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

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1篇(教学感悟小学语文)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11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3249个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1篇(教学感悟小学语文),供大家参阅。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1篇(教学感悟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我见 芙蓉区育英学校 姚琪

  全国创新论文评比一等奖

  考虑到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考虑到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考虑到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考虑到创新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不能不面向未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观念,在继承与发扬我们的宝贵经验和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努力创新。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地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新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减少约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由好奇心、求知欲、创新需要等因素构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教育部总督柳斌同志认为:“教师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也要把学生当作朋友,还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其实,孩子的人格在他一生下来就落地生根了。如果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我们怎么能尊重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怎么能容忍孩子们的不同观点?我们怎么能允许孩子们反对我们呢?如果做不到这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何谈起?相反我们还可能会扼杀和摧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的人格受到充分的尊重的时候,随之产生的就会是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心理压力,他们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或读书思考,或讨论交流,都会畅所欲言,毫无顾虑。在读书思考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长期处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会渐渐学会观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会敢于冒险,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学生会凡事喜欢寻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会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惟一的答案,竟相换个说法;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心,敢于凭借顽强的意志向困难发出挑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鼓励质疑,正确面对学生突然插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很多时候,教师会面对课堂上杀出的“黑马”——学生突然插嘴,主动质疑,提出挑战……逼上梁山的你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机敏的反应积极应答。应答要想是精彩的,理念必须是崭新的。“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这是南宋朱熹与弟子论读书时所说的。在这里“有所见”就是创新思维,“立论”就是确立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疑”则是它们的必需前提。质疑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金钥匙。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多质疑。要正确理解质疑的过程正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创新,要尊重儿童的发现,不要怕“节外生枝”。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也要热情耐心地予以修正、解答。对于那些有创新的、开拓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鼓励、肯定,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答疑难、获得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发展观点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而且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信赖和迷信。人云亦云地对待书本,毫不怀疑地接受教师的结论,是创新思维所忌讳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想办法为其提供闪光的机会,那么学生的疑问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待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我们要十分珍惜。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这样容易推陈出新、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日”字时,我请小朋友文不对题黑板上画太阳,一个小朋友把太阳画成“”,台下的小朋友大声叫嚷起来:“不对!不对!”可也有一个小朋友说:“为什么不对呢?我认为对!”他还没经老师许可就跑上来坚持己见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周外围是花边的太阳,台下的小朋友又大笑起来。面对同学的讥笑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知道你们画的太阳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语文书封面上的那个样子。可那是站在地面上看天上太阳放出光芒时的样子,我们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太阳。”多么富有创新的思维呀!这个孩子虽然很小,但他怀疑未经自己确认的知识,这是一种多么值得赞赏地怀疑精神!我当时高兴极了,特别表扬了这位小朋友。太阳是什么样子,教师无需下结论,因为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道理,在这里,已显得并不重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闪光才是让人最高兴的。

三、开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的想法,是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是语文创新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开放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和基本过程的变革,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使教学向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现实教学情景开放,有效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创造性。 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以解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自行解决。教师还可采用“评论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同学的勇敢的挑战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课文思考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还有谁能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你能把课文编成一个小剧表演吗?”“你愿意为课文配上一幅优美的插图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落实在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因为课堂实践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主动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验,获得真知,提高了素质,创新能力也逐步得到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理念思想深刻,但并非神秘莫测,不可作为。你能,我能,他也能,只要用心!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害怕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佳句积累的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心学生写不好作文,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吸收消化。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一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收到的效果也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能够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动物,可以在学《翠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翠鸟的资料图片和动画课件,使学生对翠鸟的外表和生活习性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动物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出示动物的图片、课件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

  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①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一用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生活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二、指导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一)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每天利用晨会和午自习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

  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的学习效果:(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3)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抛弃作文知识的积累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要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阅读是输入,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表达的方法。作文是输出,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用语言表达,抓住语言这个共同点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三)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四)在日常中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骤是:1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2选择材料:选取一些新鲜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3培养造句能力: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

  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如教学“抚摸”一词造句时,有学生说:“朝阳抚摸着土地”,就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怎样的季节里,在怎样的天气条件下,朝阳如何抚摸着什么样的土地?”经过引导学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五)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

  只有在指导课上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指导课作文范例的剖析呢?即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指导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2)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三、重视作文评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1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2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乐意去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二)教师方面

  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

1、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

  时并没有客观地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支配,写出尖刻,过于偏激的评语,如“乱七八糟”“话都说不清”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同学看到这些评语时,当然随便把作文本扔到书桌上,因为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样就能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的好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3

  小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从小学中年级才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的。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通顺完整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作文时经常是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达意。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应该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课后,就让学生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二)写日记来积累。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听到的,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比如:每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教师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情况及时指导。大家都知道《一株紫丁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应该举行一次“我最喜欢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人(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别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但有写的,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能吸引读者,同时,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1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颜色很多的“五彩缤纷”,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你今天作文里用的五彩缤纷一词用的真好,希望你在今后写作文时,能像今天这样多用好词,你的作文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在学生无法让作文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从而积累作文的素材,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将作文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力求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掘写作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

六、要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要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动人的、深刻的材料,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忍放手的好文章来。

七、注重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锤炼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锤炼作文语言,首先,使学生注意不断地从个人的文字库存中采撷闪亮的“贝壳”来点缀文章的主题,使其生动、鲜明,富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引用诗句、名言、歌词、谚语等,概括有典型意义的成语、典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另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也是使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从实际出发,时时留心,大胆创新,进行有效的作文,那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4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长顺县第一小学 李永玲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

  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

  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要】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下工夫,即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作的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科学地进行,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赏读 美读 评读 朗读训练 理解与朗读 以读为本

【参考文献】考试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5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 有趣 乐趣 志趣

  作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烦作文。所以我们只有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

一、命题要紧贴生活,让学生感到有趣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写作,只是他们不喜欢那种远离生活,没有生活体验的题目罢了,所以,所以我们的作文命题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激起内心的波澜,那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高涨。比如“我的一家”、“秋收”、“我的老师”等题目,和学生的生活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作热情;或者让学生自拟题目,不限体裁、题材,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是欢迎的。小学高年级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底子太差,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要使这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其实,在作文中取得好成绩,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差生更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时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点,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肯定,会感到由衷的欢乐与自信,下次会更加努力。如果学生的作文总是不及格,或总是被教师批评,学生会慢慢的失去自信,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要给学生打高一些等次,实在写不好的作文,也应该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后再给打等次,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要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尝到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心灵感受,是培养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作文前,针对作文题目,组织学生搞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到校外参观访问,到田野里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大自然,这些都是体验生活的方法。或者在学校里组织了有意义的活动之后,围绕活动的主题让同学门写感想、体会,或是对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写起来就会毫不费力。

《秋天的树叶》是五年级的习作题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习作的: 首先在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秋风落叶的情景。学生们收集了形色各异的树叶,他们用树叶制作了书签,树叶标本,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展示。

  其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了解树叶

(1) 观——叶色,引导学生如何来观察,如颜色,红、黄、绿等各种颜色。

(2) 辨——叶形,叶子的形状,叶脉的纹路叶子的边缘特点等。 (3) 摸——叶片,将学生收集来的树叶分给学生来摸一摸每片树叶是什么感觉的。

(4) 嗅——叶味,感受叶子所透出的秋天的味道。

  此时有层次的、全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受了解叶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秋风瑟瑟,片片树叶飘落的情景,以及树叶离开大树的心情如何?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有些的活动是不可能经常举行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方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左右逢源,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言之有物,不是空洞的假话和套话,解决了素材这个难题,学生就会从作文中尝到乐趣,不会把作文当作苦差事。

三、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形成志趣

  学生感到有趣,尝到乐趣后,教师就要想办法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志趣,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的作家。”这就明白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使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志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快乐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志趣。

  比如,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采撷一朵朵浪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作文也会更精彩,还可以组织“习作天地”,互相交流个人的习作大家来探讨评析优点和缺点,然后作者再来修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作文,还明白了怎样评价和修改作文,提高了作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将好的作文订成册,让学生搞“佳作选编”,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交流,或是与其他学校交流,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上发表。通过这种说些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同学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心中感到喜悦,精神上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和喜悦反过来又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作文,这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让作文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技巧、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写作不仅要着重提高语文能力,还要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以这个认识为指导,作文教学就不会陷于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文字训练,就会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读法:

  导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以点拨的教学方法。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以疑促读,“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如: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讲读法:

  阅读课文虽然大都通俗、明白,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篇目并非一读就懂。这时,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讲读法的教法,绝非面面俱到,巨细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为正确运用讲读法,必须注意:

1.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阅读教学更应如此。确定重点,一要依据教材,二要根据学生,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之点,便是教师讲读中的重点。

2.讲究“讲”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而不应繁冗模糊;必须生动形象,而不应沉闷枯燥;必须严谨周密,而不应粗疏杂乱;必须富有情感,而不应平淡冷漠。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四、练习法:

  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练习法有听说能力练习、读写能力练习和智力开发练习,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练习法便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应注意: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次练习,无论单项,或是综合,均应讲明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热情和进取欲望。每次训练,均应有明确的指标,如数量、质量水平层次、时间限定范围等,并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对学生而言,训练是一项艰辛的活动,为了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其旺盛的练习情绪,并获得灵活多样的技能技巧,练习的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课内又有课外。题型也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同时,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抢答、打擂台、开火车等。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3.注重示范,注重评析。“示范”是为了正谬,树立典范,抛砖引玉;“评析”是为了激励,促成群情振奋。练习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示范”和“评析”,就会使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练有干劲。特别是阅读课后的小练笔,如果每次小练笔后,教师能选出好的作文在班内朗读,并指导学生辨析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加上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许多。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些教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其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在教学时就应该使各种方法互相补充。比如,导读法,以学生自读实践为主,可辅之以讲读法和练习法;诵读法,以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表情朗读为主,可辅之以导读法与练习法。总之,几种教学方法,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越的功效。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奏出最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7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课堂提问疏于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对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实课堂提问是极具艺术性的,因而,作为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应是我不断探究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领域的改革春潮再起,素质教育改革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生。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是当代一线教师的明智之选。用素质教育的眼光看当今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过于呆板,仍然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改革课堂提问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我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素质教育改革主阵地,结合小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以期找到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分析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改革措施

  小于语文教学提问要体现以小学生为本的思想,就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应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8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汤池中心校

  郭文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本文结合小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需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对此,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上,让教学活动贴近实际。这样学生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增强生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悟,这样才能轻松理解到课文主旨与含义。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进来,跟着教师讲课思路走,积极思考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心灵上与文章作者完成对话,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望月》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设置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意境。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下,将主动感受诗文魅力,主动积累诗文,体会听说读写的乐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为体现出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在课堂上融入各种生活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生活化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文章内涵也有新的认识[1]。例如:在《母亲的恩情》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便于之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讲生活中感恩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保持十足的学习劲头,也充分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为一体,顺利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化和立体化。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领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体现出教学的生活化,把抽象、复杂的语文知识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学习与掌握。例如:在《长城和运河》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对长城与运河产生直观印象,理解其特点与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四、组织探究活动,丰富学生阅历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综合性”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将语文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还能够实现对各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有效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逐步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达到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的目的。例如:在《夹竹桃》教学中,教师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产,但是很多学生都不能说上来,对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扩大知识面,开展探究性活动。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调查家乡的特产,学生在总结和描述家乡特产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加强了对学生倾听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等培养。

  总之,通过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实现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尽快树立起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作用,别出心裁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牢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炳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7,(09):214.[2]林玉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四要”[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5.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9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我把自己在教授小学语文作文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我手写我心,一个人下笔所写的内容,可以完全的反应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思想认知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要做到“乐”,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基于这点,每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或者开展防火演习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把活动所见、多闻、所感写下来。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写得很真实,深刻。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

  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维定势,打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

  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注重课文文本,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除此之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

  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

  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1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

  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临河区古城学校石宝玲 2011/6/2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手指》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是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体验、领悟、把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设疑引入设置情境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令性的信息,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无论是导语,还是内容的挖掘,只要教师做到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在旧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迫离开祖国,他们在异国他乡,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如今,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他们多么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的,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这样的几句话,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之中,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二、多种手段营造情境

  其一是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其二是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三、感情美读渲染情境

  语文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四、调动想象拓展情境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合作学习感受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

六、态势语言制造情境

  一方面,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一、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二、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情境首先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魅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朗朗上口,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运用朗读,以此来渲染课堂教学情境。古人云“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其次巧妙运用态势语言。一方面,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三、凭借主体情感和角色效应体验情境调动主体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情境教学自然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自己真切的感受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以己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以情激情,以情动人。另一方面,要从调动学生主体情感的角度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感悟的情境,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最终实现情境教学。发挥角色效应。如果说电教媒体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工具,那么角色活动则是一个体验情境的过程。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儿童喜好表现的特征,教师要善于设计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去体验情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意突出教材重点,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内涵,巧妙指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顺利地达到理解语言美与感受情境美相统一的目的,但不能让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诱人的魅力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如痴如醉的情境,因文制宜、因时而设,积极创设出审美的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充分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

  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

  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

  志趣。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落到实处。

  关键词:有趣乐趣志趣

  作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烦作文。所以我们只有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

一、命题要紧贴生活,让学生感到有趣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写作,只是他们不喜欢那种远离生活,没有生活体验的题目罢了,所以,所以我们的作文命题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激起内心的波澜,那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高涨。比如“我的一家”、“秋收”、“我的老师”等题目,和学生的生

  活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作热情;或者让学生自拟题目,不限体裁、题材,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是欢迎的。小学高年级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底子太差,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要使这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其实,在作文中取得好成绩,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差生更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时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点,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肯定,会感到由衷的欢乐与自信,下次会更加努力。如果学生的作文总是不及格,或总是被教师批评,学生会慢慢的失去自信,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要给学生打高一些等次,实在写不好的作文,也应该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后再给打等次,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要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尝到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心灵感受,是培养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作文前,针对作文题目,组织学生搞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到校外参观访问,到田野里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大自然,这些都是体验生活的方法。或者在学校里组织了有意义的活动之后,围绕活动的主题让同学门写感想、体会,或是对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写起来就会毫不费力。

《秋天的树叶》是五年级的习作题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习作的: 首先在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秋风落叶的情景。学生们收集了形色各异的树叶,他们用树叶制作了书签,树叶标本,

  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展示。

  其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了解树叶

(1) 观——叶色,引导学生如何来观察,如颜色,红、黄、绿

  等各种颜色。

(2) 辨——叶形,叶子的形状,叶脉的纹路叶子的边缘特点等。

(3) 摸——叶片,将学生收集来的树叶分给学生来摸一摸每片

  树叶是什么感觉的。

(4) 嗅——叶味,感受叶子所透出的秋天的味道。

  此时有层次的、全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受了解叶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秋风瑟瑟,片片树叶飘落的情景,以及树叶离开大树的心情如何?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有些的活动是不可能经常举行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方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左右逢源,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言之有物,不是空洞的假话和套话,解决了素材这个难题,学生就会从作文中尝到乐趣,不会把作文当作苦差事。

三、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形成志趣

  学生感到有趣,尝到乐趣后,教师就要想办法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志趣,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练习作文,对这个问

  题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的作家。”这就明白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使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志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快乐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志趣。

  比如,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采撷一朵朵浪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作文也会更精彩,还可以组织“习作天地”,互相交流个人的习作大家来探讨评析优点和缺点,然后作者再来修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作文,还明白了怎样评价和修改作文,提高了作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将好的作文订成册,让学生搞“佳作选编”,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交流,或是与其他学校交流,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上发表。通过这种说些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同学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心中感到喜悦,精神上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和喜悦反过来又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作文,这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让作文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

  累、文化素养、写作技巧、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写作不仅要着重提高语文能力,还要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以这个认识为指导,作文教学就不会陷于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文字训练,就会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共11篇(教学感悟小学语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