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时间:

【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汇总3篇)

【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汇总3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激趣导入。(5分钟)

(出示图片)认识他吗?简单介绍。师补充:革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请大家打开课练本,一起和老师板书诗名。“七律”是诗的体裁,“长征”才是诗名,所以中间用了一个间隔号,大家读时要在这里停顿一下,谁来试着读读课题呢?相信大家课前一定做了预习,有能把这首诗读下来的同学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读诗,初步感知。注意纠错,预设是“五岭”的变调、及’磅礴”、”逶迤”的读音,相机提示生字识记要点。

  二、讲读结合,理解内容(10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4分钟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9月28日,却采用了古体诗的体裁——七言律诗。大家再来读读,看看你能找到律诗在格式上的特点吗?生说,师小结,(课件出示)要求学生画出诗的结构并批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要想把诗读出感情来,一定要读懂它,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学习方法生说预设:参考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师提要求,用这些方法自学这首诗,时间4分钟,其中3分钟自学思考、1分钟交流。

  2、研读,汇报:6分钟

  老师要让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请你按诗的结构由前到后说说读懂了什么?讲的同学注意说话的条理,听的同学边聆听边总结、可做补充,有问题的还可以及时提出来!生说诗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首诗的内容,但要想读出诗的意味、诗的精妙,同学们还需挑战自己,继续我们的研读之路。

  读读“资料袋”,通过研读这则材料,我们知道了:(引读)在漫长的一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 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这组数据告诉我们红军的长征真是难啊!那毛泽东同志又是怎样写出远征难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自由说,预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多媒体出示画面)师做介绍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10分钟)

  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学生汇报、点评。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到?用诗中的一个词说“不怕”、板书,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铿锵有力地说-_不怕 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读出红军战士豪迈、无所畏惧的情感来!齐读、指导背诵。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5分钟)

  当我们学到这里时,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预设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可补充视频资料。小结: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乐观 只等闲

  无所畏惧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毛泽东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下文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难忘的岁月”就安排了这首七律。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总体思路:

  长征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课前先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课前利用网络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在课件中插入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片段及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我以一首激情澎湃的《长征》作为开课的主题曲,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讲长征的故事,让学生在有关长征的歌声中、故事中走进本节课的学习。小学语文应注重阅读理解,一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所以接着我将通过指导学生三读文本,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交流中,达到感知、悟意、悟情的目的。然后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诗句理解得更透彻,同时情感得到

  1 更进一步的升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精心剪辑的长征的影片片段,其中包括了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越雪山等内容,将红军长征的艰险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出示反映全诗主旨的两句诗,点出这些艰险在红军眼里“只等闲”,并趁热打铁,让他们谈谈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看法,对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用“红军战士们,我想对你们说……”进行写话,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一举三得。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我给出的图片,在音乐声中背诵全诗,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质的飞跃。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在我们和平的年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是否还需要,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逶迤、磅礴、丸、渡、索、岷”等生字词。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片段剪辑、图片)。

  2、布置预习:由于学生对长征的那段历史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观看有关长征的纪录片或电影,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长征》。

  导语:同学们知道我们刚刚听的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叫什么吗?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长征》,说到长征,同学们对长征的了解有多少,知道哪些长征的故事 2 呢?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

  过渡:同学们课前的准备可真充分,了解了那么多长征的故事。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一面讲解一面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这一首《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红军在长征中所散发出来的伟大精神吧!

【设计意图:通过长征歌曲的感染,学生课前资料的展示,教师富有激情的谈话,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理解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三读文本

(一)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将字音读准。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全班汇报,理解不懂的词语。

  4、再次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结伴读,找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读诗,看谁读得又准又好!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生字词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自学,老师只需从旁指导,加深理解。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诗文,从有目的地自读,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结伴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如此安排是为了接下来理解诗意奠定基础。】

(二)再读悟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诗句旁边打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诗中不理解的地方。

  3、全班交流汇报,理解诗意。

  重点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自读自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讨论交流,为下面体会红军长征精神埋下伏笔。】

(三)三读悟情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哪几个画面?哪幅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小组研读。

  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概括几个画面,读读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画”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

  3、班级交流。

  读诗,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画面: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出示图片)

  过渡:在这五幅画面中,描绘的都是当年红军战士所翻过的山,趟过的河,如果要你去经历这一切,你认为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当时只能靠一双脚长征的红军战士来说,要做到这一切,容易吗?毛泽东在诗的开头就说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真的渡过了万道水,千座山吗?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万水的代表是什么?千山呢?诗中有交代吗?

  a、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出示图片)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b、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c、“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怎么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 4 又如何理解呢?我们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两句诗呢?(出示相关图片及电影片段,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d、如果说翻越了逶迤的五岭,腾越了磅礴的乌蒙,渡过了惊险金沙江与大渡河是让人喜悦与自豪的,那么当红军越过了大雪山,结束长征之途,他们的心情又会怎样呢?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e、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在写这首诗时,红军

  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

  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过渡:让我们带着对红军展示不畏艰险,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赞叹之情,再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吧!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现有资源,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作用,眼、耳、脑、嘴齐动,让学生在自主交流、质疑中互动、进步,找寻与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重视读的作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情境悟练

  1、看影片片段,进一步感悟长征的艰难,红军精神的崇高。

  过渡:红军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渡过了水流湍急、危情四伏的金沙江、大渡河。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了课文,看完了影片,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那么你们对红军长征有什么看法呢?对于红军在征途上的表现,你认为怎么样呢?请你以“红军战士们,我想对你们说……”简单地写几句话,把自己的感受都说说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过渡: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看来你们这节课的收获都不小,都能理解和 5 体会诗意诗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在音乐声中把全诗有感情地背诵一次,好吗?(课件自动播放五幅长征画面)【设计意图:真实的画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观感受,深入体会。结合诗歌的影片,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同时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方式,全方位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领悟课文主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拓展延伸

  1、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它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而这个财富就是长征精神,你知道长征精神是什么吗?(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困难??)

  2、长征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那时是为了革命所以需要长征,需要长征精神,可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在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还需要长征精神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能联系实际说说吗?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并让学生知道应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有感情背诵全诗。

  2、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其他诗歌或文章。

【设计意图:抓好学生语文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简介红军开始长征的原因。

  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军伐的统治,1924年1月,国民党和共产党开始合作,共同进行革命,历时三年半,就在即将取得胜利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开始屠杀共产党,因此,共产党就得开始反抗,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周恩来、贺龙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所以后来定8月1日为建军节。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

  命方针。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开始进攻革命根据地,前后共五次,前四次共产党都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由于王明、博古等人所犯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为什么反围剿失败了就要开始长征呢?如果红军还是留在大城市和国民党抗战,必死无疑,因为双方的军事力量相差太大了!而红军开始长征,实行战略转移,就能保护红军的基干力量。红军长征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有的地方连国民党也很难到达,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国民党全都消灭。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七律·长征)齐读课题。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2、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3、介绍七言律诗的格式。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词牌名。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每句诗七个字,每首诗八句,分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这首诗押的是“an”韵。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词语。

  磅礴 泥丸 云崖 铁索 岷山 逶迤 自读——齐读——开火车读

  2、(1)自读诗

(2)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3)齐读。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

  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课文小结

  五、作业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汇总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