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魏晋读后感

时间:

魏晋读后感共14篇(晋朝的建立读后感)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14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4907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1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魏晋读后感共14篇(晋朝的建立读后感),以供借鉴。

魏晋<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共14篇(晋朝的建立<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

魏晋读后感共1

  一、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再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具体表现形式:饮酒、服药、两性解放、放情山水、喜欢清谈、文学生活、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参考阅读: 服药

  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 放情山水

  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 喜欢清谈

  魏晋人喜欢清谈,。《世说新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清谈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文学生活

  当时的文学活动成为士人生命精神的升华。曹植的《洛神赋》、阮籍的《咏怀诗》、嵇康、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审美心理的抒托。魏晋南北朝文人认为,只有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人们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与心理的慰藉。王羲之与名士在兰亭修禊时写的诗作,其中充斥着借赏会山水慨叹人生,聊以自慰的内容,与西晋石崇发起的金谷诗会“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主调如出一辙。

  二、“魏晋名士”中的名士,哪位你最喜欢,理由?

  如嵇康:嵇康是七贤领袖,他具有令后人羡慕不已的人格魅力: 首先,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之才。他是当时最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及演奏家。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其次,他是一位容止绝佳的美男子。他身材伟岸,风姿挺秀,时常采药游于山泽,樵夫遇见他,以为是神仙。

  最后,嵇康魅力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其人格:高洁、正直、孤傲、独立特行。嵇康喜好老庄,他是玄学思潮在人生追求上的典型代表。他厌恶仕途,傲视世俗,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以己之高洁而独立于世。这种孤高的品性为汉魏以来名士所崇仰追求,并成为汉末以来人物品鉴中最受推崇的品格。

  总之,嵇康颖慧过人,卓尔不群,“风姿清秀,高爽任真”,其风采魅力,成为当时士子偶像式的人物,他集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尚,体现出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格。

  三、雅量——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

  在不同的时代对人物的品评用语会有所不同,有的用语代表了一个时代中人们最为崇尚的品格,尤其能够体现时代的文化特征。魏晋时期这样的用语就是“雅量”。

  当然,在一般的意义上,心胸宽广在以前的时代中也被视为具有良好修养的表现。但魏晋时代所说的“雅量”不仅内涵要丰富得多,而且它在人们生活中所表示的价值也重要得多。它最简单的意义当然是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但很多情况下,“雅量’’是和士族的高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它追求生命内涵的广度和人格的稳定性,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为外力(无论成与败、荣与辱)所动摇;这说到底就是希望由自己塑造自己、自己决定自己。正是后一种意义上,可以说“雅量”是魏晋时代士人的理想人格。

  一、雅量的核心内涵——人格的稳定性

  嵇康临死弹琴展现了一个优美的姿态,它表达了对世间的邪恶与强暴的蔑视,和对人格完美的追求。人不能因为危险而变得丑陋,因为这将损坏他从来对自己的期待,并令施害者窃喜。这种为了维护人格尊严而特意显示的姿态,具有贵族阶级所崇尚的优雅从容。诚然,贵族文化有时带有做作和程式化的意味,但这其中也包含着他们追求人生高贵和美丽的心情,当有强烈的情感在内时,即使只是追求一种姿态,也会让人感动。对嵇康之死,后人写下了许多悼念的文字,最美的是其旧友向秀的《思旧赋》:“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在说到反映“雅量”的具体事迹时,我们首先引嵇康之死的故事,并以夏侯玄之死相映照,原因就在这种故事最能显示其核心的内涵——人格的稳定性。人在世间漂泊,生命无根却有八面来风,只有坚守对自我的期许,才能证明生命确然是高贵的。而死亡的威胁最易使人慌乱失措,在死亡的阴影下,仍然能保持镇定从容,这就是最大的“雅量”。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

  “雅量”的又一种重要表现,是遭遇他人轻辱时淡然处之,不兴计较。这好像与前面强调的雅量表现着士族的高贵意识之说相矛盾,其实不然。轻辱常常来自身份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欲兴计较,便是自居于与之对等的一方,这就有自我贬损的危险;轻辱又常常起于琐碎的原因,欲兴计较,便是使自己陷于琐碎,这同样是自我贬损;轻辱也有可能缘于无意的误会,欲兴计较,便显出了自己的浮躁,这依然是自我贬损。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轻辱的漠然就是最好的回应。心胸宽广、人格稳定之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定不赖于他人的看法,因而能够站在轻辱所不能触及的位置上,它当然是对自我的高贵意识的维护。 《老子》中说“宠辱皆惊”,“得之亦惊,失之亦惊”,是人生大害。既然雅量的根本在于超脱尘俗的胸怀和人格的稳定性,那么它就不仅表现为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轻辱,而且也表现为以淡然的态度对待尊荣(“宠”之古义为尊荣)和成功。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

  谢安在《世说新语》中形象最为凸显,描写他的故事有一百多则,而从“雅量”来看,他更是典范式的人物。他经历过重大的危机,也获取了超凡的成功。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始终不会表现出忧虑、恐惧或者兴奋的情绪。人可以也应该做一个他所期望的自我,这是贵族社会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一种理解,而谢安正是凭借着他在这方面的过人之处,受到人们普遍的景仰。

  三、豁达与从容

  跟雅量有关的故事有些显得严峻,有些则颇为琐细,但在表现人物胸襟的宽豁和行事的从容自如方面,却仍有其一致之处。

  四、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及认识

  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行书。王羲之成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 王羲之的书法,表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面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源泉。 认识:

  书法是以自由精神为艺术创作手段的。其本质形式是以汉字书写的方式,通过笔墨起伏的轻重粗细、行笔速度的快慢顿挫和空间布局的大小疏密,使线条产生优美的诗意感和流畅的节奏感。正是这些线条自由而无穷的变化,造就了书法的魅力。任何一种书体,书法线条的审美哲学就是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之一。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五 魏晋名士通过饮酒服药反映的诗意人生 饮酒与诗意人生:

  魏晋名士之饮酒受到重视,还在于他们用诗意的、玄学的、畅快的语言描述酒,用夸张的、放诞的行为饮用酒。

  1、以寥寥数语表达对酒的嗜好

  2、饮酒时的狂放

  3、酒后的狂态

  通过表现饮酒人的狂放与狂态,表达饮酒者的无拘无束,尽情尽兴,饮者沉浸酒中,呈现的是自我的个性胸怀,酒助长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之态与豪迈之气。刘伶酒后是赤身裸体,王敦酒后是慷慨放咏等。通过醉酒使身体处于麻醉状态,不能完全受意识的支配。醉的状态在于,使身体返归本心,并成为一种艺术化的存在。这些酒后百态,彰显着魏晋名士的纵逸、豪迈、适性、深情。

  酒之于魏晋名士具有独特的意义,在魏晋名士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酒成就了他们纵逸不拘的气质情性,成就了他们的生前之乐,成就了他们的身后之名。

  服药与诗意人生:

  1、服药构筑了魏晋名士的诗意形象。魏晋名士服用的五石散多为亲手动手炼制,因此,欲炼药散,首先必须入山采集药石,这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名士的登山游览活动,同时也促进了魏晋时期山水诗文的创作。

  这些名士(如嵇康、王羲之等)通过登山采药活动与自然山水的相亲相近从而生发出心里的审美愉悦。在那种状态下,他们远离了庸人的搅扰,远离了世俗的羁绊,心中的所有不平不快涤荡一空,面对清明爽朗的自然山水,体验到与之相亲相近,与天地大化融合为一自由无碍的超越心境。

  2、服药之后的“行散”活动同样构筑了这种诗意的人生。行散虽是因服药被迫进行的散步游走,不过这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休闲的轻松意味,另一方面,更由于得其药力者会感到“骨髓充实”、“举措轻便”甚至有着“行动如飞”的美妙体验,此时的心意状态应当是畅朗愉悦的,更可以抛却尘俗之事,进行自由无滞的诗性思考。王恭在前一条提到了古诗,评出了古诗中的最佳之句“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想必是行散路上触景生情,抚古思今,心头笼上了一股诗意的沧桑,浮想这两句带有悲情意味的诗句,发出生命短暂之叹,这也是汉末魏晋士人反复吟咏的共同话题。

  六、如何认识魏晋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人的觉醒”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汉大一统集权政治的衰落,传统儒家文化和经学统治的松动、长期稳定的家族地位,支离破碎的社会格局,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使曾经有权的,有钱的,有文化的等一些特殊阶层自然而然的开始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本体的探寻与思考,这就是所谓的“人的觉醒”。这种“人的觉醒”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集团中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它无论如何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 这个时期的人的觉醒不仅表现为意识到了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应当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应当由私人的日常生活。看成事社会的主体,社会的目的。

  当时名士们这样的举止,虽与世俗相逆,但他们却以此为表。魏晋名士都持反“常”的人生态度。就人性而言,世间俗礼,烦人、伪人。繁文缛节、正统观念,无不是束缚人的枷锁。处在个性觉醒时代的名士们,深深感受到这种危害,所以就努力以自已的率真个性挣脱世俗的僵绳,展示出自已独特的个性。

魏晋读后感共2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

  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盛。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 文学的自觉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尤其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与之相连的是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属于前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

  二、动乱朝代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门阀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魏文帝的九品中正制则是推波助澜,进入东晋、门阀势力则更加强盛,至南朝士族势力衰微,才又回到皇权政治。在该制度下,形成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前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而后者则几乎无仕进之路。因而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它反映在文学中其哀叹,呼号,愤激和不平都形成该阶段文学的特色。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另一现象是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阮氏父子、三张兄弟、谢氏家族等。这一现象与门阀制度相始终。门弟风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等。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从西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的主要命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及文学是确立了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理论指出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得意忘言理论对鉴赏论则有所启发,认为作者的思想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要读者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自己的联想来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

  魏晋新的社会思潮下,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其对当时和后

  魏晋玄学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是玄言诗。玄言诗对文学的意义是积淀了理趣,而它借助山水风景参悟玄理的形式则直接导致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汉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佛经汉译对文化各领域、各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文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丰富了想象世界,拓宽了思维的时间、空间。 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趣味。

  3.促成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自觉分析汉语言在声、韵、调上的美。 4.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词汇的积累。 5.使文学观呈多样化倾向。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跨汉末和魏初,以三曹为中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影响后世深远。

  正始文学:魏晋易代,政治险恶,玄学开始形成。嵇康、阮籍以诗文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写苦闷与抗争。

  太康文学:潘陆诗风繁缛。左思《咏史》写寒士的不平,上承建安风骨。 东晋玄言诗居诗坛达百年之久。

  晋宋易代之时,伟大诗人陶渊明开田园诗天地,以“自然”为美的至境。 宋初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宋代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有了突破,南北朝民歌带来了清新诗风。

  齐梁文学:在声韵、辞藻、用事、对偶多方面探索,为唐近体诗奠基;萧氏三个文学集团的形成。梁陈文学以宫体诗为诗歌主流。

  北朝文学质朴,模仿南朝诗明显。庾信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交流,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成就杰出。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文学史上看,新变色彩明显,表现在文学走向自觉,个性化鲜明;玄学、佛教为文学带来新的意趣;重语言的形式美。

  从文体上看:五古鼎盛。诗化散文即骈文、骈赋臻于完美。七古确立。南北朝清新的民歌在唐代衍生出绝句小诗。志人志怪小说初具规模,奠定中国小说的基础。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以三曹为中心,建安七子各逞风采,共同确立“建安风骨”,文学个性鲜明。 正始时期,阮籍《咏怀》组诗,以比兴手法隐晦曲折抒写复杂情怀。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存诗二十多首,全为乐府诗。写战乱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抒政治抱负;《观沧海》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诗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感慨深沉,语言古直,风格悲凉慷慨,富于创新精神和个性。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网罗文士,共同开创文学繁荣的局面。 曹丕存诗约40首,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诗。 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诗有大影响。

  曹丕诗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士气浓;追求语言的绮丽,音韵和谐,抒情纤细,形式上诸体齐备。曹丕与文士诗酒唱和,开文人雅集的先河。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创作以建安25(公元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 后期遭受曹丕父子的迫害,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写遭受迫害而产生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主题复杂浑成,情、事、景交触,是著名的抒情长诗。

  2.借思妇弃妇来抒怀,如《美女篇》、《七哀诗》。 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如《远游》,渴望在游仙中超脱现实。 曹植诗“骨气奇变,辞采华茂”,气骨文采兼备。他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整合了前代诗的优秀传统,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他在当时和后代有着崇高的地位。

  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是其诗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以及蔡琰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王粲诗写战乱现实,抒写漂泊之感和壮志难酬,如《七哀诗》之一。王诗多“自伤”,感情深沉悲壮,诗为“七子之冠冕”。 刘桢诗有赠答、游乐诗两类。

  刘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凛霜,高风跨俗”,以气势取胜。如《赠从弟》之二 蔡琰五言《悲愤诗》,写汉末动乱中人民尤其是女子的苦难,叙事抒情完美组合,重细节和心理刻画,是著名的抒情味儿浓的叙事长诗,对后世叙事诗有影响。

  第四节 建安诗的时代特征

  一、建安文人政治理想的高扬:

  时代的战乱,一方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一方面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因而,建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反映在诗中则是“悲凉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精神特色。

  二、生短暂的哀叹。

  建安社会之乱离,使生灵涂炭,无数人死于非命,加之疾疫流行,人多短寿。这对文人刺激很大,他们或单纯哀叹生命短暂或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或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后两种态度,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就成为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

  正始时政治险恶,玄风弥漫,诗风走向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82首《咏怀》组诗,开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影响深远。

  组诗多苦闷孤独情怀,深广写出对时光、生命、世事等的复杂感受,情意忧愤深广;也有写游仙、隐居出世情怀的;在关注现实方面,指斥曹魏政权荒淫腐败,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多比兴、象征寄托,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嵇康诗以四言成就最为杰出,多表现诗人高蹈独立,鄙弃功名的形象。嵇康诗语言天成,风格清峻。 [阅读书目]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59

  [思考题] 1.解释名词

  ①建安风骨 ②正始之音

  简析正始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诗坛概貌,熟悉并掌握太康名家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西晋诗人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风繁缛。 左思诗为寒士鸣不平,郭璞以游仙来抒怀。 东晋以孙绰、许询玄言诗为代表,玄风大畅。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天地,达到“自然”的至高境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太康诗创作主要致力于拟古和探索诗的形式技巧的完美,诗风繁缛。 拟古方面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摹拟中,文辞风格趋于华美,文人气渐浓,如陆机的创作。

  诗风繁缛,繁指繁复详尽,缛指华丽,表现为: 1.语言重华丽藻饰,如陆机、张华的诗。 2.描写繁复,如潘岳《悼亡诗》。

  3.句式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左思8首《咏史》,借咏史来抒怀,富创新精神。 《咏史》写寒士的不平、对士族的蔑视抗争。

  钟嵘评左思《咏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指征引史实,怨指借古讽今,精切指借古讽今又深刻恰当,讽谕之致指能发挥讽谕的社会功能,“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

  刘琨诗仅剩三首。其诗感情深厚,风格慷慨悲壮,寓于感染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风格雄峻,以《扶风歌》最为著名。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的源头:

  1.源自《楚辞·远游》,多写因不得志于时而兴起的复杂感受。 2.源自秦汉时,多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

  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他持论以儒家经典为本,《游仙诗》所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消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

  在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玄理渐多,平淡寡味的诗风中,郭璞《游仙诗》则是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可谓高出侪辈,独领风骚。

  第四节 兰亭唱和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他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流,以山水吟咏为乐。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沿“修契”习俗,在兰亭聚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吟酒赋诗,结集为《兰亭诗》。王羲之为之序,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兰亭诗》虽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特别是文人雅集唱和,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东晋玄学的新气象是玄佛合流,对文士思想趣味和生活方式上有显著影响。 东晋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以写老庄玄理为主,亦有借山水来抒情的形象性强的作品。

  玄言诗成就不高,但是对后代影响却深远,如影响谢灵运、白居易和宋诗。 [阅读书目]

  《陆士衡诗注》,陆机撰,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思考题]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熟悉并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的思想与田园诗的思想内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东晋玄言诗把持诗坛达到百年之久的背景下,陶渊明其人其作出现的意义:把“自然”提升为美的极至;变玄言诗的老庄玄理为亲切而深邃的日常生活哲理;密切了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开创田园诗新天地。

  陶渊明以其人格魅力和杰出作品为后代士人构筑起精神家园。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以公元405年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在仕与隐两难选择中徘徊;后期隐居躬耕,伴随他的既有隐居之乐,也有生活的艰辛。 陶渊明思想组成比较复杂: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重道德操守;又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佛教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一个务实重实践的人。

  陶渊明把生活诗化,又将诗生活化,是魏晋风流的真正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找得“真我” 。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农村风物、农村生活和农夫形象的诗人。

  有写田园恬淡美好景象,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诗人悠然自得的诗,如《归园田居》其一。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描画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

  二、咏史、咏怀诗: 陶渊明也借咏史来咏怀,其咏怀诗多为组诗。诗中继承阮籍、左思诗的优秀传统,又真切道出自己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感受。

  三、行役诗:

  作于宦游期间,把行役之苦、对仕宦的厌倦与思念田园、渴望归隐对举着来写,富有感染力。

  四、赠答诗:

  写真情和日常生活。意蕴淡而厚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表现在诗中为: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等。 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地可概括为两点:

  一、理、景、事、理浑融

  陶诗把寻常习见的景,普普通通的事,诗人的真情深情,深邃独到的理趣完美结合在一起,言浅而意深。

  二、平淡中见奇警,素朴中见绮丽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把似乎是对立的风格组合在一起,也实陶诗“自然”臻于极至的表现。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新的高峰。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在自传的叙事框架下,以简洁洒脱的文笔写自己的情趣,结构上以叙事为骨架,以抒怀来立心。传主洒脱自然而安贫乐道的形象成为后代士人心目中理想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抵家团聚,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无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于后人来说,一切回归,一切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安宁而真切自然的世外桃源,既有幻想中的美好奇异,又有浓厚的朴实真切色彩。

  第五节

  陶渊明初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萧统,尤其是苏轼、朱熹的褒扬,逐渐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阐释学个案。陶渊明其人成为后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他的平淡自然成为文艺中至高的境界。

  陶渊明所代表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士大夫从道的精神。他所走的归隐之路,为追求心灵宁静的中国士大夫开辟了一条通住灵魂安顿之地的先路,也为士大夫筑造了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就成为士大夫心中高尚的艺术品格。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尤其是菊,不仅成了他的化身,也

  [阅读书目]

  《陶渊明集》,陶渊明撰,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思考题]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标]了解现存南北朝民歌的情况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难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艺术差异及其代表作品《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写爱情。 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写动乱现实和北方风习。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

  吴歌:三百多首,产生于建业一带,多创作于东晋、宋时,多写女性对爱 比较: 情的感受,清丽缠绵。

  西曲:百余首,产生于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多作于南朝。能把爱情与劳作结合起来,开朗明快。

  南朝民歌多为清丽缠绵的情歌的探因:采诗者为声色之乐,幽美的南方风物;南方生活充裕;多出自城市平民。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什小巧,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活泼含蓄的双关语。

  抒情长诗《西洲曲》以江南女子四季相思为线,穿插四季景物变化,点染女子活动、妆饰,婉细传达了江南女儿的相思情。

  《西洲曲》艺术:四句一换韵,为一小节;多顶真,有回环婉转的情味儿、韵味儿。清人沈德潜评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是南朝民歌最精美的作品。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多为军乐,流传至南方,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作。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1.写北方风物和游牧、流浪生活,如《敕勒歌》《陇头歌辞》 2.展现北方人豪迈个性和尚武精神。 3.写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4.写爱情婚姻,多快人快语,耿直坦荡。

  《木兰诗》,原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中可能经过文人润色。塑造了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集闺中儿女和巾帼英雄为一身,在她身上,凝集了华夏民族尤其是古代女子多方面美德,是中国人民深爱的理想人物。 《木兰诗》艺术特色:

  1.描写繁简得当,剪裁得当,结构严谨。

  2.借行动、气氛渲染来写人物内心,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3.语言形式上,多复沓、排比、对偶,设为问答;多用叠字;以活泼口语为主,兼精美的近体诗语。 [阅读书目]

  [思考题]

  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目标]学习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了解其对诗歌的创新,掌握其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鲍照乐府诗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关键时期,“性情大隐,声色大开”,尚形式完美。 谢灵运以山水入诗,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强诗的技巧和表现力。 鲍照写乐府诗,多写寒士的不平,艺术上创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启诗国新天地,创造新的诗歌风貌。

  回顾:先秦诗,山水仅仅作为背景点染或比兴出现;后有曹操《观沧海》,可视为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郭璞也写到山水。 山水诗兴起的背景:魏晋隐逸风气大炽,山水为乐土;南渡江南,那里山水优美;士人在山水中阐发玄理、抒情;晋宋山水画、画论出现,对山水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五言诗成熟,南朝民歌写山水,都为山水诗提供了借鉴。 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并产生巨大影响。

  出身士族,才华杰出,却生逢乱世,被贬愤懑,在山水、佛理中获得安慰。他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嘉太守后,基本特点是鲜丽清新,如芙蓉出水,雕琢而自然,求新求俊,变魏晋以来的古朴为追求声色,要人工锤炼雕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古典诗呈现重要变化: 1.从写意到描摹

  陶诗把心物合一,将诗意与生活打成一片,重整体;谢诗极物写貌,重形似,细节描摹,多名句,较少情景交融,构思往往有模式化倾向:叙述出游,写见闻,结尾写感悟。

  2.从重启示暗示到重写实

  陶诗重言外之意,想象联想;谢诗重细致观察,语言准确,要精细描写,把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对象,注重描写方法、技巧和新词汇,缺点是生涩。

  陶谢的不同,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性情大隐,声色大开”,极貌写物,穷力追新,成为南朝诗的主流,影响到唐代。 谢惠连,诗作仿谢灵运,诗写得轻灵绮丽。

  颜延之:尚巧似,多雕饰和典故,辞藻富丽繁缛,被称为“错彩镂金”。

  第二节

  鲍照才秀人微,个性却奇崛昻藏,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诗内容有:

  1.为寒士鸣不平,对门阀社会抗争,如《拟行路难》之

  四、六; 2.写边塞戍卒,如《代出蓟北门行》;

  3.哀婉凄怆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尤为感人,如《代白头吟》; 4.写统治者暴敛与人民疾苦; 5.富于雕琢意味的山水诗。

  鲍诗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有险俗、险急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表现在诗中多流露激越情、不平气;形式上多得力于汉魏乐府、南朝民歌,自由而淋漓尽致的抒情,洋溢着跳荡雄肆之气,个性张扬,从而赢得杜甫等的推崇。

  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押韵灵活自由,为七言诗开拓了道路。

  [阅读书目]

  《谢灵运集校注》,谢灵运撰,顾绍伯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鲍参军集注》,鲍照撰,钟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思考题] 简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标]学习本章,熟悉并把握永明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掌握沈约、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了解宫体诗的特点和成就。 [教学重难点]永明体、谢朓山水诗、宫体诗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此时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音乐美,为唐律诗奠基,先后形成几大诗人集团的群体风格。宫廷诗人把南朝民歌带入宫廷,写女子及其相关物象,以艳辞写声色,在技巧方面积累经验,为唐诗奠基。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齐梁诗讲究声律对偶,是新体诗形成发展期。

  汉字声有高下长短,把声调有规则的组合,可构成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对其进行探讨,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沈约等积极研究声、韵、调的组合,在消极意义上提出了诗歌创作要避免的八种毛病,在积极意义上明确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原则。早期苛细,影响了自然表达,但自觉运用声律,可增加诗的形象美,加强表达效果,为古典诗的完美作出了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沈约诗清怨。或写山水,或抒离别愁,言浅情深。

  谢朓诗:写山水的作品,继承谢灵运诗的细致清新,又情景交融,摆脱玄言诗的尾巴,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他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婉转,耐人回味,"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谢朓的诗,警句对仗工整。短诗清新含蓄,富民歌意味,为五绝作出贡献。他对唐诗繁荣作出了贡献,从而赢得李白杜甫的推崇。 王融的诗构思含蓄有韵致,写景细腻清丽,语言华美平易流畅,近于谢朓,所谓"词美英净"。

  受永明体影响的诗人:

  1.何逊:写对游宦的厌倦,羁旅相思;诗语平易晓畅,隽美清幽,又长于酬答伤别,状物鲜丽,语言省净,重审音练字,对偶精工,近于唐律精美的写景对句。 2.阴铿:写离别、思乡。风格清丽,以写江景见长,画面优美,情意流贯,不少作品可视为唐五律的滥觞。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东晋有王、谢等家族中心式的文学集团。

  刘宋时有以宫廷、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如临川王刘义庆。 齐梁几个文人集团:

  1.南齐萧子良:有竟陵八友,创作永明体诗,群体创造,富竞争氛围。

  2.梁萧衍:以帝王之尊倡导文学。

  3.萧统:重诗文创作和学术,与人编选《文选》。

  4.萧纲:倡新变,为诗清靡,聚集文人,创作宫体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有徐庾父子相随,时称“徐庾体”。此一集团诗歌创作繁荣,影响深远。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庭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入主皇宫后,仍留恋,学习市井之风习。而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这又正合纵情声色的统治者的口味。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从而使南朝市井民歌进行入宫庭。加之汉魏之世雅乐散亡,江南自东晋以后,流行被视为“郑卫淫俗”之乐的清商曲。南朝民歌与清商曲在宫庭中相结合,便产生了宫体诗。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至梁陈之世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主要以宫庭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其风格比较柔

  尽管宫体诗内容贫乏,它在艺术上为唐诗格律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书目]

  《谢宣城集校注》,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沈约集校笺》,沈约撰,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①永明体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目标]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掌握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及庾信诗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庾信诗歌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 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厉行汉化,使中原文化得以沿续,北朝文坛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不久,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

  东魏、北齐以邺都为中心,占居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设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当时名士有来自南朝的颜之推,萧悫等,有本土成长起来的邢邵、魏收等人。北齐文人自觉学习南

  西魏建都长安,占据关陇地区。因政治需要,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托古改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去华存朴,师法上古。西魏

  西魏攻陷江陵,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其中北迁文士中,庾信、王褒的影响力最大,王褒以撰写应用性骈文著名,也有颇具抒情性的诗文。如《渡河北》《赠周处士》等。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分裂,东西割据,政治上的对峙,地域习俗差异以及人才的多寡导致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概括而言,文学差异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是,在南北之间,文化并未隔绝,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一生,以42 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安静的阶段。他与父亲庾肩吾,徐陵父子同为文学侍臣,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徐庾体”。其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但在艺术上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

  庾信后期作品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其“乡关之思”主要有以下内容: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梁文学的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

  [阅读书目]

  《庾子山集注》,庾信撰,(清)倪璠注,《四库备要本》。 [思考题]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新格局;熟悉其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名家名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魏晋散文名家名作;骈文的形成;《水经注》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文章重个性化、美文化。骈赋讲究对偶、声律、词藻。北朝散体文杰出。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魏晋文重个性,气爽才丽。曹操为文通脱大胆;曹丕婉丽抒情,曹植任气而华美。 魏晋赋:抒情,小品化。王粲的《登楼赋》情景交融,曹植的《洛神赋》曲折写理想的破灭,向秀的《思旧赋》欲吐还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尖锐锋芒毕露,其余有鲁褒《钱神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各具特色;当时大赋多重大题材,且融入个人生活情意;思辨色彩浓,如嵇康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总体上日趋华美。

  谢灵运的山水赋清新,重巧似。颜延之的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鲍照的《芜城赋》把昔盛与今衰构成强烈对比,抒情味儿浓。陈寿的《三国志》骈丽而自然,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用骈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为骈体的文论巨著。 齐梁新变的表现:四声协调,走向格律化;细分文体为有韵的叫文,无韵的叫笔。 江淹的《别赋》写七种分别,自觉追求新变,既重空间布局,又以情为主线;《恨赋》写六类人的憾恨。任昉的应用文得体而高超,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充满俳谐嘲弄的趣味。

  此时的赋诗化色彩浓,如丘迟、吴均、陶弘景的山水文字,清新优美。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优美而富情味儿,洋溢着对祖国山水的爱,文字清朗疏朴。

  《洛阳伽蓝记》记洛阳寺塔,结构上采佛书合本子注,内容博洽而条理井然,笔底含情,极有感染力,文化意味浓。语言:四言兼参用四六骈句,又有自由灵活的散句,典丽清拔,吸取了京都大赋的气势与技巧,从而秾丽动人。 [阅读书目]

  《文选》,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 《水经注》,郦道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洛阳伽蓝记校释》,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

  [思考题] 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个性。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中国小说的起源;《搜神记》;《世说新语》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小说见于史家著录始于班固的《汉书》;最早对小说所作权威解释和评价的是《七略·辑略》。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它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这一评价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小说观。

  二、小说的起源:

  小说起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史传。

  三、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小说结集及后人辑本,共约五十种,重要的作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等十余种。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地理博物。2.鬼神怪异。3.佛法灵异。代表作分别为:张华的《博物志》、干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按内容可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代表作品有邯郸淳《笑林》、葛

  在艺术上,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往往只是粗陈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它只是中国小说的雏形阶段,没有成熟作品。但它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小说艺术方面为后世小说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三节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所刻三卷本,共36门。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该书及注涉及人物一千五百多个,不仅数量多,而且面广,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几乎无所不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总之,该书成就显著,影响十分深远。 [阅读书目]

  《世说新语校笺》,刘义庆撰,徐震,校笺,中华书局1984 《古小说钩沉》,鲁迅校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思考题]

  3.简评六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魏晋读后感共3

  魏晋历史题

  1、东汉三国时颍川司马徽有三大特长:识人、上树、弹琴。基于鉴赏人才,人称什么?(水镜先生)

  2、曾有人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此人是谁?(庞德公)

  3、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司马昭戏谑说: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怎么回答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4、西晋棋术最好的一位,曾做《围棋赋》,此人是?(蔡洪)

  5、“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载也”这句话是谁说的?(桓温)

  6、话说李白狂傲不羁,一生只低服一人,并为该人写诗十几首,请问李白所膜拜的人是谁?(谢安)

  7、魏晋时期注重人的容貌、风神。嵇康作为当时的大帅哥,山涛是怎么评价他的?(嵇康叔夜之为人也,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8、魏晋人从容由性,不被世俗所累。桓伊精音乐,著名《梅花引》(梅花三弄)为其创作,初为什么乐器演奏?(笛子)

  9、“中流击楫 ,闻鸡起舞“ 中祖逖死在哪的?(雍丘(今河南杞县))

  10、“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是讲前秦中谁的故事? ( 苻坚)

  11、“东山再起”是讲东晋谁的故事? ( 谢安)

  12、“江郎才尽”说的那个人死之前爵位是什么?(醴陵侯)

  13、“东床快婿“说的是谁家的女婿?(郗鉴)

  1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谁对谁说的话?(吕蒙对鲁肃)

  15、兰亭会因《兰亭集序》千古名动。试问《兰亭集》共有多少首诗?(37)

  16、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谁和谁为代表? (顾偿之、陆探微)

  17、编写《水经注》的郦道元是被谁杀的?(萧宝夤(yin))

  18、问: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谁?(书圣”王羲之“三绝”顾恺之)

  19、晋人发现山水之美,表现在《世说新语》上主要有三条:一是王献之“山阴道上行”二是:顾恺之“会稽山川美”三是什么?(袁彦伯“江山万里阔”) 20、魏晋名士谢安与发明登山鞋子的谢灵运是什么关系(谢灵运是谢安侄子的孙子)

  21、现今名酒中,有关魏晋人物故事的酒有什么?(刘伶醉,杜康)

  22、石崇王恺斗富,最后哪一斗显出石崇更胜一筹?(珊瑚树)

  23、谢家人打入名士集团是由谁开始的(谢鲲)

  2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焚书事件是谁鼓动的?(商鞅 前346年)

  25,”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自谁为了解救齐国而劝说昭阳的话?(陈珍)

  26,春秋战国时期的“四渎”是指长江、黄河、淮水以及什么四条大河?(济水) 27,战国时代齐人邹衍给当时的“中国”取了个别称叫什么?(赤县神州) 28,城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最早祭祀城隍的是哪个城市?(芜湖) 29,洛阳西北的金墉城是哪个最先修筑的?(曹睿)

  30,三国中哪个政权流行薄葬?(魏) 31,最早西行求法的汉僧是?(朱士行)

  32,孔子的嫡裔子孙在三国魏时被封为什么?(宗圣侯) 33,司马懿说谁是“驽马恋栈”?(桓范)

  34,成语“车过腹痛”源自哪两个人自己的故事?(曹操 桥玄) 35,西晋石崇的私家园林叫什么?(金谷园)

  36,猜一猜:(限时3分钟全部出来5分,单独一个一分,两个三分) a,A的名是B的字,A、B不同姓; b,A的小字世人用来称呼C;

  c,B的姓是乱世的一个国名,C的姓是该国的国姓; d,A的姓跟A 所在的国家国名相同; e,B是一个王朝三元及第的状元;

  (A陈伯宗(小字药王) B吴祐(字伯宗) C孙思邈) 37,猜一猜(3分)

  a,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名字没有被史书所记载;

  b,他父亲用阴谋将她推上了皇后的宝座,然而不到两年她丈夫就死了; c,他父亲做了皇帝后,想尽办法博她开心,始终不能如愿; d,叛军攻陷首都的时候,她跳进了火海,结束了悲剧的一生。(王莽女儿 汉平帝皇后 黄皇室主)

  38, 哪种文字的解读对后世了解迈锡尼文明史有重要意义?(线形文字B) 39,猜一猜:

  1,此人出身很一般 2 靠自己拉人马起家

  3 屡立战功,深的朝廷喜爱

  4此人是某部香港非常著名的武侠小说反派原型 ,剧中他女儿是主角之一 5,他某次战役被人刺杀而死 6,他的养子也是一代名将

  8此人的民族是西部地区来的少数民族

  (察罕帖木儿(汉名李察罕) 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爹)

魏晋读后感共4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简答题

  1. 简述建安风骨。

  2. 简述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3. 简述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4.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5. 简述建安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6. 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7.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8.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 简答题

  1.试论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试论阮籍生平与思想。

  4.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5.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6.试论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7.简论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 陶渊明 简答题

  1.简述《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2.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南北朝诗文与民歌 简答题

  1.简述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2.简述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的原因。 3.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4.简述《木兰诗》艺术特点。 5.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6.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论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8.试论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9.试论宫体诗及其特点。

  10.试论南朝民歌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11.试论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12.试论庾信的诗歌成就。 魏晋南北朝小说

  简答题 1.简述志怪小说。 2.简述志人小说。

  3.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4.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魏晋读后感共5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

  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

  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1 这一则故事是大家熟悉的魏晋名士的轶事,它很能说明魏晋人生与文艺以兴为美的特点。位于江南的山阴之地很少下雪,雪夜皎美的景色使富于生活情趣的王子猷油然兴感,想起左思的《招隐诗》,不由得想去剡溪造访一位叫戴逵的高士,这种兴致在于本身的偶发性,并不以功利目的,即见不见戴逵为目标,故而兴发而行,兴尽而归。在这里,“兴”就是目的与乐趣,南宋文人曾几在《题访戴诗》中说:“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宗白华先生说:“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宗白华先生独具只眼地发现了这则轶事中蕴含的晋人唯美生活的意义,这也是魏晋风度的表现。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故事。东晋王羲之等人在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4年)于兰亭举行的文人集会,将文人的以诗会友与民间的三月三日禊饮之礼结合起来。当时许多人士写诗歌,后来编成集子,王羲之在当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文章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出位于江南的山阴兰亭阴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景观,诗人触景生情,由物的感发,得想起人生的意义,王羲之认为,人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它既不是庄子所说的一死生,也不是俗人所理解的外在功名,而是在于生命过程中的兴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在王羲之这篇美文中,我们发现诗人最能感物兴怀的正是“死生亦大矣”的悲剧主题,即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中兴感到个体悲剧人生的价值所在。人生有限而天地无限,而认识到此中意义并不是“一死生”即泯灭生命的意义,而是要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珍惜这瞬间的快乐。但这又不是产生出同时代的《列子·杨朱篇》中宣扬的及时行乐,因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他拥有这种高峰体验的可能性,放弃这种人生的高峰体验而逐于肉欲,等于将人生退化到禽兽之域。魏晋风度的形而上意义即在于此,这是魏晋风度的精神理念。也是我们现代人生最应当思考与感怀的。

  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即魏晋风度的表现方式。魏晋风度的表现有这样几种,通过这些方式,而展现出名士的精神气质与贵族风格。我们加以大概地介绍: 饮酒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

  2 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政事,遂酣饮以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东晋有个名士曾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是很到位的。可见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保全性命。再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也是一个极其狂放不羁者,从他所作《酒德颂》来看,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一组诗。但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却指出:“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他认为陶渊明诗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酒以寄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这些都说明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还有的借饮酒来装名士:“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些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服药

  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也谈到服食五石散,说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一种时髦,穷人是消受不起的。由于服食五石散后发热,服食者往往要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于是不吃药者也附庸风雅,跟着名人将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许多吃不起药的人会在路旁假装药性发作以摆阔气,一副生怕不服食就跟不上时代的样子。鲁迅先生形象地说:“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有人认为这种风尚与今天的吃摇头丸差不多,其实我认为二者的精神追求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加以比方。

  两性解放

  这里所说的“两性解放”,并不是今天所谓“性解放”。而是指男女关系的进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精辟地指出,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从两性关系的内容之中,可以判断出每一时代中的文明程度。魏晋名士在男女关系上冲破了三纲五常的束缚,它通达而不荒乱,不同于南朝宋齐宗室的淫荒。有些性情中人,如阮籍之辈常常做出一些荒诞之事。如《世说新语?任诞》载:

  3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其达而无检,皆此类也。

  阮籍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虚伪礼教的蔑视,表现了他对妇女通达而不设防的心态。这种“不设防”可谓是当时男女之间自由交往的通道。再如阮籍的嫂子回娘家时,阮籍与之话别,按当时的礼俗,叔嫂不通问。为此有人说他不遵礼度,阮籍没有理会,反而说:“礼岂为我辈设那?”意思是礼教难道是为禁锢自己而设立的吗?这句话实际指出了礼教不应成为男女互防的围挡。阮籍批评礼教的意思并不在于为放纵情欲辩护,而是去掉两性交往的障碍。

  再比如,三国时魏国名士荀粲(字奉倩)虽然是荀彧之子,但思想和为人却与其父大不相同。荀氏本是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荀彧是曹操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东汉末年儒林重镇。其子荀粲却服膺老庄。他曾经公开说过,女性主要以容貌情感来取悦男性,不必拘于德才。《世说新语·惑溺》记载: 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 荀粲娶大将军曹洪的女儿为妻,其妻美貌温婉,深受他的喜爱。爱妻患热病,荀粲不惜受时人讥诮,为了给爱妻物理降温,竟然大冬天在户外先自凉身,然后以身熨妻为之降温驱热,然而妻子不久还是病故,荀粲也哀伤过度,不久死去。这段轶事记载了中古时代一位至情至性的男人为情所陷以及爱妻去世后的悲苦。《世说新语》用“惑溺”二字概括这一类行为,表面似乎是在批评这些名士的沉溺情感不能自拔,实际上是暗中叹赏这些名士的放荡,也反映了作者刘义庆的伦理观与审美观。当然,魏晋与南北朝朝代在皇室贵族之中,淫乱之事也不少,但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名士风度是两码事。

  放情山水

  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中曾说“山水风云,逸韵生于江左”,指出了东晋年代山水文学勃兴的事实。在偏安江左的时候,士族文人徜徉于江南 4 秀丽的山水景色之中,优哉悠哉,其乐无穷。谢安在今天的浙东一带邀集王羲之等人带着歌妓等肆意游山逛水,说“我卒当以乐死!”

  喜欢清谈

  魏晋人喜欢清谈,过去有所谓“清谈误国”之说。《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临川王刘义庆所编著的一部笔记小品,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魏晋间的名士轶事。是六朝著名的笔记小品,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从现有的关于《世说新语·文学》的资料来看,当时既有从容轻松,充满幽默的清谈,也有许多激烈而有趣的辩论。比如下面一则记载为人所熟悉: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

  这则故事说的是孙绰与许询关于清谈论辩的事,两人都是清谈高手,故而反复论辩也难分高低,直至忘了进食,侍者热了几次依旧没能进餐。最后干脆两人斗气上火,然而毕竟是名士,所以斗气的话也变成了隽言名句。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名士清谈之苦与较真。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类似于后世的禅宗机锋,这是书写时往往比不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比如:“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这里所说的名通,其实正是机锋创造的感悟,是正常思维下往往得不到的。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文学生活

  当时的文学活动成为士人生命精神的升华。曹植的《洛神赋》、阮籍的《咏怀诗》、嵇康、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审美心理的抒托。魏晋南北朝文人认为,只有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人们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与心理的慰藉。王 5 羲之与名士在兰亭修禊时写的诗作,其中充斥着借赏会山水慨叹人生,聊以自慰的内容,与西晋石崇发起的金谷诗会“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主调如出一辙。

  魏晋文学批评,着眼于人的生命体验,从人生活动的各个层面去解析文学的特点与功用。不仅在观点上有着根本的突破,而且在理论方法上开创了将人生活动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思路。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以及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注重从鲜活的现实人生中去汲取文艺批评,而不仅仅是从经学章句去演绎文艺批评,这也是六朝文艺批评不同于两汉官方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然,魏晋之后的南朝即宋齐梁陈,世族地位下降,南朝的开国君臣大都起于寒素,有些人本身就是无赖。这些人一旦骤富,贪欲更甚于地位稳固的世族中人。如梁将鱼弘为官时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居然公开宣称:“我为郡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庶尽。丈夫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但欢乐,富贵在何时?’”这个梁朝贪官,将六朝末期官僚醉生梦死、贪婪无耻的心态暴露无遗,与今天的巨贪相似,与魏晋风度无关。

  最后我们再来谈几点启发。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但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魏晋风度的追求精神,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另外,现代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再加以官本位的体制,使人们蔑视精神的价值,陷于权势与金钱的压迫下而难以自拔。其实,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尚且有这种精神,但今天却很少看到。

  尽管处于无奈之中,但是我们有精神趣味与生活价值观念上,以及生活方式上,还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在向上向善之中,我们的人生得到充实,我们的心理得到舒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得到提升。王国维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教育之宗旨》)梁启超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指出:“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美术与生活》)这些话对于我们一代人生是多么富有启发意味呵,我们应当经常想想。

魏晋读后感共6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基 本 知 识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 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2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句出刘桢《赠从弟》诗。 22.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其名句为“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23.阮蠫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24.被钟惺《古诗归》评为“婉笃有十九首风骨”的是徐干的《室思》。

  25.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作《悲愤诗》反映汉末苦难的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悲惨的人生经历。其史诗般的效果,后人如杜甫的《北征》等诗均受其影响。 26.玄言诗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27.阮籍诗歌的成就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28.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蠫之子。

  29.阮籍以才高自居,登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30.阮籍的诗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31.阮籍的《咏怀》诗,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2.嵇康,字叔夜,“人以为龙章凤姿”,“拜中散大夫”。 33.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遂正直招祸。 34.嵇康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

  35.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36.潘岳的《悼亡诗》,婉转?恻,悲不自胜。

  37.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38.陆机,字士衡。祖父陆逊是东吴名将。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39.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40.左思,字太冲。曾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41.左思《咏史》其二以比兴手法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极其强烈的批判。 42.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 43.刘琨今存诗以《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 44.沈德潜评刘琨诗:“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古诗源》)。

  45.元好问评刘琨诗“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诗绝句》)。 46.郭璞十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47.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48.陶渊明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开千古平淡之宗”。

  49.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又号靖节先生。四十一岁那年,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生涯,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50.陶渊明《归园田居》名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51.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歌有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52.《五柳先生传》传神地写了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乃陶渊明夫子自道。

  53.《归去来兮辞》为陶渊明彭泽桂冠时所作。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

  54.自刘裕代晋,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

  55.元嘉诗歌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56.元嘉诗风的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57.“元嘉三大家”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

  58.谢灵运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59.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袭封康乐公。 60.杜甫赞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参军即鲍照。 6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62.谢罣追求诗歌的清新明丽之美,所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63.谢罣的诗歌之美,李白称为“清发”,沈德潜评为“清俊”,黄子云评为“清丽”。 64.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即指谢罣诗。 65.徐陵编《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66.“北地三才”为温子升、邢劭和魏收。

  67.庾信(513—581),字子山。其诗歌创作依四十二岁留仕西魏为界分前后期。

  68.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辑入《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多首。

  69.吴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江南地区,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 70.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采用“钩句”手法。 71.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72.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敕勒川》。

  73.北朝民歌具有“天然”的质朴和苍凉豪迈的“英雄气”。 74.北朝民歌中叙事长诗为《木兰诗》。它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75.建安赋作由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 76.王粲的《登楼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77.曹植的《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 78.“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为《洛神赋》中描写神女之名句。

  79.两晋赋家艺术形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 80.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而更有说服力。 81.左思《白发赋》:“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十六个字连用四典,即年少得志的甘罗、子奇、终军、贾谊四人。

  82.鲁褒《钱神论》对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浇薄世俗予以抨击。 83.晋代山水赋作家郭璞作《江赋》,被称为“辞赋为中兴之冠”。 84.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

  85.表现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的是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86.由南入北的北朝赋作家庾信,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 87.经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在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已臻极致。 88.北朝创作了如《水经注》、《洛阳伽兰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89.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有“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他还“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 90.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令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91.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92.骈文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9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记》等。

  94.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等。 95.《博物志》十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 96.《世说新语》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各门类共三十八篇。 97.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标志了我国文学批评的繁荣和成就。

  98.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99.《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100.从曹丕开始,才把“气”引入文论中。

  101.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102.陆机是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他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 103.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却分为诗、赋、碑、诔、铭等十项。

  104.缘情绮靡说是在传统的诗教“温柔敦厚”说后由陆机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 105.《文心雕龙》为作文论文制定了情、风、事、义、体、文的辨别法则,即六义。 106.《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之枢纽”。 107.钟嵘《诗品》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志怪小说 :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才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反言玄远,人性放达,饮酒服药,一时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逸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社会内容对后世白话小说影响较大。

  简

  答

  题

  1什么是建安风骨?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1)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 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

  (2)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3)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4)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 2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如《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3简述曹植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1)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便是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

  (2)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词,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其余《野田黄雀行》、《吁嗟篇》均是这种沉重压抑下的慷慨悲歌。 (3)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

  4蔡琰五言《悲愤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蔡琰于东汉末年被匈奴虏至胡中十二年,并生有两个儿子,后来曹操将她接回来。《悲愤诗》即是描写汉末动乱,艺术地再现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2)诗是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

  (3)诗歌注意细节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真实而生动,有史诗般效果。

  5简析《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咏怀》诗有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以哲理思索来观照人生,因而能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入。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

  (2)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他深得得意忘象之旨。 (3)它还有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阮籍只有在理想中向往一个自由之乡,那是诗人精神自由驰骋,摆脱世俗束缚的一片辽阔天地,玄远明彻的境界,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想像,出之以清丽流畅的语言,使人有清逸玄远之美。

  6简述嵇康诗的特色。

  (1)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人生。 (2)嵇康的部分诗歌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3)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创造出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他的四言诗情调高远,语言流畅。 7简述玄言诗的特点和代表诗人。

  (1)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它的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2)玄言诗人孙绰等。

  8简析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胸次高旷,笔力雄迈。诗中没有刻意的雕饰与艳丽的辞藻,而思想感情喷薄而出。如“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2)左思诗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强烈,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3)左思诗歌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

  9简述游仙诗渊源及郭璞《游仙诗》。

  (1)游仙诗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2)游仙诗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

  (3)郭璞游仙诗另一内容,即采取游仙方式,创造一个浪漫神仙境界,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情绪和态度。诗中抒发感情真实,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

  10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3)其第二个特点是在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4)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注意到诗中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

  (5)谢灵运山水诗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等不足之处。

  11简述鲍照及其乐府诗的特点。

  (1)鲍照乐府诗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他直接抒写感情,叙说遭遇,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其抒情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常常是感情突然爆发,发则滔滔不绝。

  (2)鲍诗的语言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14简述南朝乐府民歌及特色。

  (1)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表现男女之情。内容广泛,角度多样。

  (2)南朝民歌格调鲜丽明快,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语。如“莲”通“怜”,“芙蓉”通“夫容”。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3)南朝民歌艺术水平最高为《西洲曲》,情思缠绵,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15简述北朝民歌及特色。

  (1)北朝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有描写北国风光的,如《敕勒川》写尽辽阔广袤的草原风光;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的,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有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的,如《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2)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快语。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粗犷直率。

  (3)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有着雄浑而深远的情思和苍凉慷慨的英雄气,如《敕勒川》和《木兰诗》。

  16简述建安赋作的特色。

  (1)建安赋作继承汉末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具有情文并茂的特点。

  (2)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并进行理论探索,今传十八家赋作一百八十多篇。同时他们还有批评理论,如曹丕说“诗赋欲丽”。

  (3)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举凡自然界的寒暑阴晴、飞禽走兽,社会的悲欢离合,征战行役,无一不可为题。

  (4)建安赋作抒情性更强,真实深切表达自己情怀。 (5)建安赋辞藻流丽妍美,对仗工巧整齐,韵律和谐。

  20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1)志怪小说内容丰富,大概包括了:①反抗强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②反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和人民的不幸遭遇;③反映了封建制度对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摧残以及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④赞扬了不怕妖魔鬼怪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2)志怪小说的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矛盾,表达了鲜明的爱憎,美丽的情怀,浪漫的幻想。志怪小说虽是短小故事,但一些篇章在技巧上已较为成熟。如《搜神记》,就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像,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 生动。

  21简述《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世说》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着重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2)《世说》的艺术风格在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辞句,又有生动口语。往往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22《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曹丕在论著中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 (2)对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3)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4)论文气即才性:“气”指作家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23《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观点。

  (1)陆机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他同时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如“耽 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文赋》还阐明了艺术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思 考

  题

  1时代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1)正始时代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司马氏政权对曹魏势力的斗争形成的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如何晏《言志诗》:“常恐夫网罗,忧祸一旦并。”

  (2)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只能用韬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又由于玄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同时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

  2太康诗风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1)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沉思,只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此外太康诗人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因为他们没有直面人生的激情,所以只有更重显示文华。

  (2)太康的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3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与陶是完全融合为一的。诗人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他是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者。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2)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1)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诗歌平淡,然淡而有味,其味隽永,令人心驰神越,想慕千古。人、山川、空气、飞鸟,构筑了一个和谐的世界,物我泯一,这就是韵味。

  (2)语言平易质朴。由于在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大的感情起伏,因而陶诗中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必是去尽华饰的语言。总之,陶诗语言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5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脁的诗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评价他的诗是“清发”。 谢脁感情单纯明朗而外露,所以可以感受其诗中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溢。即使写离忧哀伤,也不会百结回环,感慨深沉。 谢脁诗意象天然韵致,落尽华饰。他的诗的意象色彩趋向于浅色调和暖色调,意象多琴、竹、荷、月、归舟、鸿等雅文化因素,有助于清新明丽意象之构成。

  谢脁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了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完全接近口语,明白如话,这是谢脁的着意追求。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建安七子”之说出自(

  )。

  A曹操 B曹丕 C陆机 D钟嵘 2.《饮马长城窟行》作者为(

  )。 A曹植B王粲C陈琳D孔融 3.被人称为“玄远”的诗人是(

  )。 A阮籍B阮蠫C嵇康D潘岳

  4.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

  )。 A曹植B左思C鲍照D祢衡 5.引致“洛阳纸贵”的人是(

  )。 A左思B潘岳C陆机D刘琨

  6.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雏形的人是(

  )。 A陶渊明B柳宗元C王维D谢灵运 7.“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指的是(

  )诗歌清新明丽之美。 A杜牧B谢罣C谢灵运D李商隐 8.吴歌产生于(

  )一带江南地区。 A南京B杭州C扬州D苏州 9.《登楼赋》作者是(

  )。

  A王勃B辛弃疾C王粲D祢衡

  10.“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

  )中的名句。

  A《神女赋》B《洛神赋》C《登徒子好色赋》D《舞赋》 11.鲍照《芜城赋》中的广陵指的城市是(

  )。 A杭州B扬州C南京D宁波

  12.《恨赋》和《别赋》的作者是(

  )。 A江淹B庾信C鲍照D王粲 13.《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A葛洪B干宝C刘义庆D张华 14.“文人相轻”出自(

  )。

  A《文赋》B《文心雕龙》C《典论·论文》D《诗品》 15.“人以为龙章凤姿”指的是(

  )。 A阮籍B曹植C嵇康D江淹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

  )是建安七子中人。

  A曹植 B孔融 C.陈琳D蔡琰E应NB75BF徐 2.(

  )是曹植后期作品。

  A《野田黄雀行》B《吁嗟篇》C《白马篇》

  D《赠白马王彪》E《送应氏》F《NC664NB827篇》 3.以下名、字、号,属于陶渊明的是(

  )。 A五柳先生B元亮C潜

  D靖节先生E稼轩居士F草木子 4.属于南朝的是(

  )。

  A晋B宋C陈D秦E齐F梁 5.骈文对于(

  )极为讲究。

  A对偶B排比C辞采D铺叙E用事F声韵 6.以下(

  )是属于《文心雕龙》作文论文六义的内容。 A情B风C雅D体E制F文 7.《文心雕龙》中(

  )是“文之枢纽”。

  A《原道》B《征圣》C《宗经》D《正义》E《正纬》F8属于志怪小说的是(

  )。

  A《西京杂记》B《拾遗记》C《博物志》 D《世说新语》E阳伽蓝记》

  三、名词解释题

  1建安风骨 2乐府旧题 3玄言诗 4洛阳纸贵 5永明体 6大小谢 7江郎才尽 8宫体诗 9骈文 10志怪小说

  四、简答题

  1试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2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3曹植前后期写作之不同。

  4简析蔡琰《悲愤诗》的艺术特点。 5简析《咏怀》(阮籍)诗的艺术成就。 6简析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7试析谢灵运山水诗对中国诗歌的贡献。 8南朝民歌及特点浅析。 9北朝民歌及特点浅析。

  10试析《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

  1时代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2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试论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F《辨骚》《搜神记》《洛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

  四、五题答案请参考“简答题”和“思考题”部分

魏晋读后感共7

  浅谈汉、晋印象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读书笔记

  依稀记得曾在《鲁迅文集》中看到过一篇名为《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其中谈到了魏晋时期贤人之风度、贵族之奢靡,既有饮酒的豪迈,亦有五石散的荒谬。彼时我尚未想过要深究其中,但却因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而对魏晋时代产生了兴趣。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远去年代的风貌。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顾名思义,主要内容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制度和史论的研究探讨。如读尹湾汉简札记,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南北朝的典签制度,僧官制度,州府僚佐以本职带郡、带县制度的探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中秦汉史大部分文章都是运用当时出土的汉墓简牍资料同秦汉时期的史籍相结合写成的;另一部分则是作者在写《掇琐》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而写成的。

  影响较深的便是本书开篇之作——《论汉文帝》。作者力图证明文帝并非是因循守旧的皇帝,相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在寥寥数笔的史书记载下不懈奋斗。他顺应时代要求,取消郡国税贡、允许私家铸钱、颁布“除戍卒令”,稳定了经济发展;他迫不及待地铲除吕势力,杀刘弘,除梁王、淮南王等人;他重用老臣宿将,复兴刘宗族势力……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汉的发展都点下了基础。读到这里,汉文帝的形象瞬时在眼前高大起来,但接下来,高敏先生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文帝改革只弊端。经济上,“一是文帝的轻税措施,适足以自豪强,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二是文帝的驰山泽之禁、开关津之阻和任民冶铸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却成了商人富贵而农民贫贱的反常现象,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上,文帝过分依赖、放纵老臣宿将,忽视对年轻官吏的培养,造成为官者“累日以取贵,积久而致官”的现象,产生了政治上的人才危机;此外,优待刘氏宗族的政策使诸侯坐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为后祸——七国之乱埋下祸根。文章最后指出,刍、槀税制度明显利于豪强不利于劳动人民,反映文帝维护豪强地主的主观意愿,也表明他改变不了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属性。

  高敏先生对文帝改革历程的评价是“以为善始而以祸害终”,是文帝的历史悲剧。但是,从辩证角度看,历史上的改革在发挥其优势时必然是带有相应弊端的。汉文帝颁布多条改革措施,影响力大,弊端自

  然 显露。一个辉煌的王朝,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有谋略有勇气的皇帝,是多个统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文帝的改革已经大大缓解了秦末汉初的危机,为后世发展奠下基础,这就是文帝最大的功绩。至于相应的弊端则需要后代统治者进行克服,毕竟没有什么改革是能够一次奏效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我认为文帝的改革是个善始,是汉初后发展的希望,并非“以祸害终”,更不是历史悲剧。

  虽然此书的重点篇幅多在秦汉和南北朝内容上,但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魏晋时期上。我眼中的魏晋,是一个政治黑暗腐朽,贤人洒脱不羁的年代。《世说新语》中石崇斗富、嵇康醉酒、阮籍御车已在我心中描绘出生动鲜活的魏晋形象。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整个社会大背景。

  本书关于西晋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北魏时期宗主督护制实行的土壤。总所周知,西晋时期人口大幅流动,尤其在西晋末年,诸多少数民族相继内徙建立政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致使大量农民脱离官府版籍,破坏乡里组织。流民投靠或被迫接受地方豪强的庇护,使得封建荫附关系获得空前发展。晋元帝顺水推舟,下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承认了豪强的荫附之民。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入侵和农民起义促进了豪强建立坞壁组织的新高潮,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布满坞壁组织,而坞壁也为民众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于是二者的结合就为“宗主督护”产生了可能性甚至必要性。陈寅格先生也在《坞壁及桃花源》中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认为《桃花源记》虽为寓意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壁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坞壁强大的封闭性、独立性足以创造独立生产生活的“桃花源”。这一切迫使统治者任命坞主为“宗主”,与高敏先生的观点相互印证。

  我更清晰地从侧面认识到西晋后期统治者的无能、政治的衰落、社会的动荡。平民只能在坞壁中忍受坞主的盘剥以求生路,封闭的环境里一切律令规章都可以被践踏,一个个坞壁几乎独立成国,而无法消灭割据势力的统治者也只好顺其自然赋予坞主实权。面对混乱若此又难以改变的局面,贤人雅士也只能醉酒御车,服五石散麻醉自己,他们的洒脱不羁除了自身性格外,更是外部环境迫使产生的一种逃避。

  悠悠千载,岁月如歌。秦汉时期的统一强盛与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形成鲜明对比,但不论强盛或动乱,都因其弊端而走向灭亡。当一切在历史的车轮下烟消云散,曾经的金戈铁马都化作历史之谜,《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拨开谜云,留一抹书香,绘出远去年代的真实一角。

  历史(1)班 梁馨怡

  学号: 参考文献:陈寅格《桃花源记旁证》

  鲁迅《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读后感共8

  魏晋南北朝

  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

  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 76,《广陵散》的作者是?(嵇康)

  77,竹林七贤分别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7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述的是哪两个兄弟的故事?(曹丕,曹植)

  79,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巨著,是?(《水经注》) 80,西晋陈寿撰写的一本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三国志》) 8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的是哪一位名人?(诸葛亮) 8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著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的是?(蔡文姬) 83,“闻鸡起舞”说的是?(祖逖)

  84,在伐晋的“ 淝水之战”中大败,一蹶不振,之后被杀的皇帝是?(符坚)

  85,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君主,他崇尚中国文化,禁胡服改变度量衡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拓跋宏)

  86,我国史上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是?(花木兰)

  87,创制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架表现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是?(张衡)

  88,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王羲之) 89,“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兰亭序》) 90,“五柳先生”指的是?(陶渊明)

  91,————,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 92,因文采富丽,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的《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 93,全面反映北魏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科学总结南北朝及之前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94,我国古代,有一个名人,在他四岁时和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的,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他是?(孔融) 95,《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 96,“六朝四大家”是?(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

  97,在南北朝时算出π的真值在3.和3.之间的著名数学家是?(祖冲之) 98,梁朝有一位喜欢当和尚的皇帝,他是?(萧衍) 99,颁布“杀胡令”,主张“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拯救汉民族的的抗胡英雄是?(冉闵)

  10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农业的一个制度为?(均田制)

  101,魏晋南北朝时,——教和——教得到广泛传播,尤以——教为盛。(佛教,道教,佛教) 102,建安七子为?(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 103,陶渊明在《———》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 104,《——》和《——》是北朝民歌中的两篇杰作。(《敕勒歌》,《木兰词》) 105,——在书法上有独到造诣,又称“小王”,与其父以书法并称“二王”。(王献之) 106,北朝书法因多为碑体,所以世称“——”。(魏碑) 10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08,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在形式上完成了古诗从四言、骚体到五言乃至七言的发展过渡,尤其是——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五言)

  109,王粲的《——》讲述了作者为避难而离开长安南投荆州刘表时在郊野见到的当时割据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真实感人。(《七哀诗》) 110,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园柳变鸣禽)

  1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建国于江南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定都于——。(建康)

  112,西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是——和——。(向秀,郭象)

  113,曹丕继位后为使“唯才是举”这一选举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创立了“——”,亦称“——”。(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

  114,——是北朝的石窟,主要是为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和宣武帝营造的三大石窟,其中以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中洞最有名。(龙门石窟)

  115,佛教的发展使东晋十六国时期掀起一股向天竺求法的热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他撰写了《佛国记》。(法显)

  11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一去十三年) 117,《——》是东魏鲜卑语的牧歌,生动刻画了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象。(《敕勒歌》) 118,世称的“卫夫人”是指?(卫铄)

  119,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数胜多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120,南朝时期北方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

  121,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 122,野旷沙岸净,——————。《初去郡》(天高秋月明) 123,——————,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 124明日照积雪,—————。《岁暮》(朔风劲且哀)

魏晋读后感共9

  姓名:黄珣

  学号:

  槛外人眼里的魏晋玄学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有感

  “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

  这是1947年,刚刚考入北大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在《月亮的颂歌》中所许的诺言,彼时,19岁的翩翩青年的心中早已埋下了要成为一名哲学家的种子。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认识这时候的汤先生。

  有关研究魏晋玄学的著作中,我选择了阅读汤一介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所读的版本已经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2009年),据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已26年。如书中后记所言,这本书是“‘改革开放’较早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

  汤一介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其著作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49年,他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文革时期,在那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却又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觉得那般神秘不知所措的年代,汤先生在他的“不惑之年”迷惑了十年,像他所言,他批斗了一些人,一些人也批斗了他。1978年完全平反完的他,才开始潜心学术。

  《郭象与魏晋玄学》是一部成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著作,作为特定时期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何书中开篇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又为何多次引用马恩著作的话语。如绪论伊始:

  “当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作出科学分析的重要课题。”(P1)

  其实,我并非是对类似马克思主义的教义反感。相反,我自己的身份还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的,像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园里,加入共产党就如同认

  可你是一位好学生,和被评为“三好学生”性质差不多的环境里,我觉得这是“光荣”的,谁会管你看没看过马克思主义的书,谁又会问你究竟信不信仰呢。我之所以在意这本书的马克思之味,是因为一开始看书时,我如何也参透不出魏晋玄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这和马克思主义有甚么联系。再言之,一个深信马列之言的“左派”学者,是用甚么眼光看待魏晋玄学呢?他信仰吗?抑或他向往吗?倘若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来看待一种信仰,可以把握其思想精髓吗?我记得何方耀老师在宗教史课上,曾说过“好的宗教史都是由其信仰者所写的”。我总莫名的把魏晋玄学的思想和宗教意味联系在一起。

  或许,我不应该纠结于作者的信仰问题了,唯有这样告诉自己,如果戴上一顶有政治色彩的帽子,可以让学术走得更远的话,只要无伤大雅,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选择继续往下看书。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前五章以整体介绍魏晋玄学为主,其后九章主要与郭象有关。这部著作以郭象为中心,涉及了魏晋玄学的广阔领域,实际上是一部有详有略,贯穿始终的魏晋玄学哲学史。

  由于自身国学修养太差,以及自己或许真的不具有哲学思维的原因,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我总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要么是执念于他们看似放荡不羁的表面,要么就是在他们那“清谈”的话语里陷入了混沌的“泥潭”。

  究竟什么是“魏晋玄学”呢?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来讨论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表现为远离‘世务’和‘事物’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P10)

  我想这是对魏晋玄学很好的总结,虽然课上老师说魏晋玄学主要以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矛盾为核心问题,而汤先生则“本末有无”为魏晋玄学讨论的中心,且围绕着这个问题分为“贵无”和“崇有”两大派别。我认为,两种皆可,只是侧重点不一,表述不同罢了,实则内容一致。

  本书首先剖析了魏晋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刘邵的《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

  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对于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另辟新径,从《人物志》所谈及的几个问题,来探求“名理之学”向玄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明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

  这些问题即“才性问题”、“有无问题”、“一多问题”,以及“圣人问题”,其实就是魏晋时期玄学家们所主要探讨的大概内容了。虽然概括起来寥寥数字,但究其内涵,甚是幽深。汤一介先生总结:

  “‘才性问题’是要给人性找存在的根据;‘有无问题’是要给天地万物找存在的根据;‘一多问题’是要给社会(当然是指封建社会)找存在的根据;‘圣人问题’则是给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找根据。”(P21)

  在我粗浅的理解看来,所谓哲学探讨的问题无非就是要调和理想和实际之间的矛盾,无非就是要给现实找存在的根据。政府的文人门客所论是为了给官老爷们的所作所为提供根据,革命家慷慨激昂的演说是为紧跟其后的反叛改革开辟道路,同样的,魏晋时期的人们也要为自己放荡不羁的行为赋以理论上的根据。

  本书的第一章《论魏晋玄风》和第三章《魏晋玄学的产生与评价问题》有着大篇幅相同的语句,虽说让我在阅读时曾一度怀疑是出版社印刷的问题,不过也体现出作者对玄学产生和评价问题的重视之高。本书对魏晋玄学的评价算是中肯,有褒有贬,不偏不倚。不过,在对“玄学”二字的定义问题上,作者有段评述让我看的甚是舒畅,吐露心声。

  “研究哲学应该有一要求,就是对每一概念的涵义该搞清楚。在这点上,西方哲学甚至印度哲学都比我们强。中国哲学有时讲什么‘微言大意’,往往是对一些问题讲得‘含糊不清’,才讲什么‘微言大意’。这种作风一直到现在还很盛行。”(P45)

  玄学产生以后,经历了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本书将玄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时期;以嵇康、阮籍、向秀为代表的竹林时期;以裴頠、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此后,则是东晋时期的玄学,以张湛思想为代表,再版时,作者加上了以僧肇玄学思想为第五阶段。对这几个时期的玄学思想,本书在第

  四、五章用大量的篇幅详尽地作了论述。分析了每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特点,指明了他们思想发展先后相承的关系,描绘了魏晋玄学按内在逻辑发展的、逐渐深入的完整画面。

  对于这五个阶段的划分,算是传统的论述。不过作者把其发展的规律与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圆圈”的思想相联系,很是新颖。他认为玄学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归为三个阶段:

  即王弼(经过嵇康、阮籍、向秀、裴頠)—郭象(经过张湛、道安)—僧肇、这个圆圈,从哲学思想的发展上看是一螺旋上升的:“贵无”—“崇有”—“非有非无”,这是一个“正”—“反”—“合”的发展过程。(P86)

  对于这个圆圈理论,我并非透彻,知之半解。但,我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圆圈式的,生命是循环的,哲学思想大概也是如此。

  魏晋玄学从王、何“贵无”的重“自然”,经向秀的任“自然之理”与“节之以礼”的调和儒道二家过渡性理论,发展到郭象的“庙堂”即“山林”、“名教”即“自然”的合一论,是魏晋玄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郭象哲学是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这也是作者着重描述郭象思想的缘由。

  本书的后九章都以郭象为标题,其实也是对魏晋玄学整体的评述。作者除了将郭象与向秀作比较,探究《庄子注》的著作版权这个中国哲学史上的老问题外,还将郭象与裴頠、庄周、王弼的思想做比较,分析了郭象的哲学方法和其理论问题。全书提出的哲学问题之多,论述范围之广,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魏晋玄学的范围。

  书中对郭象思想的介绍十分详细,“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郭象写于《庄子序》中话可谓其思想之精髓。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喜欢郭象其人的。魏晋名士口谈“玄远”,自许“放达”,然而往往是名利场中人,言行不一。如郭象,起初不就州郡的辟召,待价而沽。后来应朝廷的召辟而出,且迁升很快,由司徒掾而黄门侍郎,后东海王越当政,又引为太傅主簿。而众所周知,东海王越是西晋朝政混乱只罪魁祸首。郭象却在他手下颇受重用,“操弄天权,刑赏由己”,“倾动一府”。这样一个玩弄权术之人,所写的哲学思想一定充斥趋炎附势之味。汤一介先生所说:

  “郭象的哲学,不仅保存了玄学思辨性的特点,用老庄思想改造了儒家礼教,给封建统治披上了玄虚的超现实的外衣,而且用儒家的重世事的精神充实了老庄哲学的重玄虚,把超现实的‘玄冥之境’拉回到现实的人间,因而更适合门阀世族的性格和口味。”(P212)

  嵇康对现实不满,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所以他当时并不想调和“名教”和“自然”的矛盾;向秀虽也不满现实,但他却有很大的妥协性。至于郭象,他则想要取消对立,调和矛盾,他所要求的是既可得到清高的虚名,又可过着淫逸侈靡的生活;既可得到压迫剥削最大的实惠,又可泰然处之而心安理得。不是说他不应该这样,时势造英雄,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这种哲学思潮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毕竟人各有志,没必要要求各个都归隐山林,喝酒畅言去,那样,国家还由谁去管理,去建造?我只能说,他想要证明“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却恰恰说明现实的一切是那么的不合理;他企图要肯定现存的一切方面,却恰恰说明现实的一切方面都应当被否定。

  郭象是魏晋玄学人物中最大的俗人,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哲学思潮的发展方向,他或许恰恰好是被历史选中的人,承接了历史的使命。毕竟,圣人太过遥远,隐士不食烟火,唯有俗人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尘世之中。你可以尊崇圣人,你也可以憧羡隐者,但你同样不能忽略俗人的存在。

  我只是一个槛外人,作为一名文科,尤其是历史系的大三学生,我为自己国学修为感到赧颜。或许是我入世太浅,试想,可能在我年龄渐长后,对于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才能有更深体会吧。看完《郭象与魏晋玄学》,写完一篇读书笔记,通篇都觉得自己所言所谈尽是荒唐之言,幼稚之语。不过,我仍旧要说,或许看完这本书,我理解不了作者所谈论的思想,但是他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待研究资料的态度,尤其是整本书我一直未有谈及的第二章《研究魏晋玄学的资料问题》,让我收获颇丰。对于一个学术问题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凭空捏造,信口雌黄的,作者例举了他进行魏晋玄学研究时所用的史料,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他在章末还对魏晋玄学的史料如何运用和取舍的问题提了五点建议,我认为这对历史系的学生分析史料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一本书,尤其是学术著作,我无法妄想自己可以全盘吸收理解,更别说,什么哲学类的著作。但可以有收获,不计多少,即是可喜。

  槛外人拜读,拙作读后感,企有朝一日,能登堂窥视。

魏晋读后感共10

  篇1:林寿数学史教案-第三讲: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 第三讲: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长达1000多年的欧洲历史称为欧洲中世纪。

  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与兴盛: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1、中算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形成中国传统数学体系。

  《算数书》: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 《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天文学著作。两项重要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数学在天文测量中的应用。

  《九章算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全书246个问题,分成九章。它完整地叙述了当时已有的数学成就,在长达一千多年间,一直作为中国的数学教科书,并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古典名著之一。

  《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式形成。

  2、中算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数学稳步发展

  从公元220年东汉分裂,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史称魏晋南北朝。数学上以注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形式出现。这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独特而丰产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稳步发展的时期。

  《九章算术》注释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刘徽和祖冲之父子。 刘徽(公元3世纪)

  公元263年撰《九章算术注》,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奠定了这位数学家在中国数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数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刘徽数学成就中最突出的是“割圆术”,求出圆周率为3927/1250(=3.1416),主张利用圆内接正192边形的面积求出157/50(=3.14)作为圆周率,后人常把这个值称为“徽率”。这使刘徽成为中算史上第一位用可靠的理论来推算圆周率的数学家,享有国际声誉。 祖冲之(429-500年)

  著作《缀术》取得了圆周率的计算和球体体积的推导两大数学成就。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与3.之间,并以355/113(=3.?)

  为密率,22/7(=3.1428?)为约率。

  《缀术》的另一贡献是祖氏原理 :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卡瓦列里原理,或不可分量原理。

  唐代主要的数学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唐初李淳风(604-672年)等人注释并校订了《算经十书》(约656年),十部算经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有积极的意义,显示了汉唐千余年间中国数学发展的水平,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3、中算发展的第三次高峰:数学全盛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重新统一了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数学发展的变化,以筹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数学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先进的数学计算技术,其印刷出版、记载着中国传统数学最高成就的宋元算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贾宪三角

  贾宪(约公元11世纪)约1050年完成《黄帝九章算术细草》,发明了“增乘开方法”,创造了“开方作法本源图”。 隙积术

  沈括(1030-1094年)《梦溪笔谈》(1093年)影响极大,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他对数学的主要成就有“会圆术”与“隙积术”。 天元术

  李冶(1192-1279年)1248年撰成代数名著《测圆海镜》,该书是首部系统论述“天元术”的著作,是符号代数的尝试,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衍术

  秦九韶(约1202-1261年)1247年完成数学名著《数书九章》,其中两项贡献使得宋代算书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一是创立了“大衍求一术”(中国剩余定理),二是提出了“正负开方术”(秦九韶法)。

   垛积术 杨辉(公元13世纪)1261年完成《详解九章算法》,其中主要的数学贡献是“垛积术”,另一贡献是所谓的“杨辉三角”,其实是记载了贾宪的工作。 四元术

  朱世杰(约1260-1320年)1303年在扬州刊刻了他的代表作《四元玉鉴》,它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主要贡献有四元术。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1884-1956年)说:朱世杰是汉民族,他所生存时代的,同时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

   内插法 郭守敬(1231-1316年)1280年完成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郭守敬建造的河南登封观星台(1276)留存至今。

  古希腊数学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具有公理化模式,与中国传统数学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

  4、中算的衰落

  朱世杰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宋元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性人物,是中国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古代数学发展的顶峰,而《四元玉鉴》可以说是宋元(960-1368年)数学的绝唱。明清两朝(1368-1911年)共543年,不仅未能产生出与《数书九章》、《四元玉鉴》相媲美的数学杰作,而且在18世纪中叶“乾嘉学派”重新发掘研究以前,像“四元术”这样一些宋元数学的精粹长期失传、无人通晓。

  篇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1 人教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将收集的小故事和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分组介绍,相互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课时]1课时

  [教具]课本教材、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图文资料、考古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授课过程] 篇3:第22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第22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篇4:整理好的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 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 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 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

  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哪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明确:有三“雅”。

  (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

  (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

  (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 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是写江南春天风光,《兰亭集序》与《忆江南》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

  (1)“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命,第2段结束,作者所言之“痛”,“痛”在何处?“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

  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短长,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但作者认为,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种生活观对作者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由于作者对生命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作者立足现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叩问古今,由对当下个人体验的感性抒发,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这里的“悲”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都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6.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7.延伸: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参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这一写法也正是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体现。

  五. 语言积累

  (略)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设计说明: 景雅 王羲之 信 可 乐 也景陈 人老 事迁 人雅 事雅 岂 不 痛 哉

  古人自我后人 千 古 同 悲

  《兰亭集序》是古文精品之一。阅读此文,想到了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想到了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简单而愉快的生活——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还想到了荷尔德林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名言??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这些人类的精神大师们目光清纯、心灵洁净,他们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没有这些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会越发变得黑暗而漫长。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飞进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商品社会,对学生的心灵构建、人格茹养更显得紧迫而必要。因此,我以为《兰亭集序》除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人格的铸造,我们的学生将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

  (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文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介绍作者及《兰亭集序》: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请同学介绍一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魏晋读后感共11

  汉魏晋时代篇

  (二)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谢灵

  运并称“陶谢”。后世称之为“靖节先生”。

  《归去来兮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世外桃源二词出于此。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神话小说家,著有《搜神记》

  《干将莫邪》儿子舍命报父仇,感天动地。鲁迅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铸剑》

  蒲松龄也说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

  萧统:【南朝】编有《文选》《古诗十九首》出于此,

  刘勰:【南朝】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这本书是中国第一

  部文学理论专著。

  刘义庆:【南朝】文学家。编有《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他

  与干宝的《搜神记》开笔记小说的先河。

  范晔:【南朝】著有《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出于此。

  徐陵:【南朝】编辑过《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出于此,这是

  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于北朝的《木兰诗》并

  称“乐府双璧”。

  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在他的《量知篇》

  写道: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

  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

魏晋读后感共12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现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终于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又缘以雅词,质朴的古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藉、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特别是阮藉《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自己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锺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 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玄言诗流行一时。其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他们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枯燥乏味,绝少生活情趣。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唐宋以来的历代作家有深远影响。陶渊明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所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陶渊明描绘得那样美妙和情味隽永,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另一类诗是咏怀诗,继承了阮藉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他的全部诗篇,雄辩地证明他有"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质朴、简约的形式中,包孕丰厚的情韵,苏轼正确地评陶诗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些美妙的诗因和时人喜好玄言诗的风尚格格不入,所以不被当代人所重视。陶诗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唐宋以来才被人们发现。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年的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他们的成就不大。谢灵运才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用全力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他同时代的鲍照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或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他擅长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节奏错综多变,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在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脁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于是"声律说"大行,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此后,许多诗人写作时更讲究声律,促使近体诗一步步趋于成熟。然而永明作家因过分强调声律、词藻,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成就不高。只有谢脁的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他的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梁陈时代作诗的人特多,但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做艳诗,宫廷诗人庾肩吾、徐樆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自梁至初唐,其影响相沿一百多年。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为时人所效仿。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宗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咏怀》诗二十七首多方面敌反映了他的亡国之恨和身世之痛,内容充实,情意真挚,风格苍凉沉郁,兼有南方文学的秀美和北方文学的刚健。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东晋、南北朝又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南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纵观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总趋向,慷慨任气、刚健爽朗的建安风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偏重于追求诗歌形式的倾向却愈来愈甚。故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所批评。如唐代陈子昂说:"魏汉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但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时期出现的著名诗人,如三曹、阮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也各有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魏晋读后感共13

  《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恺之、范缜等文学或思想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素材。《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课标的指导思想,在设计《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化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了解南朝思想家范缜反对迷信的《神灭论》。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历史情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组固定人数(5~6人)。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学习王羲之持之以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书画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识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运用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古鉴今的能力等。 学情分析

  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初一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还有待培养。本课讲历史文化艺术,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艺术鉴赏能力偏低,但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喜欢在学习中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教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着和引导着。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努力创设多种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和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手段

   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形象、直观的图片,采用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等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古代艺术有所了解,以致于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结构和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但是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异域文化的渗入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也孕育了这些艺术家。艺术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一)“书圣”王羲之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 “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

  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

  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

  4、思考在学生观察《兰亭序》插图时,猜想《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二)“三绝”顾恺之

  1欣赏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讲授当时人称他有“三绝”,为什么?

  3、学生讨论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对我们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3)交流展示

  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小组展示主要成就如自然科学中有:数学、医学、农学、建筑等;思想文化成就主要有:书法、绘画、雕刻等。然后引导学生学史明智、感悟历史: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通过讨论,正确区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 2.当前旅游业兴旺,旅游景点的破坏严重,我们如何做才是一位合格的旅游者?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

  4)自我测评:

  多媒体课件的本科有关的习题,小组互评

  5)师生小结、反思巩固:

   你能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吗?引导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列表整理记忆等。

  教学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本课中让学生操作电脑,讲解、欣赏《兰亭序》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既减轻了教师负担,激化了学生兴趣,又能真正实现“还教于生,让教师由“导演”转变为“主持人。

魏晋读后感共14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这种风格特色人们也称之为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指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作家主要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等“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即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色。

  3太康体--指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词彩,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其中陆机、潘岳影响最大。

  4玄言诗--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徐询,,他们的作品“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成就不高。

  5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肪、萧衍、陆垂等“竟陵八友”。当时,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谢眺创作成绩较为突出。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繁荣奠定了基础。

  6宫体诗--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以梁简文帝萧纲为首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特别是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形式则追求绮艳。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梁史·简文纪》:“帝辞藻艳发,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7田园诗--指以描写田园景色、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诗风平淡淳美,打破了玄言诗一统的局面,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8骈文--文体名称。这种诗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

  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

  二、语音上讲究平仄;

  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9志怪小说--魏锦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晋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早,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10《搜神记》--志怪小说集。共二十卷,晋干宝撰。其中一些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比较有艺术价值,艺术上初具小说格局,对后代系小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 11志人小说--魏锦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逸闻琐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2《世说新语》--笔迹小说集,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36篇。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奇闻逸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3建安七子——据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杨、刘桢七人。他们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

  14竹林七贤——西晋时期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刘伶等文人。他们不满司马氏的高压政治和门阀制度,反对礼教,崇尚老庄,常在竹林下喝酒清谈。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并不一致: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都反对礼教,不满司马氏统治。阮咸则流于纵欲主义,山涛、王戎最终成为司马氏的拥护者,只是口头上谈谈虚无了。

  15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的年号,从公元424-453,共30年之久,占刘宋王朝一半。其间文学成就较高者是时人所称的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在当时颜谢名气大于鲍,其实颜之诗才远不如谢。而鲍照的实际成就超过谢灵运。

  16游仙诗——写遨游仙境的诗歌。梁萧统编的《文选》把“游仙”列为诗歌的一类。秦始皇《仙真人诗》后,汉张衡、魏曹操父子有作,晋代盛行,以郭璞的16首为代表。郭璞用形象化的仙境来抒情,“坎廪咏怀”,“词多慷慨,乖远玄宗”。游仙诗有统治者追求仙术和老庄思想的背景。

  17嵇阮——正始作家阮籍、嵇康。其诗反对司马氏政权的残暴统治。嵇康的抨击比较直露,诗风清俊。阮籍则虚与周旋,消极不合作,82首《咏怀诗》多用比兴含蓄地表现了孤苦愤懑。

  18潘陆——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即以潘陆为代表的两晋诗风。

  19吴歌、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里,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吴歌产生的地点在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东晋和宋居多。西曲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西曲产生的时代比吴歌较晚,以齐梁居多。

  20《桃花源记》——陶渊明归隐后,用诗文创造的一个没有战乱剥削的和乐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2 21新体诗、永明体、四声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用于做诗,提出此说。四声指中古时期语调平上去入。八病指做诗时字声运用上的一些忌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见《文镜秘府论》)。要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实际上是务求一种只对不粘的格律诗。它充分发挥的汉字一字一声的特点,展示的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声情并茂,对后代诗文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直接开启了唐代的格律诗。一方面又开启了宫体诗过于追求形式美之弊。

  22《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召集文人主持编撰的文学作品集《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700多篇,分37类。其中主要是赋、诗、应用文、论说文。

  二·填空、选择、判断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其理论形态是玄学,并出现玄佛合流的倾向。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又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三段),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东晋南北朝文学仍以诗歌为主,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3.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只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有魏末的嵇康和阮籍、西晋的左思、宋代的鲍照。 4.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还有齐代的谢眺。 5.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周

  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又叫“新体诗”),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6.西晋末年,在世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代表作家有东晋的孙绰、许询。梁代,宫廷贵族不再满足于山水清音,而寻求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萧纲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

  7.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其代表作有表现统一壮志、积极进取的《短歌行》,和《步出夏门行》的《龟虽寿》、《观沧海》;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蒿里行》、《苦寒行》等。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9.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公元220年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其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借思妇寄托失意苦闷的《七哀》、(“明月照高楼”)、以美人喻君臣的《美女篇》等。

  10.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七子诗歌中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

  3 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其

  一、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禹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共三篇。其中最可信为她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嵇康的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代表作是《赠秀才从军》十八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散文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阮籍的咏怀诗在运用五言诗抒情和讽喻方面有较高的成就,给黑暗统治下诗人的政治抒情开辟了道路,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陶渊明的《咏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莫不受其影响。

  12.太康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此外还有张华、张协等。陆机的代表作有摹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拟明月何皎皎》、《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13.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其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主要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其名作还有《招隐》、《娇女诗》、《三都赋》。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 1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卒年是365-427,谥号“靖节征士”。因为他曾作过彭泽令,后人又称之“陶彭泽”。陶诗可分为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赋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内容可分为三方面: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的悠然自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歌颂农业劳动及与农民的友谊,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等。农村凋敝何一己的穷困,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传统,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鲁迅先生评其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大破了玄言诗的统治。他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陶诗的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学陶的有王孟韦柳等。

  15.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神弦歌18首。吴歌产生的地点在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东晋和宋居多。吴歌中数量最多的是《子夜歌》共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读曲》89首。 16.据《乐府诗集》,西曲出于今(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由此可知,西曲产生的地点,是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而以江陵为中心。西曲产生的时代比吴歌较晚,以齐梁居多。 17.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长篇抒情诗《西洲曲》,属于《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

  18.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主要是五言四句,从而为绝句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4 19.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在《杂曲歌辞》、《杂谣歌辞》中也有小部分,共约60多首。

  20.《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中有鼓有角,故称“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这些军乐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陆续传到南方,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北朝乐府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今所见除汉人的作品外,还有羌、氐、鲜卑人之作。 21.北朝民歌在体裁上,除五言四句的形式外,还有七言四句的形式,从而促进了七绝形成。

  2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其作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23.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其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入彭蠡湖口》、《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

  24.鲍照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与曹植颇多相似之处。其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

  25.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声律上应该避免的毛病,叫做“八病”。声律和对仗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这种新的诗体因为是永明年间由沈约等人开创的,又叫“永明体”。所谓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作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律上的毛病。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谢眺、梁何逊、陈阴铿。

  26.文学史上把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和谢眺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眺因为任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谢眺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

  望长安”)。他有些五言四句的小诗有南朝民歌气息,凝练隽永,如《玉阶怨》、《王孙游》。

  27.杜甫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指阴铿、何逊两位诗人。其代表作有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28集南朝诗歌之大成并融合了南北诗风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来出使北魏遂终身羁留北方。庾信诗歌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赋的代表作有叙述梁亡和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29.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1讲究对仗。又多用四六句。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30.和汉赋比较,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赋的题材更加广泛。除描写帝京山川风物之外,登临、游览、怀人、伤别等都是赋家吟咏的对象。二是抒情成分加强了。怀恋乡土友人、感慨兴衰变化、壮志难酬的苦衷等都有强烈的抒发。三是受骈俪之风的影响,更加讲究语言技巧,古赋渐变为骈赋。 31.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名作:魏晋有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祢衡《鹦鹉赋》、左思《三都赋》、祢衡的《鹦鹉赋》。南北朝有庾信《哀江南赋》、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江淹《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32.散文是一种句式自由、不重对偶声律,不押韵的文体。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与汉代散文比较有四个特点:1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盛,用书信形

  5 式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 2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 3抒情成分增多。 4文章趋向骈俪,南朝时骈文盛极一时。魏晋散文作家和代表作品有七人七作: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李密《陈情表》、陈寿《诸葛亮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南北朝的散文代表作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33.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南北朝小说现存比较完整、并能代表这一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此外比较重要的志怪小说还有托名晋陶潜的《搜神后记》、题晋陇西王嘉撰·梁萧绮录的《拾遗记》等。

  34.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共36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 35.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类:奏议(公文)、书论(书信和文牍)、铭诔、诗赋。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6.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

  37.成书于梁代的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著作是钟嵘《诗品》,它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及古诗十九首,分为上中下三品。

  三·问答题

  1.试论建安风骨* 2.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曹植诗歌艺术特色及其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4.试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5.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6.左思对建安风骨的继承。 7.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8.比较南北歌的不同* 9.《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0.简述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 1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2.举例说明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13.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14.庾信早期晚期诗风的变化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5.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特点

  16.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 17.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原因

  18.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主要原因* 19.《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21.《文心雕龙》对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魏晋读后感共14篇(晋朝的建立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