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时间: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最新3篇】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篇1

  第一章 序言

  为了配合大一年级《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的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此次京西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本次实习从6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其中前9天为野外地质路线观察,其余时间进行报告的编写。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理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他们的形成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掌握了岩石、地层和构造的野外基本辨别方法,并且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使用罗盘和采集标本。此外,更考验了我们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实习共安排了9条路线,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Ⅰ、20xx-6-29 星期日 路线一——虎峪太古界长城系下部地质路线观察

  1)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2)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

  3)太古界及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

  4)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

  Ⅱ、20xx-6-30 星期一 路线二——北京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东线地质路线观察

  1)碳酸盐岩划分与喀斯特地貌观察

  2)石英砂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

  3)六道河背斜构造特征观察与描述

  4)节理类型划分与鉴别

  5)中上远古界海相沉积构造特征与观察

  6)排字岭单斜构造特征观察

  Ⅲ、20xx-7-1 星期二 路线三——延庆燕山天池地质公园西线地质观察

  1)侏罗纪碎屑岩岩石类型、沉积构造观察

  2)侏罗纪火山喷出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观察

  3)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产状特征观察

  4)正断层野外鉴别标志及产状要素观察

  Ⅳ、20xx-7-2 星期三 路线四——下苇甸寒武奥陶系地质观察路线

  1)寒武纪上中下统岩性组合特征、分界标志与沉积环境分析

  2)下奥陶统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及与上寒武统分界标志描述

  3)生物礁、叠层石、缝合线、鲕粒等沉积现象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4)岩床、岩墙产状特征观察与测量

  5)小型正断层识别

  6)现代山间河流沉积特征观察与成因分析

  Ⅴ、20xx-7-3 星期四 路线五——下苇甸-野溪构造地层观察路线

  1)褶皱构造主要类型

  2)褶皱要素测量与描述

  3)逆断层同沉积断层、走滑断层识别

  4)张节理特征及成因分析

  Ⅵ、20xx-7-4 星期五 路线六——灰峪奥陶系-三叠系地层岩性地质观察

  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

  2)岩床岩墙侵入特征及岩性观察

  3)中石炭统内部岩性组合旋回特征及特殊岩性段的观察与划分

  4)二叠系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Ⅶ、20xx-7-5 星期六 路线七——房山区太平山奥陶石炭二叠系地质构造观察路线

  1)164背斜组成特征及产状要素测量

  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接触关系分析

  3)石炭系、二叠系不同组段间的划分标志

  4)太平山向斜要素特征分析

  Ⅷ、20xx-7-6 星期日 路线八——沙峪口水库侵入岩体特征观察

  1)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特征观察

  2)侵入岩粗细相带接触关系观察

  3)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性组合及构造特征观察

  4)侵入岩与围岩接触特征观察

  Ⅸ、20xx-7-7 星期一 路线九——蟒山地质观察路线

  1)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观察与描述

  2)寒武系灰岩岩性观察及产状测量

  3)侏罗系与寒武系的逆冲断层接触关系观察

  4)花岗细晶岩岩床岩墙特征观察

  5)不同岩性差异风化现象观察及成因分析

  第二章 地层与沉积

  一、太古界(Ar)

  1.地层分布:京西地区太古界出露非常局限,仅在延庆千家店、昌平德胜口等地零星分布。

  2.岩性组合: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

  3.结构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

  4.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据虎峪沟第一水池南150米

  颜色成灰黄色的为太古界基底,岩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浅色矿物为白色斜

  长石、肉红色正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约占15%左右。发育

  多组节理,成层性不好。

  成因分析:在距今约25亿年时,地壳运动,华北地台拼接,区域性的构造

  作用和岩浆活动引起深度变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如今出露地

  表的变质花岗岩。

  接触关系: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元古界(Pt)

  1.地层分布:下元古界在京西地区缺失沉积,中上元古界广泛发育。

  虎峪水库大坝旁、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下苇甸永定河村、沙峪口水库

  2.岩性组合:砾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泥质页岩

  3.结构构造: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断层、擦痕、剪节理、刀砍纹、波痕、示顶示底构造、阶步

  (一)长城系(Ch)

  (1)常州沟组(Chc)

  ①岩性组合:石英化砂岩

  ②结构构造:交错层理、波痕、断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六道河村路边

  六道河背斜核部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岩石为串岭沟组砂岩

  观察点二:虎峪沟内第一水池南150米

  与太古界基底为不整合接触,上部为常州沟组,由于水动力作用形成交

  错层理,主要岩石成分为变质石英化砂岩,其中小的砂砾为滨浅海沉

  积砂砾岩。

  观察点三:水库大坝北200米

  与串岭沟组为整合接触。常州沟组底部为隐晶质,没有成层性。

  出露的常州沟组砂岩具有波痕构造,也具有小型的断层,侵入体(岩

  床),同时在沉积时还发生球形风化。

  ④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海相)

  ⑤接触关系:与太古界不整合接触,与串岭沟组整合接触

  (2)串岭沟组(Chch)

  ①岩性组合:粉砂质泥岩、页岩

  ②结构构造:断层、石香肠构造、波痕、示顶示底、印模铸模、板状构造

  ③岩石描述:

  观察点一:六道河村东南1km路边

  该地层泥质粉砂岩具有波痕构造,波痕近似对称,说明是海相沉

  积,且海水较深。同时也会观察到铸模(上凸)印模(下凹)构造,

  该构造指示其上覆盖的地层泥质含量高。沿公路直走,观察到一种特

  殊波痕,其波峰包围波谷,说明原海岸不平直,具有双向水流(即海

  湾沉积)。

  观察点二:水库大坝西端

  该点为可观察到串岭沟组与团山子组界限。该地区常州沟组页岩

  (塑型强)发育丰富,可观察到石香肠构造。该地区也存在小型逆断层。

  ④沉积环境:海湾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常州沟组和上覆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

  (3)团山子组(Cht)

  ①岩石组合:泥岩、页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波痕、剪节理、刀砍纹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水库大坝西端

  该地层白云岩含量增多,发育剪节理,由于被CaCO3充填后再度风化,形成刀砍纹。、

  观察点二:秀水村东135km

  该地区白云岩距今17亿年,具有波痕、印模等构造,岩体表面凹凸不平显示水体环境动荡。 ④沉积环境:浅海沉积,水体环境动荡不定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串岭沟组和上覆大红峪组地层整合接触。

  (4)大红峪组(Chd)

  ①岩石组合:石英砂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示底构造、铸模印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甘沟丁字路口南500米

  由高于庄组到大红峪组,会发现石英砂岩逐渐丰富。同时具有示底构造,可推测原下层含水量与含泥量,也同时观察到铸模与印模构造。

  ④沉积环境:滨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团山子组和上覆高于庄组为整合接触。

  (5)高于庄组(Chg)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灰岩、石英砂岩

  ②结构构造:生物丘、印模、指相化石、溶蚀、竹叶状、泥裂

  ③岩体描述:

  观测点一:甘沟丁字路口

  该地层白云质含量较高,溶蚀作用较弱,但发生了顺层溶蚀。该地区

  发育竹叶状灰岩,存在生物丘(硅质含量高)。沿公路向前走,会发现指相

  化石——海绿石,成扁状,层面上发育丰富。该地区石英砂岩分选良好,

  纯度很高,都指示该地层的沉积为海相沉积。同时还会看到泥裂现象,也

  可看到由Fe、Mn元素形成的假化石。

  ④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与上覆杨庄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蓟县系(Jx)

  (1)杨庄组(Jxy)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具有溶蚀现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甘沟丁字路口处

  形成于14-16亿年前,白云岩发育丰富,岩层上出现溶蚀现象

  ④沉积环境:干燥炎热滨浅海沙滩环境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高于庄组平行不整合

  (2)雾迷山组(Jxw)

  ①岩石组合: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鲕状构造、竹叶状构造、波痕、泥裂、走滑断

  层、溶蚀作用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公路西侧1km

  该地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厚度很大。地下水活跃,具有溶蚀作用

  (天生桥)。发育小型断层,裂缝处充填方解石。碎裂明显,并且呈带状

  分布,有擦痕处矿物定向排列。发育一处走滑断层,步阶明显,为右行。

  具有波痕和泥裂现象。

  观察点二:龙潭湾隧道西边

  该地层发育燧石条带,成分为SiO2,白云质含量高,也发育石英条

  带。碳酸盐岩也发生次生溶蚀作用,形成孔隙。发育小规模生物丘,说明此时环境稳定。部分地区硅质条带突出,是差异风化的结果。

  观察点三:N40°16′″E116°29′″

  该地区白云岩丰富,发白的岩石具有大理岩化的特征,发黄的泥质含量高。具有明显断层。在新王玉民俗村处,有大量的侵入岩,使雾迷山组岩石岩性发生变化。

  ④沉积环境:海相沉积环境

  ⑤接触关系:与下伏杨庄组整合接触

  (三)青白口系(Qn)

  (1)景儿峪组(Qnj)

  ①岩石组合:板岩、白云质灰岩

  ②结构构造:层状、板劈理、碎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永定河村东马路边

  该地区发育板岩,由于变质作用强,发育板片状劈理。发育巨厚层灰黑色灰

  岩,层状明显,发育灰黑色条带,碎裂严重,由方解石充填。发育豹皮灰岩。该地层为中上元古界最新地层。

  ④沉积环境:潮下带沉积环境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篇2

  时间已经是秋天,天气还是挺热,作为实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实习前的动员,老师简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实习的内容。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一些影视资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还观看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使我们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还有观看了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了解它们的工程地质特征,虽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还是增进了我们的工程地质专业知识。

  今天天气晴朗,在观看完影片资料,使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开始学习阅读工程地质图。为使我们能了解不同倾斜程度(水平、倾斜、直立)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老师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讲话的声音又不是很多,所以听的不是很清楚,结合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和听到的一部分,大致还是学会了从地质图上阅读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度规律,还掌握了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岩浆岩侵入活动地区地质图的分析方法,从有地质构造图的地质图上绘制示意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方法。

  在观赏的过程中,由于人太多,我们走散了,没有跟上我们班那队,而是跟错了另外一个班的老师,我们来到了浴仙池,听老师说,这是一个由降水和地表水在岩层低洼处积成的小水池,水池经人工处理呈椭圆形状,在水池靠壁的一侧,是一尊用白色石头雕成的塑像,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的雕像,那神仙姐姐在解头上的发簪,正准备沐浴,浴仙池有此得名。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水池四周的砂质岩石经过长年日晒雨林风吹,野生物生长,其风化程度强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经出现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我们跟着老师继续走,走到了池,可惜池里已经没有莲花了,只有鱼在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倒也风流快活,池亭台轩榭,走廊,小桥与山间岩石相映,在高高的岩石壁上留在一首诗词“多少楼台次第成,莲花燕子纪朦胧。眼前无限狮洋浪,不发千秋水上名”。在莲花池后面的岩石上竖立着一尊用白玉雕成的观音像。

  再往前走就到燕子岩了,燕子岩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两片岩石高耸在胡面上。燕子岩顶上还建了个观光亭,看上去很危险,岩石上有一道倾斜节理,但这两快岩石却历经千年而不倒,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其以“人工无意夺于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于世,是国内旅游和科研价值的“人工丹霞”奇迹。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一天的实习就这样结束了,原本打算把实习当游山玩水的我却发现有收获,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加强我们对这门课程的了解,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要考察的对象要事先做一定的了解,事先做好准备,就不至于到时不知所措。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篇3

  一、目的

  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

  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等。

  3、现场认识断层、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

  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

  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三、实习方式与注意事项

  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实习,以教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地质实际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单的野外工作方法。

  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

  3、实习开始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阅读实习指导书,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了解实习计划和安排,准备实习用品。

  4、野外实习中,每到一处,学生先集中听老师讲述,然后按实习小组分头进行地质观察描述,有问题要及时提出,争取在现场弄懂。

  5、自觉遵守纪律,爱护树木、庄稼,不乱仍杂物,保护环境,上山严禁烟火。

  6、上山不准穿凉鞋、要穿长裤;野外工作时禁止相互嬉戏、打逗,避免使石块坠落伤人,在公路边工作时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实习指导书、罗盘等实习用品,遗失照价赔偿。

  8、无特殊情况必须出野外,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向实习带队老师请假并获批准。

  9、要求学会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产状,实地分析正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10、解释分析岩层产状的外力因素。地质发育简史本区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本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

  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太古代早期(约),在冀东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为代表火山一沉积建造。太古代晚期(约)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大约—,发生强烈的阜平运动,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使刚性板块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华北板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使沉积区褶皱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区在内的统一的华北板块结晶基底。

  2、中新元古代裂堑演化阶段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接受了青白口系长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积。新元古代末期,本区整体上升成陆,在约2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遭受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3、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阶段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降接受沉积。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早奥陶世海侵进一步扩大,亮甲山期为本区最大海侵时期,沉积巨厚的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从晚奥陶世开始,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本区再次整体上升成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作用达140Ma之久,形成了准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本溪组和太原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使本区自早二叠世开始脱离海相环境,逐步转入陆相沉积环境。中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区处于气候潮湿、地势低平、植物茂盛、沼泽广布的环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期。

  4、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新的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特别是自晚三叠世以来,地壳活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仲作用,本区和整个中国东部一样,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东西向构造为中新生代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所取代,表现为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偏转和强烈的构造一一岩浆活动。

  (1)印支运动阶段以深层构造变形、中深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小型岩脉侵入和改造为特点。变形层次较深,构造作用过程中热的参与起着重要作用。

  (2)燕山运动及其区内岩浆活动区内主体构造形成和演化时期,是褶皱、断裂、岩浆和变质作用均极为活跃阶段。本期构造作用塑造了区内现今主体构造格架。

  (3)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断层的活动为代表,是现今北京西山山区和东部平原的分野阶段,塑造了现今地貌格局实习地区概况实习区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1991m,灵山达2420m,南部上寺岭1307m。区内大多为低山和丘陵区,高程一般为150—300m,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南为华北平原。

  实习区内主要河流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吕梁山北端东部,其上游为桑干河,向东流经山西、河北、经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汇人海河,然后流入黄海。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树权状撒开,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北京西山年降水量700mm左右。雨季为7一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每年6一7月为高温季节,7月平均气温为28℃,极高温度可达40℃;1一2月为低温季节,1月平均气温为一6℃,极低温度达一22℃。4一10月,日平均气温超过11℃,年雷暴日约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风日(>8级)约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区内工矿企业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厂、首都钢铁公司等,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矿和水泥和石灰厂矿,花岗岩、板岩和大理岩石料的生产也很可观。农业方面,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丘陵和山区以杂粮为主,山口河滩地多植苹果树、梨树和柿树等。实习区北京西山位于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和北北东向的太行山脉的接合部位。

  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层单位均有出露(图1)。本区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本区地层和岩石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与华北地区的其它地区对比。下苇甸地质路线

  一、地质路线

  该路线从下苇甸村西北约300米处至下苇甸村,沿公路向东南至丹里为止。

  下苇甸属北京市门头沟区管辖,位于北京市西北,有丰沙铁路、门台铁路以及公共汽车至此,交通方便。

  二、观察内容

  1、主要观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统的地层剖面。

  2、下马岭组至奥陶系下统各组的主要岩性特征、结构构造特征。

  3、沉积岩构造特征(鲕粒、竹叶状、叠层石、斜层理等)并分析沉积环境。

  4、观察侵入岩脉并判断岩脉的相对地质时代。

  5、测量地层产状。

  6、其它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和阶地。

  三、资料简介

  本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复向斜、九龙山复向斜和妙峰山复向斜之间的下苇店穹窿的东部(图3—1)。该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地层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为青白口系、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石炭统、下二选统、上二叠统和侏罗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层之中侏罗纪的花岗闪长岩。各时代地层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

  只在下寒武统昌平组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间、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侏罗系则与下伏地层成不整合接触关系。岩石实习区可观察到的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在沉积岩下部可看到少量变质岩露头,只有在断层或断裂中可看到倾入的岩浆岩。这主要以观察的地点有关,因为我们的实习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岩石以开路时切开的岩石露头为主。其余地点基本为植被和泥土覆盖。

  一、沉积岩

  1、碎屑沉积岩:

  区内碎屑沉积岩主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分布广泛,形成时代为太古代至新生代。

  2、化学沉积岩区内化学沉积岩主要有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在区内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两翼。其形成时代主要是:蓟县纪、青白口纪、寒武纪、奥陶纪等。

  二、岩浆岩

  京西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可以分为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和喷出岩类,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深成侵入岩是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中性到酸性岩体,从南到北都有出露。区内出露较大的岩株有房山岩体、灵山岩体等及与之相伴形成的岩枝。

  浅成侵入岩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岩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岩墙、岩床、岩枝等,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发育。

  三、变质岩

  变质岩岩类较为复杂,主要有大古界基底变质杂岩,显生宙的区域动力变质岩类和热接触变质岩类。

  太古界变质杂岩大面积出露于实习区南西部,其它地区则零出露。主要岩性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组成,并受到中等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混合岩。动力变质岩主要发育在各类断层带中,主要岩性有各种变余糜棱岩、糜棱岩和断层岩等。区域变质岩类分布广泛。主要有板岩、干枚岩、片岩、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砾岩)、大理岩等。在与各类岩体的接触部位,还发育各种类型的热接触变质岩类。

  地质构造

  一、断裂构造

  1、北东向断裂主要包括紫荆关深断裂带和怀柔涞水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小断裂,是区内主要断裂。

  北东向断裂主要变形时期为晚侏罗世,后期新生性、继承活动性明显。断裂活动控制了晚侏罗世及白垩世侵入岩体及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分布和发展。

  2、北东东向断裂

  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盘格状,一般规模不大,长几Km至十余km,总体走向北东60~70°,断面紧密、平直,断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末,是上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断裂性质呈左行压扭性。

  3、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本组断裂一般规模不大,长几km至十余Km,区域上个别可达上百Km,主要变形时期为侏罗纪,是前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并与北东东向断裂配套。断裂性质呈张扭性。

  二、褶皱构造

  北京西山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轴向主要为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主要有:

  百花山向斜、九龙山(三家店)向斜、马鞍山(谷积山)背斜和北岭向斜等。

  1、百花山向斜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核部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两翼分别为古生界和元古界;两翼地层倾角约30?,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褶皱的北翼与西南部为断层切割及燕山期岩体侵入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岩体侵入前,区内零星发育的白垩系没有卷入褶皱,因此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后,白垩纪之前,是印支运动一燕山运动早期的产物。

  2、九龙山(三家店)向斜九龙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东部,呈近东西向展布,与百花山向斜的构造特点极为相似,二者为同期构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层为是侏罗系火山岩,两翼主要为古生界;两翼地层倾角约30°,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

  3、马鞍山(谷积山)背斜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龙山向斜与北岭向斜之间,呈北东东或近东西向展布,核部地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两翼分别为青白口系、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在横剖面上,背斜总体成箱状,两翼较陡而顶部平坦,总体向东倾。

  实习总结

  这次地质实习,我们结合理论学到了很多实际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对课本所讲的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开阔了视野,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更体会到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无限乐趣与艰辛。观察了各种地质现象并积累了许多地质、地貌方面的材料,通过亲身实践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老师以自身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像我们讲述了各种地质知识与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务真求实、精确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和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我学到了宝贵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通过实习,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实地,是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人的渺小,是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是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到了一起,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最新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