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时间:

【热】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集合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热】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集合3篇),以供参考。

【热】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集合3篇)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

  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县)。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并不玄虚,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把握正确的方法,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按照答题三部曲,把答案完整规范地组织在一起,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作业布置

  阅读《出塞》,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九、板书设计概括形象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诗歌中的“实”和“虚”;了解“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些表现技法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能找出已学诗歌中的“虚”与“实”,并将“虚景”正确分类;能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独特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根据“工约”,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和资源链接。

  [驱动问题]

  ①创设情境: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②辨别分类:找出4首诗歌中的“虚”和“实”,并将“虚景”分类。

  [核心问题]

  删“虚”留“实”,是否可行?

  [支架问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夜雨寄北》鉴赏文字,归纳从“虚实”入手鉴赏诗歌的要点。

  [推进问题]

  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八声甘州》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交流点评]

  运用“新道尔顿”的网络教学环境当场交流点评。

  [作业布置]

  ①背诵4首诗歌;

  ②从“虚实”的角度入手,结合诗意,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段分析鉴赏文字。

  【附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八声甘州 【北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3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 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 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 感 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热】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集合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财务总结报告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