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

时间: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6篇,供大家阅读。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6篇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1

□ 吕本怀

  关于历史,我有两点感受,一是必须真实,堪称信史才有价值,二是与其读那些堂皇的官方叙事,不如读平凡人物的琐碎回忆。我拿到耄耋老人孟法金所著之《难忘岁月》,读后感觉颇有收获,同时觉得这本书有特色,有价值。

  孟法金老人出生于小康之家,却不幸遭遇乱世,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几乎伴随她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幸好父母开明,即使烽火连天也要送她读书,这一点在那样的年代实属难得。因她读了十年书,解放后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但也因读了十年书,反右时与丈夫一起双双被冤枉成了右派。随后的二十一年里,他们一家人可说是遭了千般罪、受了万般苦,她的婆母以及两个女儿都成为时代牺牲品,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因受不堪委屈而自杀身亡。

  书中老人极其真实地记载了她的平生经历,有关于日寇暴行的见闻,有对娘家几起几落的记录,有关于爱情亲情的美好片段,有对子孙后代奋力拼搏的充分肯定;其中最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我以为应是她对反右与大跃进详尽而具体的回顾。反右与大跃进,于中华民族而言无疑是两场浩劫,不知让多少人、多少家庭陷入灭顶之灾,也给后来道德滑坡打下了基础。遗憾的是,许多国人今天早已忘却苦难,甚至有人还在声嘶力竭地为左招魂。因此我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这本《难忘岁月》,仔细体会这两场运动如何让国家家庭饱经磨难,仔细体会当年“引蛇出洞”与瞎指挥如何扭曲人性,让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一时间荡然无存。

  这本书里,还展示出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一家人如何相濡以沫,以及在整体人性扭曲的前提之下,那些善良的人如何给予他们温暖与帮助,让他们一家人得以活到今天,并最终辉煌。这些温暖帮助过他们的人中,有作者与她丈夫的双方父母,有陈、孟两个家族的亲人,二十一年里他们一直不离不弃,并不因他们夫妻成为右派而视之为敌,而是一以贯之给予亲人才有的温暖。有他们老家所在村的支部书记,以及一些正直热心的'村民,支持他们两口子办私塾,借钱给他们做小生意,让他们一家人一次次摆脱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也有曾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即使当时政治气候高压得令人恐惧,依然还是有一些具有良知的人,他们不仅不落井下石,而且还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照顾与帮助。尤其令人钦敬的是那些本与作者一家素不相识,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如那位在腊月二十九赶回来过年的司机,听说她的情况之后毫不犹豫地帮她搭载搬家的各种杂物,并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分文报酬;如时任华容县委副书记胡炳先,偶然遇到,仅听她汇报一次便帮助她解决小儿子的就业问题;比如在她与小儿子贩卖粉丝时主动帮他们称秤算账的两位农场干部,“杀富济贫”为她多卖了五元钱; 还有宋家嘴圩场那位一再给她递信要她女儿报考农业银行的支书刘惠珍,以及当时华容县人民医院那一群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在一分钱都没有的情况下主动挽救她孙女生命的医生护士。这些好人经过她的笔尖,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性是无法彻底被扼杀的,雪中送炭是最有价值的,它会让接受者刻骨铭心。

  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里,必定会有少数人泯灭人性,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从而导致人性彻底扭曲甚至泯灭。比如作者学校里那位告密的工友,在她丈夫任校长时,极其巴结奉承,而在他们落难之后,即使作者将自己过节所分得的一份肉菜送给丈夫,他也要跑去告密,让作者再次受到批斗与凌辱;比如她所工作学校里余支书的夫人以及那位孟干部,作者身为女流之辈却要她整夜整夜地为送信而奔波,而恐惧;还有华容教育局人事股的那位曹股长,在寒天冷冻的腊月,居然忍心让年近花甲的作者在他家窗外蹲上一夜,这岂止是冷漠,简直到了冷血的地步。

  作者向我们呈现这些恶,并非记仇,而是为了让人们警醒:千万不要助纣为虐,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能帮助尽可能帮助,至少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在别人伤口上撒盐。这应是做人的底线,这道底线一旦被逾越,人也就变成非人了。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作者视苦难为财富。他们两口子,他们的四个儿女,数十年间可谓饱经磨难,生存的本能却让他们一直坚韧;为了生存,什么样的苦难都默默承受,坚信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们一家人种过田,喂过猪,放过牛,捞过鱼,办过私塾,打过芦柴,做过生意,最后终于创立家庭企业――鼎鼎有名的克明面业,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坚持的结果;昔日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屈辱,不仅没让他们趴下,反而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他们不忘回馈社会,回报恩人:汶川地震,克明面业捐款捐物达一百七十余万;金融海啸,他们坚持做到不裁减一个员工;他们不断寻找帮助过他们的那位司机,当得知他已不在人世,便将他的儿子安排在克明面业上班;他们登门专程感谢胡炳先书记,并因他的清廉清贫深深感动;对于乡邻与亲人,他们也尽可能地予以帮助与关照,为老家修路,帮亲戚盖房,亲朋邻居生病时主动看望,孩子读书有困难主动支持。他们一家人真可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作所为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难忘岁月》内容真实,所写堪称信史;情感厚实,所道合乎人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如同促膝;细节充实,可充分还原彼时彼人。就作者所处时代而言,“窥一斑而见全豹”,只要认真阅读,不管是谁,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2

  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准时升起,猎猎飘扬!经历了154年风雨飘摇,血脉分隔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祖国和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

  恍然间,那一天已经过去___年了。20___年,由薛晓路导演执导的《回归》,作为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一部分,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历史盛况,抒发了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预告片,让人心头触动,热血沸腾。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7月1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他们是坚毅果决的中方外交官、庄严肃穆的仪仗队军人、英姿飒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钟表师傅。

《回归》这个片段,不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庄严的交接仪式,还将首度揭示香港回归谈判桌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纷争”。

  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历史,来看看当时发生的故事。

  年底,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先生,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

  然而,类似这种的主权交接仪式,世界上无一先例可循。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经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道,“我们每一次的谈判都只为2秒钟。我跟英方说我们的国旗一定要在0时0分0秒升起来,主权回归,分秒必争,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们的旗子一定要在23点59分58秒降落,当时英方非常不认同,他们不给我们这两秒,所以我们前前后后为这件事情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

  2秒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不能准时收回香港的主权,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要再多2秒!

  英国要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因此,在交接仪式的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了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安文彬先生的谈判对手,是英国的戴维斯大使,他们进行了大约16次正式谈判。而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经无法记清了。

  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决地站了起来,对英方的谈判代表说了一段话。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国外交官用坚定的立场、强硬的态度为国家争取到这短短的2秒钟,恐怕香港回归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时,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口头同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每一个环节用秒来计算准确,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提前计算好,不能有丝毫误差!

  安文彬先生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是这三十分钟,有二十五道程序要执行,每一个程序,用一分多钟要完成,而且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说。

  然而,当仪式进行时,为了不让中国如愿,英国用尽了各种方式:查尔斯王子致辞,超时了23秒。于是,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行进步伐加快,终于把23秒又抢了归来!随后,英国奏国歌时又突然加速,缩短了12秒,导致现场出现大约5秒左右的真空时间!

  当时全场一片肃穆,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11时59分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了指挥棒,保证国旗精确地于0时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脉分离,寸土必争,秒秒必争!香港这条回归之路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其间也是无数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在《回归》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演员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那庄严肃穆又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又将我们带入了22年前的历史性一刻,扬眉吐气,振奋人心!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2年风雨兼程,大陆和香港始终一路同行。这种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会是!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3

  祭拜祖先,心有所感-记叙文550字

  我的.外婆家在重庆,村子前面是一条小河,再往前走便是层层叠叠的山,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望不到头。村子里去世的老人都葬在山上,世世代代如此,包括我的太太和太公。

  春节前几天,我们一家四口就到了外婆家。按照习俗,大年三十上午,全家人一起上山祭拜祖先。上山的路并不好走,我们走过小桥,沿着马路找到那条隐藏在山间柴草里的山路,探进身去走了没多久,来到了太太的墓旁。望着墓碑上刻着的我的名字,不知为何,内心便不平静了。

  祭拜完太太,接下来的路杂草丛生,开始不好走了。重庆的山大多非常陡峭,我们沿着近45的斜坡向上爬,没过一会儿,个个都气喘吁吁。刚下过雨的路面,泥泞不堪,这让我们几个孩子走起来更加吃力。走着走着,我看见泥地里有几个庞大的“脚印”,便好奇地问是什么。大人们说是狮子的脚印。我虽将信将疑,但却也有点隐隐的害怕,不由得向妈妈身边靠了靠。

  一路往上,当妈妈指着山顶的信号塔给我看时,我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鼓起劲继续爬。又过了大概十分钟,我们终于走到了太公的墓前。大人们拿出了鞭炮,摆上贡品;我们小孩子也对着墓碑一一行礼。祭拜结束,看着远处的风景,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我觉得此刻的我们不需在墓前悲伤,因为后人过得幸福,就是先辈们心中的希望。我们的笑容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祭拜。

  有了刚才爬山的辛苦,下山的路显得格外轻松些。回到家,我不禁感叹:先辈们努力为后辈创造幸福,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不负他们所望。人生就是如此,一代一代相传,生生不息。

【祭拜祖先,心有所感-记叙文550字】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4

  作者:金丽娜????自:????点击数:78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金丽娜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具有高度人文性的文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读这篇文章后,都会被阿联酋人民那种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深深感动了,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阿联酋人民不惜任何代价在沙漠中建成了一片片的绿洲,这的确是个伟大的壮举。

  怎样使学生学有所感呢?这一直是我脑海中思考的问题。其实,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感的教育,其效果胜过任何教育。

  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从中感悟了许多,比如,他们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家园不可以比阿联酋更美呢?甚至,他们觉得向社会中不爱护环境的人们发出呼吁是他们心中发泄不平的有效途径。总之,他们畅所欲言,他们甚至有了忧患意识,他们担心也许我们的城市有一天也会被沙漠吞噬,这也不应该是我们所该担心的吗?然而,在担心多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也提出了好多有力的措施。在这一课中,语文与环保得到了最好的结合。正因为学了这篇课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正因为他们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才深深地理解阿联酋的人民,佩服和学习阿联酋的人民,语文与环保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我的课堂上,板书大多是随机的。可单单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个题目,我就用了白、蓝、绿三种颜色。其中“绿洲”两个字是绿色的。孩子一下子就会被吸引过去,善于思考的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遐想:绿洲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会充满绿色吧!我的板书布局灵活而不死板。在引导学生思考“盐碱地、不毛之地”如何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时就先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在讲解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将红色问号解答出来,适时添上“种植花、草、树,精心侍弄”。板书要恰到好处!多一点儿则嫌多,少一点儿则嫌少,而且又是那么及时。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明白了生活中离不开绿化!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5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 -诗词大全

有所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世事真成风马牛,细思愈觉此生浮。

  旧交散後知心少,行路难来出户愁。

  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鲁中狂士今安有?泪尽朱云草满丘。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6

  元代周德清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译文

  羊续做官,把送来的生鱼在庭前高悬;冯依人,为吃不上鱼而弹铗悲叹。大海旁边,长江里面,有多少渔人垂钓的矶岸。我记起王安石当年曾言,江湖隐居,哪里会吃不到鱼羹饭!

  注释

  羊续:东汉人。汉灵帝时任庐江、南阳二郡太守,为官廉正。同僚曾送他一条鱼,他推受不了,就挂在庭前。后来人们再要送鱼,他指着悬挂未动的鱼,示意无心收受。

  冯(huān):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

  荆公: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鱼羹饭:以鱼羹做成的饭,借指江湖隐士的饭食。

  赏析

  本曲共有四首,除末二句语句不变外,其余三首的起首分别是:“流水桃花鳜美,秋风莼菜鲈肥。”“鲲化鹏飞未必,鲤从龙去安知。”“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可见诗人的“有所感”,是从“鱼”上生发的。当然用意不在于谈饮食文化,其“所感”的内容还是社会的人事。

  本篇起首使用羊续、冯两则与鱼相关的典故,“高高挂起”与“苦苦伤悲”相映成趣。两人的态度虽截然不同,但一为官吏,一为门客,都是仕途上的人物,在失去自由身这一点上又有共同之处,所以这两句都是铺垫,用来与接下的三句形成对照。在第三、四、五句中,未出现具体的人物,因为“多少渔矶”,隐于江湖的渔翁人数太多了。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暗示“大海”、“长江”无处不可隐居,从而引出了末尾两句的感想。言下之意,羊续高高挂起是为官清廉,冯苦苦伤悲是怀才不遇,他们都比不上那些散隐各地的无名渔翁。利用“鱼”的内在联系,引出用世、出世的优劣比较,这种构思是颇为新奇的'。

“荆公”即王安石。张光祖《言行龟鉴》:“介甫(王安石)在政事堂,云吃鱼羹饭。一日因事乞去,云世间何处无鱼羹饭。”但这是元人编的书,从他本人的《临川集》以及相关的宋代笔记中,找不到他“题”过这样的话。只见清人顾栋高《王荆国文公遗事》引《上蔡语录》,谓王安石“作宰相只吃鱼羹饭,得受用底不受用,缘省便去就自在”。《上蔡语录》为宋儒谢良佐的语录,同书还有王安石因荐人未遂,拂袖便辞去宰相职务的记述,可见都是出于传闻。徐再思小令《朝天子·常山江行》中,也有“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的曲句,看来已成为元代流传的习语,归于荆公名下,大概就同“杜甫游春”、“孟浩然寻梅”等一样,属于约定俗成。“鱼羹饭”在古人诗文中倒是出处颇早。五代李珣《渔歌子》:“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南宋戴复古《思归》:“肉糜岂胜鱼羹饭,纨绔何如犊鼻裨。”刘克庄《郑丞相生日口号》:“江湖不欠鱼羹饭,直为君恩未拂衣。”从这些例句中显而易见,“鱼羹饭”代表着“江湖”的“常餐”。推其本原,这三字实同西晋张翰那则思鲈鱼莼羹而决然辞官的著名典故(参看前选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注③)有关系,对于在官者来说,“何处无鱼羹饭吃”,也就是随时随地都不妨急流勇退、挂冠回乡的意思。

  小令语言严谨,寓味深长,堪称当行。《录鬼簿续编》载时人对周德清有“天下之独步”的高度评价,想来就是对这样的作品而言。

有所感,有所感陆游,有所感的意思,有所感赏析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