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

时间: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计算814÷19时,可以把19看作( )来试商。

  2、甲数是乙数的12倍。①如果乙数是24,那么甲数是( )。②如果甲数是60,那么乙数是( )。

  3、800÷25=(800×4)÷(25×4)这是根据( )。

  4、花店有615支花,如果每次用28支花制作花篮,能做( )个花篮,还余( )支花。

  5、如果△+□=18,□×5=20,那么△=( ),□=( )。

  二、判断。

  1、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只要试商必然一次成功。 ( )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

  3、一条放射线的长度是3000米。 ( )

  4、被除数和除数只有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才能不变。(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2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我深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又感叹她的难教。要想学生真正理解,会熟练解答,非下苦功夫不可。此类应用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目变化的形式多,解题的思路宽,既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又有基本的解题思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有以下一些典型方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这里的数形不是指中学的函数和解析几何,而是画线段图能将题目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画线段图常常与其它解题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说,它是学生弄清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题意、分析其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如:一堆煤,第一次用去这堆煤的20%,第二次用去290千克,这时剩下的煤比原来这堆煤的一半还多10千克,求原来这堆煤共有多少千克?

(很遗憾,我的线段图和分数式子贴不上去,下同,所以例题只好不举了)

  二、对应思想

  分率对应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根本思想,分率对应是通过题中具体数量与抽象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分率对应常常和画线段图结合使用。)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解题过程都离不开转化。它是把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来进行思考、求解,从而实现从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转化。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常常含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四、变中求定的解题思想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有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的题型,一个数量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个数量的变化,但总存在着不变量。解题时要善于抓住不变量为单位“1”,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的是部分量不变,有的是总量不变。

  五、假设思想

  假设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常用有推测性假设法和冲突式假设法。

  六、用方程解应用题思想

  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特别是逆向思考的应用题,往往棘手,而这些的应用题用列方程解答则简单易行。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开始就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使它与已知量处于同等地位,同时运算,组成等式,然后解答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找出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临海市的最后一题许多都可用方程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3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

  2、在估算180÷56这个算式时,可以先把56看作(),可以商()。

  3、△÷23=36……这道算式中,余数最大是(),当余数最大时,△=()。

  4、△÷=58……17这道算式中,除数最小是(),当除数最小时,△=()。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当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位。

  6、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写出商与792÷24=33相同的两个算式:()÷()或()÷()。

  7、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二、口算:

  180÷30=2400÷40=3600÷900=

  143÷70≈123÷42≈408÷50≈

  三、笔算:(带的要求验算)

  92÷30140÷30=370÷50=

  340÷80=140÷26=200÷25=

  576÷18=930÷31=316÷53=

  三、列式计算:

  1、205的`7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560连续减去几个14结果为0?

  4、884是34的多少倍?

  5、3个705相加的和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红星鸡场星期一收160千克鸡蛋,18千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2、王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还剩60元。每袋化肥多少元?

  3、张爷爷买3只小兔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8只这样的小兔,需要准备多少钱?

  4、我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4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试题

  一、 口算:(20分)

  20×4= 50×2= 80×6= 60÷20= 240÷40=

  150÷30= 160÷40= 400÷50= 560÷70= 490÷70=

  540÷90= 720÷80= 360÷40= 480÷80= 560÷70=

  200×4= 300÷50= 350÷70= 420÷60= 320÷40=

  二、填空题:(12分)

  1、( )里最大能填几?

  40×( )<319 90×( )<640

  80×( )<570 70×( )<500

  2、720÷24的商是( )位数,商的最高位是( )位。

  3、196÷39,把39看作( )来试商,444÷74把74看作( )来试商。

  4、200里面有( )个40,有( )个50。

  5、甲数÷乙数=8,如果甲数扩大10倍,乙数扩大10倍,那么商是( );

  如果甲数缩小100倍,乙数也缩小100倍,那么商是( )。

  6、900÷30=90÷( )=( )÷150=( )÷2=8100÷( )

  三、用竖式计算:(24分)

  92÷23= 324÷81= 775÷25= 960÷40= 384÷16= 140÷27=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5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参考

  1.画一画,填一填。

(1)过直线外一点A画直线m的垂线,可以画()条。

  A

(2)过直线上一点B画直线n的垂线,可以画()条。

  n

(3)画直线s的垂线,可以画()条,这些垂线互相()。

  s

  2.(1)下面三角形中,过点B画AC的垂线。

(2)下面平行四边形中,过点A画BC的垂线。

(3)下面梯形中,过点C画AB的垂线。

  3.填一填。

(1)直线a叫做直线b的(),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

(2)直线a叫做直线b的(),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点O叫做()。

(3)正方形中,相对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

  4.笑笑在游泳馆的A处游泳,如果她想尽快上岸,应该怎样游泳呢?请你在图中画出来。(不用回答)

  5.小芳家刚建了新房子,要在门前修一条小路到公路边,怎样设计离公路最近?

  小芳家

  公路

  6.两条平行线之间有4条垂直线段,这4条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7.一种红酒每箱售价300元,现在促销开展“买五送一”的活动。李叔叔一次买了5箱,又得到了赠送的一箱,实际每箱多少元?

  8.请画出下面角(请选择合适的工具画)

  9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6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计算814÷19时,可以把19看作( )来试商。

  2、甲数是乙数的12倍。①如果乙数是24,那么甲数是( )。②如果甲数是60,那么乙数是( )。

  3、800÷25=(800×4)÷(25×4)这是根据( )。

  4、花店有615支花,如果每次用28支花制作花篮,能做( )个花篮,还余( )支花。

  5、如果△+□=18,□×5=20,那么△=( ),□=( )。

  二、判断。

  1、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只要试商必然一次成功。 ( )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

  3、一条放射线的长度是3000米。 ( )

  4、被除数和除数只有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才能不变。(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7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次一年级的数学试卷包括数数、写数、选择(序基数、钟表)、判断(比多少)、计算、分类、比较、、用数学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份检测内容较全面的试卷。下面根据实际情况作以下分析:

  试卷方面:

  一、内容全面,结构宽阔

  依据《新课程标准》低年级教学内容的规定,根据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发展总体结构进行设计,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教学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注重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次检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尤为侧重。比如,看图列算式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感受了数学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试卷情况具体分析:

  一、看图写数。该题正确率为95%。好的方面及成因分析:正确率高。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多,较为直观,易于学生掌握。

  二、计算题,该题正确率95%,出错较少,错误的原因是计算时粗心大意。

  三、分类题。得分率90%。错误原因:个别学生有丢有落的,也有个别不精心分错的。

  四、填、或=。该题正确率100%。

  五、数图形。该题正确率为96%。原因:1、个别学生数图形不细心,漏数;2、分不清下面的是圆柱还是长方体,多数了长方体。

  六、看钟表写时间并和具体的活动连起来。本题正确率70%,时间写对了,连线错了不少,这说明理解图意比较差,思维又出了差错。

  七、看清图意,解决问题。错误原因第2小题:,没看懂题意。2、不动脑筋。3、思维方式出现定势,算式都列错了。4、本问题的解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上加强力度。

  这次测试优良率20%,合格率60%。由此看来,平时的'练习中拓展还不够,有些学生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题型;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去听清老师读的题目要求,理解了要求之后,再去解答问题。总之,此次测试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所以,今后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强数学的“双基”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让他们获得属于自己“活”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程度。

  2、继续加强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3、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和基本练习到位、多样的训练。

  4、从答题的错误中深层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做数学等能力方面的差距,做到面向全体,因才施教。

  5、教学中继续着力教给学生方法,熟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中、差生的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差异。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8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

  一、在___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80÷16=(80___())÷(16÷4)

  200÷40=(200×3)÷(40___())

  180÷15=(180___())÷(15___())

  二、竖式计算。

  372÷45

  828÷36

  294÷29

  576÷18

  918÷27

  800÷72

  792÷33

  652÷75

  三、解决问题。

  1、某校四年级学生有200人,做早操时每行站25人,一共站了几行?

  2、某水果店有460千克苹果,每18千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3、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4、有136位同学参加划船,每只船限坐12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_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数 位 顺 序 表

  数 级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数 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 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 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键是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 边 )。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10、对顶角相等。

  11、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13、1平角=2直角。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1小时,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 已知: 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 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 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 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 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 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如果m

  6、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 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直到所得的余数比除数小为止。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商不变性质: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

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

③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则商就除以(或乘)几。

  7、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学习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习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习。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习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习。

  做练习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习,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习,经常是在练习完成后完成练习。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习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0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1)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1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1.检验下面各组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是垂直的请画“√”

()()()

  2.画一画,填一填。

(1)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m的垂线,可以画()条。

(2)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n的垂线,可以画()条。

  s

(3)画直线s的垂线,可以画()条,这些垂线互相()。

  3.(1)下面三角形中,过点B画AC的垂线。

(2)下面平行四边形中,过点A画BC的垂线。

(3)下面梯形中,过点C画AB的垂线。

  4.填一填。

(1)直线a叫做直线b的(),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

(2)直线a叫做直线b的.(),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点O叫做()。

(3)正方形中,相对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 单选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9分 )

  1. 小刚家的住房面积是65 [ ]

  A.平方分米 B.平方米 C.公顷

  2. 某校操场面积为4 [ ]

  A.平方米 B.公顷 C.平方千米

  3. 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用边长是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方砖?得数是:[ ]

  A.18块 B.6块 C.600块

  二、 填空题(1-10每题 2分, 11-14每题 3分, 共 32分)

  1. 30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 5公顷=( )平方米

  4. 80000平方米=( )公顷

  5. 4500公顷=( )平方千米

  6. 3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7. 4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8. 4平方千米90公顷=( )公顷

  9. 1204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米

  10. 6公顷500平方米=( )平方米

  11. 在□里填上>、<或=.

  702公顷□8平方千米

  12. 比大小.

  400公顷□4平方千米

  13. 比大小.

  6公顷□6000平方米

  14. 在□里填上>、<或=.

  90000平方米□9公顷

  三、 简算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18分 )

  1. 125×16=

  2. 1560-198=

  3. 25×36=

  4. 1376+999=

  5. 190×5×2

  6. 810÷45÷2

  四、 应用题(1-4每题 8分, 第5小题 9分, 共 41分)

  1. 一块瓜地占地2公顷,长是500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2. 一块边长是50米的'正方形稻田,共收稻谷2500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块占地2公顷的稻田,可收稻谷多少千克?合几吨?

  3. 植物小组计划在一块长150米,宽8米的地上种花,现在把宽增加2米,要使面积不变,长应减少多少米?

  4. 工人师傅扩建一处长250米,宽160米的运动场,扩建后,长增加50米,宽增加40米,扩建后的运动场占地多少公顷?

  5.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0米,宽比长短50米,这块地占地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施肥150千克,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万 万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4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1.下来各组线中,是平行的画“//”,是垂直的'画“⊥”。

()()()

  2.填一填。

(1)直线a叫做直线b的(),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

(2)直线a叫做直线b的(),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点O叫做()。

(3)正方形中,相对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

  3.在○里填上“//”或者“⊥”。

  每题请再写一组: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5

  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能够解决与圆的周长和面积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上3个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总结,从学生的总结中,我更多看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并不陌生,他们能很清楚的写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也有部分学生表示离开了课本,有些知识点就很模糊,如扇形、圆心角,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对圆心角的画法及判断,依然有学生表示没有明白,我对问题进行了反思,也就是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我也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了测试,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个别学生的概念掌握的不好,如扇形,实际操作中圆心角的画法

  2、计算错误:有关π的计算

  3、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有目标的改进:

  1、个别学生个别处理,针对概念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用,学生在问题呈现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问题的点在哪,如何处理,教师要心中有数。

  2、熟练掌握有关π的计算和平方数的计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计算周长和面积时,可以先算出多少π,再根据背诵的`1——10π来进行计算,如计算圆环的面积,先算大圆面积25π,再算小圆面积16π,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的结果是9π,9π=27.28即可。太多次的π方面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会注意这一点,在平常的练习中也会提醒学生计算时注意。

  平方数的计算错误不多,但是仍然有,要求学生牢记1——20的平方数以及个位是5的平方数,如15、25、35这些特殊的数字平方数。

  3、要求学生借助画图来理解题意,对于试卷中给的图更要看。图具有直观性,尤其是外方内圆或者外圆内方的题目更要画图,学生对于求外圆内方的阴影部分面积时依然不能进行很好的转化,很容易思考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在不知道边长的情况下去转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部分我进行再次的强调。

  在试卷中,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没有准确把握,如拴在墙外的一只小狗,可以活动的面积,很多学生计算时就是一个整圆,他们忽视了题目的范围是饲养房墙外。在本单元中还有相关长度单位的转换,这也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错误的使用,会导致计算错误,在教学中我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

  本单元学习已经结束,我还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 垂直:a⊥b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7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 舍;5、6、7、8、9 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巩固练习

  1. 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到八单元教学反思1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