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

时间: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9篇(什么叫设计和教学设计)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9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4253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0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9篇(什么叫设计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9篇(什么叫设计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1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 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2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案例是人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继续实践,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设计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主观设想成的一个知识建构流程图(俗称教案),缺乏实践的证实过程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区别。

  1、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教学设想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产物;教学设计是教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教学设计别人读了后无法一目了然,教学案例别人读了后可一清二楚,有助于他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具有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实录了各种人物的反映;教学设计是理论的设想,仅是教师教的一个流程图,缺乏客观性。

  3、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主体,目标单一,明确指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设计目标较多,问题系列,要综合性地解决问题。

  4、教学案例有明确的条件性,要交代条件和背景。(教师、学生状况、教学条件)教学设计只是呈现一节课的基本过程。

  5、教学案例具有批判性、即时性、空间性,对教学过程进行即时反思,可以是教学的正例,也可以是教学的反例,无论正反,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利用教学空间,对教学结构进行即时调整,达到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是一案既成,便照本宣科,缺乏调整的空间,缺乏教学的弹性,要求被教者只能按照教案开辟的航道前进。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3

  什么叫做教学设计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篇2:什么叫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体育教学设计

  一、什么叫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体育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好三项最基本的工作——教案设计(备课)、组织好教学活动(上课)和场地器材设计。

  二、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法、教师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就体育教学设计工作本身来说,它具有系统性、灵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由此可见,体育教学设计是系统性、灵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我们既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设计,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又要发挥体育教学设计的艺术特色,不断进行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力争使体育教学设计达到完美的境界。

  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或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对上述内容,体育教学论注重理论探讨。因此,它是应用性的理论科学,对体育教学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学法包括一般教学法和专项教学法。一般教学法研究各门术科共同的教学任务、过程、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专项教学法则分术科专项进行研究,突出各术科自身专项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体育教学的方法展开细致和深入的研究;而专项教学法为各门具体术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术科项目、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教案是体育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之一,是体育教学设计指导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体育教学设计则也关注“学” 的方案,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得出一套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教案,它需要对教与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教学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体育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科学逻辑的过程,体现了体育教学设计工作的系统性。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需要在分析论证所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基础上设定目标,然后密切围绕既定目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來“目标、策略、评价”三者的一致性。体育教学设计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在工作程序上,往往不是先完成一步再开始下一步的,而是不断往复、相互补充,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各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产生整体效应,保证了体育教学设计整体上的系统性,达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灵活性:虽然体育教学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但体育教学设计的实际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流程图所表现的线性程序开展。有时候,没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步骤。例如,学习需要分析是体育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属于基础教育,由国家教育决策部门统一制定《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因此,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就不需要到社会上去进行对学习需要的分析论证工作。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灵活地决定从何处着手工作,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略去一些不必要开展或无法开展的工作步骤,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三)、体育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体育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体育教学设计是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体育理论以及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建立起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策略体系,科学地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体育教学要素及其联系进行分析和策划。

  (四)、体育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体育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发挥个人的智慧,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一份好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既新颖独特、别具匠心,又层次清晰、富有成效,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六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器材体育场地分配。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健康第一”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现今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体育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锻炼身体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具体如下: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利用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没有一席之地,现在可以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授更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国内外更多的体育新闻,让学生热爱体育、关心体育。这样,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的体育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场地布置的选择,教学媒体何时插入利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体育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体育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体育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五、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一)、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运动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具体身体状况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存在运动能力缺欠

  (3)分析学生的运动特长。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场地设计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身体有什么变化??”,等等。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

  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体育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场地器材

  (1)教学环境和场地器材设计与准备。

  (2)教学场地合理利用与其他相邻班级合理分配

  (二)、体育授课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场地器材布置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体育教学结构设计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

  (2)在备案上写出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篇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锦林小学 刘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晒、飘”等8个生字,“漂浮等3个词语”会写“变、极”2个生字,了解“落”1个多音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第

  一、二自然段,知道云、雨、冰雹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知道云、雨、雪、冰雹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用具: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切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里面的孙悟空勇敢机智又有72般变化,本领真高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魔术师,它也会变,瞧!咱们要想和魔术师做朋友,首先要学会写“变”,出示会写字“变”(组词造句)。这个变字可真是变化多端,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4课我是什么,一起去课文中找找这个神秘的魔术师“我”到底是什么?“我”能变成什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想认真的孩子一定能把它找出来。 过渡:读书时贵在边读边思考,那么现在咱们将思考的结果交流一下好吗?我是什么?又能变成什么?

  要想深入了解小水滴,咱们得先过了生字这一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晒 飘 浮 傍 冷 珠 硬 雹 (自由读-小老师领读,如果他读对了,你们就跟着大声的读2遍。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呢,拿着你的字卡跟同桌商量一下)

  同学们的生字掌握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能学好。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解

  (一)水的变化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神奇的小水滴它是怎样变成汽的?(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2、喜欢变成云的水娃娃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变成云的吗? 我们看到半空中的点儿极小极小,要连成一片云那得多少的点儿啊!哪个云娃娃愿意自豪的向大家介绍下你的变身术啊?指导朗读。突出“无数、极小极小”,学习生字“极”(与及、级对比记忆)。学生写字展示。

  理解“飘浮”,老师昨天在写飘浮的时候把它写成“漂浮”,谁来帮老师辨别这组词语,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三点水的漂浮是在水里漂的,风字旁的飘浮是有风的时候才会飘的)。出示白云在天空飘浮,叶子在水中漂浮图。

  3、水变成云,在空中飘浮的云可喜欢打扮自己了,不信我们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

  (1)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常常把红纱披在身上。”白衣服指白云,黑衣服指乌云,红纱指朝霞和晚霞。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的不同颜色,使句子更生动有趣。”

  (2)练习说话有时候??有时候?? (3)指导朗读。不同时间,云娃娃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这多有意思啊!让我们和漂亮的云娃娃一起来读读这几句。

  学习第二自然段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也会变呢,云娃娃的变身术是什么啊?云娃娃会变成什么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1、课件演示云变成雨、冰雹、雪。

  (1)小雨点,小冰雹,小雪花从天而降的样子一样吗?你为什么是(飘、落、打)下来?它们的顺序调换吗?学习多音字“落”。

  (2)同学们最喜欢变成什么?把你最喜欢的那一句美美的读几遍。用不同语气读出降落的姿态:小雨点落下来;冰雹打下来;雪花飘下来。

  (3)让我们想象小雨妹妹、冰雹大哥、雪花娃娃各自从天上落下来的样子,要是能配上自己的动作美美地读一读这段吧!看看哪位同学最有演员天赋。

  (4)看着同学们都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老师也想参与进来,行吗?咱们一起来读一遍,相信这一遍一定比刚才读得更有感情。从同学们的琅琅读书声中,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一课。

  小结:水娃娃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汽,升到空中聚集在一起变成云娃娃,云娃娃遇到冷风又变成雨,变成冰雹,变成雪降下来,钻到地里又变成了水,水娃娃就这样在大自然里循环着施展着自己的变身术。不过要真正认识水娃娃,了解水娃娃,咱们还要到它的家里去看看,还得去熟悉它的脾气。这些都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用我会变成——又会变成——还会变成——说一段话。篇4:我是什么教案

  第30课《我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4、激起小学生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

  教学难点:了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3、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

  4、我是什么?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学了30课你们就知道了。

  (板书)读课题。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咱们一起来读。

  二、识字。

  1、初读课文,明确读文要求。

  (1)同学们想一想,读课文时你该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呢?

  (2)教师提示:特别要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也不丢字。自己读一读!

  2、带音节读生字。

  下面啊老师先来检查大家字音读的怎么样。请看大屏幕,你们行吗?[指名读、领读]

  3、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

  4、探究识字规律。

  同学们看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5、检查汇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6、巩固识字:

  (1)读字。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再来开火车读。

  (2)读词。看大屏幕猜词语、读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认读生字词:)

  漂 浮 红袍 碰到 雹子 池子 暴躁 灌 机器 庄稼 淹没 灾害 冲 毁

  二、细读、品读课文

  1、

  2、3段

  1、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真好,回忆一下,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贴小水珠图: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小水珠都变成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用笔划一划小水珠变成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板书::汽 云 雨 雹子 雪

  3、小水珠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那它是怎样变得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其他小朋友边听边用笔划一划小水珠是怎样变成汽的句子?(一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画) (1) 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2)出示课件(水变成汽) 指名读,齐读

  4、“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1)课件出示描写云的句子和图

  (2)“云”多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啊,有时候穿着白衣服,有时候穿着黑衣服,有时候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独处对她的喜爱吧!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5、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1) 练习说话:我是云,我会变成( )( )和( ) (2) 同学们,他们从天而降的样子一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述 课件出示填空: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有管我叫“雪’.齐 读

  (3)如果老师把括号里的字的顺序打乱,你们看行吗?学生回答

  指导朗读:雨落得温柔,冰雹打得急促、野蛮。雪花飘得轻逸。(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指名读 男女赛读

  这会儿,我们的水就有了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

  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出示音乐课件)师范读第三段,问:同学们,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你们想读吗?

  齐读第三段

  7、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看,雨、雪、雹子回来后又将回到水的模样,水就这样不断的循环变化着。可是要真正认识水,了解水,还要熟悉它的脾气呢。

  四、品读第四段

  1、自由读课文第4段

  2、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交流 指名说。

  4、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不同性格”。

  5、拓展交流

  教师介绍:水对人类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以及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四、作业设计: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说说,再写下来。

  2、搜集更好的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板书设计: 30、我是什么

  水

  汽 云 雨 雹 雪篇5:我是什么教案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按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灾、害、黑、器4个生字。并通过观察与书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在老师的提醒下,自觉纠正不当的写字姿势,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2、借助图片、动作演示、等不同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游戏开课,激趣入文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猜我是什么?游戏的规则是,我读完谜面最后一个字,你们才能举手。明白吗? 师:第一个谜面是这样的,我是一位魔术师,变猫变狗变羊群,太阳出来我不怕,大风一吹我就跑。我是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云) 师:第二个谜语:我是银线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板书:雨)

  师:嗯,她肯定听得很认真,小耳朵特管用。第三个谜语: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无花叶,朵朵都是天上来。我请这位小朋友,因为他是听完最后一个字才举手的。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板书:雪)

  师:说得真好!第四个谜语:我是一颗小硬球,握在手里冷飕飕,有大有小从天降,动物庄稼都害怕。我是什么?(板书:雹子)

  2、师:真好!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大谜语。(板书课题;我是什么)告诉我,课前读过吗?还想读吗?

  二、预习探究 合作交流

  1、师:你们真是一群爱读书的孩子!请大家打开课本,老师听一听,谁读得最好听。自己读,老师一个一个来听。(学生读,教师巡回倾听。)这个大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呢?

  2、读后交流,教师板书:水

  3、交流识字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语,指名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没

  (2)分组识字

  a、去掉拼音指名读第一组:红袍、雹子。谁能够读? 师:你虽然不举手,但读得很好。特别是“袍”送气,“雹”不送气。一起读。 师:真好!看看,“袍”和“雹”像一对兄弟,但有不一样的地方。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师:其实像这——类的字,我们已经学过。比如提手旁的是什么字? 师:足字旁的是什么字? 师:老师给大家编了两句顺口溜,我们来记一记(出示: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

  师:真好,看你能不能给“袍”和“雹”也编句顺口溜。试试看? (有衣穿红袍。有雨是冰雹。)

  师:真好!如果我们这样记,就会很快记住。(出示顺口溜: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有衣穿红袍,有雨是冰雹。)一起读顺口溜。 b、师:请看第二组词语:飘浮、暴躁、灾害(指名读)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指名读、齐读

  交流识字之后 c、师:下面我们再看第三组词语。(出示词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谁来读? 师:很好,老师最喜欢大家有这样的自信。虽然看上去生字很多,很可怕,其实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来,自信的小朋友一起读——(生读) 师:有一个字,老师要给个小小的提醒。“庄稼’’的“稼”单个读第四声,在词语“庄稼”中读轻声。跟老师一起念一遍——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词语之间连得要紧一些。(生读)如果请你只读前两个词语,你会发现什么?(第—行都是做好事,第二行都是做坏事) 师:我们——起先读水宝宝做的好事——

  师:我们再读读水宝宝淘气的时候做的坏事——

  师:这些词浯都藏在哪一段课文里呢?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找‘一找,读一读。开始。(学生自己读段落) 师:请这位同学读。

  生: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师: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生读)

  三、品读课文

  1、品读

  一、二自然段 a第一段

  师:真好;刚才我们学会了课文中那么多生字新词。水宝宝会变什么呢?答案藏在第

  一、第二:自然段里。请你轻声地读,手上还要拿起笔,圈一圈,水宝宝变成了什么?(学生白读圈画第—、二自然段)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汽),师:谁能够看着黑板,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这位小朋友用“先??最后??”句式。

  师:用一个“还:有”,一口气说完了水宝宝的变化。 师:水宝宝有时变成——

  生:水宝宝有时变成汽,有时变成云,有时变成雨,有时变成雹子,有时变成雪。 师:说得真好!作者写水宝宝的变化,写得非常有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觉得很有趣(出示: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猜猜老师觉得那地方有趣?

  (交流:极小极小)

  师:请小朋友看屏幕,这些极小极小的点儿也有一个名字,叫——(出示)云滴。这个云滴,就是云中的小水滴,但是它很小很小,我们用显微镜看都看不到,所以书上:说“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谁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师:“极小极小”读得特别小。还有谁想读?(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读到“极小极小的点儿”的时候,要控制住自己的声音 (生读) 师:这段中还有写得跟平常不一样的地方吗?(出示整段活) 交流句子: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师:谁穿衣服? 师:云和我们人—一样,会穿衣服,而且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其实,这里的白衣服是什么? 师:黑衣服叫——

  师:早晨和傍晚的红袍呢?(朝霞、晚霞。) 师:这些都是云的颜色,作者却说——

  (生读: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师:谁能一个人读,读得有趣?(生读后齐读) 师:其实,他们都是——(生:云。)是的,地上的水变成了天上的云,流动的水变成了飘动的云,无色的水变成了多彩的云,水真是一个魔术师!水这么会变,要感谢谁?(太阳) 师:对,读书的时候,不能把太阳给忘记。一起读整个自然段。(生读) 师:云在天上飘飘悠悠,会遇到谁呢? b 第二段

  师:云娃娃碰到这些冷风会怎么样?请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开始!(生读) 师:他们是怎么回到地上的?请你再读,找出三个非常重要的字,圈一圈。 师:雨是落下来的,雹子是打下来的,雪花是飘下来的,应该怎么读?请大家边读边做动作。 (生读) 师:大家可能都没看到过“雹子”,(屏幕出示图片)这就是雹子,有大有小,打在身上很疼的。如果下冰雹,小朋友要赶快躲起来。下面我们捧起课本,再读这个自然段。(生读) 师:水呀,真是一位魔术师(指板书)汽、云、雨、雹子、雪。他会变成? 师:其实,他还会变。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水变成什 么吗? 师:同学们想不起来,没关系。老师再给大家猜几个谜语,请看(屏幕出示,生

  读)

  2、品读第三段

  师:水不光在天上会变,在地上也会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水的几种不同形态的变化(生欣赏图片)

  师:如果把水看作人的话,这四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水在干什么呢?(出示句子,生读第四段)

  3、指导书写引导观察 师:水娃娃真有趣,不但在生活中会变,在大自然中会变,而且在汉字中也水生:在“黑”字里,水变成了“四点底”。生:在“池”字中,水变成了“三点水”。生:在“冲”字中,水变成了“两点水”。

  师:是啊,水宝宝真顽皮,在有的字里变成两点水,在有的字里变成三点水,当他压在底下时,又变成了四点底。下面,我们一起观察要写好“黑、浮”字应该注意什么?(生交流)

  教师范写;生在课本上描红练写一个“黑、浮”;师投影学生写字,并引导评价;学生再练写,同桌互评。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从中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

  2、认识17个生字,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激发兴趣导入。

  1、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都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讨论,远行*什么?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谈你收集到的交通工具资料。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认一认图中的交通工具。

  2、学习课文。你打算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 自学课文,谈识字方法,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3、同桌一人一段,互相帮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人类远行*什么?集体讨论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4、展示读,共同评价。

  5、老师读,学生提建议,做评价。

  四、拓展思维练习。

  (口语交际)请你做小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五、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5

  1、什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是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的综合。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的过程。

  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1、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实际上决定着教学设计的不同目标与策略。在忠实取向的视野中,课程是由专家开发的,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和标准,是具有法定效力的。教学则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实现合法化课程的过程、手段。这样看来,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分离的关系。专家、行政人员是权威、控制者,教师是服从者、被控制者。

  2、教学设计取决于课程实施的取向。事实上,不同的课程方案主张不同的实施取向,而同一课程方案由于实施者所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忠实取向”,而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尤其是相互适应取向介于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之间,兼容了另外两种取向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追求更为理想的课程实施效果。这是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重建和课程内容的呈现与调整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期望我们做的。

  2、分析教师教学的特点,并联系生物学科,思考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有非常明显的3个教学特点:

  一、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二、渗透新课程思想,以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气氛好。

  三、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趣。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

  (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

  (二)拓展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断开发自己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所以创新又离不开头脑,离不开头脑的思维。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新教师来说,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的勇气不可获缺。相信只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总会有收获的。

  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无论预先设计还是适时设计都需要发挥创新的潜能,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熟练的教学设计功底。作为新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量的积累在反思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学科课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应用理念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结合生命科学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很多,现举几例如下: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 生物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史教育可显示生物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生物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史展示生物学家的探究行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形成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教育的传统精髓,这里的“实际”主要是指教材涉及的各项实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生活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生物学知识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索构成生物的化合物的化学本质和生命现象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科学的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根据实验类型,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改变传统定性实验一统天下的格局,适当增加定量实验的比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事求是记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准确表述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在不具备现实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理论训练,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设计假设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实验现象的预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 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开展社会调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社会调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对生物知识用途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接触社会,能够提高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4、比较传统教学过程和新课程教学过程的不同,谈谈如何做到将教学设计的中心向学生转移?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因此,对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师备课中要“备学生”,都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特征分析。

  学习风格分析:虽然现代学校教学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智力条件的差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成就动机及相应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命题之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传统模式想探究式转变 ? 这种转变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认知取向。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基础之上,比较普遍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一项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在生物课教学中,上述特征也比较突出。为数不少的教师仅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加上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教育价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想一想,儿童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到了中学学习一段生物学课程后,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当作“文科”来学,靠背诵书本、背诵笔记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比较难学、难背,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那么,生物学教师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学生的兴趣是怎样失去的,生物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不会动脑筋想问题,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缺乏,已经造成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形成课程目标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实质上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因此,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生物新课程中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将影响到教材的编选和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6、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据需要开发我们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合理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识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技能。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从生物学科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可以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而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分为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校园网络、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各种动物、生物园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应当为此提供条件。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本社区或附近的与生物有关的专家(有些专家可能就是学生家长)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7、什么是教学评价?如何转变评价方式,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它在课堂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善。通过教学评价,获得反馈信息,找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2.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 学习必须有动机,动机促进兴趣,兴趣激励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才能有进步。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与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明确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对帮助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改进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之一。 教学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新课程认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因此,教学评价要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学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导思想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还是认知水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紧紧抓住“学生是主体”这个角度来分析,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排名次,不分优劣等级,应该以学生为本,只要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提高,这名学生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后又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二、以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动机心理学和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包括个人发展、个人激励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持久动力。当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被尊重,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发起学习与发展的动机。作为课堂学习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学生个体最主要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评价,在集体的目标范围之内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前途,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创造和提高。因此,当前的教学评价改革应“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生存价值和学业发展价值,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不断前进的动力,获得资助,从而提高学业水平,得到适当的发展。教师应以人性化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选择、人格等,和学生对话、沟通,相互理解和协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发挥主体积极性,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更多的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体验自身价值机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最好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而不只是评等、分类的工具。

  三、评价标准、方法和主体多元化,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背景,其需要、年龄、经历、家庭背景、学习风格等表现出个性差异,用一把尺子、从一个角度、采用单一的模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教师应该根据总的课程目标,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差异,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确立发展目标,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同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评价内容和要求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评价过程是持续的,周期性的,应多次评价,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在实践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应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在最大程度上肯定学生的成就。特别地,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受益者,在评价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具有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这种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应体现个性差异,以促使每个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四、科学利用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各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运用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被异化为考试分数,运用学生成绩评价学生的发展在许多学校和地区表现为运用纯粹的学生期中、期末或升学的考试分数。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领域,也有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单一的考试成绩测评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能力、态度等却无法靠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学是不分家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认知领域,而有更广阔的空间,包括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变化。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学生学习、变化的信息,如学生考试成绩、平时表现、学生的进步状况、学生作品集、学生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来评价学生。另外,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准备情况,与学习习惯、目的、方法、态度、兴趣等个性特征有重要联系,同时也受家庭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对学生的起始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仅凭某次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不科学,而且会误导学生的行为。所以,要科学地利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必须多方面收集学生信息,并做具体的分析。

  五、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还是采用物质奖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

  总之,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看待教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改革我们的教学评价。美国一位课程理论专家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教学实践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8、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程的实施有什么帮助?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开发的媒体,首先都不是用在教学上,而是在军事、通信、娱乐、工业等部门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步被引进教学领域。 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尝试,建立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其中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应用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以及声音来处理教学问题。在系统整个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屏幕、音响、扫描仪五个部分;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循序渐进、逐步开展的原则,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指导,结合系统显示模拟。合理安排时间,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讨论。这样,实现了学生从三个方面,即听、看、讲(交流)来达到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

  1、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人类获取信息究竟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士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可见信息主要是来自视觉加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自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他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既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既听到又看到,且又有足够的讨论。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知识获取后的保持。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6

  传统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啥区别

  1、教学内容不一样。虽然教材没有改变,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就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学过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设计下,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3、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充当忠实的听众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学到的也只是课本内容的复述。

  4、教师角色的不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5、信息化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一对一的网络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环境

  6、网络课程、专题课程、网络课件三者区别和联系及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

  专题网站: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认知工具: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网络课件,也是课件的一种,但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种课件,因为它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并且往往是结合网络课程来开展网络教学的。

  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课件有两种主要形态:CBT和WBT,即computer-based training(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和web-based training(基于网络的培训),前者就是常说的本地版或光盘版,而后者就是常说的网络版,即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基于HTML设计制作的,加上JavaScript、Flash等各种流行的技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网络课件以生动、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逐渐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能够让你主动地获得生动的知识,还能让你获得技能、获得实践、获得经验,而后者是其他传统教材、电子书和ppt都无法达到的。网络课件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7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案例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案例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方面含有丰富信息和意义的一个事例。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1、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

  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2、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3、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的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的区别是: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8

  第六章 教学设计

  (一) 网上辅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 2.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 3.了解学习需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4.知道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的内容 5.知道学习需要的类型和教学问题的分类 6.知道肯普等人提出的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

  7.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掌握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先决技能分析法 8.了解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学习内容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和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9.了解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方法 10.了解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学习建议:

  1.在通读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主要的概念和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2.收看中央电大开办的网上辅导及相关内容。

  3.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到本校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的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的界定:

  (1)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

  (3)教学涉及到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复诵、编码和处理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提供学习活动的反馈等等。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正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能够有利于以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如果一项教学经验或环境中没有包括掌握预期知识技能所要求的教学策略,那么,满足预期学习结果的有效率、有效果和有吸引力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

  (5)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3.系统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

  系统教学设计中的“系统”一词,既有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内容。所谓重视教学活动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学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程序化与计划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课、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中都应有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师以往的经验积累相吻合的,或者他们在实践摸索中已经知晓;有些则是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技术、传播理论等多学科数十年研究得出的尝试性结论,它们往往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敞开心胸去认真倾听和择善而从。人们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对“教无定法”的否定,当然也不是让人死守教条、刻板行事,而是强调教学外部条件应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4.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一条现实合理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富有实效的“名师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规范、质量稳定的教学新人,缩短从“新手”到“专家”的转换时间,减少失误,少付代价。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逐渐达到教学上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而,系统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双重效能。

  5.系统教学设计强调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根据系统教学设计的逻辑,教学始于问题,问题则表明现状(教学开始前)与预期状态(教学结束后)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把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认真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需要评估是寻找教学起始点与教学终结点之间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则是对已确定的多项需要加以筛选班别,列出一种或几种需要作为优先考虑满足的需要。从需要出发确立目标意味着对学习者进入某一教学活动时的起点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当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环节时,学生的起点行为实际上就体现为对新任务掌握起重要影响的先决知能、情感条件。无论是从认知学派或是主张建构主义的情境学派观点来看,起点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彼此依存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起点行为是做出需要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如果人们仅仅以本(教科书)为本、以纲(教学大纲)为纲开展备课和上课,忽略从学习者的需要特别是起点行为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确定学习者具体、准确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际上,这往往是指把教学目的、意图、范围、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也就是说,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常常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的句子陈述。从系统教学设计的观点看,只有这些具体目标得到事先确认之后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凭借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行为,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随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学目标大而无当、笼统宽泛可以说是以往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学目标实际上不能保证教学措施得以有效落实、教学结果得以精确检测。

  6.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 。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由下而上”地逐级达标。两者之间的互逆关系表明教学任务分析通过理清目标序列和层级,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教什么”,那么,任务分析则是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去教” 。由此可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绘好这张图有赖于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首先确定具体清晰的终点目标。

  ②为了达成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先掌握哪一个过渡目标?

  ③为了掌握这一个过渡目标,必须先知道什么或先会做什么?逐级推演,一直到找出全部过渡目标和先决条件为止。

  ④按照终点目标—过渡目标—先决条件的层级进行排序。

  ⑤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最有效地达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⑥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可能的教学起始点”。

  从以上操作中可以看到,教学任务分析比以往单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做法更为周到、详尽和科学。

  7.系统教学设计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这种学习类型显然不只局限于辨别学科内容或教材内容(诸如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或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等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抽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

  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

  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

  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以教材内容或学科内容为载体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强调“学习归类”,既可以改变以往学科间互相隔阂、联系薄弱的缺陷,又可以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之间的转化、迁移、渗透提供保障。

  8.系统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回家练习作业的心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教学设计倡导者所津津乐道的一句格言“为检测而教”,就丝毫不带有“应试教学”之嫌,反倒证明这是在教学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思想的生动体现。传统教学(设计)在质量监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往往只是到了检测实施之前再来考虑检测项目,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检测项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9.系统教学设计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传统教学在评估教学效果时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考虑效果,例如“教师是否讲透讲完了教材”、“教师是否使用了电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如发现法)”等等;二是过分强调常模参照比较,热衷于按照百分制、评等制进行横向排队。

  系统教学设计则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落脚点。由于行为目标事先得到了确认,检测项目又与之对应,因而根据检测结果得到的达标程度(例如将不同测验项目归并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设计表式统计学生个体及群体达标度,用适当的代码对学生出现的测试错误进行归类)能够清楚地反映教学措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这种以“产品” (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观,再加上贯彻因人而异的分层达标思想,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目标”变为“绝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大部分目标” ,使得教学评价真正担负起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安排等多重功能。

  10.系统教学设计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当代教学设计理论都一致强调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与特点,教的步骤要支持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具体来说系统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大体包括了:

  第一,课时的划分应根据多种因素整体考虑,至少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包括引入、提取、编码、练习、巩固或迁移等一组“模块”;

  第二,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

  第三,教学策略、方法、媒体的选择应摒弃某种“先验决定论”或“单一优越论”的偏见,提倡合理选择、优化组合;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应着重考虑师生、生生互动的适宜性加强课堂交往的力度并根据需要恰当转换互动方式;

  第五,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能,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以理解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练习、体验结果的机会并给予反馈,精心安排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和迁移。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和确保在“主动学习时间”内有成功感。

  上述对系统教学设计特色的概括,决不是故意贬低、诋毁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有或无”关系,这样做只是想说明系统教学设计确实能够反映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的重要进展,提高课堂教学中新理论与技术的含量,着眼于在原有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弥补其不足,尝走出一条扩大内涵发展提高效益、批量化培养“专家”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专家”教师)的新路子。毋需讳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传统教学观到系统教学设计的转变,尚有待于更多的观念碰撞与实践尝试,唯此,人们才会进一步体会到当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效用并与广大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1)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2)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4) 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5)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种层次)

  (6)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可以用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四部分进行描述。

  教学设计系统过程的一般模式中,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目标是对按照学习的分类和学习分类的层次划分学习任务,为设计“教”与“学”的学习经验提供的依据。策略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组合。评价是通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检验,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修正和进行优化。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当前的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界定现实结果和渴望结果之间差距的一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确定总的教学目标。研究的系统大小不同,学习需要分析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对整个教育系统作需要分析,小至对课程单元或一个课时作需要分析。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具体的调查方法有:与学生正式或非正式交谈、查阅学生的有关试卷和作业、测验,对学生家长或相关教师的调查与交流等等。

  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内部参照分析和外部参照分析。内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设计形成性的座谈会、测验题、问卷或观察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试卷、问卷和观察记分析。外部参照分析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跟踪访谈、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习需要的类型划分为六类,这六类学习需要是:标准的需要(通过把一个对象与某种既定标准进行比较所确定的差距)、比较的需要(通过把对象组与其它的被认为是规范的学校或机构相比较而确定的差距)、感到的需要(个人认识或体验到的个体行为或者某个对象行为的差距(或不足)和对改进的要求,或者说,一种现在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所渴望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表达的需要(个体要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预期的需要(指将来理想状态的需要)、处理突发事变的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往往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的,了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资源和约束条件的情况?

  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工作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组织(或安排)、初步评价。

  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或称为.学习结果分类可以按布鲁姆等提出的“认知、技能和态度”分成三个领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成五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单指一门课程)、单元和课堂级(可以是知识点或一项技能等)三个分析层次。对每一个层次,依据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区别学习任务的性质,并为进一步细化提供依据,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教学设计中至少用到两类目标: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多个阶段目标。前一种称“终点目标”,后一类称为“使能目标”。学习内容分析采用的步骤是从“终点”目标开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确定达到终点目标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并把它们作为按分类层次建立起来的、系统的使能目标,或称为单元目标。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至学习者的起点状态。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分类,首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5类内容的子目标,然后根据各类中的内容相互层次关系进一步分解成为在内容上并列或从属的子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将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两种信息:清楚的描述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加工步骤和单元目标,即呈现一系列目标和行为。并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显的个别步骤。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学习内容分析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例如,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则是其支持性条件。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依据确定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内容组织的三种重要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观点综合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概念原理、单元课题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

  初步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考察选择和组织的学习内容的效度和对学生的适合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内容对目标的有效性、确定内容组织的科学性、确定内容的教学性和适用性。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学习风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项内容。

  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从事新学习的预备技能方面。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从事新学习的基础;二是分析学习者对新学习内容的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内容。三是分析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检查是否存在偏爱或误解。确定学生起点行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教师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的构成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与声、光、温度等),对一天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机三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顺序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志动机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方面。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9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教学设计

  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 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及说明

  教案

  基本信息(上班班级、地点、教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学生作业设计

  教后记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相同栏目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源。不同之处是教学设计栏目有教学任务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及说明,教案栏目有基本信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生作业设计、教后记。

  4、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在前面,其强调的是——分析、依据、理由、策略、流程;而教案它更多强调是——细节、操作、行为、语言、设问、板书、作业、后记。所以说它们关注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教学设计设计什么区别共9篇(什么叫设计和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