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

时间: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9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9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9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3、2∶5、∶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

(1)10∶11(2)15∶3=10∶2

  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指出它的内、外项。

(4)任意写一个比例,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

(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数相对费时,慢慢地,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如1和24、2和12、和48……)板书在括号下面,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意见不一,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假设成立,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5=6∶( )3∶5=( )∶( )

  2.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总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一堂“老课”,但执教者却能“老课新教”。新授课的巧妙导入,数学化过程的有效展开,训练的精当、扎实、灵活,以及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因而,这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又保持着数学课“本色”的朴实无华、扎实高效的数学课。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的意义?

  2. 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10 和 9∶15

  二.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活动一(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在24:16=60:40中,( )和( )是比例的外项,

( )和( )是比例的内项。

  活动二(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24:16=60:40中,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 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有什么关系?

  2.把24:16=60:40改写成分数形式是:

  接着把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3.( )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活动三(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 和 4∶50 6∶9 和 9∶12

  完成P34做一做。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授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U6

  比例

  2?U3=4?U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 :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 和 6

  因为 2 × 6 = 3 × 4 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三)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 18:30

(2): :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7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40○×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5: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8:10=,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5(2)=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8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利用三角形的缩小做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不同的比例,以其中一个比例为例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在让学生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在观察各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的基础上,发展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还介绍了分数形式的比例基本性质的表达方法。“试一试”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第1-4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设计思路: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由于教学大纲规定,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基于以上认识,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由驰骋的思考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中生成灵感,碰撞智慧。正是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课才变得生动和真实,学习才显得如此活泼和有效。数学的学习成了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成了放飞心灵的快乐之旅。课堂已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确实我们教师应该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演绎精彩生命的舞台,把主动权、选择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有层出不穷的生成,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节课是概念教学,不太好讲。在上课之前我感觉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然后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再小组交流,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有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同位交流、多方验证。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采用了自主观察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且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课之后,我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还不能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如果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参参与学习。

  2、上课心态、情绪还不够平稳,计算机技能、教学机智、自身素养还有待提高。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最后有点赶时间。

  3、面对一些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我还不能及时抓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展”与“建构” 。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好好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

  5/8:1/: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9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