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时间: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合集14篇】

  每当我们回顾扁鹊治病的教学经验时,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更好地反思教学方法,以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以下是会员“xmy036”整理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共14篇),欢迎参阅。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教学难点:

  懂得不能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跟寓言故事有关。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2、你们都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明白了这么深刻的道理,真让老师佩服,这也是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3、(板书)语言文字多么神奇啊!

  4、第二个话题跟名医有关。知道什么叫名医吗?你能说出一两个你知道的名医吗?

  5、(出示古代四大名医图像,生齐读)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

  6、(出示扁鹊图像及简介)读一读,从扁鹊的简介中你知道了什么?

  7、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名医有关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8、板书课题。

  9、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只要掌握方法就简单了,我们今天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起因经过结果”)现在我们再请人看着大屏幕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

  4、我们来一起概括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起因是扁鹊看出蔡桓公生了病,想为他医治,经过是几次向他说明,(四次)那我们可以说多次,结果蔡桓公根本不听,最后病死。

  5、小结:我们刚才不仅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还不够,应该读得更深入一点。这样才会有深度,才会有内涵。

  三、通过词句,品读人物

  1、你能不能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想法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什么想法?

  2、带着理解的这种感情去读。

  3、扁鹊是名医,还应带着关心去读,还有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扁鹊的内心,还可以从什么体会扁鹊的内心?

  5、那谁来说说你从扁鹊的什么动作中体会到了?

  6、是啊,扁鹊不愧是名医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而且是一会儿就看出蔡桓公有病,这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7、再读读蔡桓公的语言,你能从蔡桓公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8、你能读出来吗?

  9、体会得好,读得也流利,还有谁能读出傲慢的?(生读)

  10、蔡桓公是国王,他的声音很大,还有谁能读吗?(生读)

  11、声音大多了,你还能体会到大王的什么吗?

  12、板书:自以为是

  13、那请你读读。(生读)

  14、确实是一位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啊。

  15、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课件出示学法: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

  16、大家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次拜见的情形,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变化了吗?

  四、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学,教师出示自学目标:

(1)扁鹊心情有什么变化?

(2)揣摸蔡桓公的心理?

(3)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出他的内心想法?

  2、扁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会学以致用了,他为什么会越来越焦急了呢,你抓住了重点。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第一次:“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第二次:“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第三次:“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4、(引导朗读)扁鹊是一位有责任的名医,看到蔡桓公明明有病,却不肯医治,他急啊!

  生(朗读):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看到大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他急啊!

  生(朗读):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看到大王的病更加严重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他心急如焚。

  生(朗读):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我们把扁鹊的三次劝说放在一起,分男女生来读,要读出扁鹊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

  5、男女生对读。

  6、可是蔡桓公呢,对扁鹊的劝告有什么表现?

  7、蔡桓公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会怎么想?

  8、作为蔡桓公要怒了,他怎么想?扁鹊一遍又一遍说他有病,蔡桓公却一次又一次否认,蔡桓公怎么样?

  9、有个词叫“固执己见”。(板书)

  10、我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得更深入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冒死进谏,你觉得扁鹊怎样?

  11、小结:是啊,这都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12、再次总结学法:那么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13、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完成一份蔡桓公的病历。引导读病历。

  14、蔡桓公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公死于什么呢?

  15、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五、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刚开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们用“微”来概括(板书),结果不治,不听劝告,病情渐渐加重,我们用“渐”来概括(板书),最后病死。这说明要活好,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啊(板书),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词语补写完整)。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量成大错。

  2、激情小结:为了不让蔡桓公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改微杜渐。知道了寓意,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呢?

  3、课件出示学法:

  生(齐):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寓意深入,获得更多。

  4、希望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下去后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小故事:扁鹊治病

  扁鹊——蔡桓公

  医术高明——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固执己见

  大道理:防微杜渐

教学反思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本诗通俗易懂,但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放到四年级来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节课的既定课型是古诗文的拓展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理解“弄、铺、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3.结合学过的古诗内容,回顾引导,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感知诗词画面,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积累诗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课堂伊始,我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初读字正腔圆,再读抑扬顿挫直至品读诗中画面。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联系诗文,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得丰厚了。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的同时,我抓住古诗中常见的虚指,引导回顾学过的相关诗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巩固。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抓住蓑衣,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学过的和所以相关的诗句。同时,我还悉心整理了两句意思相对浅显的、和蓑衣相关的诗句,拓展学生对诗句积累。紧扣“卧”字,故意用“睡”来代替“卧”字,让学生感受“卧”的传神,想象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最后,再次引入一首同名古诗,唐朝诗人刘架的牧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诗文意思,感知儿童调皮、可爱的形象。今天所学的诗文中塑造的儿童生活相得益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牧童生活的乐趣。

  课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随机进行引导,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3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则寓言就是要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防微杜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由复习《纪昌学射》引到第二则寓言,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扁鹊,学生课前搜集过资料,所以说的很到位,点出扁鹊是位名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在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第一位学生几乎是把课文复述了一次,连对话都讲的清清楚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给了他肯定,适机提出他的`问题,在概括大意时要简洁,抓住重点,简单讲述。后来请了几位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以后在概括内容方面还要多花时间。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认真听,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不能及时做出评价。<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一次次通读课文后,中的两条主线显现出来:一条是扁鹊劝蔡桓公的句子,一条是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却不倾听别人建议的几次语言和神态的表现。教学中,两条主线并进,更能深入理解所蕴涵的道理,对于文本,也做到了多元化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 “拜见、肠胃、汤药、骨髓、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通过读重点句段、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等词语,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4.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读重点句段、分角色朗读,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了解“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意思,明白寓意。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复习寓言,课题质疑

  1、猜成语激趣

  出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图片,学生猜

  2、复习寓言,引出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

  4、师出示扁鹊资料,学生积累词语。

  (中段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积累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词语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说内容。

  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改变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一)认识扁鹊

  1、最能表现课文主要内容的是那些句子?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示治病过程。

  3、出示四诊法

  看来同学们都把治病的过程找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扁鹊那时侯的人看病用的都是中医的手法,也就是望、闻、问、切。(出示四诊法)它是扁鹊创造出来的。望就是看气色,闻就是听声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按脉搏。。

  4、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用的是哪种方法呢?自己读读这些句子。

  5、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点红:站了一会儿、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你的观察很仔细。是啊,望这种方法是最难的,扁鹊一望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他的本领可真是( ) (板书:医术高明)

  6、我们再来看看扁鹊劝说蔡桓公的这几句话,你还发现什么?自由读读。

  7、 指名说(着急、担忧)

  8、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分三次逐次指导朗读,一个读好才到下一个读,最后齐读)

  9、扁鹊为什么这么担心啊?指名说

  10、小结:医者父母心,可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 )。(板书:医德高尚)难怪书中说他是一位(名医)

  (二)了解蔡桓公

  1、可是这位名医最后有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呢?那是怎么回事呢?

  2、让我们看看扁鹊几次为蔡桓公治病时,蔡桓公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语句,划一划。

  4、学习三次表现

  ①指名读第一次。(出示第一句)

  想像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时表情是怎样的?(引导:所以你不以为然地说、毫不在意地说——)

  ②是啊,第一次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他。第二次呢?指名读(出示第二句)

  看都不看他一眼,也不跟他说话,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没有理睬)

  嘴巴不说,可心里怎么想呢?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指名说一个,读一次。

  (引导:他很不高兴地说)

  ③这一次(指着扁鹊说的第三句话)蔡桓公又有什么表现呢?指名读(出示第三句)(作为一国之君,扁鹊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三翻四次说自己有病,这回蔡桓公可真生气了,他会对扁鹊说什么呢?)引出成语“讳疾忌医”

  5、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聪明的人会把学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能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2、指名说

  3、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三人成虎》等等)。

  【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词语教学设计所有的活动,在每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都清楚明白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对中段的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积累词语,训练语言得到落实。一开课从寓言的复习引入,再通过图画激发学生兴趣整理学过的寓言,然后通过课题的学习归纳出关于医生医术高明的词语,让学生抄写积累。

  接着通过重点段落对词语的归类学习,让学生对扁鹊的病所在部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归类体会,反复朗读体会病情的日渐变化。又从病情的变化引出三次对话,通过反复研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感知,从而得到饱饱满满的体验。总结课文也抓住重点词语讳疾忌医、防为杜渐总结课文。在最后环节拓展活动时也是紧紧围绕词语的训练活动进行。通过各个活动让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情节,而要学习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不足之处:本节课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环节抓得不够,只停留在了表面,学生没有读出扁鹊的着急与担心,我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与示范。以后要重视范读,自己要先读好,才能指导好孩子。

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5

  我们年级“同研一堂课”活动已经结束,本年级最年轻的男教师潘文彬承担了这次上课任务,听了这一课,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读”这一教学方式,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去感悟、体会。

一、读中理线索,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在训练中形成这样的能力。我们常说,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最好能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精读、品味,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扁鹊治病》是西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绍了扁鹊劝告蔡桓公治病的全过程,教育学生要有病应该及时医治。潘老师在第一课中利用学生自读、分组读等解决了字词、读通了课文之后,引领着学生逐步走入文本,通过默读、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同桌说——指名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并在读中想,读后说,理清了这篇课文的条理,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细体会,明白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在教学中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难点是要理解寓意,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潘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扁鹊说的一段话: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并在读中让学生找句子,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从“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只能等死”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再以此为线索回到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的表现上,找到有关的段落,勾画有关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体会到蔡桓公的固执己见,不听人劝告,从而引出成语“讳疾忌医”。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小病不及时治会成大病”进而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要有了小错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要及时改正,否则要变成大错,为时已晚的道理。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去领悟在潘老师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读,让学生有效的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读,使学生知道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培养了能力。读,是教学中永不腿色的有效方式!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6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课题质疑。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本,寻找自己要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主动交给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工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从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此外,在这三个主环节中还渗透其他内容,如在课题质疑前,让学生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等,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教学反思:

  每上一堂语文课,我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怎样去“吃透教材,看透学生,渗透教法”。上了这堂课,我觉得对教材的理解还是比较深透。但是,并没有“看透”学生,即没有猜透学生的心思,也就少了些精彩。如,在课题质疑时,并没有想到学生能看着课题,就提出“给谁治,怎样治,结果怎样”等以外的一些问题,如“那个人愿意接受治疗么?扁鹊是怎样治病的”的问题。再如:后来为什么扁鹊跑到秦国去了?这个问题时,一般只会想到是扁鹊怕自己治不好大王的病,怕丢了性命而跑的。但在课堂上,竟有学生回答:那是因为蔡桓公犯了扁鹊六不治原则的其中之一:病深而不早求医者不治,而为避开蔡桓公去秦国的。这些都是课前未曾料到的,学生都作了精彩的回答。

  当然,一堂成功的课还有许多因素。如好的课堂评价语,教师恰当的肢体语言,还有充满激qing地引导等等方面,我都还需加强。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应更加重视以上几方面的训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大胆讲出你的疑惑————《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最初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指出后,却受到了蔡桓公的非议。第二次指出蔡桓公病发展到了皮肉之间,不治可能加深。可蔡桓会却没有理睬他,而且很不高兴。第三次扁鹊指出蔡桓公的病发展到了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结果第四次扁鹊远远地看了几眼蔡桓公就跑掉了,因为他发现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治了。当扁鹊逃到秦国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可是当在学生朗读完之后,我问大家有什么收获时,却只有几个同学举手,而且多是平时思考缺乏深度的几个同学。看来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太早。我急忙调整了我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才明白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环节的重要。因为平时自己总是害怕学生的问题太多太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时间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慢慢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让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入道理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在提问、思考、解惑的过程中,自己反复地阅读文本。这时学生们的思考是多元的,是积极的。虽然可能有一些学生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到做事要防微杜渐,为人不能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等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却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对文章蕴含的道理有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体验。例如,有的说,我明白了有病要早治。有的说我明白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听起来有些刺耳。有的说我知道了中医真的很厉害,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人的疾病,还能预测出病的发展。还有的说,我觉得蔡桓公肯定是平时听惯了顺耳的话,所以逆耳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问题为引子,指导学生研读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几次表现,和最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急急忙忙地派人去请扁鹊治病的过程,学生了解了蔡桓公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对蔡桓公的悲惨结局有了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真正理解了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重要性,并进而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从中受到警示和教育。如果,我一味地把教参上和自己的理解早早地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灌输给学生,也许又是另一番情况了。

自读自悟自练自探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语文四下《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是一篇精读课文。《扁鹊治病》写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读。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讨。为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把《扁鹊治病》读通、读懂、读透,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粗知课文;自问自探,感悟课文”等环节。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地有效,为了让学生在精读中开智促思,我精心设计表格(如下表),通过表格来初知课文。

《扁鹊治病》学习表

  拜见时间

  患病何处

  医治方式

  桓侯态度

  病情情况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无药可医

  相信

  浑身疼痛

  不久

  死了

  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学生板填表格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要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始,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对本课的重点字词有了深入地感知。学生通过填空来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多样填空让学生多元地解读了飞卫和纪昌,既给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扁鹊、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设置了悬念。课中对“站了一会儿”、“ 理睬”等词句的理解,更是对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读。

  对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难点。对于《扁鹊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过“这些表示病程时间和病情情况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体会防微杜渐;通过抓住描写蔡桓公态度的句子进行反复地朗读来体会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离不开人物形象地理解。让学生评价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解决了课始的悬念,更是深入地解读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当然,由于学生填表时间的大量使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时间不够。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对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例如: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进行想象写话和寓言故事的推荐。

扁鹊治病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寓言吗?谁来说说你读过那些寓言?大家能不能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短小的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则寓言。

  二、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1 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这则寓言故事是关于谁的呢?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问同学,也可以举手问老师。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停下来,再读一两遍。

  2 谁愿意朗读那些不好读的语句,给大家做示范?注意纠正“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的读音。

  3 齐读

  三、感悟扁鹊神奇医术与高尚医德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扁鹊这样一个名医,为什么却没有治好?估计,扁鹊不是个名医。(学生质疑)

  那么就请你们到文中去找一找:那些词句可以说明扁鹊是“名医”?

  讨论交流:

  a 医术高超

  站了一会儿 老远望见 治病的方法

  读一读相关的语句,感受医术的高超。

  b 医德高尚

  古人曾说医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这则故事中蔡桓公属于哪一种?对!蔡桓公就是属于第一种,骄恣不论于理!

  行医多年的扁鹊当然知道这种人是很难治的,按照医生治病的常理,可以不再给他治病。可是,他面对蔡桓公的无礼,却是怎样做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劝告蔡桓公)这说明他具备怎样的品格?(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

  练习朗读:

  扁鹊在蔡桓公旁边站了一会儿,怎样的对蔡桓公说?加上一个恰当的词,有感情朗读并说明理由。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样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应该怎样朗读扁鹊的话语?(诚恳、耐心、为病人着想)

  据史料记载:扁鹊在危重病人面前,敢于承担风险,从来不怕治不好病人,坏了自己神医的名声。当百姓传言“扁鹊能决定人的生死”时,他却实事求是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反映出扁鹊高尚的医德。

  课件补充后人对扁鹊的怀念。

  四、品味文章讲述的道理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确信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那么,重新思考刚才的问题: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扁鹊这样一个名医,为什么却没有治好?(问题出在蔡桓公身上)

  1、讨论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就来看一看: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2、练习朗读蔡桓公的话

  想象蔡桓公的动作表情,表演读: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一直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补充想象蔡桓公的几次心理活动: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说一说蔡桓公当时会怎么想,合作:朗读%2B表演(教师读旁白,一生读扁鹊,另请学生表演说出蔡桓公的心理活动)

  3、尝试表演。

  为了帮助同学们记忆课文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课件出示)

病在何处

蔡桓公的表现

治疗方法

  皮肤

“什么病也没有”

  敷烫

  皮肉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扎针

  肠胃

  非常不高兴

  汤药

  骨髓

  奇怪

  无能为力

  浑身疼痛

  请扁鹊

  4、懂得寓言讲述的道理

  大家猜想一下:蔡桓公临死前心里会怎样想?请大家动笔写下来。

  教师点评:

  扁鹊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最终,蔡桓公为什么病死了?问题根源在谁?(蔡)从他对扁鹊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悟出一些道理。

  对别人: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蔡桓公身体有病,大家猜想:他是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呢?(应该有)可是他不但不承认,而且在别人指出自己有病时大发雷霆,这说明什么?(他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有疾病,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病,畏惧医生的诊治。)

  对疾病: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疾病,不要讳疾忌医。

  算一算:从扁鹊发现蔡桓公皮肤有点小病开始至蔡桓公一命呜呼,多长时间?(一个多月)疾病刚刚露头时,好不好治?(好治)当初如果治好了皮肤上的小病,蔡桓公还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么?(不会)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自身:要在坏事情坏思想刚刚产生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防微杜渐。(杜:堵住;渐:事物的开端)

  五、作业

  1、给家里人讲述《扁鹊治病》这个故事,有条件的几位同学合作表演。

  2、阅读《扁鹊拜师》等古代名医的故事。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重要结晶,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实践和渐进发展,是现今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所能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时至今日,中医在世界各地更是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针灸之祖——黄帝 脉学介导者——扁鹊

  外科之祖——华佗 医圣——张仲景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药王——孙思邈

  儿科之祖——钱乙 法医之祖——宋慈

  药圣——李时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医的辉煌!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好好读一读。

扁鹊治病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蔡桓公对扁鹊的几个态度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另外,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古文,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第一次亲密接触”,力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抓住“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介绍扁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名医”(板书:扁鹊)。一起读一读他的名字。

  师: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而且能做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要说扁鹊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望”指的就是看病人的症状,“闻”指的就是闻一闻病人身体的味道,“问”就是询问病人一些问题,“切”就是为病人把脉。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说明扁鹊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叫一叫他的名字。

  2.出示课题。

  师:这样一位神医,却有人不相信他的医术,不让他治病,他是谁?(板书:蔡桓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用扁鹊的医术高明导入,并提出问题──有人不让神医治病,意为在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打上个问号,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学生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教师注意了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抓住“名师”,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放在了故事中。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课文中一定会有很多句子可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

  师:扁鹊仅仅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真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C.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D.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

  如果学生没有提问,教师就引导:医术高明就能成为一位名医吗?扁鹊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给蔡桓公看病,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讨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才叫名医。(板书:医德高尚。)

  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5.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四、理解寓意,初识古文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2.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得到哪些教训?(教师归纳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3.介绍作者韩非。

  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在欣喜之余,我们还要感谢本文的作者──韩非。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他。

  课件出示韩非资料。

  4.阅读韩非的原文。

  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就是出自《韩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都带有“之乎者也”,读起来比较难懂。而我们课本中的故事是人们翻译后的白话文,我数了一下,课文的字数是436个字,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你们猜猜韩非用了多少个字来写?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还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老师说一句课文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在这篇古文中找到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找句子,对比读,谈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文简洁生动的特点,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扁鹊治病》的教学反思 篇9

  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时候,教师就成了课堂生成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到底该不该跑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动了起来,当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我们应该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日记收上来之后,由于经过了课堂的整理与交流,课后的反复思考,比说的更加有力有据。崔泽宇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扁鹊,虽然你是一代名医,曾经创下了‘起死回生’的神话,当然你也很负责,一次次拜见蔡桓公,希望他可以接受你的治疗。人总是有很多的缺点,况且蔡桓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在哪里?是啊!保命要紧,可你怎么不能去减轻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许病是好不了了,但是他也许仍然会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带着遗憾。试想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医院里到处是患有绝症的病人,难道你也扭头就走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夫在极力减轻将死之人的痛苦……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你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认同……”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给这课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一次次通读课文后,中的两条主线显现出来:一条是扁鹊劝蔡桓公的句子,一条是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却不倾听别人建议的几次语言和神态的表现。教学中,两条主线并进,更能深入理解所蕴涵的道理,对于文本,也做到了多元化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 “拜见、肠胃、汤药、骨髓、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通过读重点句段、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等词语,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4.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读重点句段、分角色朗读,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了解“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意思,明白寓意。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复习寓言,课题质疑

  1、猜成语激趣

  出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图片,学生猜

  2、复习寓言,引出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

  4、师出示扁鹊资料,学生积累词语。

  (中段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积累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词语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说内容。

  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改变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一)认识扁鹊

  1、最能表现课文主要内容的是那些句子?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示治病过程。

  3、出示四诊法

  看来同学们都把治病的过程找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扁鹊那时侯的人看病用的都是中医的手法,也就是望、闻、问、切。(出示四诊法)它是扁鹊创造出来的。望就是看气色,闻就是听声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按脉搏。。

  4、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用的是哪种方法呢?自己读读这些句子。

  5、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点红:站了一会儿、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你的观察很仔细。是啊,望这种方法是最难的,扁鹊一望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他的本领可真是( ) (板书:医术高明)

  6、我们再来看看扁鹊劝说蔡桓公的.这几句话,你还发现什么?自由读读。

  7、 指名说(着急、担忧)

  8、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分三次逐次指导朗读,一个读好才到下一个读,最后齐读)

  9、扁鹊为什么这么担心啊?指名说

  10、小结:医者父母心,可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 )。(板书:医德高尚)难怪书中说他是一位(名医)

  (二)了解蔡桓公

  1、可是这位名医最后有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呢?那是怎么回事呢?

  2、让我们看看扁鹊几次为蔡桓公治病时,蔡桓公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语句,划一划。

  4、学习三次表现

  ①指名读第一次。(出示第一句)

  想像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时表情是怎样的?(引导:所以你不以为然地说、毫不在意地说——)

  ②是啊,第一次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他。第二次呢?指名读(出示第二句)

  看都不看他一眼,也不跟他说话,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没有理睬)

  嘴巴不说,可心里怎么想呢?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指名说一个,读一次。

  (引导:他很不高兴地说)

  ③这一次(指着扁鹊说的第三句话)蔡桓公又有什么表现呢?指名读(出示第三句)(作为一国之君,扁鹊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三翻四次说自己有病,这回蔡桓公可真生气了,他会对扁鹊说什么呢?)引出成语“讳疾忌医”

  5、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聪明的人会把学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能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2、指名说

  3、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三人成虎》等等)。

  【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词语教学设计所有的活动,在每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都清楚明白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对中段的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积累词语,训练语言得到落实。一开课从寓言的复习引入,再通过图画激发学生兴趣整理学过的寓言,然后通过课题的学习归纳出关于医生医术高明的词语,让学生抄写积累。

  接着通过重点段落对词语的归类学习,让学生对扁鹊的病所在部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归类体会,反复朗读体会病情的日渐变化。又从病情的变化引出三次对话,通过反复研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感知,从而得到饱饱满满的体验。总结课文也抓住重点词语讳疾忌医、防为杜渐总结课文。在最后环节拓展活动时也是紧紧围绕词语的训练活动进行。通过各个活动让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情节,而要学习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不足之处:本节课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环节抓得不够,只停留在了表面,学生没有读出扁鹊的着急与担心,我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与示范。以后要重视范读,自己要先读好,才能指导好孩子。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1

  教师要对教师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在思考,总结得出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扁鹊治病》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一

  真可谓 %26ldquo; 一石击起千层浪 %26rdquo;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时候,教师就成了课堂生成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26hellip;%26hellip;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到底该不该跑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治病救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地的确确地思考了,探究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式的特点。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独特感受,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角度的欣赏。

  二、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该不该逃走,他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当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我们应该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日记收上来之后,由于经过了课堂的整理与交流,课后的反复思考,比说的更加有力有据。崔泽宇的日记是这样写的:%26ldquo;扁鹊,虽然你是一代名医,曾经创下了%26lsquo;起死回生%26rsquo;的神话,当然你也很负责,一次次拜见蔡桓公,希望他可以接受你的治疗。人总是有很多的缺点,况且蔡桓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在哪里?是啊!保命要紧,可你怎么不能去减轻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许病是好不了了,但是他也许仍然会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带着遗憾。试想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医院里到处是患有绝症的病人,难道你也扭头就走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夫在极力减轻将死之人的痛苦%26hellip;%26hellip;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你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认同%26hellip;%26hellip;%26rdquo;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给这课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二

  本次教研主题是围绕导学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执教的《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导学案,并围绕导学案进行教学。在这堂课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导学案的一些作用,也感受到课堂上的一些优缺点。

  一、导学案的作用

  1、指导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或预习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26ldquo;导学案%26rdquo;完成课前学习。本课的导学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查阅资料 初识人物

  (2)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3) 再读课文 了解内容

  (4) 品读课文 走进人物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扁鹊医学高明?面对扁鹊的劝告,蔡桓公又是什么态度呢?让学生在课文中读读、找找、写写。

  (5) 感悟寓意 拓展练笔

  2、调整课堂教学

  在上课前,我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适当调整教案。比如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到的难读的词%26mdash;%26mdash;%26ldquo;蔡桓公%26rdquo;、%26ldquo;骨髓%26rdquo;,容易写错的字%26mdash;%26mdash;%26ldquo;蔡%26rdquo;、%26ldquo;睬%26rdquo;,不懂的词%26mdash;%26mdash;%26ldquo;敷烫%26rdquo;、%26ldquo;几剂汤药%26rdquo;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课堂反思

  1、亮点%26mdash;%26mdash;突出%26ldquo;蔡桓公%26rdquo;

  (1)依托说话练习

  我认为,蔡桓公是本篇课文的主人公,也是寓意得出所在,所以,我着力于这个人物的教学,但是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只有两句语言,以及两处态度。因此我就拓展了说话练习。

  (1)第一处,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想象一下,当扁鹊第一次告诉蔡桓公,他皮肤上得了病。蔡桓公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啊?

  蔡桓公( )地说:%26ldquo;我的身体%26hellip;%26hellip;%26rdquo;。

  (2)扁鹊看到蔡桓公这样的态度,不得不连忙退了出来。

  他走后,蔡桓公又会用怎么样的态度,对左右的人说些什么呢?

  (3)写话练习

  五六天之后,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得知此消息后, 说:%26ldquo; 。%26rdquo;又会怎么说?说些什么呢?

  (2)词语拓展积累

  怎么说好话,加入蔡桓公的态度,可能话会说得好。因此我在导学案%26ldquo;词语链接%26ldquo;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不当回事的成语、表示非常生气的成语以及表示非常后悔的成语,提升说话、写话能力,人物的态度变化显现出来了,寓意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正是因为蔡桓公对自己的病不以为然、不听劝告、自以为是,才导致小病变大病,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2、缺点%26mdash;%26mdash;指导故事内容还欠到位

  本课是寓言,作为寓言教学,首先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说经过的时候,显得冗长,教师应该点明可以用扁鹊%26ldquo;三番五次%26rdquo;来劝告,蔡桓公都不听,突出%26ldquo;三番五次%26rdquo;,或一次又一次。要指导到位。

  词语的拓展是一个亮点,但是拓展过多,学生是否能接受。因此我反思应该让学生在导学案中抄写,达到积累的真正目的。

  三、困惑迷茫

  在%26ldquo;导学案%26rdquo;的实施过程中,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26ldquo;雪上加霜%26rdquo;,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特别是30%的学困生,一节课下来,看他们完成的导学案,不是答案不规范就是压根没有,课堂上更是见不到他们主动发言的身影,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既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课揭题

  1.认识扁鹊。

  2.引出蔡桓公

  师: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3.总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文本细读,抓课文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 的扁鹊, 的蔡桓公。

  2.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四、随文练笔,揭示寓意

  然而,不管扁鹊怎样说,蔡桓公还是,——指着板书说:不相信医生,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师:五六天后,错过最佳的医治时间的蔡桓公病入骨髓,浑身疼痛。只能等死的蔡桓公,后悔极了,他想起了扁鹊三番五次劝告,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呢?写在课文上: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

  师:不久,蔡桓公死了。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总结: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布置作业。

  反思: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以名医扁鹊——治不了病——蔡桓公死因来展开学习的,黄、杨两位老师认为,名医一条线后,又回头研读蔡桓公死因,课文学习过程显得重复拖沓,建议我把两条线合并。我别无他法,反复思考后,最后定稿:读文后,以你看到了( )的扁鹊,( )的蔡桓公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人物语言来细读课文。并试图通过学法指导进行迁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认为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寓意。所以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的训练上。朗读训练一直都是我的弱项,本次我也是有意挑战自己,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分角色,加提示语等方式指导朗读。自己认为比起以前来,这一方面是有所进步的。但是觉得读得不到位,担心时间不够而匆匆流于形式,不能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朗读的设计也未能打开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共振,因此填不出提示语,也读不到那时,那人的心底。

  关于最后寓意的揭示,课文是采用泡泡的形式: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来设计的。我当时也想利用好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课程资源展开,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设计,学生就是一种说教式的言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小病不治,大病难治”……估计也就这样的种种。于是我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拓展:……全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有的学生是从蔡桓公明白后,知错了的角度来想象的,也有的学生则完全以蔡桓公本人的角度,临死时要求部下找回扁鹊的迫切心理展开描写的。其实,前者就是揭示寓意,而后者则是对蔡桓公人物形象的再一次丰满,自大傲慢的蔡桓公致死都无法改变一意孤行,目中无人的坏毛病,导致最后的不治身亡。

  课堂中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家的探讨、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能积极跟贴,畅所欲言。

《扁鹊治病》的教学反思 篇13

  《扁鹊治病》取材于《韩非子·喻老》。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必要时要设置一些恰当的情境,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及时评价这一环节做的不太好。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等。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这节课表现更加出彩的是学生们:

  1、孩子们对这样的寓言故事有着很高的兴趣,顺学而导让孩子们在争议与分歧中思维火花进行碰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学习下苦工”;

  2、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讨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质疑,把握重点,师生交流最后突破难点;

  3、教学设计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后的课堂检测题实质是从研究考试入手所设计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题也是对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考验:我能读,我会填,争当小神医等等,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具体把握,也考查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找寻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们努力的自读自悟,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我来说也倍感欣慰。

  总之,《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4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合集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