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

时间: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4篇(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反思)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4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4420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0分钟。

  通过写工作总结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总结,那么写工作总结应该注意什么要点呢?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4篇(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反思),供大家赏析。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4篇(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是现代中职师生必备的一种素质,也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中职阶段学生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目前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养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师资力量不足,认识观念更新滞后;生搬硬套国外教学模式,水土不符,流于形式。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案例的方式加以展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信息素养

  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法

一、分析的背景提出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当前遇到这样的情况:

(1)课前,经常被提问:老师,今天咋又是你的课?我们机房实践课太多了,太累了,让我们玩玩游戏吧?让我们上网吧?让我们聊天,看电影,看动画片等等。

(2)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问,老师下一步应该怎么操作,你刚才讲的我没记住,你再给我演示一遍吧;或者是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和你的界面不同呀,这样我就不会了。于是,一节课内容我要重复若干次这样的示范,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呢,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一步一步地教。

  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中职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侧重于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为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培养现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的重要,是中职学生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提升的基础。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更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依托设计好的学习环境学会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来“学习”,并且应用到实践中。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均备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专业的教师投入教学,应该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具备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条件,普及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形势非常乐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1、师资力量不足;

(1)人事制度限制

  由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有限的编制数量难以适应学校日益发展的规模的要求,高层次的师资人才因编制所限而难以引进;职业学校的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技师人数相对偏少;“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

(2)“绩效”与“按劳分配”制度不和谐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因为专业的市场应用性很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这门学科的教学,还要承担诸如学校机房的整理、维修以及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特别是专业示范型学校还要承担为当地政府事业单位,做不定期的相关服务,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而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严重的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出现了改行和外流现象,这不能怪教师没有敬业精神,因为信息技术教师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的职工,而不是学校的维修工和看机房的小工。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奇缺是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中,多数人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并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很少,教学水平偏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需要。

2、观念更新转换滞后

  很多教师不愿研读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固执的认为传统的技能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师傅带徒弟”最实用有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

(1)概念原理过多,操作步骤工艺过程少;

  职业教师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毕业后就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远胜于实践经验,教学设计倾向专业理论,概念原理的讲解,即使是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也仅仅是对技术知识的讨论,在学习方法上也侧重于掌握理论的技巧,很少或缺少操作步骤、工艺过程的方法指导,忽视实践能力操作和信息利用能力的训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严格同步,而且也没有必要传授给学生所有的信息化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和掌握利用信息去学习的方法,即学会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对口单招角度来讲,当今提倡中职教育更高学府继续教育,推行终身学习能力。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升学考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中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类专业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少数教师关注少数优等生的是 “升学前途”,而不是“信息素质”更但不上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而对待信息技术硬件条件上却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有些领导和老师仅仅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综合布线等硬件设施建设;片面追求“形象工程”而忽视“内涵建设”,管理上考核不到位,教学上教师消极的使用多媒体,使用PPT简单的在现教材内容,钟情于专业理论课的满堂灌式教学,更有甚者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少数专业教师将排斥使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归因于学生素质太差,进入计算机机房上网严重,不好管理,对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但不重视,甚至排斥实践课操作,误导学生认为专业课就是专业理论课,师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没有获得,利用能力更遥不可及。很多学校都步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一方面叫喊投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成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各种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大量闲置,仅成为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方面的知识匮乏;很少主动去使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很少利用资源实践应用;更谈不上去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了。管理层虽然重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展情况和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情况,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可执行性的考核制度。

(2)教师示范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过少;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单纯的追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而采用“边教边学”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单位时间内供给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忽视了学生从这些供给信息中自主提取信息的比例以及在单位时间内自主获得的信息,导致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后进的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演示中体验的,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的接受性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是为“教”而教学,甚至把社会上速成的计算机培训教学模式搬到中职课堂,他们很少精心设计一节课,照本宣科,在实践操作课上只留了教材和作业,简单示范辅导一下,学生就自主探究学习了,很少花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遇到教材以外的信息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并没有真正养成。更有甚者将信息技术课变成放任自流的游戏课,上网课,聊天课,欣赏音乐电影课。应该说这是在现行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多陷入信息化技术知识传授,轻视了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教育的误区。

  在技能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利用信息意识,信息素养漠不关心。很多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导向,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效果与成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视频演示频繁,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单一;

  除去传统“教学做”之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单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也很广泛;主题式、研究式、探索式、协作式学习正在探索之中,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教师没能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把社会上速成的计算机培训教学的模式搬到课堂中,在讲解软件的操作时,即使是讲练相结合,但由于没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能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效果,以至于软件操作全部学习了,学生呢,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知道大概都能实现哪些功能,但却不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遇到一点问题就等待教师来解决,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教学变成视频教程灌输式教学,通过借助既定好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理论,借助完成程序性选项当成是考试手段。测试内容毫无意义,缺少启发式,探索式和参与式等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成为目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的现象。

3、生搬硬套国外教学模式,水土不符,流于形式。

  我们目前试用的是德国双元制模式,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创造性的推行“工学结合”。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以上,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 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制是“+”模式,与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今,我们尝试推广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回家不做功课,看教学影片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其网站目前也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教学者参考该记录,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教学评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

  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质量。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人的能力和努力。因此,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从转变观念做起,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观念的转变首先来自于领导,领导重视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补充新知识,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适应性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则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来实现,能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及时反思总结,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完善自己,养成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上联系实践,拓展思路,设计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初中,中职内容的衔接问题。

  其次,结合实践拓宽新思路,扬弃新理论,新知识。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利用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去影响学生。通过创设综合性,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如引入国外最新的信息技术动态等,影响学生主动去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做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使信息技术课堂变为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养成的阵地。

  再次,在展开模块化教学内容时,应以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建议不要将一个模块或一个应用程序从最易到最难连续完成,这种学习方式既不符合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也容易出现“熊掰玉米——一得一失”的尴尬局面。教学实践中不妨将应用程序的学习分难易级别,同一难易水平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学习层面上,学习起来既不费力而且还容易形成综合运用程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有机结合

  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特点,技术性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环境,要始终渗透学习意识与情感的教育。下面讨论的教学方法只是本人在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讨论教学法

  案例1 游戏利弊谈

  掌握信息技术是通向21世纪的钥匙之一,对于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来说,学计算机几乎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就是用来上网玩游戏,而且对此的兴趣较大,如何引导使他们不成为游戏的傀儡,至关重要。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游戏的利与弊,使其自觉意识到游戏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有很大的益处,但若控制不当,迷恋到不能自控的地步时,游戏则就是百害了。

  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讨论题目,安排任务

  师:对于游戏,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可是学校家长都极力反对学生玩游戏。游戏真的就像家长们认为的那样百害而无一利吗?事实上,大多数的计算机高手学习信息技术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我们分成两个小组,正方的观点为游戏弊大于利,反方的观点为游戏利大于弊。信息技术学习委员负责将同学分组,并主持辩论。给大家一周的时间准备。

2、分组,明确任务,搜集整理素材。

  信息技术学习委员将同学分组之后,各小组明确各自的观点,正方、反方各选出一名负责人组织准备,选择辩手,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

3、辩论

  在第二周的信息技术课上,由信息技术学习委员主持辩论赛,教师适时控制学生的行为言论和课堂纪律。

  主要观点:

  游戏弊大于利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有的因为玩游戏耽误学习,不得以自费读重点中职;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形成近视。

  游戏利大于弊主要有游戏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游戏中能够体验到各种成功的喜悦,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佳入门课程,同时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进而学习各种相关知识。

4、对辩论进行总结

  师:今天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这题目本身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在于玩游戏者,取决于玩游戏者对待游戏的态度和自控能力。我们只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够使同学们意识到游戏的两面性,正确看待游戏。

  可以说,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既有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也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和思想的转变。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讨论法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其讨论的内容应该是适合讨论性的题目,特别是针对学生态度、行为、价值观等设置的题目,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讨论就会失败;有时候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是没有实质内容,流于形式。

  合作竞争教学法

  案例2 设计接龙

  word软件主要是进行文字处理的。学生在掌握了各项基本功能之后,要及时练习,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进行word设计接龙活动,既巩固了技能操作,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具体如下:

  首先由教师指定一定同学选择设计的主题,并开始设计制作,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然后这位同学指定下一名同学接着设计,要求按照选定的主题进行设计,所用到的技巧不能与前面的操作相同,必须有所创新。这样学生必须注意观看前面同学的操作,思考如果下一个被指定的是自己,该如何接着设计?最后,设计出一个完整的作品。

  当然,在接龙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否则就有可能变成学生的一节玩闹课。

“导师”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擅长美术,有的擅长编程,有的喜欢动画制作,各有所长。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有的对信息技术依然处于茫然的状态,从零起步;有的学生则可以堪称计算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层次的不同为教学带来了难度。这些“专家”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早已是轻车熟路,运用自如,所以在课上经常是无事可做。而让这些“专家”成为其他同学的“导师”,做教师的得力助手,既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又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知识,教师可采取向这些“导师”讲授讲解要点,然后由“导师”进行授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充;同时,在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中,安排“导师”辅导其他同学的学习,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人人争当“导师”,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4、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为主,小组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快,同一班级中,学生小组条件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差异。如果完全采用班级授课制,必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吃力,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饱”。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尝试在一节课中采用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指导。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一名组长(通常是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开始,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本节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之后,由同学分组学习,各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和学习讨论,有问题尽可能组内解决;对个别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单独指导。这样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四、结束语

  教育是本良心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使用时代的发展,模式终将改变,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言传身教,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的养成教育。仅限借鉴现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而不考虑国情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一味埋怨研究的形式化,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得法,必有成就"。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做人,善合作一定能生存下去。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2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术讲授,也不仅仅是上机练习和背诵考试 。那么,信息技术课应该怎么样上呢?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应该如何锤炼、提高呢?每一位 教师如何增进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我们掌握了更多、更新的新课程理念之后,需要尽快 地把理念转化到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去。这就必须找好、找准新理念与新行动之间的有效操 作中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被称作“桥梁科学”,它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关键。

●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与教的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系统要素(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的系 统化工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其他课程,更多了几重困难,即“设备条件”、“操作 时间”、“学习纪律”等制约因素。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因素要更全面、更 细致才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理念)到外(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 ,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的发展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 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 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从五个方面对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建 议。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 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 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另外,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有计 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 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 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 长补短。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 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 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 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道德。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 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意义、可操 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 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体系。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问题解 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将信息技术课安 排在计算机教室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教 师不仅要结合实际,为学生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注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 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学 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 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 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 方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 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 习,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 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 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 从“冰冻主题教学”看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主题活动曾经占据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半壁江山,引起了众多人追风式的运用,最后甚至 成为教学包装。那么,主题活动式对信息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呢?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认为:“我看都不是,将其作为毒药来看,显然是不对的,但一 味地追崇它,将其视为妙方仙丹,毫无疑问也会给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危害。早在2004 年,我在‘大路论坛’上发起了关于‘冰冻’主题活动式教学的讨论。意图在于提醒各位 老师,在纷至沓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搞得我们眼花缭乱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十分必要 的。这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事物的灵魂,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无往而不胜, 才能高效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时至今日,我还要在我的博客里再次重提‘ 冰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口号,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些 。”

  后来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冯伯虎等总结出了“主题活动教学容易出现的六大误区” ,对主题活动容易过分迁就“主题化”与“生活化”;为学生补充过多其他学科知识,浪费 本课程的宝贵教学时间;无法完整覆盖本课程应有的知识体系,降低课程品质;形成某些环 节的简单重复;课堂之外进行必要的准备或者延续性工作过多等进行了概述。

  可见,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对其适应性进行认识把握, 并能灵活地与学校、学生和教师进行匹配。为此,我们提出两种观点:第一,应用一种教学 方法,尤其是比较新的、不太成熟的方法,最必要的是有选择、有针对、部分地应用其精髓 ;第二,对待一种教学方法,对区域性教学的效益应表现在“改造”成为个性化的策略,以便 更灵活、更容易把握。比如,广州的梁基老师的“小主题”策略和山东省青州的王爱胜老 师的“半成品加工”策略的变革思路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变革,让教学方法得到实践提升, 更具可推广性。

●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透过浮华落实教育本质

  在新课程实验的初期,出现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泛滥、教学手段的“浮华”是可以理解 的。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一个新的秩序逐渐建立的过程。但是,当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 了几轮之后,我们仍然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

  所以,经过新课程的不断实验,我们必须反思两个问题:“教”是为谁服务的?“学”是 为谁服务的?在此前提下,方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服务”的问题。

  很多道理往往都是很明显的,“教”与“学”都要为学生服务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 个前提下,我们对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改造、优化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方式。

  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就需要在目标达成的效益上努力。目标效益是指在 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是知识、技术的掌握,还有意识、观念的形 成。针对不同地域的软件、硬件设施利用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环境、资 源、语言、情景、方法等方面进行实用性、科学化的施教行为改造非常必要,且是效益获 得的必由之路。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进行学习行为优化,同样也是提高学习 有效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可持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源动力。

  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软件操作、网络 应用等为主体,可操作的内容仍然存在,即教学活动仍然依赖于计算机作为基本的工具进行 信息活动。但是,课程价值却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素养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因此, 如果仍然是局限在软件应用进行教学,只是在教学的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了任务化、主 题化、故事化变革,那么一旦落实到实践操作部分,则会出现尴尬:要么肢解软件、技术,要 么因技术造成综合教学重复;如果过度倾向信息教学,在信息内容上做文章,那么技术含量 很少,内容却不断翻新,甚至与技术的功能特点相去很远。

  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行为,不能离开操作实践,要依靠在操作中不断熟练, 逐渐产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也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操作或信息活动,要鼓励学生探索、规划、迁移、运用,体现出方法与过程的高度融合。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学设计做 到既实用又科学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苍山点题

  本期专题,从理念、实践、方法等多个维度再次审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对 课程整体的观念、文化、核心价值进行了梳理,虽然有些内容看上去并不太引人注目,但深 思起来应当发人深省。

  新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从“勇敢试水”、“摸着石头过河”到“上岸反 思”,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苦恼、许多迷茫,还有许多取得每一步成功的喜悦。到目前为止 ,我们的得失可以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获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但是毕竟新课程 的理念是一种创新,它引发了思想的解放,让人们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中抬起头来远眺,又 低下头来沉思。这种影响对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一种心灵的激发、头脑的激活。

  第二,收获方法。虽然各种方法还非常杂乱、有待梳理,其价值取向的界定还需要细化 ,但是毕竟单纯的讲解与练习已经被突破,信息主题、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成为新一 轮的教育载体。

  第三,收获行动。虽然不少的行动还属于被动,但是正因为如此,走出的很多路子更能 反映现实对新课程的接纳程度,检验并创造着课程发展的新历史。

  第四,收获了反思。正在反思新课程的负作用,如课堂的效益问题、学生的发展检测问 题以及高考选拔人才的相应问题等。甚至,包括正在启动的“走班制”等课堂管理组织问 题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与总结,希望“过河”的时候的确能够“摸着石头”,防止多 栽跟头。

  毕竟,教育实验并非等同于自然实验,因为它经不起失败,它一有失败就是对个人的耽 误,甚至是对国家的耽误。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深刻的反思与建议,共同过好新课程中的一 条条流动着的“河”!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同一个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纪律难于管理。

  解决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开学初,对学生做一个信息技术能力的摸底工作,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安排好分组,指定水平高的学生做组长,做好带头作用,帮助组内同学,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分层的教学方式,在每堂课的练习任务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层次任务,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多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

2、理论课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

  解决方法: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再加上许多学生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计算机课就是上机课,完成老师的练习任务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就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了。因此,当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敲打键盘鼠标,有的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等。其实,在设计这些理论课时,可以采用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尽量要配合一些视频、动画,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上机课上,大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操作,全然不知教师在讲什么。当教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知

  从何入手。

  解决方法:在设计操作课教学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刚才老师讲的例子。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出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或者引导部分优秀生设计出有一定水平的电脑作品,以备演示。学生在学习中,要求做讲解的范例的作品出来。

4、不能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

  解决方法:对于这个问题,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探研,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在形、声、色、像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的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放飞理想的翅膀!我坚信付出一份汗水,必有一份收获。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教材的选择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无论是内容编写,还是选用、审核都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信息技术教材正在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区现在教材也还没有统一,有的学校使用浙江摄影出版社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很多教材的设计,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局限于讲授几个工具性的软件,没有指向学生实际的学习。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其内容大多根据软件或者计算机功能,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画图软件、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学期或者学年为阶段,进行各模块的教学。这种大模块、整体化的学习方式适合成人,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适应。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已超过200套。教材开发的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比,明显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

(二)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一般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40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

  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如果不按照教材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硬件设施的局限,许多学校未能开设计算机课;有的即使买了电脑开了课,但是缺乏相应专业的教师;又因为这门课不列入考试科目,至今不少学校一旦有了紧急任务,就临时宣布“信息课暂停”;再加上至今仍然困惑着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全国各地各校的办学设施、办学条件相差悬殊,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理解和认识也大相径庭,导致了国家制定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困惑。

  即使学校能开设信息技术课,也是作为一种选修课被排入课程表。从学校方面来看,虽然现在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在对学校的办学进行评价时,主观上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方面来看,即使想学,也会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程的成绩,而不得不放弃。凡此种种,给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带来了困难。

(二)缺乏考核机制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考试课程,在小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最近两年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有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教师虽然也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大多数学生不以为然,甚至有学生说反正信息技术不是考试课,就算学不好父母也不会责怪,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

(四)教学方法不合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曾经开设过的计算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五)各级领导重视不够

  过去在中小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思考及对策如下:

(一)教材应加强实际应用性

  教材编写者应提出本套教材的特点、模块组合、所针对的地区、所适用的师资设备条件、所要求的学生现有素质水平、使用建议等,在教材编写上要考虑到各地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力求整齐,应该设计出弹性的课程内容,采取层次要求,螺旋式上升的模式,由地区、学校甚至教师个人来选择教材。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零起点”的原则,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采取从“零”开始讲授的原则。很多学生就反映,初中学过的内容,高中还要学。

  对比我们的教科书看看,平时上课就没有几个学生带着信息技术教材。到了学期末,学生手中的教材早已不知去向,或者是在家里妥善保存,完好如初。因此我想:信息技术课的教科书一定要像传统的教科书吗?如果像intel未来教育一样,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的是:书 活动记录本 评价手册 ……,这样一本综合性的“书”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更实用。我希望我们的教材能更加实用,更能以人为本。这样,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会更加精彩。

(二)物尽其用,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应用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如果国家统一的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并参加国家的统一考试的话,那学校和学生就会重视,这样在客观上就起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也就强制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很难。难就难在大部份学校缺乏基础设施,国家也无法实行统一的方案。

(三)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教育界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四)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上都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教学模式也应与众不同。为什么网络游戏能让人废寝忘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设计应用了“目标驱动”的原理,并且目标设计的有层次,有梯度,能够不断地刺激参与者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游戏规则,激发学生不断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片区学校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体体信息技术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三、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加深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设计师、解惑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我想只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和探索教学方法,合理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并负责地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我想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就一定会摸索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支持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共4篇(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