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成语或寓言故事

时间:

成语或寓言故事7篇(寓言故事词语大全成语)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成语或寓言故事7篇(寓言故事词语大全成语),供大家赏析。

成语或寓言故事7篇(寓言故事词语大全成语)

成语或寓言故事1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或寓言故事2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成语或寓言故事3

  司马迁阐述汉初汲黯、郑当时二位大臣之事迹。汲黯于景帝时任太子冼马,在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后又召为主爵都尉;而郑当时则先任太子舍人,后迁为大农令。二人其时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户限为穿,车如流水马如龙,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由于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之性,不适官场,后俱丢官失势,致生计亦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宾客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司马迁复例举下邽人翟公,乃汉文帝时大臣,任廷尉时,为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络绎不绝,水泄不通。其失官后,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后官复原职,众宾客复登门求见。此一失一得,一贫一富之况,令翟公感世态炎凉,人多趋炎附势者,顿感忿懑,便于门首书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黯、郑当时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成语或寓言故事4

“如坐针毡”出自《晋书·村预传》所附《杜锡传》。它讲的是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太子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成语“如坐针毡”由此而来,形容一个人因某种因素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或寓言故事5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成语或寓言故事6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佛塔为什么也要挂上铃铛呢?”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拖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啦。”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把偶然的巧合当作必然的联系,因而犯了偷换概念、混淆是非的逻辑错误。

  来自神话或寓言故事的成语:隔墙有耳

  从前,有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他总是喜欢四处打听别人的秘密。

  知道的秘密太多了。憋在心里真难受。

  一天他喝了几杯酒,终于忍不住,拉着好朋友,把自己打听到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他哪里想得到,就在墙另一边的隔壁房间里,有人把他说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

  于是没过多久,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多嘴的坏毛病啦!

  成语隔墙有耳的意思: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成语或寓言故事7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也可比喻生活极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

成语或寓言故事7篇(寓言故事词语大全成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