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时间: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最新3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最新3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1

  1、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1】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刻画的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例2】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分析评价词中作者形象及其观点态度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倾注了浓烈的主观色彩。“波神留我看斜阳”“水晶宫里奏《霓裳》”等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他的英姿以及豪迈的气概,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采。“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 岳阳楼上”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答案】第一问:乐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程为大风浪所阻,而是抒写自己想象的意象,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那美好的夕照景象。“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浪阻遏行舟的情况,词人处之泰然。

【例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例4】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想象的能力,考点落在意象上。解答本题应抓住“风尘恶”的含义并立足全词,从敌我双方、词语色彩等方面思考归纳。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例5】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考点落在意境上。解答本题第一问是,答案中既要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性的描绘画面特征的词语(清幽恬静)。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例6】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解答这两道题,必须把握所咏之物——凤凰的特点,并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三、巩固达标

  1、(10年全国卷Ⅰ)

  答案:(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

  展才能。

  2、答案:(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3、4、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5、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6、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7、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8、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9、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

  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10、【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语言

【例1】 【解析】本题考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例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诗眼”的赏析解读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3】【解析】本题考查辨别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从全词丰富的想象、雄浑的笔力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不难对风格和流派作出准确的判断。

【答案】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1、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3、【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5、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6、【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8、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教案模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

  我校学生对于古典诗词鉴赏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更不愿意涉猎课外古诗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与策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

  少部分学生能意识到经典古诗词对他们学业及生活方面的积极意义。因此宜通过研究、实践,寻求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良好鉴赏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生活化”常态化、兴趣化。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这一课程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诗歌鉴赏教学积极响应这一教学理念及要求,依据诗歌作品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因文识象,由象悟道”的教学原则,即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诗歌鉴赏思路,从分析诗眼入手,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来体味诗歌的主旨;再对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斟酌,把握其独特的手法及诗歌的旨意;语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敲门砖”,意象是获得诗歌鉴赏的“入场券”,依据古诗词所选用的固定意象表达特定思想情感,结合诗歌的意象,辨别诗歌的情感主旨;意境是洞悉诗人志趣的切入口,往往起到创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使得其情、其旨水到渠成、跃然纸上,收到“不言情而情溢于言表”“以不说而表达说不出”的效果。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鉴赏诗歌的情感须从探究题目、知人论世、捕捉诗眼、感悟意象、体味意境、分析手法达到把握情感主旨的目的。鉴赏诗歌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各个要点,以得到对作品的整体全面的感观。

  我相信:问题的存在正可以促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在提高中丰富和完善.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3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该如何设计和操作,这是让很多教师都感觉迷茫的问题,复述大意、归结主题、探索表达技巧,已经成为诗词教学的基本套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其实,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契机,深度挖掘题目含义,找准诗眼,理清诗词内涵维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诗词核心,感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拓宽学生的诗词认知视野。

  一、深度解题,理清诗词内涵维度

  设计高中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有多重观照意识,对古诗词成文背景、作者情感走向、诗词表达意象等内容展开深入解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妨从诗词题目入手展开解读,诗词题目往往包含众多信息,为诗词鉴赏提供了更多参数。教师在对诗词题目展开解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解读的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用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题目展开深度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和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一个“归”字,写出了作者的思想走向,不做官,去做民,这个举动本身就具有震撼力。作者回到田园之中,用一个“居”字,写出了“安居乐业”的情怀,这个“居”字是“闲适安然”的意思。在学习《涉江采芙蓉》?r,教师让学生自行解读题目。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对古诗题目有了个性认知:“涉江”是渡过大江的意思,“采”是采摘的意思,从这个题目中可以清晰看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人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往往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花草瓜果,显得朴素而高雅。正如王维《相思》中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诗歌题目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作者浓浓的相思情。

  题目具有概括性,汇集了写作线索、主旨、情感等因素,从题目展开鉴赏分析,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为学生解读诗词题目,并发动学生自行讨论、研究题目,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信息,而且透过题目,学生很容易抓住诗词鉴赏要领,理顺学习思路,鉴赏的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二、找准诗眼,感知诗词情感主旨

  古诗词创作时讲究“推敲”“炼字”,这些关键字词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眼”,找准“诗眼”展开诗词鉴赏,可以顺利提取诗词的主旨要义,为诗词鉴赏提供更多信息。诗词成文受多种因素制约,而“诗眼”往往是诗词解读的掣肘点,筛选“诗眼”,解读“诗眼”,需要有关联意识,从不同视角展开探究思考,可以为诗词鉴赏提供更丰富的思维起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鉴赏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先让学生找出“诗眼”,学生经过再三比较梳理,最终筛选出“望”字为全诗的“诗眼”。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是叙事部分,“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这里的“望”和“视”都属于看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望”字遥相呼应,写出“回望京邑”;写景部分仍然紧扣一个“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京邑景色历历在目。“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抒情部分为最后三句:“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在这里依然有“望乡”一说,紧贴一个“望”字展开。作者登上三山,其目的就是要“遥望”京邑,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绘,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诗眼,并通过诗眼展开鉴赏。当筛选出“诗眼”之后,学生便有了明晰的鉴赏操作思路,这个“诗眼”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自然引出主旨和作者情感,鉴赏操作也水到渠成。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因素很重要,而“诗眼”往往能够清晰展示出诗歌的丰富背景信息,为鉴赏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三、把握名句,体会诗词丰富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这是诗词鉴赏的关键内容。鉴赏名句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以名句鉴赏为突破口,其操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名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名句内聚了太多的精辟内涵,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这便成为古诗鉴赏的重要切入点。设计名句鉴赏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名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展开全面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名句的方法,这对提升诗词教学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每当诵读这首诗时,我们都会对其中的名句记忆犹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全诗的名句,还是主旨句。先后三次出现在此诗中,而且每次出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此句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体会名句的丰富内涵。学生展开热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蜀道行走的艰难程度。在这里,作者并非要刻意展示蜀道之难,而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将当时社会比喻成蜀道,让人寸步难行,这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也有学生说:李白用笔变化莫测,对蜀道之难进行艺术刻画,展现了古老蜀道峥嵘、高峻、崎岖的特点,而且引入典故,展现蜀地战乱的惨烈,这无疑是一种映射的写法,从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教师对学生分析给出个性点评:李白笔下的蜀道的确够难,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事实也证明了李白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爆发的“安史之乱”,验证了李白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教师从名句入手,发动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对全诗进行深入解析。从学生个性解读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抓住主旨句,关注作者思想脉络,自然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思想,对全诗展开到位探究。高中学生思想比较独立,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实际,给出提示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展开研读,这样才能成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形成综合阅读素质。

  四、归结意象,拓宽诗词认知视野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包括作者的情思。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词意象时,需要对相关意象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探索诗词意象的意识。诗词意象丰富多彩,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这是诗词的基本属性。学生诗词学习的基础薄弱,对意象的把握还比较稚嫩,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意象探索过程中完成诗词鉴赏。

  陆游的《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这首诗。学生借助手中教辅材料,很快就掌握了诗歌主要内容,对作者情感也有了一定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全诗意象时,学生展开了热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涉及的意象便是作者的经历,如“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提及的“瓜州、雪夜、渡口、楼船、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回顾当年往事的心情。诗歌后半部分以抒怀为主,因为有前文的回忆做基础,抒怀展开自然和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陆游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爱国志士,终身不舍报国之志,但壮志未酬,自然郁郁寡欢,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激愤和辛酸。师生以此作为鉴赏切入点,一起探究全诗的意象,顺利打开了学习思维,课堂进入良性互动之中。

  鉴赏古诗词,要关注语言表达技巧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从诗词意象角度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思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确保鉴赏维系在较高品位之上。陆游的诗词大多带有怀才不遇的惆怅,其意象分析应紧扣作者情感,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这样的鉴赏引导无疑是高效的。

  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赏析时,要紧紧抓住诗词的题目、诗眼、名句、意象等关键点,并以此为学习突破口展开教学,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古诗词鉴赏方式,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探索,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鉴赏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心得体会(最新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