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时间: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3篇(浅谈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民俗文化论文。3篇(浅谈中外民俗文化论文),以供借鉴。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3篇(浅谈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1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人的尊重。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2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

  2、地域性

  3、变异性

  4、传承性

  5、规范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二、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1、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2、岁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三、中国饮食民俗的基本文化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四、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五、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六、简要分析陕北窑洞、苗族竹楼、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 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客家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苗族竹楼: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优点:

  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七、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八、民间口头文学的文体分类。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

(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

  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

  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

  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戏剧体的口头文学: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九、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民俗文化?1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要与时俱进3将中国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4我们要做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发扬者5政府要予以正确领导

  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桥索:桥梁、索桥

  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围墙高大;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蒙古包: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服饰民俗: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4、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3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论文

  学院:XXXX学院

  专业:XXXXXX

  班级:XXXXX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我想有四个方面:

  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就中敬宗是关键所在。

  家族、家庭伦理精神是讲求孝道。家族、家庭伦理讲求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本身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孝道的三种内涵,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它的成功实现,乃至或多或少地实现,才能造成家族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子孙的繁衍,是家族最为重大的事情。所以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人丁兴旺,光大门祚,远不只是对父母的孝养。

  孝与忠的交融性。孝与忠是两个概念,是严格区分的,不可混淆,但是它们又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并有交叉的内容。孝以忠为必要的内容,这样使得家族与国家有了深厚内涵的连接点,产生一致性。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

  探讨传统家族文化,首先要研究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包含表象特征与本质特征两大类别,下面分别阐述之。

  一、表象特征表现为:

  结构特征。家族结构也称之为家族类型。以亲缘关系为标准,传统家族结构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家族家庭等。

  经济特征。传统家族的经济特征突出表现在有族产来维系家族的生存。族产又主要指族田。族田是家族的经济命脉,是家族各项活动的经济后盾。没有族田也就没有家族的凝聚、延续和存在。族田主要是通过族人捐助的方式获得的,是为全族人的利益服务。

  教育特征。传统家族的教育功能别具一格,教育方式是多方面的。有的族长经常在祭祖之后在祠堂向族人宣讲家训族规,或讲解圣谕,以臻教育和规范族人的目的。然而家族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办学,“兴启蒙之义塾”家族教育也兼及算术、故事、人生道理等,以此达到职业和道德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主要为了选择未来的职业,一般家庭奢望不高,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士农工商皆可。家族尤为重视修身律己,为人处世的道德伦理教育。家族道德教

  育的实质,“不徒诵读诗书,大要使之识尊卑上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已,”所以道德教育无疑有助于家族以至国家的专制统治。

  宗法特征。这里指家族宗法观念上的突出特征。宗法观念的内容极为广泛,其重点为“祖先崇拜”、“忠”、“孝”观念等。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家族文化的表象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非彼此割裂,相互孤立的。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制约,影响,互为条件,互为依存。这种相互牵制的内聚力正是传统家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内在根据。

  二、本质特征表现为:

  传统家族文化特征的另一类别为本质特征。本质特征有优质与劣质两方面内容,但这两者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劣质中有得的因素,优质中又有失的因素,所以下文谈论优劣质特征的时候,主要是针对问题的一个侧面而言,不能视其为绝对。

(一)优质特征表现于下:

  端正风气。家族由于注重伦理和家风教育,有助于端正家庭、家族和社会风气。家族往往要求族内成员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勿为奸为盗和赌博争讼。

  互助精神。中国家族的互助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协力互助进行生产上,也体现在对贫穷孤幼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救济上。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互助精神在“亲族”的基础上,可升华至“合国”的高度。

  敬老养老。为敬孝老人,有些晚辈子孙甚至不惜放弃自己诸多利益,甚至包括尊严和地位等,老人在传统家族内除了可以得到生活上的照顾,还可以得到精神和感情上的慰藉。中国家族文化不但讲求内心和谐,身心协调,尤主张“兄弟相同,上下和睦”,“万事和为贵”,非常重视和平共处。家族内部的和平共处不但带来精神生活的快乐,还能使家人之间精诚团结,给经济生活带来效益。

(二)劣质特征表现于下:

  在叙述了传统家族文化的优质特征后,我们绝不能无视传统家族文化劣质特征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些劣质特征表现为:

  依赖懒惰。传统家族结构及其内在机制最易养成国人的依赖性和惰性,而吞噬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专制野蛮。父家长在家庭中的专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任何其他家庭成员在专制的父家长面前只能是卑躬屈膝、俯首贴耳、唯命是听。这种家庭专制甚至达到了野蛮的程度,以至视家人为非人,在惩罚族人的方式中暴露的最为彻底。

  亲疏有别。中国传统家族内部的亲属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亲属名称的细繁。亲疏关系往往导致家族内部小家庭间的矛盾及这房与那房的矛盾。

  狭隘自私。传统家庭文化由于注重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以至出现“明知公益之事,因有家而不肯为;明知害人之事,因有家而不得不为”〔38〕的狭隘自私现象,不顾损害全局和他人利益。这种狭隘自私的心态进一步膨胀,则表现为无国家思想、信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信条,把“莫谈国事”作为座右铭。

  等级严格。传统家族成员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和注重尊卑、上下、嫡庶等。这实质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界限,不过是为了确定不同族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利。

  无独立和自由。传统家族文化强调个人修身律己,自我规束,形成权威和尊长的心态,使个人毫无独立、自由、思考、创造、批判直至造反的精神。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链接点。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这中间似乎有一根链条将两者衔接起来,其衔接点我想是:由孝到忠的国家认同观念,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这两方面是我们比较详细说明过的,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既有益于中国吸收海外华人资金,加速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有益于世界华人各种权益的发展;古今家族均有自治性,今日能否成为某种社会中介组织,要看社会所允许她的未来的发展;古今家族的兴修家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形式和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社会需要善于利用家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家族是血缘群体,她的文化有其小团体的局限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与其它群体可能发生冲突,如历史上不断出现的家族之间、家族村落之间的纠纷,乃至械斗,为家庭、家族而活着的人生观的某种狭隘性,以及家族内部的等级性、限止族人个性的发展等。我们应当看到这些方面,同时也应观察到她的变化,即以血缘性而言,这本来是她的团体的不可动摇的铁定原则,可是到传统社会的晚期、近当代,这个原则就松动了。她的宗法性,在经历社会的批判和自身清洗,所存已无多。因此我们对家族及其文化,不宜于只观察她的某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成分,特别是她以小群体而认同于民族国家的大同,要以小群体促进国家及其文化的建设的观念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因此我认为社会需要正确对待家族及其文化,善于利用她的积极因素,以便它充分发挥出来,以利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主流文化多年对家族文化的误解,到了该消除的时候了,不宜继续对家族文化持恶意态度,应当给予发展空间,让她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建设社会伦理和凝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3篇(浅谈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