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一个飞跃发展。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说,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实数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地学好。

  学情分析

  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负数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作为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教学中,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只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没有出现严格的定义。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有兴趣吗?

  师生开始做游戏,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师:如果你是管理员,需要记录物品的进出情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吗?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用符号“x”“?”或相反方向的箭头表示。?用笑脸和哭脸表示。?用正、负数表示。 ……

  只要学生选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确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答案出现正、负数表示的情况,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课:“同学们,这就是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出现正、负数情况,教师就要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简洁而准确地表示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热身,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的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生:我发现同一时刻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同的。

  师: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数字前面有“—”,零上的温度数字前面有的有“%2B”,有的没有。

  师:同学们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数的运算(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9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2、3-5,第90页上第5、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和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2.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3.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教学

  一、 复习整理:

  1.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请先将第89页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2.说说各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3.除了这几个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还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减法与除法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二、基本简便计算

  1.第89页上第2题

  要求先分析各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2.第89页上第3题

  分析这4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3.第90页第5题。

  第(1)小题:学生在图中标出小芳的行走路线,然后列式解答。

  第(2)小题:学生在图上标出两人相遇的大致位置后进行交流。

  4.第90页上第6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前两题的简便计算过程,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两题。

  三、补充练习

  1.灵活、合理地计算下面各题。

  (3/5%2B1/6)╳60 %2B67/8%2B21/5-3/8

  24/13╳/13╳ (8/15%2B8/5) ╳5/8

  15/11%2B18/11-3/7-4/7 60╳(5/12%2B4/15-1/2)

  (7/12-3/8) ╳24-5/9 ()÷÷4

  12╳() ╳ %2B╳╳8

  2.比较每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再列式。

  (1)妈妈用元钱买了3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多少钱?一元钱能买多少千克白菜?

  (2)100千克菜籽榨油40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油菜籽?每一千克油菜籽能榨油多少千克?

  3.解决实际问题。

  (1)某空调厂计划全年生产空调万台,实际提前3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倍,实际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万台?

  (2)小明家两个月共用电240千瓦时,第一个月付电费52元,第二个月付的电费是第一个月的倍。平均每千瓦时电多少元?

  (3)城市绿化时,某工程队要植草皮8000平方米,前2天平均每天植400平方米,剩下的如果要在12天完成,平均每天要植多少平方米?

  (4)下表是华杨小学五(1)班4个小组植树情况统计表:

  各组人数

  12

  16

  10

  12

  平均每人植树(棵)

  

  4

  4

  

  算一算,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5)27人乘车去参观野生动物园,有两种车可以租:大车,每天租金

  300元,限乘8人;小车,每天租金200元,限乘4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6)每100千克黄豆可榨油38千克,照这样计算,5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千克?要榨190千克豆油需要多少千克黄豆?

  (7)阅览室有185本课外读物,其中少年画报有72本,是科普读物的倍,其余的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多少本?

  (8)《童话故事》有精装本和简装本两种,精装本每本元,简装本每本比精装本便宜元。买30本精装本《童话故事》的钱,可以买多少本简装本的《童话故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自己的钥匙,并引出密码锁。分别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或物品见过密码锁,见过几个数字的密码锁。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钥匙。

  师:对,这些都是用来开锁的钥匙。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锁是不用钥匙的,你们知道是什么锁吗?

  生:密码锁

  师:谁知道什么地方或物品上经常用密码锁?

  学生可能说出:保险柜、保险箱、旅行箱,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那谁来说一说你在什么东西上见过几个数字的密码锁

  学生可能会说:

  ●我在旅行箱上见过三位数的密码锁。

  ●我在保险柜上见过六位数的密码锁。

  ●有的保险柜上的密码锁是8个数字。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师生交流。师:那谁知道旅行箱上为什么用密码锁,而不是钥匙锁呢?

  学生可能会说:

  ●不怕丢钥匙。

  ●能够保密,别人不知道密码开不了,也不能仿制。

  ……

  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一定个数的数字组成密码,可以有许多变化,也就是可以组成许多密码,即使你知道了密码锁是几个数字,也很难判断是哪个密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数字密码锁的秘密。

  板书:数字密码锁

  二、探索密码锁

  1.提出探索由两个数字组成多少个密码的问题,让学生分别写出0打头和1打头组成的密码。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最简单的情况。假如数字锁的密码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同学们想一想,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密码?自己在本上写一写。用0打头时可以组成几个密码?

  学生写密码,然后交流,得出:

  用0打头,得到的10个密码是00、01、02、03、04、05、06、07、08、09

  板书:0打头——10个

  师:再用1打头,写一写可以组成几个密码?

  学生写完后交流,得出:

  用1打头,得到的10个密码是10、11、12、13、14、15、16、17、18、19

  板书:1打头——10个

  师:想一想,用2打头,可以组成几个密码?

  生:10个。

  2.分别提出:用3、4、5、6、7、8、9打头各能组成多少个?一共能组成多少个?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得出:10×10=100(个)师:分别用3、4、5、6、7、8、9打头呢?

  生:分别可以组成10个

  师:一共10个数字,每一个数字打头都能组成10个密码,那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密码呢?

  生:一共可以组成100个。

  教师板书:10×10=100(个)

  3.教师谈话并告诉学生用三个数字组成1000个密码,鼓励学生合作进行推算。师:刚才,我们通过写出几组密码,推算得出:用0到9的10个数字组成两个数字的密码,可以组成100个,那你们想知道,用这10个数字组成三个数字的密码,能组成多少个吗?

  教师板书:10×10×10=1000(个)

  师:可以组成1000个,你们知道是怎么推算出这个结果吗?同学合作,试着推算一下。

  学生先自己推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交流学生推算的方法,说明结果的准确性。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推算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说法:

  ●组成密码的数字都可以是0、1、2、3、4、5、6、7、8、9的十个数字。如果第一位数字是0,第二位数字是0,第三位数字是0、1、2、3、4、5、6、7、8、9,即:000、001、002、003、…009共10个密码。

  如果第一位数字是0,第二位数字是1,第三位数字是0、1、2、3、4、5、6、7、8、9,即:010、011、012、013、…019共10个密码;……,所以第一位数字是0的密码共有10×10=100(个)

  同样第一位数字是1,也有100个,第一位数字是2,也有100个,…第一位数字是9,也有100个,所以由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共有10×10×10=1000(个)

  ●用0、1、2、3、4、5、6、7、、8、9可以组成100个两个数字的密码,在每个密码后面再加一个数字,都能组成10个密码,所以一共可以组成100×10=1000(个)

  ●用0、1、2、3、4、5、6、7、8、9十个数字中任一个数打头,后面都能组成(10×10)个两个数字的密码,所以一共可以组成10×10×10=1000(个)

  只要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首先给以鼓励,然后教师参与交流。

  5.简单说明1000个密码与密码箱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计算偷偷打开一个三个数字的密码箱需要多少时间。算完后交流。师:同学们用不同方法推算出了由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有1000个。大家知道,一个密码箱只有一个密码,也就是说,一个三个数字的密码锁只是这1000个密码中的一个。所以知道密码的人,很容易就打开了,不知道密码的人,要想偷打开箱子,可就难了,你们知道难在哪吗?

  生:他得一个一个地试。

  师:对,要一个一个地去试,这样就有可能要试1000次才能打开。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每试一个密码要10秒钟,试1000次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1000×10÷60÷60≈(时)

  6.告诉学生六个数字组成的密码有个,让学生计算打开这样一个密码锁需要多少天。师:不知道密码,要想打开一个由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锁,就要花近3个小时的时间。重要的文件箱,都是由六个数字组成的密码锁,这样的密码有个(板书:个),不知道密码的人,想打开箱子所花的时间会更多。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试一次的时间仍然是10秒,那么打开一个六位密码锁要用多少天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10÷60≈(分),

  ÷60≈277(时),

  277÷24≈11(天)

  师:可见,数字密码锁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因为打开一个不知道密码的锁会用很长时间,因此就增加了密码锁的安全性。所以人们常把贵重物品或重要文件,放在安全可靠的密码箱中,防止泄密或丢失。

  三、汽车牌照问题

  1.让学生自己读书并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推算的。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数字密码问题,实际上是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数的组成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79页,看汽车牌照问题。试着计算可增加多少个车牌号?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的?

  生:由四个数字组成的数码有10×10×10×10=(个),在这些数码前面增加一个字母,就可以增加1万个。

  四、电话号码问题

  提出电话号码问题,鼓励学生合作解决。交流时,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私人汽车发展得很快,全球的电话拥有量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着。请同学们解决一下书中79页电话号码增位问题。这个问题较难,试一试!可以同桌商量。

  同桌讨论,试做。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参与。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结果:

  ●由五个数字组成的数码有10×10×10×10×10=0(个),把10万个数码每个后面增加一个数字,可增加10个数码。所以,一共可以增加100万个,即:×10=(个)

  ●电话号码没有0打头的,所以要去掉0打头的,所以,五位数的电话号码有10×10×10×10×9=(个),变成六位后是10×10×10×10×10×9=0(个),增加了8个。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8÷2)2×7%2B×(8÷2)2×18

  ×(8÷2)2×7%2B×(8÷2)2×18

  =×16×(7%2B18)

  =×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习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 314平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习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1÷2)2×10=(m3)

  第26页“做一做”

  1、 ×(8÷2)2×15=(cm3) cm3= 不够。

  2、 ×(÷2)2×5÷≈31(张)

  第27页“做一做”

  ×(6÷2)2×10=(cm3) cm3=mL

  第28页“练习五”

  1、 ×52×2=157(cm3)

  ×(4÷2)2×12=(cm3)

  ×(8÷2)2×8=(cm3)

  2、 ×(60÷2)2×90=(cm3) cm3=mL

  3、 ×(3÷2)2××2=(m3)

  4、 80÷16=5(cm)

  5、 ×2×2×750=(千克) 千克=1975吨

  6、 表面积:×6×12%2B×(6÷2)2×2=(cm2)

  体积:×(6÷2)2×12=(cm3)

  表面积20×10%2B20×15%2B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14×5%2B×(14÷2)2×2=(cm2)

  体积:×(14÷2)2×5=(cm3)

  7、 25cm= 35—×(2÷2)2×=(立方米)

  8、 ×(6÷2)2×11×(2%2B1)=(cm3) cm3=mL

  932、 不够

  9、 81÷×3=54(dm3)

  10、 ×(10÷2)2×2=157(cm3)

  11、 ×(÷2)2×20×50=113(cm3) 113cm3= 能装满。

  12、 ×(10÷2)2×80—×(8÷2)2×80=(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102×20=6280(cm3) ×202×1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3、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问题:

  1、阅读P110—111内容

  2、活动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3、本金是多少?可存的年限是几年?资金用途是什么?

  二、收集信息

  1、课本中提供了几种储蓄存款形式?

  2、哪些储蓄存款形式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3、调查定期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的利率。

  ☆友情小提示:购买国债

  07年国债年利率

  三年

  五年

  (1)年限:3年期和5年期

  (2)利率(右表)

  注意:这个不要交税哦!

  三、设计方案

  (1)选择定期储蓄存款的话有哪些方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存期

  到期利息利息税最后收益

  (2)选择教育储蓄存款以及购买国债的方案有哪些?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其它存款方案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最后收益

  四、选择方案

  哪种存款方案收益?到期后共取回多少钱?

  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 ,学生回答

  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看书

  试说,讨论

  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