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

时间: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9篇 王守伯安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9篇 王守伯安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赏析。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9篇 王守伯安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1

【注】①从谀:怂恿。②诇:刺探,侦察。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唐置学士整理经籍图书、起草诏书诰命等,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除”等表达相同意义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一那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为官守正忠诚,恪尽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深谋远虑,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5分)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5分)

  参考答案

  10.B

  11.C(“转”指官职调动)

  12.A(朝廷并没有派遣边疆守兵、京城驻军和王守仁等人所率领的军队进攻叛军驻地南昌,这是王守仁派间谍故意散布的迷惑叛军的虚假消息。)

  13.(1)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逾”“寝苫”“蔬食”“多”译对各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2)叛军听说南昌被攻破,一定会解安庆之围回南昌自救。我军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破”“逆”“蔑”、逆击之(于)湖中的介词结构后置译对各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2

  王守仁《尊经阁记》阅读原文及译文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 著:著作

  B. 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 籍:登记

  C. 以涂天下之耳目 涂:掩蔽

  D. 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 拓:扩建

  答案:A(应当用作动词,发扬,弘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 今日之事何如

  C. 牵制于文义之末 而君幸于赵王

  D. 请予一言以谂多士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C(C项“于”都表被动,译成“被”;A项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然后;后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却;B项前一个“之”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助词,译作“的”;D项前一个“以”表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介词,“因为”)

  13.下列句子中,全都不属于“尊经”的一组是(3分)

①徒考索于影响之间 ②尚功利,崇邪说 ③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

④没溺于浅闻小见 ⑤慨然悼末学之支离 ⑥侈淫辞,竞诡辩

  A. ①②⑤ B.②④⑥C. ①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B(③是对家业的评价;⑤是知府痛惜学风的颓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尊经阁落成之时,应南大吉郡守的邀请劝诫广大的读书人尊崇六经,进而加强人文修养。

  B.古人著述六经是受富人的启发,因为富人为防止后人把家产弄得遗亡丢失,便把家里所有的财产登记造册。

  C.作者对那种不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六经的内容实质的人表示不认可,认为他们并非尊崇六经。

  D.南大吉郡守十分尊崇六经,认为六经归于正途,百姓才不会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答案:B(古人著述六经并不是受富人的启发,与富人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3分)

  答案:所以六经是我们心中的账册,六经的实际内容,都具备于我们心中。(“实”“具”各1分,句意1分)

(2)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4分)

  答案: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得”“庶”“尊”各1分,句意1分)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答案: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佩带的玉来给项王示意,项王却沉默没有回应。

  附参考译文:

  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心、性、命,是一个东西。君子的对待六经,省察心中的阴阳盛衰而使之及时运行,这才是尊重《易》;省察心中的纪纲政事而使之及时施行,这才是尊重《书》;省察心中的歌咏性情而使之及时感发,这才是尊重《诗》;省察心中的体统仪节而使之及时发扬,这才是尊重《礼》。

  大抵古代圣人匡扶人间正道、担心后世颓败而著述六经,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辈,担心他们的产业和库藏中的财富,到子孙手里会被遗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穷困而无以自谋生活,因而记录下他们家中所有财富的账目而遗留给子孙,使他们能永世守护这些产业库藏中的财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贫困的祸患。所以六经,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而六经的实际内容,则具备在我们内心,正如同产业库藏的财富,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资,都存在家里。那账本,不过记下它们的名称品类数目罢了。而世上学六经的人,不懂得从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经的.实际内容,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被文字训诂的细枝末节牵制,鄙陋地以为那些就是六经了。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傲慢地指着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同这有什么两样?

  唉!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视功利,崇奉谬论,这叫做淆乱经义;学一点文字训诂,教授章句背诵,沉陷于浅薄的知识和琐屑的见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这叫做侮慢经文;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逞诡辩以取胜,文饰其邪恶的心术和卑劣的行为,驰骋世间以自高身价,而还自命为通晓六经,这叫做残害经书。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本都割裂弃废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经呢!

  越城过去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就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将使之重归于圣贤之道,于是命山阴县令吴瀛君扩大书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经阁于书院之后,说道:“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尊经阁落成,邀我写一篇文章,来晓喻广大的士子,我既推辞不掉,便为他写了这篇记。唉!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3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日:“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

  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竞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4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谀旱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簿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注】①从谀:怂恿。②诇:刺探,侦察。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唐置学士整理经籍图书、起草诏书诰命等,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除”等表达相同意义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一那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为官守正忠诚,恪尽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深谋远虑,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5分)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5分)

  参考答案

  10.B

  11.C(“转”指官职调动)

  12.A(朝廷并没有派遣边疆守兵、京城驻军和王守仁等人所率领的军队进攻叛军驻地南昌,这是王守仁派间谍故意散布的迷惑叛军的虚假消息。)

  13.(1)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逾”“寝苫”“蔬食”“多”译对各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2)叛军听说南昌被攻破,一定会解安庆之围回南昌自救。我军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破”“逆”“蔑”、逆击之(于)湖中的介词结构后置译对各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5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华性孝,士论多之 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薄:攻击。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逆:迎战。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探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3分) ( )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分)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6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司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游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珠死战,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寻在此带动当地乡村东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徽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平,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益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原创)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绎旧闻 绎:整理

  B.佯退师 佯:假装

  C.宸濠舟胶浅 胶:黏住、搁浅

  D.谗邪构煽 构:图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王”多指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B.“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传檄”是敲打木梆子,公开宣告的意思,其中“檄”是指木梆子。

  D.“赠”指在官员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对朝廷的贡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乡试之后,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谨,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族龙场驿丞。

  C.王守仁文武全才。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屡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朝廷颂功,因此时人称赞他为神人。

  D.王守仁关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2)徽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答案:

  10.D

  11.C

  12.C

  13.(1)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

(2)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很了解这件事,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天资特别聪敏,十七岁时拜见上饶娄谅,和娄谅谈论朱熹推究事物之理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学问),数年之后仍没有收获,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喜欢谈论军事,而且擅长射箭。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载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救载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族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衬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时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就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一致跟从他,弟子遍布天下,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呼。十一年,王守仁被提拔为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在此时,南方痪纷然并起。王守仁到了之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卒贼营,俘虏,斩杀七千多贼人,远近的人惊叹他是神人。十四年,朝廷命王守仁去勘察福建叛军。他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忙赶赴吉安,征集调用士兵粮食,修治军器船只,传发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官吏士卒尽力于王事。王守仁用计攻取南昌,朱宸濠十分害怕,发动南康、九江的全部兵力。丙辰日双方再次交战,官军败退,王守仁斩杀了首先逃跑的人。各军拼死作战,叛军又被打败。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臣子,官军突然来到。王守仁下令用小船装上干柴,乘风放火,焚烧了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擒住了他。共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军。当初,京城听到叛乱消息,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王琼高声地说:“王守仁在南昌上游,一定能擒住叛贼。”到这时,王守仁果然传来捷报。当此时,谗倭奸邪的人挑拨煽动,祸患变乱不可推测,假如没有王守仁,东南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思恩、田州的土酋苏、王受造反,朝廷于是下诏让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祸乱平定,王守仁已经病得很厉害,上书乞求辞官,走到南安去世。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隆庆初年,朝廷大臣多称颂他的功劳,朝廷下诏追赠他为新建侯,谥号文成。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7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益好言兵 顾:重视

  B.若皆吾民 若:如果

  C.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 简:挑选

  D.咸报寝 寝:休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夷人:原指少数民族的一种。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后来夷人就引申为对中国境内除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

  B.大张灯乐: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灯饰展览活动,常常附带一些民俗活动。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干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如贴春联(桃符、楹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等。

  C.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中就有贾府隆重迎接元妃回家省亲的内容。“归”在古代指女子出嫁,在《诗经周南桃夭》中就有“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因王守仁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他在这少数民族杂居的无书可读的荒僻之地,复习以前所学,忽然悟到格物致知之学,世间于是有“阳明学”。

  B.王守仁文武双全,有智谋。他在平定南州的涮头盗贼仲容时,先赐给他们节日礼物,打消他们的顾虑,引诱他们人城拜谢,事先在城门口埋伏了士兵,等盗贼入门,就一一擒获并杀了他们。

  C.王守仁是东南平贼的真正功臣,这也是刚刚即位的世宗深知的,但王守仁却把功劳归于赏识他的才华的兵部尚书王琼,导致当时与王琼不和的大学士杨廷和不高兴,大臣也有很多嫉妒王守仁的功劳。

  D.王守仁因朝廷之争,不去任南京兵部尚书之职,而请求回家探亲。朝廷论功行赏,封他特进光禄大夫,他也屡次上疏辞去爵位,请求记录其他大臣的功劳。他还上疏祈求告老还乡,最后病死在归乡途中。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5分)

(2)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5分)

  参考答案

  10.(3分)C 【解析】A项,只是。B项,你们。D项,没有。

  11.(3分)D 【解析】D项不是道家,是儒家。

  12.(3分)B 【解析】B项不是南州的盗贼,是赣州的。也不是在入城拜谢时埋伏士兵。

  13.(10分)翻译:

(1)(5分)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 领导 ,这 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王守仁居住。(“因”“率”“栖”每点1分,句意2分)

(2)(5分)当时,奸邪的坏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没有王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叵”“微”“殆”每点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上奏章企图解救,刘瑾大怒,把王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苗族、僚族人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领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王守仁居住。刘瑾被诛杀,衡量王守仁的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南京刑部主事。

  兵部尚书王琼一直认为王守仁的才华不同寻常。十一年八月擢拔他做右佥都御史,到南州、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南州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到了以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敌营,俘虏、斩获七千多敌人。回到赣州,商议征讨浰头盗贼,只有仲容没被攻下。横水被攻破以后仲容才派弟弟仲安来归降,却(偷偷地)紧密备战。王守仁在新春时大张旗鼓地张灯结彩,举办娱乐活动,仲容将信将疑。王守仁赐给他们节日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仲容率领九十三人在教场安营,自己带领几个人入城拜谒。王守仁呵斥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聚集在外面,难道是怀疑我吗?”把他们一起引入祥符宫,好好地用酒食招待他们。盗贼喜出望外,更加放心。王守仁请仲容留下观赏灯乐。正月三日举办盛大宴席,王守仁在城门口埋伏了披甲士兵,盗贼入门,就一一擒获并杀了他们。其他的盗贼逃到九连山。山横亘几百里,陡峭绝立,无法攻克。于是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去。官军进攻,里应外合攻击,捉拿斩首没有遗漏。

  当时,奸邪的坏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没有王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世宗深知此事。刚刚即位,就立刻召王守仁入朝受封。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和,王守仁铲平盗贼,都把功劳归于王琼,杨廷和不高兴,大臣也有很多嫉妒他的功劳。因此就让王守仁做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不去任职,请求回家省亲。不久,论功行赏,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当时他已经遭遇父丧,屡次上疏辞去爵位,请求记录其他诸位大臣的功劳,这些请求都没有回复。王守仁病得很重,上疏祈求告老还乡,不等皇命下达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天生不同常人。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讲论朱子格物之学的大意。从九华山游历归来,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时,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只好天天思索旧日已得的知识。一天,忽然悟到格物致知,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能去向事物求索,慨然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当世学者翕然听从,所以社会上有“阳明学”的称法。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8

《周顗字伯仁》阅读题目及答案

  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 ,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恭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顗宽裕友,弟嵩尝酒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编自《晋书 列传第三十九》)

【注】 ①顗:(yǐ)多用于人名。

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凯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B. 何乃刻面无盐,唐突西施也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稽、阮

  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D.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 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C. 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神之祸。

  7.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答案:

  4.【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解析】横,意外。【答案】D

  5.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解析】B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A第一句体现周顗的谦虚,第二句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C第一句体现了周顗的宽容,第二句体现了他的忠诚。D第一句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第二句体现他的忠诚。【答案】B

  6.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答案】B【方法点拨】解答此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

  7.【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2)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答案】(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参考译文】

  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 周顗回答说:“怎能刻画无盐女,来唐突西施呢。”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怎能意外得到重名!”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阿奴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非常器重周顗。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座位上傲然啸咏,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周顗说:“怎敢就近舍您,就远效仿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似有所在,应当没有失实吧?”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同推重拥戴,不能数年,一旦像这样,怎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没有主上,他的意愿怎能有满足呢!”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大将军还符合众人所望吗?”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9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谀旱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簿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9篇 王守伯安阅读答案及翻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