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品10篇)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

【杠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2

  2012-201

  3本学期任教八年级

  一、二两个班的物理课程,使用的是沪科版的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教材。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很注重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我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

  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然后制定

  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本

  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另外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情景教学和课堂游戏,使课堂更生动,激发学习兴

  趣。

  三、注重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知道科学探究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探究能激发学

  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教学中多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收

  获较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增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学中老师比较轻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四、注意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有了上学期对物理的接触,学生对学习物理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有大部分学生仍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耐心的教导,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五、转变教学观念,既教书又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轻松中学习。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的小节,工作中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力求精益求精。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科任:林侣钰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3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4

  功和机械能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浮力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ρ液,下沉;(2)ρ物>ρ液,上浮(3)ρ物=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5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到,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亲近物理和热爱物理的情感,树立能够学好物理的信心。

  4、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5、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6、噪声控制的途径

  7、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化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办法方法。

  2、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4、噪声控制的途径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2、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

  3、利用所学知识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4、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6节,计划用9课时

  引言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2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音的利用1课时

  第一章单元复习与检测1课时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7

  1.成功之处;

  第一,采用身边的器材粉笔头演示和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坡时的体验导入新课贴切学生实际、直观、围绕主要问题,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使过的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第二.在探究实验滚摆中,通过实验、图片、实例.学生活动等展开教学,不仅活跃学习氛围,也使师生交流活动的平台生动活泼。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栏目,要求人人动手探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使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拓展和巩固方面学生也完成的很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挖掘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总之,本节课各个环节落实到位,互动较好。

  2.不足之处;学生自学人造地球卫星的教学时间仓促,有关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资料展现不多,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科学的意识不强,今后教学不足的地方,要不断克服和改进。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8

  一、燃料的热值及简单计算

  1、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转化成机械能装置。

  多媒体展示:蒸汽机车拖着长长的列车,冒着浓烟在原野急驰。(煤炭)

  装有汽油机的运动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般的飞驰。(汽油)

  飞行中的喷气式飞机尾部喷着高温高速气体。(航空煤油)

  火箭喷着长长的火舌,在起飞台上冉冉升起。(化学燃料)

  2、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是不相同的

  演示:常规燃料标本: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透明塑料打火机中装有)

  研讨:普通的一个家庭一个月平均要用无烟煤75kg,改用液化石油气就只需15kg,农村烧大灶的话每月需干木柴150kg。

  一个无烟煤()只能烧开5瓶水,而的液化气可以烧一天的饭菜、开水以及还可以烧淋浴的洗澡水。

  3、每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称为这种燃料的热值:(q)查书中热值:说出展示的几种燃料标本各自的热值:

  质量是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q放=qm

  例:完全燃烧100克酒精能释放出热量(q酒精=×107j/kgq放=×107j/kg×=×106j)

  二、热机效率

  1、热机工作时,不能把燃料释放的能量全部利用。

  研讨:站在内燃机排气口附近就会闻到汽油或柴油的气味--燃料燃烧并不彻底造成能量损失,如:

  打开发动机机盖,便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机械散发热量造成能量损失

  有人曾用汽车尾气的热量加热饭菜

  废气排放也损失部分能量

  发动机各部分零件相互摩擦

  消耗部分能量

  结论:热机利用的做有用功的热量只占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小部分。

  2、热机效率:(η)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结合火力发电站能流图,来研讨热机效率。

  结论:由于热损失的原因多,热机效率一般较低。热机是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机,尽管它的效率不高,我们仍然离不开它。

  3、为了合理利用能量人类一直在努力提高热机效率。

  研讨: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让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发动机各部分之间的摩擦。下决心关停耗能的热机。研究开发热能效率更高的热机。

  4、计算热机效率: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3×104n×104m/[×107(j/kg)×]×100%≈30%

  答:这台柴油机热效率为30%。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无烟煤=×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多少?

  三、热机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带来的环保问题。

  1、热机发展史:蒸汽机(效率10%),蒸汽轮机(效率20%),内燃机(效率30%),燃气轮机(效率40%)

  2、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机发明后的一百年间,人类所做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往几千年工作量的总和",极大地改观了交通状况:帆船横渡大西洋约需25-30天,蒸气机驱动的轮船约用17天以内。柴油机轮船约为10天,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只需小时就可以从巴黎飞到纽约。

  3、热机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内燃机大量排放的废气会形成毒雾天气,"酸雨"现象。中国在重庆等地危害严重,西欧、美国等地还更为严重,造成植被大量死亡,也造成大量湖泊中的成批鱼类的死亡。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减少了煤的使用量,来控制废气造成的危害。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9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课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1、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精品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