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时间: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8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2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的治学精神和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以一个问题贯穿全课: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学生先找出句子。2、在旁边写出你认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品行?3、同位交流。4、指生说,请生说出是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孔子或老子的品行的。学生们第一次做这样的批注,所以,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发现他们出现了偏颇,立即纠正方向。当最后,请生交流时。我又采取了直接得星的方式,刺激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找出孔子和老子品行的目标。

  在阅读中,我们就孔子的品行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来找到具体的句子进行交流。在句子中找到“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风雨兼程”这几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说明孔子在路途中吃了很多苦,但是决不放弃;“风雨兼程”说明了孔子求学的迫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3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大家都以灿烂的笑脸表示对他们最真诚的欢迎。这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道《论语》这部书中记录了谁的言行吗?

  (板书:孔子)

  2、交流: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课外收集资料)

  同学们能通过问父母、上网查找、看书等多种途径了解信息,可见大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资料袋中对孔子的介绍,你还能记住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板书:拜师)

  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板书:向谁、为什么、去哪里、怎样)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章中,相信你们只要用心读书,一定能把这些问题解决。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扫清文字障碍。

  看黑板,刚才在同学们读书时老师发现有些词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等候 止境 传授 佩服 纳闷 品行 曲阜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名字,是不是把你们搞糊涂了呢?

  出示: 孔子 孔丘 仲尼

  老子 老聃

  这到底是几个人呢?

  师: “子”是当时特别有学问的人才能用的尊称,可见孔子、老子是学问颇深的人。为什么孔子自称为孔丘,而老子却称他为仲尼呢?古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用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再次读文,说说主要内容。

  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请你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

  a、指名试说。

  b、出示:孔子(什么时候)(为什么)拜(谁)师。

  也许拓展课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拜老子为师。

  我们通过拓展课题的方法将文章主要内容说得完整而有条理,这个方法不错,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

  三、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有些问题比较浅显,你能马上回答出来吗?孔子向谁拜师?

  (板书:老子)

  你对老子有多少了解呢?原来老子是个这么了不起的人物,难怪孔子要向他拜师呢!

  孔子去哪里拜师呢?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这两个问题是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让我们走进文章的第一段,你知道孔子为什么为什么要拜师吗?

  四、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你能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吗?

  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什么样才是远近闻名,那孔子只是一名老师凭着什么而远近闻名呢?

  是啊,他学问渊博,人们都愿拜他为师,可是孔子却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孔子谦虚好学)

  (板书:谦虚好学)

  (二)、学习第二段

  1、正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远离家乡去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拜师的过程一帆风顺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学生画:(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终于)

  师: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拜师一路艰辛。你们能想象一下孔子这一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打个盹就行了。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老师此时也被孔子拜师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想用动情的朗读,读出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会看到怎样的孔子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师范读)

  此时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会是什么样?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得非常好——风尘仆仆。你理解“风尘仆仆”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它的意思呢?

  小结: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理解了“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和“风尘仆仆”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词语可以通过字面理解,“风尘仆仆 “这个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了理解。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你们想读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a)孔子在拜师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孔子拜师的艰辛。

  (b)孔子战胜了种种困难,再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顽强意志。

  (c)孔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高兴心情。

  2、(出示插图)好学的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你能看懂图中所画的内容吗?

  生:孔子来到洛阳向老子行礼拜师。

  师: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不同的场合拜的方式也不同,在这样的场合,要把左手放在右手的外侧,身体前倾,头略低于手。

  师:现在请你轻轻地起立,让我们走入文本,随着孔子去思、去想、去做。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呀,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来,此时此刻他看见洛阳城外,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迎候着他,这就是他尊敬的老师呀。让我们随着孔子深深地一拜。(引导学生做拜的动作)

  师:在这一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孔子拜师的心意很真挚,他很想拜老子为师,他是个很懂礼貌的人,他很尊敬老子,并想跟他好好地学习。

  师:孩子们,就将你们感受到的这些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吧!请你轻轻地坐下,同桌读读老子与孔子的这段对话,把当时两位圣人见面的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小结:会读书的同学,能读出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

  3、出示带有“迎候、等候”的对话。

  你们发现这两个句子中的一组近义词了吗?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调换位置读一下,感觉合适吗?

  小结: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我们“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呀!

  4、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人吗?

  小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仍然很勤奋,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习,有的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把这句话换个成语来说吗?

  (板书: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聃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五、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1、拜师成功后,老子是怎么教授?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师:做到了虚心好学。

  生: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当孔子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老子会厌烦吗?当孔子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子会怎样做?这种不知疲倦,有耐心地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

  (板书:诲人不倦)

  2、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接触。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说一句或几句话。说话训练:

  a、我想对孔子说:

  b、我想对老子说:

  c、我想对孔子和老子说:

  师:对两位圣人的赞美,老师为他们送上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子拜师虚心好学”,下联是“老子授徒诲人不倦”,横批是——学无止境。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拿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

  六、推荐作业,课后延伸

  同学们,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一条大河源远流长,希望这堂课能够给你打开一扇窗。对圣人的了解不能随课文结束而停止,课后大家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⑴ 学生说一说。

  ⑵ 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⑴ 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⑵ 确定活动目标。

  ⑶ 拟定活动计划:

  ① 确定内容。

  ② 确定活动方式。

  ③ 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④ 设计出活动计划。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叙述揭题,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课外收集资料)

  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孔子向谁拜师?(生自读)

  你知道孔子向谁拜师了吗?(点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老子,或老聃。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子和老聃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些资料,看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师介绍古代人的姓名)

  课件出示:古代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新朋友,见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都急着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来看看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全部词语,生自读)

  请几个小老师带读。(卡片形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认识完这么多新朋友,接着咱们去研究课文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自读以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找到这自然段

  ② 你们 知不知道他的理由?(认为孔子谦虚或好学?)追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

  ③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名说)

  ② 你是从哪个(哪几个词)感受到的。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

  ⑶ 对话部分:

  ① 找出孔子的话。想不想当一回有礼貌的孔子?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点两个人读)他在和谁对话知道吗?你也找个老子对话吧。(同桌互读)(点一组或两组读)

  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

  汇报。

  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这回老师也要跟你们一起读,行不行?

  师读提示,2部分同学对话。

  ⑷ 学无止境:

  ① 说说理由吧。

  ② 其实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四、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表格。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听了有关孔子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放动画朗读)

  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2.寻求答案,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4.演读。

  拓展活动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分小组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的小文章。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和标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代表朗读本小组小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表格。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听了有关孔子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放动画朗读)

  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2.寻求答案,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4.演读。

  拓展活动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分小组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的小文章。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和标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代表朗读本小组小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本课第一课时,应使学生会认读7个生字和一些词语,书写12个生字,基本上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主要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如下:

  (一)师生交谈,引出课题

  新课伊始,老师由姓氏说到自己家族名人,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姓名和本家族名人,进而引出历史人物孔子,这样设计可以放松学生的心灵和思维,而且,本组课文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而历史人物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引起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出示课题后,让学生书写课题,强化学生的写字训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学句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所以,接下来的识字环节,出示生字后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个?怎么认识的?并通过游戏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由读准词语,到读通句子,到读好自己读不谁的词语。最后读通全文。朗读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抓住了阅读的重点、难点。

  (三)指导写字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般已达到自己正确书写生字的要求,但规范书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写字环节,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归类摆放生字、引导按类记字、写字。重点指导“迎、等、境、品、丘”这五个字。

  (四)课外延伸

  建议学生课下继续搜集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这是对本课内容的充实和延伸,也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起到引领作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叙述揭题,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课外收集资料)

  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孔子向谁拜师?(生自读)

  你知道孔子向谁拜师了吗?(点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老子,或老聃。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子和老聃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些资料,看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师介绍古代人的姓名)

  课件出示:古代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新朋友,见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都急着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来看看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全部词语,生自读)

  请几个小老师带读。(卡片形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认识完这么多新朋友,接着咱们去研究课文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自读以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找到这自然段

  ② 你们知不知道他的理由?(认为孔子谦虚或好学?)追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

  ③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名说)

  ② 你是从哪个(哪几个词)感受到的。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

  ⑶ 对话部分:

  ① 找出孔子的话。想不想当一回有礼貌的孔子?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点两个人读)他在和谁对话知道吗?你也找个老子对话吧。(同桌互读)(点一组或两组读)

  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

  汇报。

  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这回老师也要跟你们一起读,行不行?

  师读提示,2部分同学对话。

  ⑷ 学无止境:

  ① 说说理由吧。

  ② 其实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四、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