著述有十三经,其中唯一一部由皇帝(唐玄宗注疏)的是《孝经》。世代相传的“二十四孝”(闵子骞、董永故事图2)中就有十位是山东人,包括孝感动天的虞舜,嚙指心痛的曾参,单衣顺亲的闵损闵子骞,为亲负米的仲由(子路),鹿乳奉亲的郯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行佣供母的江革,卧冰求鲤的王祥,(老莱子是,郭巨是不是有不同说法,如果都算上有十一位)。还有一位女孝星——博山的颜文姜,淄博的孝妇河就是以她的事迹命名的。在山东流传下来的崇尚孝道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济南闵子骞墓,曲阜孝经石刻和曾参涌泉井、邹城市孟母投杼碑、嘉祥武氏祠、博兴董永故里、平阴县孝感乡等等。在现代,以拍摄《俺爹俺娘》著称于全国的摄影作者更是大孝子焦波,是山东淄博人。红遍全国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作者之一戚建波是山东人,另一个作者车行出生于东北,但据说祖籍也是山东,是闯关东过去的。

  2、山东人特别爱家乡。

  在央视和众多电视台热播的《闯关东》中,朱家母子闯关东临走前,给故乡深深地磕头,朱开山因为做梦梦见爹娘就要回山东老家。这都是山东人特别热爱家乡的真实写照。

  对家的无限眷恋、无限忠诚,使得山东的社会特别稳定。而且,山东人特别讲究父母之命,“糟糠之妻不下堂”,发案率在全国几乎最低,而且据说离婚率在全国也是最低。

  3、山东人特别忠诚。

  山东人深受儒家“畏天命,畏大人,畏祖宗”思想的影响,特别敬重权威,服从领导,顾全大局。过去是忠君爱国,现在是忠诚于上级,忠诚于国家。有人说,北京人能侃,上海人能抠,广东人能算,东北人能打。那么山东人呢,山东人能跟——跟中央,跟上级。中央不让干的,甚至没有说让干的,山东人绝对不敢干。有时甚至盲从(胡耀邦评价:正确路线、错误路线跟得都很紧)。

  山东人深受儒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思想的影响,正直忠厚,老实憨厚,而且特别讲中庸,讲厚道。同时,山东人又重义轻利、豪爽仗义、光明正直,信誉第一,不坑不骗,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朋友两肋插刀,像朱开山那样,在邪恶势力面前从来不低头,不退缩。自己的大儿子用马肉当牛肉卖,他逼着儿子挨家挨户登门向客户道歉。古代的秦琼、宋江,现代的王廷江、韩金来等,都是仗义疏财。请客吃饭从不搞AA制,结账争先恐后。一瓢面供来宾,一杯酒端给客人喝。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山东人对国家、对革命的忠诚和奉献是有口皆碑,忠义报国型的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爱国志士蔡公时,鲁南铁道游击队,胶东爆炸大王于化虎、赵守福,沂蒙“红嫂六姐妹”等,都是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洁”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保护民兵和武装部干部而英勇牺牲的王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身残志坚的青年楷模张海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王乐义,当代海港装卸工人许振超,感动中国的支教模范徐本禹等,也都是这样的英模人物。

  4、山东人特别重节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左丘明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在这样的文化观念熏陶下,山东人特别崇尚卓越,追求崇高,讲究忠孝节义、中庸宽恕、克勤克俭、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不犯上,不作乱,特别讲信义、讲气节。《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从参加义和团杀洋鬼子,到与日本占领者竞争开煤矿,到支持儿子上前线杀敌,无不体现出忠诚报国的精神。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甚至连他的被日本人欺骗拉拢收买的大儿子都不放过。即使像震三江那样拉杆子、占山头当胡子的,也不祸

  害那些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和老实本分的买卖人。

  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山东涌现出数不清的贤臣良将、忠臣义士,但是从来不出皇帝。

  据统计,抗日战争打了八年,中国曾出过汉奸、伪军200多万人。但是在山东,当汉奸、伪军的特别少,为人民解放参军和支前的却特别多,革命烈士特别多。新中国成立前,山东总人口4000万,其中男子2000万,却有1100万人次支前,100万人参军参战,22万人牺牲。光是一个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就有20多万青年参军,100多万民工支前,登记在册的烈士有就4万多名。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场上,战死沙场的军衔最高的将领,是山东临清籍的张自忠上将。就连凶残暴虐的日本侵略者,都列队脱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用上好的棺木盛殓并竖立灵牌。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出兵百万赴朝作战,其中山东将士达28万,有2万名山东将士长眠在朝鲜土地上。

  四、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缺憾: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1、思想保守、文化守旧。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保守,价值观念保守,行为方式保守,文化保守。

  山东人特别讲中庸,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本分老实,不为人先。正因为中庸,所以山东人前行的道路相对平坦,很少大起大落。但也因为过分讲中庸,山东人往往认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往往办事不抢先,不落后,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当中游,缺乏开拓进取的闯劲、猛劲。

  2、观念闭塞、言行土气。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装饰土气、衣着打扮土气、语言表达土

  气。

  要说山东人的土,那叫一个土得掉渣,土的全方位、立体化。和山东人打交道,你说山东人抠门,他能和你动拳头;你说山东人不会喝酒,他能和你拼个鱼死网破;唯独说山东人土气,他立即像霜打的茄

  子——蔫了。

  3、义气至上、不计后果。主要表现为讲义气不怕吃亏,讲义气不怕上当,讲义气不计后果。

  山东人讲义气是出了名的,其实这应该说是山东人的一大优点。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山东人太看重老乡关系,讲义气到了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计后果的地步,优点就变成了缺点。为朋友两肋插刀,讲义气不计后果的事例举不胜举。

  山东人重然诺,轻契约(三拍:拍肩膀,拍胸脯,拍屁股)。太看重老乡关系。北京人看谁都是部下,上海人看谁都是乡下,广州人看谁都是穷人,山东人看谁都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见老乡,万事好商量;只要是老乡,哪怕背后开黑枪。就拿喝酒来说,人家外地人到了山东,我们为了表示热情,死命地灌人家酒,恨不能让人家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甚至把人家闹出大病来。搞得人家一听

  说来山东就打怵。

  4、讲究排场,死要面子。世界人都知道,中国人要面子;中国人都知道,山东人最要面子;世

  界人和中国人都知道,山东人死要面子。

  在山东,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男人来说,面子问题是一等一的大事,面子是至高无上的尊严。没有比丢了面子更为耻辱的事情。为了一个面子,即使碰得头破血流,即使身家财产权力等等遭受再大的损失,即使丢了性命,也绝不后悔。

  总之,山东人的毛病确实不少,我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部分。我建议我们大家都解放一下思想,自己来给山东人挑一挑刺,找一找毛病,以便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移风易俗,改进工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我们山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步伐!

  五、传承弘扬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精华的渠道和对策

(一)1、政府导向

  2、社会传播

  3、学界垂范

  4、学校传授

  5、家庭教育

  6、立法保护

  7、产业发展

(二)1、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3、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主讲人简介:

  刘德龙,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委,中华文化标志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山东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主攻传统文化与民俗学、旅游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显著成就。此讲为“齐鲁文化大家走进北京大学百周年

  讲堂系列活动”之一。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2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臵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片辽阔的地域之所以世称齐鲁之邦,则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分属齐鲁两国.山东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胜景,更因齐鲁文化的氤氲化生而富藏人文旅游资源.所谓齐鲁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也就是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特的生存样态及其表现形态.与其他文化体系一样,齐鲁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既有横向的地域扩展,也有纵向的历史演进.若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方国文化为标尺,可将贯通古今的山东地域文化概分为先齐鲁方国文化,齐鲁方国文化与后齐鲁方国文化,其中自有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一.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一是太皞(又号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对于这些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英雄与圣王的想象与纪念,不仅深植于齐鲁文化的观念层,孳生出诸多民俗节庆典礼,其物质性表现也构成山东旅游的一个主题,齐鲁风物因此沾溉神圣气韵.今天,在博物馆中徜徉,在文化遗址上信步,凝神谛听那些文物传达的历史脉动,我们仿佛可以超迈时空的阻隔,得与中华民族的古老身影亲切照面.倘去济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庙,到曲阜城东凭吊少昊陵,抚今追昔,基于华夏民族想象性认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会油然而生.齐鲁古都遗址迄今犹存,两国长达八九百年的历史更是遗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物史迹.考古发掘已经探明,齐鲁故城皆规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铜铁冶炼与制陶制骨的作坊遗址尚存,城墙的断壁残垣迤逦可辨,宫观古台痕迹依稀,故城内外墓冢累累.尽可想象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繁华,体味依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定制的鲁城布局所象征的庄严秩序,设计的精巧与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惊佩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你甚至可以

  沿着东周殉马坑,汉画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迹所指示的方向,去遥想古人的生存样态,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构成了怎样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你还可以登临胶州穆陵雄关的齐长城遗址,济南北郊鞌之战的战场马鞍山,华不注山,前往莘县的马陵道古战场,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平度即墨古城,寻访那些著名战役的遗迹,于残阳斜照时感慨历史行进的惨烈悲壮;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临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阙里故宅,和他带领学生习武的矍相圃,讲习诗礼的杏坛,以及颜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邹城的孟母三迁处,优入圣域,探询儒门圣哲的生命历程与文化传承,在邹城峄山的孔子小鲁处,泰山的孔子登临小天下处,放眼四望,体味一代哲人的宽广胸襟与心灵境界.于是,往圣先贤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纵横议论,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便都在穿越时空隔阂的知识意义追寻和情感体验中浮现出来.孔庙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其构成是我国历代的庙堂格局,以殿堂为主,廊庑为配;以台阁为变化,门坊为中轴,墙垣为区划,大成门,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结构规整,布局严谨.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给人以肃穆庄严,博大宏深之感.细致考量,孔庙建筑群实是土木写就的强调礼乐和谐的伦理学.就基本格局说,孔庙的中轴线意识十分强烈,八进序列,使整个建筑群的纵深感很强,加强了崇祀即礼的意义,大成殿规模最巨,历代陪祀者居于两庑,孔子妻屈尊寝殿, 也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的礼的秩序;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群又呈现出一种左右匀齐之绝对对称布局,使其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具有乐的意蕴,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这是重视理性,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典范体现,充满了内向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静穆,壮阔,伟大.蓬莱阁建筑群座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由吕祖殿,蓬莱主阁等六个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所簇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虽然建筑技术极尽巧妙,各亭殿的廊壁之间更多有历代名人楹联字画,堪称人文萃聚,但蓬莱阁旅游的文化基点却是齐文化空灵特质所构筑起的神仙世界.登临蓬莱阁,或许你能幸运地看到神仙显市的奇景,如苏轼《登州海市》所描绘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蜃楼的自然幻景翻成蓬瀛神山的无尽想象;漫步于吕祖殿和仙人桥,令人悠然神往的则是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而倘在雾天伫立于主阁明廊之上,凭栏四顾,看楼台殿阁在雾霭中时隐时现,便不禁顿生臵身仙境,出尘超凡之感.蓬莱因此被视为仙山的代称,“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神仙世界似乎触手可及.海外神山传说和蓬莱仙话的文化积淀使得蓬莱阁建筑群充满着轻盈飘逸的气息,而人间仙境的成型则体现了齐文化精神空灵和行为功利的奇妙融合,神奇,端庄,宏丽.泰山有日出云海松涛飞瀑等极为壮美的自然景观,但泰山之所以高踞五岳之首,号称岱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却更仰赖于

  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早在上古时代,泰山就已经受到东夷部族的顶礼膜拜:泰山是大地的主宰——地主,人死后亡魂都归泰山神管辖,因而是归宗神山.齐,鲁两国都承东夷旧邦而建,也均有泰山祭祀,但文化取向却有差异.齐国更多受到东夷原始自然崇拜遗风的影响,盛行祭祀自然神;鲁国更多周礼文化的影响,注重祭山中的等级名分.两国文化的融汇便造就了泰山的一体两面形象,一为宗教性的神山,一为伦理性的圣山.这便构成以后泰山封禅的信仰基础,进而,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多元综合的封禅典礼,鲁文化的尊尊亲亲构建了封禅典礼的象征意义,而齐,鲁文化共有的重民意识则铸就了国泰民安的封禅主题.于是,围绕上述信仰,意义展开的封建帝王的封禅设祭,文人名士的吟哦题咏,黎庶百姓踏访寻根,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宗教建筑遍布全山,碑铭石刻所在皆是,巍峨雄浑的自然胜聚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的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二.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早在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齐鲁封建之后,齐国较好地整合了东夷文化与商周文化传统,“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通商惠工,尊贤尚功,具有商品经济的鲜明色彩;鲁国则更多地保持了宗周文化传统,对东夷文化传统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敦本抑末,祟礼重教,延续和加强了小农经

  济形态.商业繁荣的齐人“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史记·苏秦列传》),而以农立国的鲁人“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汉书·地理志》).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齐人的疏阔多智和鲁人的俭啬好礼便至今犹有印记.不过,随着孔孟儒家学说在西汉中叶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而齐人至少在唐代中后期也以忠义闻名于世,所谓“化青齐为邹鲁”,“风近邹鲁”于是便长期被高悬为评价各地民俗的准则.山东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的差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各具观赏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你可以去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渔村海岛,体验滨海文化的神奇瑰丽;你可以去东营,惠民一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感受母亲之河的丰厚馈赠;你可以沿京杭运河山东段巡行,体味运河民俗的迷人风情,从漕运习俗,商业经营习俗,造船习俗,城镇集市习俗,行帮会馆习俗中感叹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微山湖,东平湖的渔船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别样风致;你可以在泰山,千佛山的山会庙会上观览山岳文化的民俗画卷,亲身感受深深楔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世界,可以在梁山,阳谷,郓城等地欣赏精彩的武术表演,上景阳岗,黄泥岗,狮子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怀想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轰轰烈烈……这些琳琅满目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旅游的民俗层面,其中活跃着的是山东人的精神信念和伦理情怀,并说到底是山东人个性气质隐喻性或象征性体现.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3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相互影响、双向互动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俗话说,三里不同 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 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的展示。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 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来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 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 也喜欢大饼卷大葱。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到: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 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 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其实,山 东各地的语言习惯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 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聊城,说话几乎方言土语都差 不多。但是,从济南望东走,一直到青岛、烟台、威海,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各地方言举 例;琴书唱段)在称呼上,也是五花八门。鲁中鲁北管小姑娘叫小妮或小妮子、大姑娘叫大妮或大闺女; 青岛则把小姑娘称为小嫚,大姑娘称为大嫚;沂蒙山区却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把已婚妇女称为妇救 会。鲁西北、胶东管父亲叫“爹”,沂蒙山区多数地方却叫“爷”;山东多数地方管祖母叫“奶奶”,潍坊一些县 市却称为“嫲嫲”。文化与民俗是一个文化体系内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两个方面。民俗源自生活,又深深地影响和 改变着生活。山东的民俗发源于齐鲁大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为齐鲁文化的产生、传承、弘扬和山 东大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又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在厚重的齐鲁文化熏陶下不断塑 造和完善自己。山东民俗既是山东地域文化主要是齐鲁文化产生的母体,同时又是优秀的齐鲁地域文化传 承熏陶的产物。

  二、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概况: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同时,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山东文化资源丰厚,圣人贤士、文化名人众多。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 诞生。早在六七十万年之前,就有与北京周口店地区同期的沂源猿人生活在这里。山东历史上和地理自然 环境中所形成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黄河文化、运 河文化、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泉文化、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另外,山东的宗教文化也很丰富。山东受佛教、道教、儒教的影响深远。山东是中国道教全真派 发祥地。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在昆嵛山收下马丹阳、邱处机等“北七真人”创教立派,传 经布道,倍受推祟被奉为国教,盛极一时,至今香火不断。崂山、昆嵛山等都是道教圣地。道教名山泰山 的道教文化为世界公认。名山除泰山外还有沂山、蒙山、鲁山、崂山、梁山等等。水除黄河还有微山湖、东平湖、趵突泉、百脉泉、黑虎泉等等。历史文化名人就更多了:有思想学术诸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兵学家姜尚、吴起、鬼谷子、孙武、孙膑、司马穰苴、戚继光;贤臣良辅伊尹、管仲、晏婴、东方朔、诸葛亮、房玄龄; 科学家鲁班、扁鹊、甘德、刘洪、何承天、王叔和;经学家伏生、郑玄、何休;农学家氾胜之、贾思勰、王祯;文学家艺术家刘勰、王羲之、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王渔洋(士祯)、张养浩、张择 端、蒲松龄、孔尚任,等等。这些文化名人们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但为全中国 的人们所公认,也被世界上众多有识之士所认可。而且,这些人都是齐鲁文化哺育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们都是以齐鲁民俗为母体的齐鲁文化所塑造的。我们可以设想:假如缺少了这一串串名字,中华文化是 不是会逊色不少? 要说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最大的,是在一个领域开创先河或者 达到最高成就的“圣人”。比如,文圣孔子、亚圣孟子、兵圣孙子、商圣管仲、医圣扁鹊、科圣墨子、史圣 左丘明、巧圣鲁班、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等,我把他们称为“齐鲁十二圣”。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化现象。另外,可以称“圣”的,还有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以及被欧洲一些现代化汽车公司称 为“造车鼻祖”、我们称为“车圣”的夏朝主管制造车船的车

  车正奚仲、“孟母三迁”的“母圣”孟母和被孟子称为“和 圣”的柳下惠等。近现代山东籍的文化名人也灿若星辰,不胜枚举,如傅斯年、何思源、王尽美、季羡林、任继愈、宋健、丁肇中、臧克家、王统照、贺敬之、李苦禅、武中奇、欧阳中石、韩美林、赵丹、乔羽、巩俐、彭 丽媛、吴雁泽、马金凤、成龙、林青霞等等。山东民俗是长江以北汉民族民俗的典范代表。“风近邹鲁”是其他地方评价当地民俗民风好的最高 标准。在生产习俗方面,与长江以北汉族大部分地区一样,是按二十四节气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在日常生活民俗方面,山东人讲究民以食为天,信奉孔子的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与 长江以北广大汉族地区大同小异。鲁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体现中庸之道,五 味平和,大味至淡,不追求感官刺激,不走极端,讲究味全意足的舒适口感”。在日常穿着方面,山东人穿 着打扮不够洋气,但是讲究端庄、大方、得体。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最能表现山东人生活民俗特点的,是在酒文化方面。即使提出很多个“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 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的孔圣人,对酒也是情有独钟,并谆谆教导我们说:“唯酒无量,不及乱”。在民众的信仰方面,由于儒家学说的熏陶,多数人不太相信神鬼之说。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 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同时孔子也很注意尊重民众的习俗,所以他又说:敬神如神在。在孔子思想影 响下,山东人求神拜佛、烧香磕头的相对不如南方多,但也不都是绝对的无神论者。作为宗教信仰,山东 人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都有;作为民间信仰,山东许多人对泰山奶奶笃信不移,对观音菩 萨笃信不移,对泰山石敢当笃信不移,沿海地区的许多人对海神娘娘(妈祖)笃信不移。山东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 画、潍坊风筝,鲁北地区的剪纸、吕剧,山东梆子,山东柳琴,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济南的相声,泰山 皮影,莱芜梆子,临淄蹴鞠,淄川聊斋俚曲,潍坊地区的茂腔,商河、海阳的秧歌,潍坊布老虎,高密、惠民的泥玩具,被称为“鲁锦”的鲁西南彩印花布,聊城工艺葫芦,曲阜楷雕,即墨、胶州、福山等地的果模、面模以及鲁西南的斗蟋蟀、斗羊,郓城、梁山、鲁西北一带的民间武术等。全国有四大民间传说,我 们山东就占了 个,包括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这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是独一 无二的。另外还有我们山东独有的反映山东人闯关东文化现象的秃尾巴老李传说。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人人生与社会民俗的影响:深入灵魂,传承久远

  1、山东人特别讲孝道。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 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中齐家有占主导地位。山东人历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对 生育自己的父母,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对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文化,都是百依百顺,毕恭毕敬。中国第一 本孝道专论《孝经》诞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据说是曾子或者他的学生们写的。大家都知道儒家的经典著 述有十三经,其中唯一一部由皇帝(唐玄宗注疏)的是《孝经》。世代相传的“二十四孝”(闵子骞、董永故 事图 2)中就有十位是山东人,包括孝感动天的虞舜,嚙指心痛的曾参,单衣顺亲的闵损闵子骞,为亲负米 的仲由(子路),鹿乳奉亲的郯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行佣供母的江革,卧冰求鲤的 王祥,(老莱子是,郭巨是不是有不同说法,如果都算上有十一位)。还有一位女孝星——博山的颜文姜,淄博的孝妇河就是以她的事迹命名的。在山东流传下来的崇尚孝道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济南闵子骞墓,曲 阜孝经石刻和曾参涌泉井、邹城市孟母投杼碑、嘉祥武氏祠、博兴董永故里、平阴县孝感乡等等。在现代,以拍摄《俺爹俺娘》著称于全国的摄影作者更是大孝子焦波,是山东淄博人。红遍全国的《常回家看看》 这首歌的作者之一戚建波是山东人,另一个作者车行出生于东北,但据说祖籍也是山东,是闯关东过去的。

  2、山东人特别爱家乡。在央视和众多电视台热播的《闯关东》中,朱家母子闯关东临走前,给故乡深深地磕头,朱开山 因为做梦梦见爹娘就要回山东老家。这都是山东人特别热爱家乡的真实写照。对家的无限眷恋、无限忠诚,使得山东的社会特别稳定。而且,山东人特别讲究父母之命,“糟糠 之妻不下堂”,发案率在全国几乎最低,而且据说离婚率在全国也是最低。

  3、山东人特别忠诚。山东人深受儒家“畏天命,畏大人,畏祖宗”思想的影响,特别敬重权威,服从领导,顾全大局。过去是忠君爱国,现在是忠诚于上级,忠诚于国家。有人说,北京人能侃,上海人能抠,广东人能算,东 北人能打。那么山东人呢,山东人能跟——跟中央,跟上级。中央不让干的,甚至没有说让干的,山东人 绝对不敢干。有时甚至盲从(胡

  耀邦评价:正确路线、错误路线跟得都很紧)。山东人深受儒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思想的影响,正直忠厚,老实憨厚,而且特别讲中庸,讲厚道。同时,山东人又重义轻利、豪爽仗义、光明正直,信誉第一,不坑不骗,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朋友两肋插刀,像朱开山那样,在邪恶势力面前从来不低头,不退缩。自己的大儿子用马肉当牛肉卖,他逼着儿子挨家挨户登门向客户道歉。古代的秦琼、宋江,现代的王廷江、韩金来等,都是仗义疏财。请 客吃饭从不搞 AA 制,结账争先恐后。一瓢面供来宾,一杯酒端给客人喝。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山东人对国家、对革命的忠诚和奉献是有口皆碑,忠义报国型的先进典型 层出不穷: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爱国志士蔡公时,鲁南铁道游击队,胶东爆炸大王于化虎、赵守福,沂蒙“红嫂六姐妹”等,都是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洁”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保护民兵和武装部干部而英勇牺牲的王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 的楷模孔繁森,身残志坚的青年楷模张海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王乐义,当代海港装卸工人许振超,感动中国的支教模范徐本禹等,也都是这样的英模人物。

  4、山东人特别重节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左丘明认为,作为一个君 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在这样的文化观 念熏陶下,山东人特别崇尚卓越,追求崇高,讲究忠孝节义、中庸宽恕、克勤克俭、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不犯上,不作乱,特别讲信义、讲气节。《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从参加义和团杀洋鬼子,到 与日本占领者竞争开煤矿,到支持儿子上前线杀敌,无不体现出忠诚报国的精神。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甚 至连他的被日本人欺骗拉拢收买的大儿子都不放过。即使像震三江那样拉杆子、占山头当胡子的,也不祸 害那些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和老实本分的买卖人。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山东涌现出数不清的贤臣良将、忠臣义士,但是从来不出皇帝。据统计,抗日战争打了八年,中国曾出过汉奸、伪军 200 多万人。但是在山东,当汉奸、伪军的 特别少,为人民解放参军和支前的却特别多,革命烈士特别多。新中国成立前,山东总人口 4000 万,其 中男子 2000 万,却有 1100 万人次支前,100 万人参军参

  战,22 万人牺牲。光是一个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就有 20 多万青年参军,100 多万民工支前,登记在册的烈士有就 4 万多名。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 场上,战死沙场的军衔最高的将领,是山东临清籍的张自忠上将。就连凶残暴虐的日本侵略者,都列队脱 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用上好的棺木盛殓并竖立灵牌。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出兵百万赴朝作战,其中山 东将士达 28 万,有 2 万名山东将士长眠在朝鲜土地上。

  四、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缺憾: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1、思想保守、文化守旧。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保守,价值观念保守,行为方式保守,文化保守。山东人特别讲中庸,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本分老实,不为人先。正因为中庸,所以山东人前行 的道路相对平坦,很少大起大落。但也因为过分讲中庸,山东人往往认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往往办事不抢先,不落后,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当中游,缺乏开拓进取的闯劲、猛劲。

  2、观念闭塞、言行土气。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装饰土气、衣着打扮土气、语言表达土 气。要说山东人的土,那叫一个土得掉渣,土的全方位、立体化。和山东人打交道,你说山东人抠门,他能和你动拳头;你说山东人不会喝酒,他能和你拼个鱼死网破;唯独说山东人土气,他立即像霜打的茄 子——蔫了。

  3、义气至上、不计后果。主要表现为讲义气不怕吃亏,讲义气不怕上当,讲义气不计后果。山东人讲义气是出了名的,其实这应该说是山东人的一大优点。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山东人太 看重老乡关系,讲义气到了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计后果的地步,优点就变成了缺点。为朋友两肋插刀,讲义气不计后果的事例举不胜举。山东人重然诺,轻契约(三拍:拍肩膀,拍胸脯,拍屁股)。太看重老乡关系。北京人看谁都是 部下,上海人看谁都是乡下,广州人看谁都是穷人,山东人看谁都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 乡见老乡,万事好商量;只要是老乡,哪怕背后开黑枪。就拿喝酒来说,人家外地人到了山东,我们为了 表示热情,死命地灌人家酒,恨不能让人家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甚至把人家闹出大病来。搞得人家一听 说来山东就打怵。

  4、讲究排场,死要面子。世界人都知道,中国人要面子;中国人都知道,山东人最要面子;世 界人和中国人都知道,山东人死要面子。在山东,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男人来说,面子问题是一等一的大事,面子是至高无上的尊严。没有比丢了面子更为耻辱的事情。为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3篇 山东齐鲁文化的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