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家》读后感

时间:

《家》读后感共8篇 阅读《家》的读后感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8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1930个字,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家》读后感共8篇 阅读《家》的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家》<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共8篇 阅读《家》的<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

《家》读后感共1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了,记得初二的时候老师布置阅读作业的时候便读过,可惜那时候并未深读,只是大概翻阅一遍,大概了解是批评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吧。这一次总算有些时间来细读一遍了。

  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在巴金先生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那么真切,真切的让人窒息,他们哭着,喊着,吼着他们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泣着他们如何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人生……当然,在这片遍步黑暗的大地中,也不是全无希望的,一丝黎明的曙光照射下来,那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们,尽着他们最大的努力,冲天怒吼,这即将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星星之火即将成燎原之势。

  或许那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至少是从现代意义来看,在如今自由恋爱的年代,无法理解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何物,儿女的幸福不应该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么?那为何父母却如此逼迫子女呢?一代压一代,果真如此,记得刚刚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很郁闷,仲卿之母当年也是受尽为人儿媳之苦,既然知其苦,又为何恶性循环,把这种痛苦施加给兰芝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们统统开骂,这老婆子忒不厚道!

  瞧,又说哪儿去了,没关系,咱们绕回来说,既然说到《家》,不得不谈谈巴金老人及其巧妙的人物构造了。

  似乎贯穿整部小说的人物是觉慧,他是一个进步青年的代表罢,但暂且不谈他,倒想说说他的大哥——觉新。

  觉新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悲情的人物之一,处于封建思想与新思想的矛盾之间,处于长辈与晚辈的代沟之间,只能放弃自己从小的理想,自己所憧憬的爱情,许多人看过《家》会觉得觉新的悲剧都是他自己酿成的,他的“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种下无尽祸根,而命运对它也是格外的不公平,毁了他的理想、爱情……一切他心爱的东西,但这一切却都被他忍下来了,因为他脑子里深深植入了一种思想,一种封建社会是无法推翻的思想,一种什么抵抗都无用的思想,他甚至根本不敢想到抵抗……

  再来便是梅表姐,算是悲情女一号吧,或许是性情影响,她如此多愁善感,倒让我想起了林黛玉,乍一比较,梅表姐似乎与林黛玉真有几番相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不说,遭遇也不尽相同,与心爱的人被迫分开,忧郁致死,死不瞑目。

  《家》中的悲情人物数不胜数,在那种有脸有面的封建礼教家庭中,竟然都藏着那么多的悲哀,他们有足够的金钱,无食宿之忧,却有思想上的种种束缚,更何况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民呢?在无情的战争中,衣食住行大概都成问题吧,又如何去顾及思想的落后呢?

  鸣凤是下人中的代表,从小被卖到封建家庭中做丫头,整天靠主子的打骂过活来的,对于那丝爱情,她并不存有丝毫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在觉慧身边当丫头,仅此而已,可是这点希望也无法被满足,大概只有那潭死水知道她的悲哀……

  说了那么多的悲剧人物,总该谈谈一些积极面的东西。

  前两天同学聚会的时候正巧与一个朋友讨论到《家》中的女主角,说真的,我说不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女主角,按照出场时间来看,应该是琴,至少我很欣赏她这个角色。她在小说中基本上等同于完美女神,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有勇气,有思想,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跟梅表姐的家庭背景其实差不多,不过她们两个的运气可是差太多了,先是琴的母亲相对开明,再来便是觉新和觉明的差距,于是造就了琴这个不放弃,勇于追求自己爱情与理想的女性形象。

  说了那么久,都还没有说到男主角,觉慧就是把这一切都串起来的主线,他的思想与这种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亲眼目睹了多少悲哀的人生,他要改变他们,他的热血都快从胸腔里面喷出来了……这是我粗略看过后的印象,其实我一直觉得觉慧也算是一个矛盾人物。作者鲜明的点出了他与封建家庭的矛盾,却也不经意间把它叛逆又张扬的个性显带出来。他的爱情有些让人不解,按理说是鸣凤吧,可是稳中多次点到它对于琴的情愫,他那些压抑着的“恋姐情结”,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正确,或许有些现代化了,但我一直觉得他对于鸣凤的感情是出于更多的同情。再来便是他与兄弟的感情,他跟觉明的情感其实也算争议点之一,一些细微的描写,让我觉得他对觉明在心中多少有些嫉妒,是嫉妒他拥有琴么?不得而知。

  觉慧对觉新更是残忍,觉新固然懦弱,但他的辛苦也不是没有人知道,觉会明白觉新的痛苦,也知道他是无论怎样责骂也无济于事了的,但是他要证明,证明自己对家庭的反抗,对封建礼节的反抗,所以他总是对觉新说一些残忍的话,让他处于窘境,实在有些自私了。

《家》读后感共2

  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家》读后感

  读了兰东辉《带着微笑回家》,我觉得自己的心情也仿佛变了许多,那是一年的秋天,是的,就是从闻到楼前桂花香味的那一年起,我就决定每天带着微笑回家,无论在外面发生多少不愉快,拿出钥匙的一刹那都必须烟消云散。

  今天我知道,我做不到。心中有委屈,也有愤怒。我告诉自己,今后不可以太压抑自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年过不惑了,应该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不开心要说出来,有情绪就发泄,不能等思想到了承受不了的时候才临渊勒缰。

  不想回家,只想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行走。感受一下寒风慑服万物的尖刻和无情,体会一下真实而冰冷的萧瑟。冷,不是坏事。可以镇痛,可以让人变得坚强,也可以让人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一直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童话世界,眼前鸟语花香,心底温暖如春,雨,是诗意的,雪,是画境的,走出来才能够感受到世间万象没有我想的那么美,人性的丑陋也远远超出想象的极限。我不是佛教徒,但佛教文化的浸润与濡染影响着我的日常行为。

  我喜欢简单,希望一生与世无争,与人无扰,有书读,有事做,就可以了。对事认真,对人宽容,是我几十年的习惯。但最近我发现,宽容有时候是大度,是海阔天空,但有时候也会在无意间助长“恶”的气焰。这恐怕就违背了佛学宗旨。当“以德报怨”行不通的时候,应该学会“以直报怨”。

  风很大,天很冷,落叶满地。行走在陌生的街道,不会碰到熟识的目光。风声如虎啸,如呐喊,如海潮。其实,年年冬天的风都是这样的,只是今年的风,让人变得成熟。

  抬头看看身旁的梧桐树,虽然树叶黄落,但明年春天一定会在枝头缀满紫色的花,绽满碧绿的叶。

  没有人可以使这棵梧桐更庄严,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把它变得更卑陋。树有树的高度,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树的根在大地,灵魂在高处,在可以与凤凰对话的地方。若能自由行走,这棵梧桐一定会适性地,勇敢地迈开脚步。但造化有定,山变不成船,树变不成鸟。那么,就顺其自然。是山就巍峨挺拔,不必谦卑地俯瞰山谷,是树就接受四季的洗礼,该绚烂的时候绚烂,该沉寂的时候沉寂。

  夕阳西下后,天会很快黑下来,哪怕是漆黑,天空总会有星星和月亮,黑到尽头,就是另一个日出东方了。树叶落尽后,白雪会飘零,哪怕冰天雪地,春天也一定会到。到时候,草依旧绿,花依旧开,冰河解冻后,山川依旧明朗,依旧有汩汩的山泉铮铮淙淙如歌如舞。

  凡事学会“放下”,把烦恼写进秋风,写进沙滩,不能写进脑海。风会停,沙滩会被海水冲刷得不留痕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像冬的尽头有春寒,春寒散尽是春天。

  抬起头,带着微笑回家。

  曾经有一段时间,繁重、超负荷的工作使我焦头烂额。一上班,我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忙忙碌碌,不得空闲。尽管如此,工作还是不能得心应手,时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的指责和不满便是家常便饭。因而我年轻的心曾一度灰暗,照不进一点阳光。心情糟糕透顶,焦虑、忧郁、烦躁如毒蛇一般死死缠绕着我。

  常常,不知不觉地我会把这种心情带回了家。本来妻一脸灿烂地为我打开家门,看到我愁眉不展,一副颓废丧气的样子,笑容便僵硬在脸上,满涨的热情也顿时降温了。她默默地端上饭菜。我一边没胃口地吃着,一边耿耿于怀地唠叨着单位那些琐碎繁杂的事情,表明自己的委屈和无辜。妻静静地坐着,认真地聆听着。有时也温柔地心疼地宽慰我几句。但更多的时候,她也会受到我的感染,悲伤我的悲伤,和我一起长吁短叹。于是家里除了我的唠叨,就是难耐的沉默,谁也没兴趣没力气去做其他的事,家里再也听不到欢笑,失去了以前的快乐。

  后来不知是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还是看了电视上一档节目,总之,我有了一种新的感悟,心灵如在冰清玉洁的泉水中浸润过一样,变得清纯了,透彻了:家应是人生宁静的港湾,爱情的乐园。家是每个成员共同培育共同呵护的一棵小树,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热情、祝福化成阳光雨露去照耀滋润它,让它枝繁叶茂、万古长青。在家庭中,每个成员是平等的,我们没有理由总是把痛苦强加到其他人的头上,制造出更多的痛苦,于人于己都不得好处;我们能做的是把快乐与他们分享,让更多的快乐围绕在我们周围,这样家才是温馨的、幸福的、健康的!

  当然,工作或生活中的烦心事我们可以适度的和家人交谈,以便释放自我、提高自我,获得慰藉,取得进步。但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份宁静平和的心境,不能总是让忧郁烦躁占领了我们的心空,窒息了一家人的快乐。

  有了这份感悟,以后一下班,我便把所有工作事务抛在脑后。我知道宁静的港湾渴望一只快乐的船儿停泊,我知道妻早准备了爱情的芬芳满心期待着我回家。于是我带着微笑、带着憧憬轻轻叩响家门。

《家》读后感共3

  

  其实我认为孩子是有思想的,刚出生开始就会觅食、会哭、会笑,在稍微大一点还可以和家人互动,虽然刚出生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提出他们的需求,这些都是他们的想法,才会有这些表现,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还可以像书上说的孩子可以创造完整的幻想世界,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接触这个社会,怎么会去幻想这个世界呢!但是后面的反事实思维让我了解了,就是因为孩子的单纯,没接触社会才会去幻想创造。我家小孩以前还小的时候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幻想成几个人在家里上课对话,当时我在想可能因为是独生子比较孤单,就自己和自己玩。其实我觉得这和之前的那本书有点类似,孩子的想象力很重要,只有敢想才会去做,只有做了才有机会成功。

  儿童肯定不会像成人考虑事情比较多,成人考虑因果关系中间会有很多复杂的过程,儿童只是简单的原因和结果。不过儿童的世界我是不懂,我家小朋友还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家他就经常假想一些自己的同伴,想出这些反事实的结果,就是一个人分饰几个角色自娱自乐,也会拿出一些物品想象成好吃的或者好玩的玩具,当时也没有想到这是宝宝的想象力,只是觉得他可能是孤单了,在学校或者电视上模仿过来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因为这些虚构的反事实也展现了人类能力的特征。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仔细回想尚鑫瑞小时候的模样,以前也没有仔细观察过,现在想想小宝宝的思维的确很神奇,当你对着他笑的时候他会回应你笑容,而你的脸色沉下来假装生气,他也会立刻收回笑脸,还有现在的小宝宝玩电子游戏,都不用教的,因为游戏里面花花绿绿的颜色吸引着小孩,当小孩拿到电子产品就开始探索、研究,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小孩天生就会玩游戏一样,宝宝还会模仿大人们的一些行为,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小孩有这些行为,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能认识周围物理世界和心里世界中的因果结构。

  我经常和同事聊天会说:现在也只有小婴儿和小宝宝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单纯,不需要思考,无忧无虑,等到上学了就要思考、学习,不过这只是我想的,事实并非如此,小婴儿和小宝宝也有他们的思想,只是不会说话而已。当他们的脸上出现笑容、哭泣、嘴巴里吐出"咿呀哟"的声音时,这时候就是他们的思想指引着和我们互动。文中作者写到婴儿的大脑不太能够抑质干扰,而且注意力也没有成人集中,所以婴儿接触到的信息比成人更广,也比成人更有意识,书中的图4-1,看到小婴儿与成人接触信息的区别,让我更加了解了婴儿的注意力更广,接受到的意识更多,所以婴儿肯定要比成人接受的意识要多。

  意识不仅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更是一种独特的内在体验。注意力与外部意识密切相关,而记忆则与内部意识相关。成人的记忆会比较长久,而婴儿我们经常会说没有记忆,甚至小龄的幼儿记忆也很短暂的,可是本章也说了婴儿是有情景记忆的,当小婴儿第一次去了一个地方做了一件有趣的事,第二次还要去,我们会以为这是模仿,其实这就是婴儿的记忆,他记得之前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因为比较有趣所以第二次还要去,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记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比较感兴趣的会记得,小龄的幼儿也会对一件比较特殊的事情记忆深刻。儿童大约5~6岁的记忆就会发生改变,我在回想自己,7岁以前的记忆完全没有,之后才会有断断续续的记忆。

  孩子的性格一小部分是遗传父母亲,大部分是由于后期的环境影响,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记得在几年前看过一篇报道,美国的2对双胞胎报错了,双方的家长各自抱走了一个对方的孩子,结果命运就不一样了,在城里的兄弟俩考上了律师,在农村的兄弟俩卖猪肉,这个事情说明了智商是培养出来了,不是遗传来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在不好的环境里,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每个小婴儿生下来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在母体内待了10个月,所以一出生就喜欢待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着母亲的爱,稍微大一些对周边的人或事就会有所感知,他们也会学习爱,会选择一些信任的人靠近,父母亲也是在生活中慢慢学会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婴儿才出生谁带的多就会比较依赖谁,80后的我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工作原因,我们的父母心疼我们,所以也会帮着照看孩子,但是因为爷爷奶奶是隔辈的,会更疼爱自己的孙子,思想也和现代的我们不一样,所以只能照顾,不能教育,孩子的成长路上必须是由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我们无法保证会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有多好,因为每个孩子不可能都一样优秀。但是孩子在儿童期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陪伴和教育,童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不能让自己有遗憾,等孩子长大了,他才不会责备我们没有好好教育他,我们自己也不会后悔没有陪伴孩子。关于道德,婴儿可能是天生就已经有根基了,所以婴儿渐渐长大我们会和他们解释道德,但是他们也是似懂非懂。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孩子我们还是要制定一些家规并且让他们遵守规则。

  我觉得每个人做了父亲母亲以后,人生才是完美,没有遗憾的,而宝宝就是来延续我们的生命,是我们每天奔波的动力,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给我们欢乐,也会带给我们烦恼,不过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总希望孩子是按照我们给他规划的路去走,可以一路平顺,可是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们只要做好引路人,正确的引导孩子。

《家》读后感共4

  最近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的可怜,睡前的这会儿也总是被挤成了空气。因为孩子的诸多不良习惯,让我觉得自己实在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书房里躺着的这本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在笑咪咪地对着我,这几天狠狠花下时间让自己仔细地品读它。

  李镇西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本书主要是以他本人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虽然本书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材料,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教育者,对自己班级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一建议:

  1、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给他写成长日记。

  2、爱的教育,应该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课。

  3、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4、在孩子不知不觉的娱乐中开发其智力。

  5、注重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二建议:

  1、老人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保姆,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老师。

  2、拉平人对孙辈的教育,要把握好“爱”的分寸。

  3、年轻的父母和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保持协调一致。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三建议:

  1、对于刚进小学的孩子,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快乐感,是第一重要的。

  2、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生活规则,然后坚持不懈地执行,慢慢地把规则变成习惯。

  3、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周末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班和辅导班。

  4、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爱好,用书香熏陶孩子,

  5、让孩子每天晚上吃饭以后洗全家人的碗。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四建议

  1、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

  2、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必要的强制性训练。

  3、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习惯去影响孩子。

  4、适当采用奖励或惩罚。

  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五建议:

  1、面对孩子的失败,不要简单地责备。

  2、要善于发现孩子某一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尊严的制高点”。

  3、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并宣扬孩子的突出优势。

  4、为了鼓励,有时候适当的“谎言”也不妨说说。

  感想:

  重视早期教育: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具有教育意义。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时刻注意的言行。我们将孩子交于老人抚养时,老人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保姆”,同时要把握好“爱”的尺度,要做孩子的朋友。

  全家人在教育孩子的要求上应该保持协调一致。不过我想大多数平凡的孩子都没有那么有幸运地遇上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好的丈人、丈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胜过李镇西老师夫妇。他们在对李镇西老师的女儿的教育不管在早期的智力开发上,还是在习惯上都是给李晴雁以后的成长铺上了一条平坦之路。

  还应该要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用以以后孩子长大作为生命教育,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也是成为孩子自我教育的资源。

  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学习的快乐感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快乐感。但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在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些规矩后,要严格用孩子同意的规矩要求孩子,即使有时需要一些强迫性训练。

  这些习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能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的粗心造成的。我想如果,我们对知识掌握熟练,就是闭着眼睛也知道答案,不会错。

  做事不能拖拉也很重要,我对孩子的要求就不是特别严格,别人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孩子们完成任务,这样他们就养成了拖尾巴的习惯。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读书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底下观就是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人人都知道,孩子不爱读书,就书、是没有给他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在家庭中,应该用书卷气来熏陶孩子。

  树立孩子自信心:在小学,考几分并不是很重要,这次不好,下次可能就好了。最关键的是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特别在孩子“失败”时,不要打击,不要责备,更不要冷讽热嘲,这样可能更加伤孩子的心,让他沉沦下去。这时帮孩子找回信心更加重要。

  遇到孩子失败时,要一同与孩子分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要放大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自豪感,甚至可以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让他找到成功的起点。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点没错!

《家》读后感共5

  初次看到《朗读手册》这本书,是在一位老师的手中,心想那应该是一本介绍朗读技巧的书吧。再次看到《朗读手册》,还是在一位老师的手中,心想:就算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怎么就都去读它了呢?第三次看到《朗读手册》,就在同办公室的老师手里了,出于好奇,顺手翻了一下目录:怪不得那么多人喜欢它呀,我看到它太晚了:它是一本提高下一代文化底蕴的书,我错过了它。

  因为没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找到它,就在土豆网上看视频、听阅读,很惬意。呵呵,因为胳膊受伤了,不能打字,就天天看、天天听,不过还是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那句话太吸引人了(仅限于我的感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呵呵)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书中大量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与其他书的不同;那些确凿的数据让我们感到朗读如此重要;那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足以指导我们做一名称职的家长。我想我不是这样的妈妈,我没有让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听过几十本小说、那么多绘本故事。

  《朗读手册》共有八章,用一个个问题引出切中要害的论述、有效的建议和生动的案例,语言轻松活泼,语气诚挚恳切。听着音频里那娓娓道来的声音,一切都觉着那么清晰、那么美好,世间诸多的不如意也都烟消云散:原来,聆听朗读真的可以荡涤人的情操,何况那些婴儿耳边响起的是妈妈(爸爸)充满爱意的声音。

  你听:在我的《夏洛的网》这本书中,夹着一张短笺与一张小男孩在蛋糕旁的`照片……

  这是朗读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的的话,如数家常。

  3岁的德瑞克开始听完了《夏洛的网》;艾琳21月时,就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到了24个月时,她已经知道1000个词;聪明的小罗伯特因为姑婆给他读书而喜欢上阅读,改变了自己的未来人生……

  这本书《绪论》中说“阅读是今日美国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如果老师能找到方法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那么孩子就有较大的机会健康成长,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也就为未来的老师减轻了负担。”“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沙翁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所幸,校讯通为我们开展了阅读交流的平台。所幸,我们的很多家庭和学校已经在进行阅读

  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里都有了小小阅读角。那里存放着孩子们捐赠的或者学校配备的各类书籍,孩子们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本或者几本带回家和家长交流,也可以在课间随意和同学进行探讨。读书成了学生的乐趣。

  在课堂上,我们听到老师们有感情的朗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我,因为孩子们特别喜欢看电视的缘故,就着重看了第八章里《看电视与阅读的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当然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了

  长期看电视的孩子会影响学习、影响情感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看电视和阅读完全相反。

  在亲子共读的阅读过程中,让孩子参与得越多,他就理解得越多。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其中我会了解。而电视是无法让孩子与成人互动的,孩子通常就是一个人在看电视,没法子和家长提问、和家长对话。

  《朗读手册》那个单亲妈妈。每周都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两本书,并向他汇报读书的内容。她的付出是有显著的成效的,因为她培养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小儿脑部外科医生。

  还有一个被医生判定将终身智力高度残障的男孩,最后却成了常春藤联盟的优秀大学毕业;一个父亲早丧、母亲离异、从未上过学的、跟着年老的亲人生活的孩子最后成了大学教授……

  所以,就让孩子们去读吧,去读各种各样的书。高尔基说:“正派的书固然很好,坏的魔导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就是现在,只要孩子们爱看的书,哪怕是动漫,我也会拿来看看,为的是要了解他们的世界,帮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和弊、是与非。

  我不禁庆幸自己热爱读书,虽然错过了孩子很小的时候读给他们听,但也庆幸自己的孩子喜欢读书。虽然在课堂上没有每天朗读给孩子们听,但是每次朗读我都曾那么用心去读,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努力像窦桂梅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魔力”,令孩子们充满期待和满足。

  这是一本不一般的“朗读技巧手册”。书里说来自32个国家的20余万名儿童参加IEA评估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那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漫画书,享受其中、其乐盎然!

  那就让朗读成为我们大人、儿童的习惯吧!

《家》读后感共6

  最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谷主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被称为《朗读者》开播来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朗读者》现场,谷主麦家更是几次哽咽,聆听者董卿也泪光闪烁,台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

  这封被网友称为“最美家书”的信,顿时刷爆了朋友圈,后台无数小伙伴留言希望能看到麦老师的信。小编在哭瘫的情况下,还是默默地开始把字码上去。

  这封信:

  是一封小说家整整准备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进儿子远行行囊的信;

  一封麦家写给儿子,又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我没有到过费城,但可以想象,那边的月亮不会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边的房楼一定也是钢筋水泥的;那边的街弄照样是人来车往的;那边的人虽然肤色貌相跟我们有别,但心照样是要疼痛的,情照样是要圆缺的,生活照样是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的。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

  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

  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长辈。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漫漫长长的,坎坎坷坷的,风风雨雨的。

  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

  你可以失败,但决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莫大的耻和辱!

  好了,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吧,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风雨,有荆棘,风雨中不免夹着雷电,荆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护好自己哦。

  说到守护,你首先要守护好你的生命,要爱惜身体,要冷暖自知,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言语的,肢体的,个别的,群体的。

  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这一点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放下任何一切,别无选择。

  其次,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

  善是良之本,宽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魉。心若黑了,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心若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

  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

  儿子,请一定记住,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然后我们来说说美吧,如果说爱是阳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虚的,没用的,没有月光,万物照样漫生漫长,开花结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没有月光,我们人类会丢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诗歌,多少音乐。美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实在你心田,它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饱满生动的。

  麦家在儿子出国的行李里放了一本笔记本,夹着信和20xx美金。图为麦家在笔记本扉页给儿子的留言。

  呵呵,儿子,你的父亲真饶舌是不?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别想家。如果实在想了,那就读本书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麦家把所有的叛逆,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执拗,都献给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这部耗费他11年创作的小说,也最终为他赢得了最大的收获。正如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所说:我对儿子的付出,他今后都会加倍补偿我。

  爱你的父亲

《家》读后感共7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热爱祖国,为国家独立自由而劳苦奔波;这个人关注穷人,为穷人生活付出自己全部精力;这个人是个教授,引导社会观念改变。这个人就是本书传记的人物-尤努斯。而他仅仅是整本书的主线。而辅线则是整个孟加拉国的一切。贫穷的国度、极度保守的思想、不平等的社会,同时,在故事的开始,孟加拉国还只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而我们的主角作为一个富人(父亲为商人)却投入到一项关注穷人的运动中。这就是本书的故事脉络。

  推荐理由:穷人的诚信,信念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当然还有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读完此书,会有一种感动,一种给我们以前进的理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读后感,方面,本人将主要通过读书推荐理由来概括自己的感想。由于本人读书主要在于对书本的理解,同时关注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至于故事则过多关注,因此,在文中,也不会阐述过多事实,仅作自己对本书的一点看法。

  首先,穷人的诚信。格莱珉银行改变了孟加拉国穷人的生活状况,使得很多穷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孟加拉国的穷人也成就了格莱珉银行的发展,更成就了尤努斯教授的伟大。而架在两者其中的则是穷人的诚信。99%的还款率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不敢奢望的数字。可是,以专注穷人业务为主的格莱珉银行做到了。这是事实!这是穷人的诚信。诚如尤努斯教授所说:穷人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所得到的贷款时他们摆脱贫穷生活的唯一机会。其实对于穷人有没有信任,答案是有,这个不容置疑。穷人不敢不还款,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格莱珉,他们永远摆脱不了贫困。对穷人的认识使得格莱珉银行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功。而他的对象则是那些每天都赚不到1美元的穷人,是那些吃了上顿可能就没有下顿

  的穷人,更是那些饱受守旧思想困扰的广大妇女。至于其中的操作模式,在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再讨论。

  而反观我们国家,我们的贫穷地区的金融发展极度落后,乡镇地区更几乎很少有金融机构或者网点。我们需要反思的则是我国为什么无法为我们乡村的穷人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信贷支持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尤努斯教授带着他们的学生走进每一个家庭,而我们的金融机构却只是在城市驰骋。

  其次,信念的力量。这个信念是尤努斯教授的信念。他相信孟加拉国终会独立,他相信穷人的生活可以改变,他相信保守的思想终会让位于人的温饱的解决。他相信格莱珉银行可以成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的信念改变了光大孟加拉国穷人的信念,他的信念感染了他的学生,他的信念甚至改变着孟加拉国的保守思想。

  第三,行动的力量。也许仅仅只有信念,并不足以成功。然而如果在信念支撑下,不断的行动,则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尤努斯的教授都么有退缩,这就是行动的力量。坚持付诸行动,使得他可以为国家独立奔走相告,为拯救穷人,他可以同孟加拉国农业银行经理争论,可以运用各种关系,寻找国家政策支持,可以带着他的学生不厌其烦的做穷人的工作,可以不断劝说当地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在雨中,让自己的女学生不断在贫穷的妇女与自己中间来回传话,他几乎改变了孟加拉的一切,他的行动使得他活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不是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他的行动是他成功的砝码。而背后则是滚滚的血泪。

  第四,亲情的力量。也许当大家都在漠视亲情的时候,他确实受亲情影响最大的人。父亲对癫疯的母亲的一辈子的不舍不弃,姐姐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姐弟7个之间的相互关怀,使得尤努斯教授从小都在亲情的包围圈中生活着。可是不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像他们一样。姐姐嫁的也并不是一个富足的家庭,因为孟加拉国富足的家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影响了他。当目视孟加拉国的贫穷,当惨死不断出现的时候,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这一切最早就是亲情的召唤。

  第五,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格莱珉银行从一开始几乎就注定了成功。因为他们太了解穷人,格莱珉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必须抓住,而且不能使这根稻草沉默。但99%的还款率几乎是一个奇迹。这是格莱珉模式的力量。每位借款人都需要通过5人小组的形式,首先是3个人贷款,只有在前面3个人正常

  还款的情况下后面2人才能贷款,通过这种模式。贷款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信任、鼓励,从而把监督的责任转移到了小组。同时把还款的总额分成50个周还清,每周还款五十分之一。因此每周的数额较少,不至于发生还款到期由于要支付一大笔资金导致违约的情况。而最重要的则是银行人员每周都会到每个村子就行存贷款收取。贷款发放。存款收取。一切为了穷人则是格莱珉银行运营的核心理念。

  最后,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但是千人千言、千人千面。你了解了他的过程,就会发现格莱珉银行成功的核心,就会明白尤努斯教授的伟大,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二是明白为什么他真的就发生了。这就是我的感想。

《家》读后感共8

  “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做父母的只是养孩子,而不去育孩子,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过错啊。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批评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xx年至19xx年xx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读罢此书,感觉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取法乎上,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我拜读过不少的教育大作,从中感受教育大家无尽的教育智慧,还有从文学类《xx》《xx》中,领悟文学艺术的顶峰造极;从演讲类《xx》《xx》中感受大师教育的博大情怀;从人生类《xx》《xx》中,体会大师的人生价值;从历史类《xx》《xx》中,领略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影视类《xx》电视剧中,看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和中国影视艺术的提高。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收获,养心怡情,提升境界,无不闪耀着伟大思想的璀璨光芒。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也愿我们教师家长朋友们好好学习傅雷的教子方式,做到细心、耐心、恒心,与孩子为友,经常沟通交流,在教育孩子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家》读后感共8篇 阅读《家》的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