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行路难》教学设计

时间:

《行路难》教学设计12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秋风破屋 急

  推已及人

  顽童抱茅 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心忧天下

(诗圣杜甫) 屋破难眠 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 愿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3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目标1、2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与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与坚定。他先将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巅峰。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为他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他以其灵魂深处的奇伟超拔、视野迥殊,使大唐因成就冠绝千载,天下仰风,而成为中华文学史上光风霁月的一段历史风骨。余光中先生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体诗《行路难》

(二)背景资料: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是指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它们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

(三)“读”近文本:

  1、让学生畅谈初读诗歌后的感受。

  2、?勾画关键字、词,指导朗读。

(1)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歧qí路

(2)通假字:羞??直

(3)难理解的字:云帆?济

  3、听朗读录音。

  四、“读”进

  同学们:我们读文是为了阅人,因为诗歌中流淌的是一个文人灵魂的凄楚与皈依,它是李白用一生完成的一场豪奢的逍遥游,那么在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的李白

(要求:试从句意理解或字词品味的角度,来说说你的感受)

  此主问题需突破以下知识点:

  1、比喻的运用。

(1)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在学生点到此句时详细给学生介绍李白长安三年的经历,通过他的诗句来还原他曾经的风光荣耀以及后来的悲愤屈辱。提示“塞”应读“sè”,取堵塞之意。

(2)学生思考:这句当中的“冰塞川”“雪满山”应如何理解?

  师言:这里实际上是比喻的修辞,用“冰塞川”“雪满山”喻指作者人生旅途中的重重阻力。抒写了作者在长安城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会,想有所作却事与愿违,有志的理想和现实难伸的矛盾。体现出作者的痛苦心情。

(3)放李白长安三年的一段视频,直观再现他的孤独郁闷

  2、典故的作用。

(1)何为典故?有何作用?

  师言: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像古人一样为朝廷所重用,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同学们:李白不需要怜悯,因为李白从来没有暮年,就如杜甫从来没有青春一样,他仅仅把宫廷当成了一场豪奢的审美穿越,他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既有道家的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避世情怀和洒脱的心境,也有儒家的狂飙突进的济世思想。这绝不是老师的一家之言:

(大屏幕出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2)知识卡片(一):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意。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体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义深长的诗。

(3)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典故的认识。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完璧归赵)

  3、警句的作用。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学生举手回答。

  师言:这句诗充满着作者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相信自己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大屏幕出示:“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白如也。”?-----《菜根谭》)

  知识卡片(二):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一首因警句而情韵飞扬的诗。

  4、?背诵全诗。

(五)、以名家名言作结

  诗人终其一生,都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激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等主编,中卷第85页)

  有第一流的人品,第一流的境界,第一等的胸襟,斯有这第一流诗人?????????????????--------(王国维)

  教学反思:

  一、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

  学生手中的资料上有林林总总的背景介绍,然而都是三言两语且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多方查阅资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绍。最后终于选定了如下介绍“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另外,在出示背景时,我采取适时出示法,即没有让学生读自己资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这段背景但很简练,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研读诗歌。后来在解读具体诗句时在随机地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后来读到同行在网上的一段话更觉得自己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段话是这样写的:“虽然在上课时我已经尽量简略介绍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冗长的背景导入会让学生兴致全无,过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为主排挤文本重要性的同时又侵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背景介绍省时的重要性。而要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更重要。

  二、诗歌教学可用主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的感情。

  主问题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根据我的要求学生对诗句层层剥皮多维解读,我顺势连连发问“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没有完美预设却有完美生成,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 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 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 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5

  20xx年4月2号—4号,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烟台龙口举行,我在参会的同时,有幸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磨课,我感觉:要出一节自己感觉满意的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由谈李白自然导入课文,再由李白的“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探寻缘由。

  在“读准、读顺”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当的课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节奏”问题的时候,有一些突兀,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读好一首诗歌的方法一一推荐了出来,或许更换一种问的方式会更好,比如:如何停顿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诗歌,我个人感觉不适合翻译出来,学生们“一望而知”但是具体说说,又无从谈起,当给他们一个背景帮助之后,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读细、读情”环节,我设计了:“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设置是想达到:教学生一种方法,具体可抓;当再次背景引入的时候,想通过背景的拓展,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问题的勾连;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实现了“以诗解诗”的目的。标点符号的改动,语气助词“啊”的增加,想让学生的朗读过程出现层次感,最终达到“诗无达诂”的目的。

  在“读理、读人”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当李白面对“难以下咽(食物);难以施展(抱负);难以选择(前路);三个方面的呈现也是想提示学生进行背诵,最后李白的诸多方面诗词想告诉学生“李白不止一面”,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诸多遗憾之处,例如:首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还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当学生的朗读很出彩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到位的评价,同时在鼓励其他学生的勇敢试探方面还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难》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梦想征途,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场场梦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课堂的师生共同学习和收获都是这趟梦想征途上独有的风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6

  20xx年4月2号—4号,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烟台龙口举行,我在参会的同时,有幸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磨课,我感觉:要出一节自己感觉满意的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由谈李白自然导入课文,再由李白的“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探寻缘由。

  在“读准、读顺”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当的课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节奏”问题的时候,有一些突兀,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读好一首诗歌的方法一一推荐了出来,或许更换一种问的方式会更好,比如:如何停顿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诗歌,我个人感觉不适合翻译出来,学生们“一望而知”但是具体说说,又无从谈起,当给他们一个背景帮助之后,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读细、读情”环节,我设计了:“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设置是想达到:教学生一种方法,具体可抓;当再次背景引入的时候,想通过背景的拓展,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问题的勾连;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实现了“以诗解诗”的目的。标点符号的改动,语气助词“啊”的增加,想让学生的朗读过程出现层次感,最终达到“诗无达诂”的目的。

  在“读理、读人”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当李白面对“难以下咽(食物);难以施展(抱负);难以选择(前路);三个方面的呈现也是想提示学生进行背诵,最后李白的诸多方面诗词想告诉学生“李白不止一面”,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诸多遗憾之处,例如:首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还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当学生的朗读很出彩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到位的评价,同时在鼓励其他学生的勇敢试探方面还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难》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梦想征途,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场场梦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课堂的师生共同学习和收获都是这趟梦想征途上独有的风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 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照应题目 )的诗句: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学会了......如: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 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

  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板书

  欢乐 希望 自信 苦闷 失望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