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13篇】

  【简介】每当我们进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时,为了确保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我们精心策划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下面是会员“angtuan”分享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共13篇),以供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

  问:那么这里的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是㎏,也就是1528g。

  问:㎏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就是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g

  =()g

  =()g

  120g=()kg

  =()g

  1547g=()kg

  =()g

  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〇530g

  〇

  ※7800g〇

  〇8500g

  〇

  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

  B、20xx

  C、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20xx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20xx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20xx、20xx、20xx的`2月有28天,20xx的2月有29天。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0xx、20xx、20xx的2月有28天,20xx的2月有29天。

  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场―分段》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事物入手,通过出示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给学生创设“能通过吗”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加深对小数的认识,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让学生在教材出示的价格、短跑成绩、体温、身高等小数外,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小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小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1角=元,1分米=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丰富生活经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

  (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上面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同学们想看一看,读一读吗?(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理性知识的建构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生5: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啊!

  (2)提出问题,引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片,你们能够集体合作,帮助老师把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吗?

  2.借助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米,道路中的栏杆高米。

  课件出示问题:这辆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米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你认为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个别汇报。

  预设

  生1:元是3元2角5分,所以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米也就是米,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3.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26quot;和差问题%26quot;。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2B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B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2B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2B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2B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2B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2B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2B8÷2=96%2B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2B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白话文●(学重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1) (2) (3)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2B1)X2=14(厘米)

  周长(5%2B2)X2=14(厘米)

  周长(4%2B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平方米

(1)猜

  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学习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  物体表面

  重叠法  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  封闭图形

  测量法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建立除法的逻辑推算。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2、方法与过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计算思维的`灵活性。会用逻辑推理“因为??所以??”,能进行观察对比,提高对比能力。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整十数被一位数除、整百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方法。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请大家仔细听好。狐狸装了一筐苹果,今天它要卖苹果。狐狸说:我的苹果可甜了,而且还很便宜呢?2 个苹果只要12元哟?小熊看见了想买苹果,它说苹果价钱太贵了,狐狸就说:那好我再便宜一些吧,20个苹果只要120元钱,小熊高兴地说很便宜了,小猴看见了却说小熊上当受骗了。

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小猴说小熊受骗了?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讨论讨论,说说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3、师:哪组同学能说说你们小组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2个苹果只要12元。”

“20个苹果只要120元。”

  4、师:其他小组能否根据他们小组找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吗?

  生:(1)12÷2=6(元)

(2)120÷20=

  5、师:在计算120÷20,该怎样计算呢?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板书: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讨论算法

  师:先请你们小组一起讨论计算方法,并试着算一算。

(核对答案)

  方法一:因为12÷2=6,120里面有12个十,20里面有2个十,所以,12个十除以2个十的商是6。

  师:请和这位同学做法相同的同学举手。

  师:560÷70这道题,谁来说一说“因为、所以”?

  生:略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做法吗?

  方法二:因为

  20=120,所以120÷20=6。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题目卡片200÷20、490÷70、300÷50、240÷30)

  师:像这组同学这样计算,你们会吗?能不能说出思考过程?

  200÷20=? 因为×20=200 所以200÷20=

  490÷70=? 因为×70=490 所以490÷70=

  300÷50=? 因为×50=300 所以300÷50=

  240÷30=? 因为×30=240 所以240÷30=

  师(小结):结合刚才两组同学的做法,在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时,同学们可以根据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根据12÷2=6,求出120÷20=6;在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老师和这两位同学的做法都不一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板书:120÷20=6 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

  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好,现在老师就来教你们一个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相同个数的0,划0的个数根据除数。

  师:再看刚才那4道题,谁来说说该怎么划0?

  生:略

2、讲解读法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算式?120÷20

(板书:3种读法)

  生:120÷20 读作:120除以20

  师:这个算式还有其他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20除120

  或:120被20除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已经在上课之前就做了预习,老师要表扬他。

(出示题目卡片:630÷7 400÷80)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小声地说一说这两题可以有哪几种读法?

  生:略

  师:(出示题目卡片)

  选择:算式24÷3,下列读法错误的是( )

  A、24除以3 B、24被3除 C、3除24 D、3被24除

  师:请同学们手势准备、出

(检查手势答案,是否有同学错)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几种读法。

3、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第33页,看例题;看完的同学完成练一练的1计算 师:做得快的同学,第一:请你仔细检查

  第二:请你任选2题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核对答案)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看没有举手的同学,问他错在哪)

  师:挑选200÷2、400÷8这两题,请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三、应用提高

1、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师:小巧和小丁丁和学会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后,来到超市里买鸡蛋,发现有两位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超市里帮忙分鸡蛋,将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那么没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呢?

  师:同学们能否列出算式,并试着算算结果。

  生:210÷3=70(个)

  师:如果要平均装入30只塑料桶呢?又该怎么列示呢?

  生:210÷30=7(个)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210÷3和210÷30的异同,并说说做法

  生:略

  师:210÷3 我们可以先算21÷3=7,再添一个0

  而210÷30 我们可以先各划去一个0,再用21÷3=7

  师:(出示题目卡片)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

  180÷2= 160÷40=

  270÷30= 400÷8=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以及“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540÷9= 500÷50=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12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2B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2B差

  差=被减数—减数

数学的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

0的基本概念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一个数,且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当某个数X大于0(即X%26gt;0)时,称为正数;反之,当X小于0(即X%26lt;0)时,称为负数;而这个数X等于0时,这个数就是0。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三套 篇13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用7作分母,比37大,比67小的分数有()个。

  A:2个 B:1个 C:3个

  2、一枝铅笔用去它的49,剩下的比用去的多()

  A:59 B:19 C:49

  3、下列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410%26lt;→←910%26lt;1 B:910%26lt;410%26lt;1 C:1%26lt;410%26lt;910

  二、判断题

  1、把一个梨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35()

  2、3个13和7个17一样大。()

  3、38表示8个13。()

  4、25%2B25=410()

  三、计算下面各题。

  1、直接写出得数:

  312%2B512= 1-39= 23%2B13= 1-38-28=

  1324-1124= 47%2B37= 1-12= 19%2B29%2B39=

  68-48= 79-29= 56-16= 13%2B13%2B13=

  2、竖式计算:

  408×8= 780×6= 618×9=

  3、递等式计算:

  360%2B210×8 24÷3×716 890-358×2

  四、解决问题。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剩下的第二天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某班共有36人,男生占。则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3、一块蛋糕,小冬吃掉了它的36,小明吃掉了它的26,谁吃得多,一共吃掉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4、小东家有64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第二天吃的是第一天吃的。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千克大米?还剩多少千克大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1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