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

时间: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3篇 苏州园林中的佛塔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3篇 苏州园林中的佛塔,供大家品鉴。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3篇 苏州园林中的佛塔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1

  一、对古建筑中的假山研究的意义

  1.满足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和时间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许多景观园林中的假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现代园林中,假山建造的质量和艺术表达效果在很多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缺乏对假山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大量的园林假山施工单位缺乏基本的理论指导,只是一味追求施工速度,往往忽视了假山的建造质量和艺术表达效果,导致现代假山的实践水平较低,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果。因此在现代园林假山的实践中,需要深刻研究假山的理论,并结合古建筑中假山建造的技术手法和艺术表达来带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假山建造的发展,这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满足了我国古典园林保护和修缮的需要

  古典园林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许多园林假山在长期发展下大量出现了自然损坏,需要进行全面或部分的修复工作,使其恢复原有的样貌。但由于缺乏完善全面的假山研究理论且对古典假山作品的技术和风格等认识不足,导致我国许多假山修复失败或失误。因此,古建筑中假山的修复为了保持作品原有的真实性、艺术性,就需要我们结合作品的实例和有关的历史文献,对我国古建筑中的假山理论进行仔细地研究。总结归纳出完整的假山系统理论体系,为古典园林中假山的修缮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理论指导,进而促进我国古建筑假山修复工作的发展。

  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的研究

  1.在假山的分类中,叠山是我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对我国古建筑中假山的物质层面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深入研究我国古建筑假山的建造理论和艺术。假山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但从历史的发展时间来看,皇家园林要早于私家园林,建造技术和风格也更加成熟。在我国皇家园林的假山发展中,山石材料的来源和叠山建造技术等都极具独特性。在园林叠山的山石材料中多包含太湖石、黄石、青石和英石等,但随着园林叠山的发展,叠山用石的材料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也同时促进了叠山的风格的发展。在明期末期的皇家园林中,叠山在园林的建造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皇家园林的假山规模较大,要求假山的建造质量和建造技术也较高。在皇家园林的叠山建造中,首先需要勘查地基土质。假山的地基与假山的建造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地基出现沉降时,一般需要填满灰土,结合地基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加桩来增强地基的强度。在皇家园林的假山建造中,明清时代的假山基础一般分为桩基和夯土基础两种。其中,皇家园林假山建造的技术特点一般体现在假山的建造管理和工匠的组织等方面。在明清时代皇家园林的假山建造中,其技术工序、建造技术和工程管理都较为成熟,是中国皇家园林假山建造和艺术的高峰。其中,颐和园、故宫、北海等园林中的假山作品极具历史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风格。因此,皇家园林中假山的建造推动了我国假山的发展。

  2.私家园林假山也是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代表,在假山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由于历史时代的背景,私家园林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其古典园林中假山的建造也极具代表性。在古典园林假山石的组合手法中有立石、架石、拼接、组合等。在私家园林假山的建造中,假山的建造风格受到了园主、建造背景和时代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古建筑假山形成了立意和假山特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私家园林中,假山的风格以扬州派假山和北派假山为主。其中,扬州派的假山风格是以清末的叠山风格为主。优良的地理条件和运输条件决定了假山用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般多以小石拼接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北派假山由于北方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点,其总体气势较为宏伟,但在假山的细节部分处理较少。而且假山多以叠砌为主,并采用了横向和纵向不同的层次来控制假山的整体效果。同时,私家园林的假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园主的影响。注重结合园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假山的形态和艺术风格上都有不同的体现。

  三、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古建筑中的假山进行了研究,认真挖掘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假山传承的艺术特色和建造技巧,研究了古典园林中假山传统的工艺技术、石料的选取和叠山的手法等方面,为我国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假山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本文吸取了假山传统的建造方式的特点,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利用现代的创新手法,从自然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组合特点中吸取到的创作灵感,来促进我国假山创作的发展,为现代的假山艺术带来全新的启示和指导。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2

  佛教文化在苏州

  徐刚毅

  研究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儒释道三足鼎立而又交相融合,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所以,当我们谈论起苏州两千多年历史的时候,也就不应该忽视佛教传统

  文化给古城所带来的影口向。

  自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吴地,历朝历代兴建了许多寺观,梵宇道宫相望于古城内外,成为苏州一大特色。明卢熊<苏州府志》云:“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以佛教而言,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为母陈氏建通玄寺,即今报恩寺,俗称北寺,还有宝光寺(新苏丝织厂)、东华严寺(察院场邮电大楼)、东禅寺(相门东灰堆园)等也都建于此时。东晋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舍别墅为佛寺,建云岩寺于虎丘,同时代的还有朱明寺(军分区)、普福寺(普福寺场)和虎丘东、西山庙。东晋末司空陆玩奉佛闻法,舍宅为寺,梁天监二年扩建成寺院,是为灵岩山寺,此外还有角直保圣寺、寒山寺、宝积寺(塔倪巷)、永定寺(市二中)、雍熙寺(景德路)、灵鹫寺(谢衙前)、承天寺等也都建于梁天监年间。上方山楞伽寺建于隋朝,建于唐朝的著名寺庙有天平山白云寺、开元寺(东大街)、祥符寺(洪元弄)、双塔寺、南禅寺(文化宫)、北禅寺(北园)等。宋代寺庙有文山寺、定慧寺、瑞光寺、报国寺、隆兴寺(桃花桥弄)、紫竹庵(言桥可;塘)等。元代寺庙有狮林画禅寺(狮林寺巷)、结草庵(100医院)、佛慧庵(平家巷)、宝林寺等。明代寺庙有隆庆寺(仓米巷小学)、准提庵(廖家巷)、观音阁(山塘街)等。清代寺庙有寄叶庵(东麒麟巷)、药草庵(调丰巷)、宝莲寺(金阊实小)、西林庵(齐门渔郎桥浜)等。据民国吴县志载,历代兴建的寺庙,三国东吴7所,两晋16所,刘宋l所,齐1所,梁45所,隋2所,唐32所,五代9所,宋96所,元61所,明85所,清39所,另有16所年代不详,先后计有411所。迭经兴废,至解放初尚有大小寺庵223所,故旧时有称苏州为东南佛国,直到今天,寺庙数量虽不及从前,但保存下来的一批寺庙古建筑,殿宇巍峨,游人云集,其规模和名声已经远远胜过了前朝。

  如果说众多的寺庙建筑构成了苏州的一大景观,那么各具特色的宝塔则更为古城增添了魅力。宝塔起源于印度,是一种用以珍藏舍利和经卷的佛教建筑,传入中国之后,又与民族传统建筑相融合,于是千姿百态的宝塔成为神州一绝。而苏州以供观赏登临的宝塔之多,在全国又当首屈一指。隋朝仁寿元年曾在虎丘山上建塔,五代后周显德六年重建,自南宋建炎至清咸丰曾七次被焚,历史的千锤百炼,终于锻出了虎丘塔古朴神奇的风姿,如今,它不仅是苏州的标识,而且也成为中国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三国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瑞光塔,北宋天圣八年重建,塔身清秀柔和,塔座雕刻生动,为宋代宝塔佳作。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元丰重建,苏轼曾舍铜龟以藏舍利,南宋初金兵南下又毁,绍兴二十三年再建,此塔八面九层,重檐复宇,集壮阔与秀美,古朴与纤巧于一身,体量为吴中宝塔之冠。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王文罕兄弟创建砖塔两座,几度修缮始存至今,双塔腰细檐轻,玲珑秀丽,为他处所少见。灵岩山多宝佛塔初建于梁天监年,重建于北宋,再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明万历年遭雷击塔檐被毁,1989年方丈明学耗资百万重修,秀美塔影复又兀立于西南群山之中。上方山楞伽寺塔初建于隋,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建,砖砌仿楼阁式塔,挺拔秀丽,与石湖山水相辉映,成为江南绝佳景色。不久落成的寒山寺仿唐宝塔则腰檐斗栱雄大疏朗,将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甲辰巷宋代砖塔虽然只有6.8米多高,堪称微型,却腰檐出挑,型制古朴,给人以吴

  地文化奇异多彩的感觉。

  除了寺庙建筑和宝塔,佛教还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唐人经卷,贝叶经,明成化泥金写法华普门品和五十三参图像(有宪宗皇帝序),唐寅、文征明、石涛、罗聘、何绍基、俞曲园和吴昌硕的书画等等。古城现还存有一千多尊大中型佛像,多数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也有不少作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著名的有紫金庵释迦三世唐塑和南宋雷潮夫妇塑十八罗汉、角直保圣寺唐代杨惠之壁塑罗汉九尊、寒山寺明成化十八尊鎏金铁罗汉和明初塑寒山拾得像、灵岩山寺唐朝楠木观音和元代铜毗卢佛以及西园寺五百罗汉和济公塑像等等。明万历年重修北寺楠木观音殿,其佛像以银、玛瑙等七宝末和泥塑成,不加拂拭而自莹洁,故称不染尘观音。光福寺铜观音系宋康定元年村民垦土得之,乃唐时遗物,时天大旱,士民迎入城,祷雨立应。明正统中大旱,知府况钟迎入城,祷之亦雨。该殿久废,清道光年间巡抚林则徐重建。文革中铜观音被融宗法师藏匿,幸免于难。

  苏州寺庙藏经楼还有历代木版善本经书10万余卷,品种之富,版本之全,冠绝东南,载誉全国。其中有元代普宁藏1700卷为国内孤品,当初工匠在造纸时曾掺入防蛀药物,故藏经纸张历经六百余年仍完好如初。该经原为康有为所藏,后散落民间,被人购回送到寺庙珍藏。其他如明刻南藏、北藏、嘉兴藏和清刻龙藏也弥足珍贵,藏经护套板均用雄银杏木制成(带有苦味)以防虫蛀。此外苏州还有唐宋元明历代用金、银、血和墨手书的各种

  经藏,亦为他处所罕见。

  1957年4月,虎丘塔内发现了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更有一石函,中铁函,内有鎏金塔一座,塔中又有金瓶,瓶中藏迦叶如来真身舍利,7月27日,佛教界在西园寺举行舍利入塔典礼,尔后舍利与文物由白马驮运至虎丘,重新供奉于塔内,故虎丘塔是座名副其实的佛菩萨舍利宝塔,而1978年4月瑞光塔内也发现了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苏州宝塔价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苏州佛教的人文气息也相当浓郁,晋代竺道生善顿悟佛性诸义,南来居虎丘讲经说法。白居易于晚年拜师学佛,自号香山居士,在苏州刺吏离任后将所著《长庆集》六十七卷,除家藏之外别录三部,其一便藏于南禅寺千佛堂,以期传之久远。韦应物罢苏州刺史后,寓居永定寺,又殁于此寺。宋代临济宗十二祖绍隆居虎丘,元以后此派传入日本,称虎丘派,日本禅宗四十六派中,出于绍隆者三十六。宋景德中日本僧人寂照来京师朝贡,愿留中国,丁谓(苏州人,时为三司使,后为丞相)言姑苏山水奇秀,寂照愿居吴门,遂卓锡普门禅院(在报恩寺旁),直至圆寂。山塘街彩云桥下塘龙寿山房相传乃晋朝生公寄迹处,元代僧人善继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60多万字珍藏该寺,日军侵华期间僧人藏匿他处,虽遭日军勒索并一度被捕,仍坚不吐实,得以保全,该书有自明宋濂至清康有为一百余位名家批校题跋,堪称稀世珍宝。承天能仁寺于明末浚井得南宋孤臣郑所南(思肖)铁函(心史),记录了宋朝亡后杂事。明唐寅晚年归心佛门,号六如居士,在桃花坞筑桃花庵,学佛后为寺庙留下了不少字画佳作。明末爱国高僧弘储顺治年间居灵岩山寺,与顾炎武一起参与了抗清活动。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三日,清兵入苏州,土国宝率兵屠城,沿卧龙街一路杀人,至饮马桥,忽见关帝圣像提刀跨马挺立桥上,因清军将关帝奉为战神,大恐,杀人乃止。关帝者,桥边关帝庙(址在今科技大楼)圣像也。乾隆下江南,在狮林寺对照倪云林画观赏寺后花园狮子林,作诗有“一树一峰入画意”句,赐额“画禅寺”,该寺大殿之瓦都用铜浇铸,可惜数十吨铜瓦于1966年全被拆除。民国年间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弘法利人舍已救世,被弘一大师(李叔同)誉为“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948年,寄叶庵主持妙岩独资开办寄叶庵酱园,自制酱菜并设门市部,所制“春不老”萝卜别具风味,为民所喜爱。结草庵住持范成于民国26年在山西赵城将八路军战士用生命从日寇手中夺回的稀世赵城藏借到上海影印,定名(宋藏遗珍》,解放后范成任市佛

  协(筹)主任。

  佛教文化留给古城的痕迹比比皆是,其中最平常的又莫过于地名了,比如定慧寺巷、大悲庵、弄佛兰弄、观音弄、祥符寺巷、狮林寺巷、宝林寺前等等,那一个个古意盎然的街巷名称,就是

  古城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干百年来,佛教给古城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地方风貌,而这种文化和风貌一经流传,便也就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成为吴地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象征,就像敦煌壁画、龙门石窟和大小雁塔一样,它们凭藉的虽然是宗教的躯壳,但它们张扬的却是中华五千年的精神!徐刚毅:原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

  局长

  现任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3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作者姓名:徐丹 艺术设计学院14环艺3班 完成时间:2016年6月9日

  论文摘要:

  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构建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园林花木入手,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采,旨在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关键字:花木、文化、园林造景 目录:

  一、园林花木史话

  二、花木之诗情画意

  引言:

  在全球急切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学意义。它是喧嚣城市里的一座寂静山林,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清凉绿洲,是茹含着人类生存智慧、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地一种“绿色启示”。人们徜徉在中国古典园林,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得以真正地呼吸清新,舒畅身心,感受和谐,洗涤胸襟……从而萌生超越物质羁绊,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感悟。

  正文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以花木相称。花木体现了园林的生态特征,花木与水、石、建筑合称为园林的四大要素。花木滋润园林:以生命之体装点园区,使景致勃发生机;以变换之色渲染四时,使景观呈季相之美;以自然之态慰藉人心,使人舒张情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中,花木造景贯穿始终久盛不衰。中国园林在花木造景上多有建树,并以独特的花木文化享誉世界。

  一、园林花木史话

  花木是园林的基本要素,其发端可追溯到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商周的“囿”,大概是最早的园林。“囿”者,四周围墙也,实为田猎之生态园。“园”和“圃”是中国园林的又一滥觞,用于种植树木、菜蔬,是实用性的植物栽培园。由此可见,古代的“囿”、“园”和“圃”都包含了园林的植物要素。

“庄周梦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文人私家园林,而且说明园内种树自古有之。

  秦汉时期,园林花木种植已具相当规模,不仅品种多,而且出现了专植园,称之为“苑”。

  隋唐时期,花木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得以长足发展。

  至宋代,选择花木开始讲究色泽、姿态,并关注植物季相的景观效应。明代造园活动普遍,私家园林发展,在众多文人的参与下,出现了著述园林的专著,其中不乏花木造景的文字。计成是明末杰出的造园家,著有《园治》一书,对后世造园影响极深。在《园治》中,论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花木造景讲究如诗般的意境,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饶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等等。

  清代皇家园林高潮迭起,文人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主导,施工技巧和艺术造诣都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花木品种繁多,栽培技术更加发展,花木造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现今的古典园林多为清代遗存,当时的花木造景风格,从中依稀可见。

  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历经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一方面精进技法,在花木选择、花木种植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深化艺术造诣,熔铸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花木配置及观赏方法,在生机勃勃的园林中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二、花木之诗画情境

  以诗画情境造园是中国园林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便成为中国园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国园林有如凝动的音乐、无声的诗歌。中国园林不仅表现花木的自然之美还讲究诗情画意,注重花木的意境烘托。在传统园林里,花木营造的文学情境比比皆是,诗境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词境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花木之芳香最能慰藉人心,是诱发幽思、抒发情怀的最佳媒介。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沉醉其间,四时吟唱抒怀。

  花木季相也是文学吟咏的重要素材。春之桃溪、夏之荷池、秋之菊篱、冬之梅阁,令多少文人雅士沉醉其间。季相体现了花木应时而变的物候特征,是花木造景的重要手段,花木兴衰更迭,四季景致多变,诗情画意常在。

  中国园林的花木兼有抒情、言志的功能,植物往往被赋予人格的象征寓意,借以舒张情怀,寄托心志。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文人而被称作“四君子”,其中:梅孤傲,俏也不争春;兰幽雅,有“花中君子”美称;竹清逸,气节高尚;菊坚忍,百花凋零它独放。传统园林的花木配置,潜在地表达着园主的精神境界。在花木配置中,常以松柏常青象征长寿,以清新荷花象征纯净,以雍容牡丹象征富贵,以婷婷玉兰象征荣华,以灼灼石榴象征多子,以金秋桂花象征功名,以盛夏紫薇象征厚禄等等。

  中国画以线为基础,造型简约,重写意,重笔墨意趣。园林与绘画相呼应,其花木造型讲求“古、奇、雅”,常以虬枝古木、点苔老梅、清影幽竹等“描绘”园林。这些花木不仅是园林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园林花木体现多方面的绘画意趣:造型重姿态,配置讲求层次丰富,宾主分明。若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景,便以纤草点缀山石,竹林之下铺就英英地被,令人心向之,神往之,陶醉其间。临水植垂柳,水面便植荷渠,更有浅池锦鳞,戏水鸳鸯,构成诗画般情境。

  江南园林是诗画情境的典范。在城市狭窄的街巷中,在局促的咫尺小园内,凿池堆山、种花栽林。或窗前幽篁一丛,或山间古树三五棵,姿态、色泽及景物配置均暗合画理,有如立体的画卷。园林里的景点则在花木掩映之下曲折幽深,营造出诗一般的情境。

  结论

  花木承天地孕育,雨露滋润,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园林中最具生命灵性的要素。人们观赏其优美姿色,陶醉其馥郁芳香,赞叹其四时之变,从而领略自然亲情。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花木造景造方面有很深造诣。系统整理,深入研究,进而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蓝先琳、史华凤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丛书——园林花木》 天津大学出版社.徐德嘉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配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007

弦外之音——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佛教文化3篇 苏州园林中的佛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