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导语】在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温暖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以下是热心网友“wjb72442”收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共15篇),供大家参阅。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

  6、《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以“热爱祖国“为专题,季羡林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他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敬意和爱慕,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念之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母亲的爱都自己独特的感受,但这篇文章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所以要补充一些资料,帮助他们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安排课前预习。

  2、准备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积累并运用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悔恨及浓浓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2、关于课文重点句段和配乐朗诵的音乐等方面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懂你》,揭示课题

  课前板书:母亲。

  听了这首深情的歌曲,你们一定有一些感悟,或许觉得温暖或甜蜜,那么带着此刻的感受,让我们轻轻的呼喊这个名字---母亲,再来一次。

  谁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的母亲。(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___的母亲。)

  我们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独特的爱,那么百岁老人季羡林的文章里,也对他的母亲有一份独特的注释。板书:怀念。齐读课题。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再读课题。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当它出现在百岁老人的笔下时,那是怎样的感受呢?请再读。

  轻轻的再来一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在结构上,有不一样的地方?发现了么?快速浏览看一看。

  2、请快速、自由、小声的读课文,把字读正确,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一边读一边还能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3、全班交流读书情况。

  过渡:我想,作为六年级的孩子,读完一篇课文以后呀,应该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这篇课文读完以后,哪些内容你还有印象?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涉及到“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弃养、频来入梦”等词语,就随机理解意思,如果没涉及就放到理解课文环节中。课文内容师生一起梳理,作者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他对这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板书:生身母亲

  祖**亲。

  4、齐读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第一段。随机指导朗读。

  小结

  过渡:终其一生,他怀念着这两位母亲,今天我们先来说一说季先生的生身母亲。

  三、品读对生身母亲的爱

(一)感悟“恨”字

  过渡:季羡林的生身母亲,她的家族姓赵,但因为生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女性的地位是得不到尊重的,所以,他的母亲终其一生没有自己的姓名,她从没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也因为这个原因,季羡林在他六岁那年,就离开父母,来到城里,寄养在他叔父家中。此后很多年,他们母子很少相见。就是这样一位生身母亲,那么,季羡林对母亲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1、指名读第二段

  过渡:老师想请1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师生合作读

  过渡:老师觉得呢,课文读得越多,对课文内容就越熟悉,对吗?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我们合作读。

  3、静心品读,把书读薄。

  过渡:很好,刚才咱们听同学读了1次,又合作读了一次,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话除去标点,153个字,但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字,你觉得,在这段文字中,他最想说的是哪个字?请你静下心来,再去读,发现是哪个字就请把它勾出来。

(学生读书,勾画。)

  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的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个字蹦到你的眼前了。

  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表扬。

(这就是读书,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观点越来越多,还有什么字?)

  真了不起,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我觉得()都能理解,唯独“恨”字很费思量。(板书:恨)季羡林说的这个恨,恨得什么?为什么会恨呢?

  4、静心悟读,把书读厚

  过渡:请你再潜下心来,在这段话中,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读,你在哪里读出了这个“恨”字,恨得到底是什么?把这个句子画出来,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交流:作者到底恨得是什么?

  预设:

(1)前2句。恨的是什么?谈自己的感想。恨自己呆在母亲身边时间少。

  6岁离开生母,算一下,母亲去世时,他多大?大家知道么,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在8年以前。整整8年没有相见,日日夜夜都是思念啊。

  当他终于和母亲见面时,见到的又是什么呢?

  补充资料一: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对自己的恨、对母亲的思念)

  再次出示前2句。

  然后回到刚才这句话,当你了解到这一点后,谁能读出对自己的恨、对母亲的思念你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八年的思念,当他们终于得以见面的时侯,母亲的白发有几许还能看到么?母亲的面容是怎样的,还能知道么?所以,此时此刻,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齐读)

  你从“只”字听出了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遍。

(2)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恨母亲去得太早)

  是啊,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40多岁的生命,实在太短太短,所以我恨得是什么?(上天)很上天对我的母亲不公平,让年纪轻轻的母亲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让勤劳善良的母亲只活了40多岁。

(3)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那是什么样的愿望呢?

  补充资料二: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指名读

  读到这里,谁知道季老当时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就永永远远地走了,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者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出示这段充满悔恨的文字,齐读。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5)补充资料

  过渡:其实,象这样的充满悔恨的文字,在季羡林的文章里,到处都可以发现,比如,我从《赋得永久的悔》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出示:

  补充资料三: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指名读

  音乐起。同学们,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季先生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称为国宝,但是就是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对他而言,他却说,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那么请问同学们,季先生的“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消散呢?(没有)后来,季先生去了德国叫哥廷根的一座小城,那么,这份感受又有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淡忘呢?

(二)感悟“哭”字

  1、过渡:赶紧读一读季先生在11月18日写下的日记,看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交流

  房东太太的什么事?什么叫“高兴得不得了?”

  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代替,什么成语?可提示“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等)

  一串省略号,想象她会做些什么?学生思考省略号的含义,省略了什么,为什么省略,有什么好处,不省略和省略的作用一样吗?

  3母亲做了好多好多的事,但是他回来了么?用课本中的话回答。

  5、孩子们,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有回来,但是明天、后天也许他就回来了,可是季羡林的母亲呢,她等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么?

  补充资料四: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呀!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此时此刻,季羡林的心情用三个字来形容——真想哭!

  出示: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请3名同学)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6、也就是在这个时刻,季羡林对一个字的体会,会更加地深,是哪个字?(恨)指板书。所以,人人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伤口最好的良药,然而对于季羡林来说,却是:

  出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齐读。

  四、回顾课文,升华情感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读书读到这儿,现在回过头来,一开课我们说到的这个“恨”字,它包含着刚才你们说过的伤、痛、悔等等,在“恨”字的背后,你读到的是什么?(板书:爱)

  此时此刻,带着这样的体会,让我们拿起课本,再来读第二自然段,相信你的感受一定不一样。(生齐读)

  五、小结本课,拓展延伸

  一开始就说,季先生有2位母亲,一位是他的——,一位是他的——,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他对生身母亲有如此浓烈的爱和思念,那么,对于他心目中同样重要的祖**亲,他又怀着怎样的感情呢?2006年,季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的一段视频。

  出示视频,一起观看。

  心在东方,就让这个画面定格在这儿。

  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究在季老先生轻轻抬起的笔下,流淌的该是他对祖国怎样一番浓浓的情感。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6、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恨

  爱

  祖**亲

《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 篇2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光华小学

  王慧哲

  教学目的: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进怀念”。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一)自由读文,思考:

  作者的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这篇课文在形式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

(二)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深之频。

  读成一句话,在文中找。

  三、体悟“怀念”。

(一)学生个人自学感悟思母情

  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恨”字?

3、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把作者的心情读进文中。

(二)学生小组合作感悟思母情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根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 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1、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

  体会凄凉和甜蜜。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糊”字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1、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的感受。

  2、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说说: 她高兴成什么样子?

  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

  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3、从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拿起笔,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4、“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1、读《寻梦》中的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 了吗?

  2、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圆月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3、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师深情诵读:

  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到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我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摘自《真情季羡林》)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五、板书

  怀念母亲

  恨————思母至痛

  哭————思母至深

  糊————思母至切

  寻————思母至苦

《怀念母亲》导学案

  课题: 怀念母亲

  主备人: 王慧哲

  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揣摩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句,感受文章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 之情。(重点难点)

  学习之旅:

  第一站

  我的学习我作主

  上节课内容回顾:

  1、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主要讲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一位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

  2、课文形式新发现:

  插入了和。

  为什么要插入?。3`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二站

  我的表现最精彩

●品读“恨”字————思母至痛(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1、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

  2、画出相关的句子。

  3、阅读资料: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4、把作者的悔与恨读进去。

  第三站

  我的团队最优秀

  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第一篇、第二篇日记和《寻梦》的两个片段。

  1、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体会思母之情。

● 涵咏“糊”字—————思母至切(第一篇日记)“凄凉”与“甜蜜”矛盾吗?

“糊”是什么意思?“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 感悟“哭”————思母至深(第二篇日记)房东太太的儿子要回来了,她高兴成什么样? 省略号中房东太太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 后来儿子没有回家,她又会焦急成什么样子? “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 ● 咀嚼“寻”字————思母至苦(《寻梦》的两个片段)为什么“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呢?

  2、小组内读感受最深的句子,读出爱母之深。

  第四站

  我的思维最开阔

  资料:

  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到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我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摘自《真情季羡林》)

  你也写几句话送给自己的生母或祖**亲吧!

  第五站

  我的知识我整理

  1`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的意思是。(2)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

  2`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的近义词是,“甜蜜”的反义词是(2)作者心里为什么感到凄凉,又很甜蜜?

  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2011年9月21日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内容。

  2、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季羡林,大家并不陌生,五年级的时候曾学过他的两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叫做《怀念母亲》。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出示生词)

  挚寝频朦胧凄斑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

  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亲。

  2、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再来找找怀念祖**亲的句子。

  怀念祖**亲:

⑴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引导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引导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甜蜜

  祖**亲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4

  一、成功之处

  1.自主预学,注重基础。

  预学是互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学充分,课堂上的学生展示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会有效达成。所以在课前,我就设计了预学单,在预学单上包含了认读生字和词语,理解重点词语,读熟课文,画出感受较深的句子批注体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在开课后,首先检查预学情况:认读生字和词语,回顾季老在课文中写到两个母亲及对两个母亲的主要情感。接下来教师开门见山提出: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季老对生身母亲的感情。然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进入互学阶段。

  2.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学生围绕“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季老对母亲的爱?”开始学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我深入小组指导小组分工,指导他们交流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小组展示。

  二、不足之处

  评学环节,我的设计是,读了课文我们被季老对母亲的思念所感动,此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吧。现在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后回家对妈妈讲。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学生都有很多话说,有的说的感人,有的说的真诚,但是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广泛。

  三、改进措施

  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对学生的困惑或思维障碍准确掌握,要预设充分,才能让学生体会深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出示11月16日日记

  ②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

  ③、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④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生读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记中写到——生: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在11月28日日记又写到——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怀念生身母亲、怀念祖国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开始阅读。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吗?

  2、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这首歌几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它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七、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悔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敬意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凄凉 甜蜜 心潮腾涌 爱慕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倾注了我们六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心力。为了能让教师的教学用语规范、简洁及让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案中设计了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我个人十分喜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口头语还是很多,原因还是不够熟悉教案。课后个别老师建议:1、过渡语过多,可适当删减;2、总结延伸处加个小练笔,加深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母亲的情感。这两点很实在。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只考虑到怎么说才能把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没有考虑到过渡语过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后面的小练笔可以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这一环节整合,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练笔,并在音乐声中说感受。

课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六、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九、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2.读题初感情怀。

  (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真挚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 )。我痛哭了几天,( ),( ),成了一个( )的人。抱( )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

  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预设:

  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通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六、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九、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2.读题初感情怀。

  (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真挚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 )。我痛哭了几天,( ),( ),成了一个( )的人。抱( )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

  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预设:

  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8

  知识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目标:

  感同身受,增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怀念母亲资料合集

  一、 导入

  1、(师)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 学生回答

  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

  二、预习反馈

  1、(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A、作者简介

  B、作者只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从课文哪段得知的?

  C、齐读第一段

  (板书)开篇点题:两个母亲 同样的崇高和爱慕

  D、写作指导: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2、字、词反馈

  A、多音字:奔 丧 夹 趟

  B、易读错字:崇 仍

  C、字形易错:挚 寝 频 凄 斑-班

  三、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3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指导朗读

  四、理解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读)我的祖国母亲,……(学生读)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自读引用部分,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交流反馈

  6、重点指导:

  A、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B、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齐读结尾段

  8、小结

  五、情感拓展

  1、学生谈学习文章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作了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孩子们都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在习作的天地里都有了新的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 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失母之“恨”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a、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b、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读成一个字?

  3、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4、通过理解、对比、总结出“恨”最确切。

  5、又一次读这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失母之“恨”。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1、为什么作者凄凉会少了而甜蜜多了?

  2、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静了下来?哪一个词告诉我们?

  3、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

  4、体会一个“糊”字。

(二)触景生情

  1、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会高兴得不得了?2、这里的省略号省(牛牛范文★)略了什么?

  3、作者看到房东太太这样,他的心会想些什么?

  4、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5、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6、串这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四、梦中寻母

  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哪一个字注定季羡林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3、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1、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2、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教案 篇10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课文内容。

  2、 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季羡林,大家并不陌生,五年级的时候曾学过他的两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叫做《怀念母亲》。怀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接下去给点时间你们自由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边读边感悟。

⑴准、顺 ⑵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词关。老师来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如何。(出示生词)

  挚 寝 频 朦胧 凄 斑 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纠正错误;指导正确书写,“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尤要注意“朦”、“频”,切勿少写多加,要注意区别。)

  3、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们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弃养沮丧心潮腾涌(采用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方式,纠正错误)

  4、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2、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再来找找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怀念祖国母亲:

⑴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怀念母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3

  知识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目标:

  感同身受,增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怀念母亲资料合集

  一、 导入

  1、(师)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 学生回答

  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

  二、预习反馈

  1、(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A、作者简介

  B、作者只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从课文哪段得知的?

  C、齐读第一段

  (板书)开篇点题:两个母亲 同样的崇高和爱慕

  D、写作指导: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2、字、词反馈

  A、多音字:奔 丧 夹 趟

  B、易读错字:崇 仍

  C、字形易错:挚 寝 频 凄 斑-班

  三、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3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指导朗读

  四、理解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读)我的祖国母亲,……(学生读)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自读引用部分,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交流反馈

  6、重点指导:

  A、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B、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齐读结尾段

  8、小结

  五、情感拓展

  1、学生谈学习文章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作了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孩子们都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在习作的天地里都有了新的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3、再读第二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 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③ 感情朗读。

  ⑵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② 感情朗读。

  ⑶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读。

  ⑷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 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课后反思】

  本课的导入较为成功,从学生所熟知的自己的母亲谈起,说说与母亲相处的时间(12年),再导入到课文中,作者与母亲只相处了六年,便离开生母。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始终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怀念,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较深之处如:抓住“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联系生活实际《妈妈不在身边的滋味》(叶明辉的作文)体会“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此外,课外资料的适当补充也起到了很强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 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 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 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同伴互评】

  此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没有单纯以文教文,注重了以课文为点,用点辐射出一个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了《永久的悔》,听了《我的中国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效利用了课外知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清晰明了,开题清楚,两个母亲,作者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如何怀念着生母与祖国的,引导学生读文解文,体会感情。对句子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及反复朗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