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时间: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3篇

  【前言】下面是热心会员“f60170”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3篇,欢迎参阅。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1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听朗读,找疑问。

  1、听课文朗读。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生交流。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

  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

  (三)找细节,谈感受。

  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

  3、重点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2

  (一)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1、课文第1段和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请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两段文字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2、在第1段里,母亲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课文的哪里还出现了?请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取题《秋天的怀念》?

  (三)片断练习,提升情感。

  1、学习了《秋天的怀念》,我想同学们会在不自觉中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些事情,那么,现在回想一下,你与母亲的一些亲切的经历,用你自己的语言,写一写对母亲的爱的接受与感动。

  2、师生交流。

  (1)教师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生交流片断。

  (四)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3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

  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

  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

  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4

  之三

  佚名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

  教育学生要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课前思考题.(板书)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二、齐读课文,回答课前思考题.(板书)

  ——菊花

  ——母亲

  ——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三、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我答应去看花

  母亲不能同我去看花了

  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四、理解,分析.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 ——絮絮叨叨

  (2),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五,根据板书小结.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六,拓展——说话训练(关于爱的话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有别人的关怀,有对别人的关怀,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希望我们能够爱,能够被爱,能够感受爱,能够付出关怀.

  孟子的话.

  口语训练(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情节,片段).

  赠言.

  七,作业.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

  2.简介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从上面题目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四、探究语言

  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并结合相关词语说说它们对表现伟大的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4)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五.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六、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品词析句,领悟文章涵蕴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和深情。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媒体出示史铁生的两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作者介绍: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xx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活动一:

  一场灾难降人生,品悟心情显真情。

  1.双腿瘫痪后,“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了呢?品味“暴怒无常”一词。(学生在文中勾画能体现“暴怒无常”的句子,指明同学读一读。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我的“暴怒无常”。

  3.指导“砸,摔,捶打”的读法,品人物内心。

  4.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弟弟妹妹,你会对他怎么说?

  四.活动二:咬文嚼字知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

  1.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才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句子。指明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交流品读。

  3.细读课文,找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全班交流。

  4.朗读媒体出示的一段文字。

  五.活动三:品读菊花悟人生,泼泼洒洒无限情。

  1.母亲的唯一希望就是----让儿女好好活。儿女读懂了她的这份苦心了吗?

  2.细读感悟文章最后一段,交流,探究“菊花”的意义。

  六.结束语。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什么是好好儿活着,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的母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史铁生。他身体残缺,却拥有着最健全的思想。他的一生,体验到生的苦,却为我们写出生的乐,照亮了众人的内心和前行的路。现在让我们学习一篇他著名的作品之一——《秋天的怀念》。大家想一想:秋天的怀念,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呢?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二)清楚大意,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儿。明确:瘫痪后,“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的母爱,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染和影响下,决心要好好地活儿。

  2、朗读课文,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同桌互助解决。

(三)深入研读,走近作者

  1、指名读,并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看花”,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没去成;第二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同意了,母亲却再也没回来;第三次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明白了母亲的话的意义。

  2、在第一次看花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的爱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母亲的爱很执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的爱很坚定——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母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3、在第二次看花中,你觉得母亲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明确:母亲很着急,急切地希望陪儿子去看一次菊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4、在第三次看花中,“我”和妹妹理解的母亲的意思是什么?请小组讨论。

  明确: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了母亲希望我们乐观,好好儿地活下去的心意。

  5、请带着感情朗读本篇课文。

(四)巩固拓展,对比阅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非常有名,请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本文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关于母爱,世界上很多大文豪都有所描写或议论,请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说说他的理解又是什么。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母爱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不管怎么说,母亲都让我们感动。诚如《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怀念那个秋天母亲想让“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你与自己的母亲有哪些故事呢?请运用本文所学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写你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下节课跟大家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研读。但是,本年级的学生对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还不是很深,身体残疾又跟自己相距甚远,所以,应该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还应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对残疾和母爱的深沉有个更进一步的直观的深刻的体悟。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8

  秋天的怀念全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教学准备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2、品读细节描写,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学会坚强,珍视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触动情感,引入课题

  激情谈话:一个青年在他跨入生命最灿烂的季节的时候,他的双腿突然瘫痪了。他从此将与轮椅为伴。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一个原本活泼好动的男孩,突然间不能走路了,他的脾气变得暴燥无常起来,文章中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品味词句,感悟真情

  出示读书要求:读课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一件件小事表达母亲的一片深情的?(通过体会母亲的“忍”,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母亲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几处动作来体会母亲的细心、小心、苦心。

  3.体会母亲的自己的病痛。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母亲除了要忍住儿子的报怨、忍住自己的痛苦外,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带来的打击!这是一种怎样难熬的忍耐啊!同学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体会“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今天的史铁生珍惜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1.课件出示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

  2.教师总结:母爱,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自己的子女是丑是美,是健康还是残疾,她都全身心的去爱他、呵护他。这就是母爱,不需诠释,不需回报。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相信大家从今天的学习中不仅仅又一次感受了伟大的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想到关爱我们的亲人、朋友。

  3.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有关庙的回忆》、《合欢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掌握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题目和篇末描写菊花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走近作者。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xx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xx年12月31日病逝。

  2、了解作者。

  ①“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③“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从作者的三段语录中,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3、阅读文本(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序,圈画出生字新词,标注出疑难问题;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3)选段朗读。选择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4、自学诊测(不要看课本!)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并把下面词语抄写在田字格内。

  瘫痪()qiáocuì()沉寂()诀别()喜出wàng外()

  lànmàn()淡雅()暴nù()chuí打()絮絮叨叨()

  ⑵课文写了四个场景,你能标出它们所在自然段,并概括每个场景所写的事件吗?

  场景1:(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2:(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3:(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4:(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二)再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⑴用一个词语概括我脾气的特点,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⑵从母亲的言行中,体会母爱。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

  ⑴母亲和儿子对话时,为什么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敏感?

  ⑵从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⑶把“我”看到的,描写北海菊花的句子抄下来。

  ⑷北海的菊花有什么精神?“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下面是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试分析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二)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三)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

  1、文中几次写到“看花”?你能看出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吗?

  2、母亲提议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何用意?秋天到了,又提议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又是为什么?

  3、课文几次写到了秋天?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什么?

  三,即时训练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的”去掉好吗?为什么?

  (二)拓展训练

  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短信,或写一段墓志铭。

  (三)推荐阅读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

  四、评点总结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课文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

  2、说一说作者在北海烂漫的菊花前,对母亲说的话,并写下来。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对母爱情感的迁移,读出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2、板题,学生读题,思考:儿子怀念的是什么?

  二、自由研读,感悟深深的母爱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句子让你真切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并在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感悟。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①“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A、师:“这时”是怎样的时候?“悄悄地躲出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脾气暴躁的时候——”

  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师:“母爱是如此——”

  C、感情朗读。

  ②“当一切……悄悄地进来……”

  A、师:“悄悄地进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B、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动作。

  C、感情朗读。

  ③“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又悄悄地……”

  A、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字眼。

  B、感情朗读。

  C、齐读上面三个带有“悄悄地”的句子,反复体会母爱的小心、细腻、真挚、深沉。

  ④“母亲扑过来……”

  师: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她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她忍住的是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⑤“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师:“挡住”的是什么?母亲为什么要用央求般的语气说?

  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A、师:母亲临死前有太多的牵挂,有千言万语没来得及说,你能想象母亲临终前的话吗?

  B、感情朗读。

  3、师小结

  A、师:同学们,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那一定是母爱;如果有一种爱深如大海,那一定是母爱。

  B、板书:母爱深似海

  三、品味末段,感悟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指名学生读。

  2、这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什么?

  3、为什么曾让儿子那么厌恶的菊花如今在儿子眼中,却变得如此美丽?

  4、入情入景,真实表达:如果你就是儿子,面对菊花,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写一段捎给天堂母亲的话。(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5、生交流。

  6、小结。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12

  一、作品梗概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没能理解、报答母爱的愧疚。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母亲在病得非常厉害的情况下极力鼓励“我”好好面对生活。

  第二部分(3):“我”因为知道母亲为“我”所做的努力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母亲非常高兴。

  第三部分(4~6):母亲的病情恶化,临终还在牵挂“我”和妹妹。

  第四部分(7):妹妹带“我”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的夙愿,“我”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下文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句话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地”说明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句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侧面描写,喜欢花的母亲把花都养死了,对于母亲来说,最值得守望的“花”是她的孩子,从侧面说明母亲把她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照顾“我”身上,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4、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深藏着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5、“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直”“都”连用,说明“我”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毫无察觉。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心只关心“我”的病情,没有把自己的病痛当回事,更是在“我”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不愿意让“我”知道她的病情。看似平淡的记叙,暗含着作者深深地痛苦与愧疚。

  6、“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8、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看花?

  ①“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所以文中反复写看花。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第一次第二次

  母亲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 暴怒无常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母亲的表现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喜出望外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2.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