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读爱弥儿有感

时间:

读爱弥儿有感10篇(爱弥儿读后感左右)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10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1645个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爱弥儿有感10篇(爱弥儿读后感左右),供大家参考。

读爱弥儿有感10篇(爱弥儿<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左右)

读爱弥儿有感1

  本学期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观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虽然我并不是对书中的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比如在选择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出身时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断:"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社会上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类似这样的差别。穷人住的地方很贫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却是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都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因此我觉得卢梭的一个想法"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

读爱弥儿有感2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受到教授教育学的老师的引导,非常粗略地看过。而今再次拿起,更多的是想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让它为我所用。我们都知道,这本书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谈论对人性的教育。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读过之后,它的确给我传递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思想,同时,也让我坚信了我原本的一些教育和管理方法。

  喜欢《爱弥儿》里的“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甜的。”“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诸如此类的经典佳句,让我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认真研读了《爱弥儿》之后,结合我自己正在教三年级的小朋友,我知道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我也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也就是说,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教育所获得的效果可能是非常小的,或者可能是获得与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可见,卢梭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他接受教育,明理懂事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求成,慢慢等待,耐心的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顺应自然规律,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相信孩子会成为真正的幸福人。

  以上就是我在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一些认识和收获,我非常高兴自己有如此的收获。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我遇到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的疑惑时,我会再认真地品读卢梭的《爱弥儿》,从中收获教育孩子的一些知识,为己所用,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读爱弥儿有感3

  我在网上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一书,书中阐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对人的教育观点。读完之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不得不说书中的理念对我来说是种冲击,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卢梭“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就是这样的一本理想的书籍,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剥蚀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热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孩子,构成了这部教育巨著的精髓,这不但在当时沉闷压抑的教育环境中是清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这些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启示。现将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拿来与大家分享。

  1、不要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要爱护儿童,帮助他们做游戏,让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天真烂漫的本能。在万物的次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这段话对于今天那些急于求成龙、成凤的父母来说,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义。孩子的童年没有了快乐,有的是无尽的苦恼。为什么要让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大人信奉的真理,于是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辅导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2、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让人折服。全书贯穿着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读爱弥儿有感4

  《爱弥儿》,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这样的不朽之作,令我肃然起敬。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从现代社会看来,把德、智、体的教育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以下我将讲讲让我产生共鸣的两点教育思想。卢梭最伟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其概念比较抽象,据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这样,比如说:天冷了,窗还开着,老师不是直接提醒学生,关窗可以让你感觉温暖;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冷,并自己去关窗,让他们自己体验到通过关窗可以减小寒冷程度。这样的教育是比较依靠学生的实践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较慢,而且得出的规律也不成体系。从我们现在看来是太注重孩子的个性解放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传授,它是前人的丰富经验整合成的系统规律,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我觉得让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加上前人经验,这样可以保留一点学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给予社会的引导,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更加完善一点呢?书中强调:“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

  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读爱弥儿有感5

  谈到教育我相信大家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是教育?怎样去教育?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热点话题。前有虎妈狼爸,给幼儿园的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后有济南一博士以偷电动车为生,还有大学生抑郁症频发,高中生跳楼事件,这些目前出现的种种现状让我们思考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也是跟着小组的选择安排我去读了《爱弥儿》这一教育著作,希望通过阅读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的第一句话。也是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反映出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社会上的一些腐化的东西使人失去了本性从而变恶,基于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的是自然教育,顺应本心。

  该书创作于18世纪,而18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同样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在此背景下卢梭以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为主人公,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他成长的不同时期提出对应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德智体感爱五方面的教育。共分五卷。第一卷,婴儿期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幼儿期是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少年期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青年期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爱情。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第一卷,幼儿期卢梭首先提出了人的发展的目 的、教育的作用和原则:从自然出发,以符合自然的方式把人培养成公民,同时防止社会将人引入歧途。其实这里卢梭提倡的是不要溺爱孩子,在婴儿时期我们只需要给他必要的帮助同时注意防范,防止他偏离自然生长就好。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那么这里人是“自然的”还是“公民”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对于不同的事情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我们教育中也应该包含如何平衡这二者关系。

  在第二卷幼儿期的时候,这一阶段的争议比较大,因为在这一时期对于孩子性格等的培养至关重要。谈论的是自由,卢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极教育”原则。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别是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潜力巨大应该进行智育,青年期会有情感懵懂应该进行德育。卢梭在德育这里倡导的是通过实际的事物来进行教育。这里也刚好反映出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缺失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过于书本化。同样在智育的时候卢梭也倡导的是不要过多的去进行理性教育。其实这里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不去进行理性教育仅仅依靠自然教育又如何能够真的使孩子了解到他们应该了解到的东西呢,这也是卢梭过于理想化也是不适用与当代社会的一点,仅仅依靠孩子自己探索是不行的,同样的现代社会孩子们更为早熟,在这种情况下,理性教育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所有的理性教育孩子都不能理解,我们要做的也是父母主要做的就是弄清孩子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理性教育并结合实际,言传身教这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

  要想真正的使人成为人,首先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因人而异,要多关注孩子,我一直觉得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处模式可能是朋友或者说是大多数是朋友的存在。卢梭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偏见、权威、需要、先例和社会制度的荆棘中为灵魂筑起一道围墙”那我认为,教育是要为灵魂建造滤网,给原有的灵魂上添加我们的先进知识,包容吸纳改进,这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教育。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的著作,他在书中极力倡导自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去切身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获得他所需的知识。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从事不同的职业,或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优秀的才能,这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学生,而是要他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学生行为准则,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做教师的我们不可能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也不可能一直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完一生!学生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所犯的错,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过这份激情也是短暂的,只要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学生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我们现在也是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也就很失败了?得不偿失也就如此!

  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学生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读爱弥儿有感6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

  该书卷首介绍了卢梭最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0、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看着这开头的四五页里,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让自然说话,那我们教师要来做什么呢?0—12岁不进行教育怎么行,怎么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呢?我疑惑这样的观点怎么会被全世界认可这么久?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继续在这本书中慢行,带着问题试图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与我同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没有座位,只好几个人挨一个。这时有个男生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并犹豫着站起身来,作为老师的我当然是反对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何况他平时身体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教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平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站一站。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学生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

  不禁想到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挑灯夜读的苦?盘旋在各种培训班的苦?不,挑灯、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自由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谋而合《窗边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长从不要求我们穿新衣服到学校,而是要提倡我们穿干净的旧衣服,这样哪怕在爬树的时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尽情地玩。”,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除了体育课学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尽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权,尽管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徘徊在我们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如今的社会竞争是热门的话题,分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趋势所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已经承认了“玩”是种错误,我们教师也习惯了当看见学生在玩时送上严肃的目光,以为这是在进行教育,学生以为自己在犯错误,其实我们都在犯错!而且在对待玩的问题上,往往老师犯的错误更严重!于是我对学生看见我走向教室就赶紧跑进教室、藏好自己手里的卡片、游戏立即停止这些画面感到自责和难过,虽然我还曾为此骄傲过。说得简单些我是无形地制止了玩的现象,严重些我是在制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杀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你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感谢《爱弥儿》指出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让我走得太远。我想对所有大人们说:面对孩子的玩,让我们多些“不教育”,还孩子们该有的自由童年吧!

  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让思维爆发革命的书,哪怕没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读爱弥儿有感7

  记得年前放寒假,想着也是很久没回老家了,就和先生带着侄子侄女一起回老家玩。一路上孩子们很开心很兴奋,没多久侄子就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可以看到前面更远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或许也是职业病,当然是反对他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屁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长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平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靠一些,万一刹车也可以意思意思抓他一把。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这不就是卢梭在《爱弥儿》里面的一个教育观点吗?

  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孩子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是为了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极教育”的目的之一。

  也不禁想到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各种各样培训班的苦?不,悬梁刺股、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此后,稍有空闲,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能引起头脑风暴的书,哪怕没能都融会贯通,但都有不小的进步!当然,卢梭的“消极教育”也有些瑕疵,比如他在“消极教育”期间完全排斥智育的作用等。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可以借鉴其“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蕴,让“消极教育”中的有益成分为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服务。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读爱弥儿有感8

  读此书之前,卢梭的教育理论已经多次在不同的育儿书籍中被引用过,爱弥儿早就不是个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许正如很多育儿理论说的,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童年开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将与一个人终身相伴。

  和有些根据自身育儿经历为蓝本写就的育儿书籍不同,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个虚构的形象。既然是描述一种育儿理念,既然是抒发自己对政治、道德的鲜明观点,既然是一组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给爱弥儿一个完美的结局呢?是一定要有过足够的磨砺和挫败,一定要支离破碎过,才能显示出主人公的强大,才能表明在任何不顺遂、不走运、不公平中,他的教育成果都不会覆灭,才能不遭人嫉妒地回归平淡?空想的教育结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并不值得让我们的孩子完全照本宣科地实践,仅仅提取起闪光点还是有不少的。不过啰啰唆唆写了近七十万字,任谁如此铺陈,要从中挑出若干金句都是可能的吧?耐心读完此书只能说是卢梭之所以为卢梭的号召力。

  就我的读书体验来讲,上卷的前半部读得飞快,可读性很强。在孩子早教问题上,卢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让我深以为然的是他对早教的准备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诸如怎样为孩子选老师(或者说怎样为老师选学生)、教师的绝对权威等等,尽管有些理想主义,但真的是我一直努力打造却难以实现的。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热衷早教的钻研者,看到了靠谱或有同感的文章,总希望能进行尝试,若有人反对,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唱反调真是教育的大敌。再比如父母以身作则这件事,我可以为了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却无法约束家里的每个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给孩子做榜样?孟母之所以能三迁,一方面是当时房价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于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亲只是教育的绊脚石。卢梭的立足点是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环境,那接下去的论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随着卢梭教育理论的展开,爱弥儿一点一点长大了,到他的青春期,卢梭重点探讨了如何避免早恋以及随之引发的后果,如何挑选伴侣(顺便讨论了淑女的养成和他认为理想的素养),如何谈恋爱,夫妻双方如何维持婚姻幸福,其间也穿插着卢梭的政治观点。毕竟是不同国度,隔了这么长的时代,作者的品位基本让我不敢苟同,偶有真知灼见,大抵当小说读过,事事都要参合在里面的作者真是碍眼。爱弥儿和苏菲结合了,作者也像父亲一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故事进行到这里还算圆满。然而从爱弥儿独挑大梁开始,剧情才刚刚开始。

  爱弥儿的书信中也透露,是从作者离开以后故事急转直下。爱弥儿的最大考验是原本对不能白头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轨这件事。能否从奇耻大辱中调整好心态走出来是一个男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作者正想告诉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后,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独自直面新的问题,勇敢坚强合乎道德地处理。最后再给他一个还算欢喜的结局(假结婚那幕瞬间出戏啊)。

  如是观之,我并不认为爱弥儿是个教育成功的典范,至少像爱弥儿这样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我是不会动心的(好在以苏菲的标准择偶,他也不会看上我)。他健康强壮,他人格高尚,他兴趣广泛,他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他还家底殷实,但缺乏的恰恰是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点,未必要像爱弥儿这样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机器人一样地理性思考下判断,状似严谨,实则呆板过头,和这样的人生活,每一天将是无比沉闷了无生气啊。我并不希望我儿子将来是这样的,哪怕这样的他能像爱弥儿一样娶个合我心意的媳妇,代价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快乐,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输给他的标准下的快乐。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终要独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长的道路上,始终热爱并享受平淡生活的乐趣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读爱弥儿有感9

  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唠叨个没完;他尝试去触摸未曾见过的东东,即使是个癞蛤蟆;他可以摆弄个玩具娃娃一上午不休息,可下午却直接把它打入冷宫。他接收着周围的一切带给他的信息,然后依靠着大脑中尚不成熟的信息处理机能给予反馈,带着大脑的指令去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让人直呼:我滴个乖乖来。可他是如此的纯粹,不藏着掖着,该哭哭,该闹闹,前一秒还噗嗒噗嗒的掉着眼泪,下一秒就能因为你的一个鬼脸哈哈大笑,看着泪珠挂在那开心的嘟嘟脸上,竟让人有一丝成就感。他是如此的自然,还未受到这世间丑恶的熏染,我是如此的想要靠近他,可又怕身上的恶魔有机可乘。亲爱的爱弥儿,跟你在一起,我怎感到无所适从。亲爱的爱弥儿,我还未用指尖触摸你的小手欢迎你的到来,便已慌乱,我怕自己还不够成熟,我怕还没有想好该给你一种怎么样的陪伴,我又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我想要教你美德,可又不想你这么早接触到善恶。我希望在你年幼时看到的是童真无邪的你,我希望你在童年时尽情的玩耍,尽情的去挥霍你的时光,这将成为你一生中美好的记忆。我不想你小时候就那样懂事,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小大人,不希望你明辨是非。有些人天天把真善美挂在嘴边,却成了他们伪装自己的工具,也成为了自己的束缚,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和他们一样,对真善美的含义都没有了解清楚,又怎敢教授你。

  我想要教你语数外,可一想到你那抓耳挠腮的模样,我又怎么忍心。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三岁就开始上学,这太可怕了,他们从小就要学习英语,熟读弟子规,背诵乘法口诀。现在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父母顶着巨大压力,买到了学区房,支付高昂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又怎会控制住自己不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呢。当父母对孩子抱着巨大的希望,当他们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亲爱的爱弥儿,如果我这样做的话,你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你不需要借助这些去获得智力、逻辑上的开发,这些知识反而会消磨你的意志,掩埋你的潜力。我只希望能和你一起做做小游戏、造一所小房子、捏一下小泥人。

  我不希望你迷上手机,看到现在太多的孩子无时不刻盯着手机,我真的很害怕,怕你也会像他们一样。你的世界如此之大,怎能偏居手机一隅,这个角落的内容确实很精彩,它像是另一世界,但是亲爱的爱弥儿,你的世界不在这。很遗憾我们没能给你做个榜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自制力神经发达,在手机面前我们表现的就像个低能儿,甚至一些父母亲自将手机送到孩子的面前,以免他们嚷嚷个不停,让自己取得片刻的宁静。我不否认,从手机中你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现在的手机传达信息更多的是你这个年龄不相匹称的,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你接触手机的时间尽可能的往后推延,哪怕是一天,但在你拿到手机的那一天,我一定给你拍张照片:亲爱的爱弥儿,欢迎来到互联网的世界。但请不要忽略外面的世界,它是如此的美丽、让人陶醉,你要了解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多么想带你去乡下沾花惹草、骑驴牵羊、逮个鱼儿摸个虾,这大自然的馈赠,我敢保证,会让你一刻也不想离开。

  我会给你讲故事,我会给你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但我仅仅是跟你讲故事的内容,我不会告诉你故事中谁对谁错、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在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中,我希望你不仅因为小红帽和奶奶的得救而手舞足蹈,我也希望你对大灰狼也有一丝的同情心。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也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因为别人所谓的大道理先一步进入你的耳朵,而一直牵引你思考的方向,如此,我会很欣慰。

  亲爱的爱弥儿,我不会悉数满足你的要求,即使你在哭泣;亲爱的爱弥儿,我不会因想让你停止哭泣,而对你许诺什么或对你撒谎;亲爱的爱弥儿,我不会因为你即将犯错而制止,那只会让你以后栽更大的跟头。如果你跑的太快,我不会大声对你喊:爱弥儿呢,请慢一点,如果你因此摔了一跤,那请你自己爬起来好了。

读爱弥儿有感10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我随意的翻开《爱弥儿》,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段话。这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将教育的伟大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不一样的优秀的东西,这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的细心与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他们的身边,不可能一辈子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一辈子!孩子们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所做的错事,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吧!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吧!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孩子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苍白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一下。不过这份激情也是十分简单的,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孩子们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吧。我们以后也会成为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做得是不是也太失败了?得不偿失也不过如此吧!

  关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孩子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读爱弥儿有感10篇(爱弥儿读后感左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