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

时间: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通用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凤阳花鼓》音乐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阅读。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通用5篇)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1

  执教人:

  孟丽君

  教学年级:

  初一年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为核心,注重通过听、唱、创、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在有趣的体验中,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初步了解凤阳花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

  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一首安徽凤阳花鼓的代表作。歌曲结构短小,旋律优美,采用“鱼咬尾”式的创作手法。歌词具有叙事性,衬词部分诙谐风趣,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社会上的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对于民歌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缺乏主动参与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凤阳花鼓的风格特点,培养其学习民歌的兴趣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听、唱、创、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2)初步了解“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方法和“五声调式”的旋律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2、调动学生有兴趣地参与音乐体验,通过听、唱、创、演等形式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方法:

  聆听、示范、引导、体验、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凤阳花鼓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凤阳花鼓》伴奏音乐,创设情境)

  一、以趣导入,体验凤阳花鼓

  1、展示花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展示一面凤阳花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回答。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鼓)这个鼓与你们平时常见的鼓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探讨花鼓的特点,出示课题《凤阳花鼓》。

  2、通过体验花鼓的敲击,尝试为歌曲《凤阳花鼓》进行简单的伴奏。

  (1)师:有没有同学想试试他的声音?引导学生体验初步花鼓。从兴趣出发,邀请几名学生体验花鼓的敲击,及时评价学生敲击的声音。

  (2)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音乐,处处都有节奏。引导学生拍打身体,和伙伴配合,或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去感受花鼓的节奏。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凤阳花鼓》,启发学生为歌曲《凤阳花鼓》编创伴奏。

  (3)学生跟随歌曲《凤阳花鼓》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节奏编配,体验花鼓的伴奏。

  3、启发学生编创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凤阳花鼓》进行伴奏。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为歌曲《凤阳花鼓》编创合适的节奏型进行伴奏,并鼓励小组展示。师:一个人的智慧还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我们小组合作的力量。请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块根据这首歌曲编创出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节奏进行伴奏。(放音乐,生讨论)小组展示合作成果,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抓住花鼓和花鼓的节奏这个兴趣点,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花鼓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二、层层深入,学唱《凤阳花鼓》

  1、师生互动进行节奏模仿,解决衬词部分的节奏。(1)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延续学生兴趣。老师和学生一块玩打节奏的'游戏,老师打什么节奏你们就打什么节奏。(衬词部分的节奏)

  (2)教师范唱歌曲《凤阳花鼓》,引导学生从其找出节奏模仿部分——歌曲衬词部分。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这首非常好听叫《凤阳花鼓》。

  2、学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鼓励学生根据节奏唱出衬词部分。师:这是歌曲的衬词部分,歌曲的衬词部分非常的诙谐、风趣。我们试着按照刚才击打的节奏,把歌词唱一下。(教师钢琴伴奏弹奏主旋律)

  根据学生的要求,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解决衬词演唱中的难点。可以利用放慢速度,按照节奏念歌词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演唱难点。

  3、教师用较慢的速度伴奏,启发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状态。师:同学们,我们试着把整首歌曲演唱一遍好不好?请同学们注意坐姿,听好歌曲的前奏。(教师钢琴伴奏弹奏主旋律)

  4、根据学生的要求解决演唱难点。

  对于学生遇到的难点之处,采用重点教唱的方式,并能够及时的纠正学生唱不准的地方。对于歌曲的处理、学生唱歌的姿势、演唱声音的位置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始终贯穿整个学歌过程,并不是单独拿出来去练习的。

  5、教师用较快的速度伴奏,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的情绪。(1)师:你体会到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教师钢琴伴奏速度略快,钢琴伴奏加上伴奏织体)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肢体体验衬词部分的情绪。用自然圆润、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

  6、与学生进行演唱接龙游戏,结合歌曲第一部分的旋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歌曲“五声调式”的旋律特点和“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

  (1)师:同学们唱的这么好听,老师想和大家玩歌曲接龙游戏,好不好?(师生接唱歌曲)师:咱们配合的非常默契啊,这种默契是歌曲的旋律赋予我们的,大家来看看,我们接龙地方对应的旋律音,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通过演唱形式上的“接龙”理解旋律上的“接龙”——“鱼咬尾”。

  (2)探究“五声调式”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师:这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不仅用了鱼咬尾的发展手法,他的旋律的写作上也很有奥秘,再看看里面用了哪些音?

  7、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边打花鼓边演唱歌曲,体会凤阳花鼓的演唱风格,完整展现歌曲。

  启发小组合作编创歌曲《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并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师: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是将歌曲和花鼓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编配一下这种形式。(放音乐老师及时指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凤阳花鼓》所带来的独特风格特点。并通过歌曲旋律逐步深入的感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鱼咬尾”和“五声调式”等知识点。

  三、拓展提升,感悟凤阳花鼓

  1、感受旧时代的凤阳花鼓——歌曲《凤阳歌》

  (1)师唱《凤阳歌》,学生感受凤阳花鼓的原始风格。

  由花鼓“小”的特点——表演的场合——情绪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凤阳花鼓在旧时代的风格特点。教师演唱清代刊行版本《凤阳歌》,用音乐告诉学生歌曲的情绪特点。

  (2)学生根据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再唱《凤阳花鼓》。

  师生探讨在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情绪如何表现凤阳花鼓的风格,生用悲凉情绪完整唱。教师钢琴伴奏,伴奏速度慢,伴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伴奏节奏型为规整的二拍。

  2、感受解放区的凤阳花鼓——钢琴曲《花鼓》

  一曲凤阳花鼓就是旧社会悲惨生活的生动写照。哎!1946年,凤阳花鼓也来到了咱们东北解放区,同学们想一想,它会不会有变化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师弹奏钢琴曲《花鼓》片段,学生感受凤阳花鼓的变化。简介钢琴曲《花鼓》背景,作曲家瞿维1946年来到东北解放区,把安徽的凤阳花鼓跟东北的民间秧歌相结合,创作了钢琴作品《花鼓》,这首《花鼓》不仅把民歌传承了下去,还进行了创新。

  3、感受新时代的凤阳花鼓——合唱视频《凤阳花鼓》结合音乐和生活的关系,师提出问题:凤阳花鼓在现如今会有怎样的变化?

  欣赏《凤阳花鼓》合唱视频。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视频《凤阳花鼓》创新的理解。

  4、升华主题,共同表达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我们身边有很多好听的民歌,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引导学生理解在传唱的时候结合新生活进行创新。

  师生共念:“传承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引起精神上的共鸣,达到课堂的最高潮。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民歌唱好,唱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从聆听到实践,通过多种体验,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通过强烈的听觉对比,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传承和创新,引起精神上的共鸣,达到课堂的最高潮。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背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欣赏《花鼓新声》,感受作品的情绪,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唱歌曲学习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流利的歌唱与表演。

  2.歌曲中衬词部分的学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鼓、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唱民歌互动。

  2.师:民歌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反映当地的乡音之美,乡情之浓。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乡音》,让我们了解不同地方风格的民歌。

  师:这节课,我们将一同走进安徽,欣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3.了解旧歌的历史背景,分析歌曲情绪。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凤阳花鼓。(出示凤阳花鼓图片)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锣鼓相间,歌词都是教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困讨饭的象征。我们一起欣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二、新授歌曲《凤阳花鼓》

  师:如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甚至走出了国门,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誉。我们不妨先听为快吧!

  1.欣赏歌曲《凤阳花鼓》。

  师:说说新的《凤阳花鼓》与从前的《凤阳花鼓》在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师:(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请听老师范唱一遍。)

  2.教师范唱。

  3.听音乐律动,学生用手拍出音乐中的强拍。

  4.听唱歌曲。

  5.教唱歌曲。师唱曲谱。

  师:你对哪个部分的唱词最感兴趣?

  6.学习衬词部分。

  师:这是模仿打击乐器发音的衬词。

  操练:

  A教师用小镲示范一遍。

  B有感情的唱出这一部分。(唱出喜庆之气)

  师:让我们怀着喜悦之情,跟着老师的琴声来唱一遍。

  7.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歌曲表演

  1.不同形式演唱。

  师:老师用了独唱的形式,你们用了齐唱的形式,还可以用哪几种演唱形式?(男、女生对唱)

  2.为歌曲伴奏。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唱的真不错!如果我们能为歌曲配上伴奏,那就更好了,我们一起来吧!

  用小锣、小鼓、双响筒为歌曲编创伴奏。(每样乐器请学生出来单独编创节奏,然后学出编的最好的,一起为歌曲伴奏)

  师:听了这首欢快的歌曲,我们一起舞起来吧!

  3.表演。

  四、拓展(欣赏)

  师: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再欣赏《花鼓新声》舞蹈片断。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3

  一、教学内容

  1、唱《凤阳花鼓》。

  2、做用打击乐器伴奏唱一唱创编旋律。

  3、听《黄杨扁担》、《斑鸠调》。

  4、八孔竖笛《波兰圆舞曲》。

  二、教学目的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背唱这首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唱一唱练习,熟悉另一首叙事性的《凤阳花鼓》,运用对比手段感受两首《凤阳花鼓》的不同情绪及风格。

  3、通过旋律创编练习,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继续培养创造的欲望。

  4、通过欣赏,感受民歌的地方特色,熟悉民歌的旋律特点及其音调。在逐步积累民歌音调的同时,增长民族的感情。

  5、孔竖笛:学会吹奏《波兰圆舞曲》,初步做到节拍分明,起伏明显,连音与断音对比鲜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民歌的地方特色,增强热爱民歌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培养创编节奏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卡片、八孔竖笛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凤阳花鼓》教学目标:通过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其产生背景,能背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背唱歌曲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凤阳花鼓》(唱一唱的练习),快来欣赏我的精彩表演吧。从我的演唱中你感受到什么?大家都来学一学吧,和我一起表演。那你们快说说“凤阳”这个地方?凤阳是—————————省的一个普通的县。凤阳人有一绝活就是“凤阳花鼓”。花鼓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演方式呢?(花鼓片段)

  二、感受不同的《凤阳花鼓》

  1、听乐器演奏版本师:历史上的凤阳……(资料),就如老师刚演唱的《凤阳歌》一样凄凉,那你来听听这段旋律与《凤阳歌》有什么不同?

  2、交流师: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凤阳花鼓》,想不想唱?

  三、学唱《凤阳花鼓》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是安徽凤阳地区的著名民歌。旧社会,凤阳是一个有名的贫困县,农闲时当地农民大多外出乞讨谋生,乞讨的手段之一就是打花鼓卖唱,通常由父亲击鼓,女儿歌唱,这种形式逐步演变成为民间歌舞的一种常见形式,已不用于卖唱了。歌曲为单乐段结构(4+4+2+5),最后5小节的“得儿另当飘一飘”,是歌曲的尾声,生动地模拟了打击乐器的声响和演唱者身段的变化。如今的凤阳县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向小康进军,但这首《凤阳花鼓》却长久地流传在民间,成为喜庆节日时经常表演的节目之一。

  1、发声练习师:不急不急,来,先唱唱这句旋律。(出示:歌曲最后五小节)这句旋律中,感觉如什么?

  2、儿童版本师:听听其他同学怎么演唱的,要挑战吗?

  3、跟磁带学唱

  4、解决难点

  (1)向学生介绍这首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衬词中“得儿”应连在一起发音,不要唱成两个字。

  (3)注意切分音节奏。

  (4)我们学唱这首歌曲可将它作为民间喜庆节日演唱的小调来处理,因此可以唱的欢快、活泼些。

  (5)用多种形式演唱。如:领唱齐唱、男女声演唱等。

  师:你想怎么来更好的表现歌曲呢?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四、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师:历史上的凤阳也不是每年都闹饥荒,可总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这又是何缘故?那现在你就是当初的凤阳人,要到江南唱一翻花鼓了。你会选择什么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打动人家呢?可现在没有打击乐器,你能用身边的东西代替吗?来为歌曲伴奏。

  五、总结下课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CCTV—8正播放的《名杨花鼓》中的片头区,它就是以《凤阳花鼓》为素材的。感受是如何展现的?

  六、作业:

  背唱《凤阳花鼓》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做用打击乐器伴奏

  唱一唱另外一首《凤阳花鼓》

  创编旋律

  教学目标:

  通过旋律的创编练习,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培养创造的欲望,感受旋律的节奏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拍号,创编节奏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二、用打击乐器为《凤阳花鼓》伴奏。

  1、演唱歌曲,师生评议。

  2、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欢快、活泼)

  3、出示节奏旋律,用打击乐器伴奏。

  4、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歌曲情绪及表演需要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和伴奏乐器,全班共同表演,倾听产生的效果,选出最佳方案。

  5、在表演时,要提示学生注意演唱演奏音量的协和和互相配合,不可喧宾夺主。

  三、唱一唱下面这首《凤阳花鼓》,说说它表达的情绪与本课学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1、分析:

  作为练习唱一唱《凤阳花鼓》,叙事性较强,它的原词是“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从歌词内容来看,这首民歌的演唱形式虽是边歌边舞,但情绪却是十分悲凉的。曲调采用商调式,旋律较平稳,略带忧伤,和本课所学歌曲《凤阳花鼓》情绪上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感受。作为视唱来唱时,仍应唱出卖艺人悲伤的`心情,速度不要过快。

  2、出示旋律:

  1=C4/4

  先视唱旋律,再配上歌词唱一唱。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凤阳花鼓》的情绪与速度。

  四、创编旋律

  要求:本课的创编旋律,既是对3/4拍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训练。需要创编的旋律为两个乐句,有拍号要求和旋律音,创编只需加入节奏即可。

  (一)鸡毛信

  师:大家知道“鸡毛信”的故事吧。今天,我们得送份鸡毛信,当然也有暗号了。(师拍打3/4的节奏)只有对方的暗号正确,我们才能将鸡毛信交给他。

  (师生互动,熟悉3/4)

  (二)创编旋律

  师:大家一定都很好奇这鸡毛信里是什么内容吧。那现在请这四位小勇士给大家来看看。

  1、出示

  1)556116

  2)56535——

  3)335661

  4)565321——

  2、任务

  师:其实我这也有一封鸡毛信,上级要求当看到这四封鸡毛信后,才能打开。

  信的内容:请大家按照1)、2)、3)、4)各音的顺序创编一个3/4的旋律。

  也就是这些音就是这样排列的,但是可以把这个四分音符的5改成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等等。大家能完成任务吗?

  3、小组合作完成

  (1)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3/4拍含义和学过的3/4拍节奏型。

  (2)根据节奏型把练习中的节奏音进行组合,产生旋律。

  (3)在视唱的基础上加入节奏型的旋律创编。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4、选取其中板书演唱

  (多唱并按照3/4强若规律拍手演唱)

  五、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黄杨扁担》《斑鸠调》教学目标:通过听《黄杨扁担》和《斑鸠调》,感受民歌的地方特色,熟悉民歌的旋律特点及其音调,逐步积累民歌,培养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杨柳青》师:(唱《杨柳青》),这是什么歌的?是哪里的民歌?

  二、欣赏《黄杨扁担》《斑鸠调》

  1、《黄杨扁担》教材分析:

  《黄杨扁担》是四川东南部秀山花灯的典型传统曲目,常在元宵节进行花灯歌舞表演或花灯戏中演唱。歌曲用“盘龙卷”、“插花钮”、“狮子滚绣球”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当地姑娘各种美丽的发饰,表现了元宵节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1)初听,感受

  师:那么,大家一听到四川首先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听四川民歌《黄杨扁担》。《黄杨扁担》常在元宵节进行的花灯歌舞表演或花灯戏中演唱。(听)《黄杨扁担》唱的是什么?(板书)

  2)再听师:那么,我们想:这些美丽的姑娘们梳者各式各样的漂亮的头饰,心情怎样?我们要是看到了,你会想些什么?

  3)哼唱

  师:这首《黄杨扁担》,旋律朗朗上口,充满着愉悦之感。我们也来跟着唱一唱。

  4)拓展师:关于《黄杨扁担》,对于出处有些争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搜索《黄杨扁担》。

  2、《斑鸠调》教材分析:《斑鸠调》是流行于江西地区的小调,形式活泼。歌曲赞美了斑鸠鸣叫、桃花盛开、杜鹃吐艳、秧田翠绿的大好春光。曲调为两句体乐段,五声徽调式,节奏富有跳跃感。“56216”乐汇贯穿其中,具有赣南茶歌的音调特征。歌词衬腔中对鸟叫的模仿,更使歌曲荡漾着春天的生机,令人欢欣喜悦。

  1)听师:这一活泼的《斑鸠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这样的一幅荡漾着无限生机的春天,使我们心中充满欢欣喜悦。

  2)再听,并哼一哼其中几句。

  1、衬词师:在这两首民歌中有哪些衬词?这些衬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2、思考:两首民歌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3、选择其中的主题段落或乐句让学生击拍视唱一下,以体验迂曲的韵律。学生两个地方的方言,试着念出几句唱词,体会方言的特点,体会歌曲的情绪。

  三、总结下课师:那么,书上的表格就能完成了吧。来填一填(交流)中华民族留给我们有许多许多,就音乐中的民歌这一方面就足以大家不断的去挖掘。希望大家在不断的积累中发扬。

  四、作业:

  完成课后的表格。

  五、教后记

  第四课时

  一、教学安排

  八孔竖笛《波兰圆舞曲》

  二、常规练习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三、八孔竖笛《波兰圆舞曲》。

  1、教材分析:

  《波兰圆舞曲》是一首三拍子的波兰民歌,该曲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

  2、出示旋律:

  视唱旋律,体会乐曲的节奏特征和气氛。

  3、演奏要求:

  (1)这是一首三拍子圆舞曲,演奏时应注意其鲜明的节拍与节奏特征。

  (2)第一乐段采用非连音奏法,要求学生演奏的得连贯、流畅。由于第一乐段中的乐句较长,所以演奏时速度不能太慢。

  (3)第二乐段则以断音奏法为主,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情绪更欢快、热烈。

  (4)记号起是乐曲的第二个乐段。

  4、练习吹奏。

  四、作业:

  练习吹奏《波兰圆舞曲》。

  五、教后记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节奏特点,能演奏乐曲。

  2.喜欢演奏活动,体验与同伴轮奏和演奏中用眼神交流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晨间、餐前、离园前等安静活动时间,有意识地播放音乐《凤阳花鼓》,引导幼儿欣赏乐曲,自由地用体态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2.物质准备:碟子和筷子若干,画有眼睛的小卡片八张,小鼓一面,音乐《〈风阳花鼓〉图谱》;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风阳花鼓》,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回忆,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音乐活泼、快点的节奏特点。

  1.哼唱第一乐句并表演动作,引发幼儿的兴趣和表现欲望。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大胆地用动作表现。

  (二)倾听音乐,看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探索第一段乐曲中碟子的演奏方法。

  1.展示第一段乐曲的节奏图谱,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图谱中碟子的颜色、大小及位置排列不同所代表的意义。

  (1)引导语:你们看到图谱上的碟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碟子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红、绿两种颜色的碟子分别代表两个演奏小组。)

  (2)引导语:为什么有的碟子大,有的碟子小?(启发幼儿迁移过去的学习经验,知道大的碟子演奏的时间长.小的碟子演奏的时间短。)

  (3)引导语:除了颜色、大小不同还有哪里不一样?有的碟子位置错开排列,表示什么?有的碟子上下对应排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知道碟子错开排列表示两组交替演奏,碟子上下对应排列表示两组同时演奏。)2.幼儿听音乐、看图谱、拍节奏。

  幼儿分成红、绿两组,听音乐、看图谱,熟悉节奏。请红组幼儿看图谱中的红碟子,绿组幼儿看绿碟子:图谱中碟子错开排列时,红组幼儿双手在脸的左侧拍手,绿组幼儿双手在身体腰部的右方拍手;图谱中碟子对应排列时,两组幼儿双手同时在身体的正前方拍手。

  3.幼儿持碟子练习演奏第一段音乐。重点引导幼儿尝试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用眼神与同伴交流,使演奏动作更好看,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迁移第一段乐曲的演奏经验,学习用碟子为第二段音乐伴奏。1.展示第二段图谱,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观察第二段图谱中碟子的符号与敲击速度的关系,以及空拍时的碟子演奏方法。

  2.引导幼儿持碟子演奏第二段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前八小节空拍不演奏。

  (1)第一遍演奏后引发幼儿讨论和交流怎样使八个空拍时的演奏动作变得更好看?(启发幼儿运用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眼睛看着拿筷子的`手的方法进行演奏。)

  (2)将八张画有小眼睛的卡片贴在相应的空拍处,提醒幼儿演奏第四拍时眼睛要看手。

  3.请幼儿运用心得方法再次演奏第二段音乐,体验用自然的体态动作演奏的美感。

  4.幼儿完整演奏乐曲,体验成就感。

  (1)引导幼儿看图谱完整演奏两段乐曲,提醒幼儿演奏中运用眼神交流、眼睛看手的方法。

  (2)引导幼儿看教师的指挥,完整地演奏两段乐曲,体验成功演奏的快乐。

  (3)添加鼓,由教师或一名幼儿敲鼓,鼓励幼儿按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大胆地演奏,增强乐曲活泼、欢快的气氛,进一步丰富演奏效果。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音乐区投放乐器、图谱、音乐,引导幼儿自主演奏添加铃鼓、串铃或沙球等乐器,让幼儿自由结伴分成红、绿两组,尝试红组幼儿增加铃鼓,绿组幼儿增加串铃或沙球为乐曲伴奏,感受其更为丰富的音响效果。

  活动二

  活动时间:20xx/1/10活动内容:演奏:凤阳花鼓活动目标

  1感受凤阳花鼓的曲调风格,乐意用凤阳花鼓的演唱形式大胆表演。2尝试创编歌词,探索为不同的人送去不同的祝福。活动准备

  1了解凤阳花的相关知识,熟悉衬词部分的旋律。2教师用的凤阳花鼓一副、幼儿用的花鼓十八副。3动作图谱。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①提问:昨天我们欣赏了安徽凤阳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什么?②欣赏教师表演。

  2、尝试创编衬词部分的动作。①幼儿演唱衬词部分。②看图谱创编动作。

  ③用双手模仿花鼓进行表演。

  ④幼儿手持花鼓表演并在最后一小节做自己喜欢的造型。

  3、学习歌曲,充分感受凤阳花鼓的曲调风格。

  ①注意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语速、难点的提取、韵味的把握等。②通过替换歌词进一步感受凤阳花鼓的曲调风格。

  “你们表演的真精彩,你们还想把自己的祝福送给谁呢?(爷爷、妈妈……)都说些什么呢?(身体好,工作顺利)。

  4、分组表演,进一步感受凤阳花鼓。①幼儿分组尝试替换部分歌词。

  “我们现在分小组玩个游戏,每组小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你们想去谁家表演,表演时唱些什么?

  ②设置游戏情境,幼儿分组表演。

  5、结束活动。

  邀请客人老师或小朋友一同表演。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5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扭一扭——花鼓》,大家注意看一下花鼓的敲法是怎样的。

  生:(跟随视频模仿)

  师:凤阳花鼓又称“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安徽凤阳民间古老戏曲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凤阳花鼓》。

  二、新课教授

  (一)了解歌曲背景

  师:“凤阳花鼓”——流行于安徽一带,是黄梅调的前身,旋律流畅自然,婉转秀丽,易上口流传,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乞讨的象征。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师:(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听了这首歌以后是什么样的心情?说说这首歌描述些什么?

  生:悲愤、痛苦、难过、同情……

  师: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花鼓还走出国门,获得赞誉。同学们,你们觉得凤阳的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心情呢?请听这一首凤阳花鼓与刚才那首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歌曲

  师:(唱)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

  师:大家觉得这首歌曲好听是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情绪去演唱?

  生:高兴、喜悦。

  师:我们就怀着这种心情,来跟着音乐用“啦”哼唱一下。啦啦啦啦啦……(模唱)

  师:旋律十分朗朗上口,大家学的.也很快,老师完整的给大家示范一遍,同学们可以小声跟着老师唱一下。(范唱)

  师:在这首歌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歌曲那些地方比较难以掌握?

  生:“得儿另当飘一飘”等。

  师:嗯,这是这首歌中最有特色,它带着安徽凤阳地区特有的民族方言风格。其中“得儿”也就是人们模仿打击乐器的发音,譬如小锣,让我们也来模仿模仿。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指导)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几位同学已经能发出舌颤音了,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鼓掌)

  师:没有学会的同学不要着急,只要你们课下勤于练习,肯定能练会。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跟着钢琴唱一唱吧!

  师生:(唱)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

  (三)表现歌曲

  师:大家学的非常快!我们现在看一个视频,看看他们是怎样表演这首歌曲的。

  师:大家能够模仿这几个动作吗?来,两个人一组,先来跟着老师一起学做一下!

  师:我们现在两人一组自由练习五分钟,你们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改编,一会儿来展示一下吧!(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几组同学表演的特别有创意,我们请他们来展示一下吧!

  师:(鼓掌)非常棒!这两位同学不光歌声好听、动作优美,表情也配合的非常到位。希望大家都能向他们学习!

  三、课堂小结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不知不觉就要到了下课的时间了,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简单的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呢?

  生: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有了很多收获、很多感想。最后,希望同学们课下试着用竖笛吹奏这首歌曲的旋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凤阳花鼓》音乐教案(通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