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

时间: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3篇(地质与地貌学基础实验报告)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5636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3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3篇(地质与地貌学基础实验报告),供大家品鉴。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3篇(地质与地貌学基础实验报告)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1

  地质实习报告-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地质实习报告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

  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

  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地质实习报告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

  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2

  .

  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

  1 序言

   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

   交通位置

  工区为四川江油市马角镇,距江油市 57km,距成都市 214km。马角坝地区交通方便,宝成铁路自北向南纵贯该区,国道 108 线从东南缘穿过,北经广元出川,南经江油、绵阳可达成都。区内有公路,北通雁门坝,西至澄水,南达 文胜等乡镇。山区有矿山公路和山间大道通行。附马角坝交通位置图 1-1

   自然地理

  马角坝地区位于龙门山系的前山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中山区,海拔 >1200m,东南部为低山区,海拔

  江水系,马角坝河自北向南流经工区;主要支流澄水在马角坝镇注入梓潼江。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天水流量多,冬天减少,属于典型的上游

  河流的特点。工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 1255ml,其中 7-8 月280ml,12 月 10ml。日照充足,无霜期 211 天。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气温 4-7o,夏天 25o 左右。最低气温- 3o,最高气温 。10 月份降雨量 74ml,气温 8-25o, 11 月份降雨量 25ml,气温 2-21o。

   经济地理

  马角镇面积 ,人口 万,其中农业人口为 万。农业耕地 万亩,播种面积 万亩。主要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蔬菜,年产粮 食 5300 吨,农业总产值 791 万元。马角镇以核桃、木耳、黄花为特色农产品。马角镇有省、市属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 230 多个,其中以水泥厂为主,还有锅 厂、钢铁厂、磷肥厂、电石厂、砂厂等,工业总产值 亿元。其中双马矿山是区内最大的企业,年产水泥 100 多万吨,双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产品。马角镇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生产。

   地质研究简史

  龙门山区地质调查开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 1872 年德国人创立“广元煤系” 。 1879 年匈牙利人发现广元等地的海相中三叠统。本世纪 20 年代以来,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对龙门山区进行过调查。赵 亚曾( 1929)首创“飞仙关页岩”、“昭化灰岩”。赵亚曾和黄汲清( 1931)将三叠系划分为“飞仙关页岩”和“嘉陵江灰岩” ;将“广元煤系”更名为“须家河煤系”;建立了“平驿铺砂岩”、“白石铺灰岩”和“唐山寨灰岩” 。朱森、叶连

  俊等( 1942)将“白石铺灰岩”进一步划分为“养马坝系”和“观雾山系 ”。朱森( 1942)首次在马角坝地区发现下石炭统地层,称“总长沟系” ;并在嘉陵江灰岩之上划分出“天井山灰岩” 。解放后,西南石油地质处对唐王寨、仰天窝向

  斜两翼的系统研究;北京地质学院在江油地区测制的石炭系剖面。 60 年代,四川省地质局对龙门山区开展 1∶20 万区域地质测量。 90 年代初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编制出版《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并开展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马角坝属龙门山北段片区。

   工作概况

  作为石油地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

  .

  .

  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 》的基础上,应该进

  行一次较完善的野外实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能完成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岩石地层的划分,剖面的测制,化石、岩石标本的野

  外采集和观察研究,各种构造观测以及填制地质图工作,编制一些基本地质图

  件,掌握区域地质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实测地质剖面,明白如

  何进行地质点的观察、描述以及如何进行地质填图。本次实习工作主要分为

  4个

  阶段。分别为:野外踏勘,实测地层剖面,野外自由填图,室内资料整理和作

  图、编写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安排合理,除去因天气、计算机考试原因稍有耽

  搁,工作进展还算顺利,各阶段填图任务基本完成。附完成工作量表

  1-1

  2地层

  概述

  马角坝地区地层属扬子区龙门山分区,其东南紧邻四川盆地分区,该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广泛发育为特征,第四系以碎屑岩松散

  沉积为主。由于工区内发育 F1-F7及F2’北东 -南西走向的逆断层, 所以除石炭系地层较全外,其余地层皆出露不全。工区地层基本为北东 -南西走向,地层倾向基本为北西向。碳酸盐岩地层在工区广泛出露,从志留系到三叠系,除志留系韩

  家店组( S1-2h),石炭系总长沟群( C1-2z)部分岩层,二叠系梁山组( P2l),三叠系飞仙关组二段( T1f2)和嘉陵江组二段( T1j2)、四段( T1j4)之外,几乎都为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系在工区只出露了韩家店组紫红色泥岩地层,与二叠系

  栖霞组为断层接触。泥盆系碳酸盐岩地层由底到顶出露了观雾山组、沙窝子组和茅坝组地层,底部中泥盆统观雾山地层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地层为断层接触;石炭系地层由底到顶分为总长沟群和黄龙组,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地层,总长沟群底部为含鲕状赤铁矿紫红色泥岩;二叠系由底到顶出露的依次为黄龙组、梁山组、栖霞组和吴家坪组地层,其中吴家坪组与飞仙关组为断层接触关系,黄龙组与梁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叠系从底到顶出露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飞仙关组二段与嘉陵江组五段为断层接触。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进行了实测。在实测中,我

  们发现飞一段中基本为灰岩,但是地层在岩石构造和结构方面变化颇多。通过

  细致的划分,在构造变化上,我们能够观察到从纹层

  -厚层的灰岩;在结构变化

  .

  .

  上,我们见到了圆柱状灰岩、核形石灰岩、蠕虫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含膏溶孔微晶灰岩;飞二段基本为泥岩、钙质泥岩,其中夹一定数量的灰岩条带,可见克氏蛤化石。附工区地层简表 2-1

  地层分述

  志留系 (S)

  工区仅出露一组志留系地层——韩家店组(

  S1-2h),岩性以暗紫红色页

  岩为主,夹泥岩、粉砂质泥岩及;可见三叶虫、笔石等化石;中统顶部不全, 未见顶底,工区可见厚度大于 100米,分布于工区西北角,工区内与二叠系栖霞

  组为断层接触。该组为一套陆棚相 -浅海台地相的页岩,岩相稳定,厚度变化不

  大。附韩家店组与栖霞组断层接触示意图

  2-1

  泥盆系 (S)

  实习工区可见三个组,岩性总体上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工区中部

  及东北部。中上部为浅海相 , 底部为滨海相。这一时期随着川中古陆扩大,扬子

  准地台四川部分几乎都隆起为陆,但是属于龙门山前山带的工区依然为海盆,

  总体上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观雾山组( D2-3gw)

  厚度大于 100 米,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 ,含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顶部以豹斑灰岩为分层标志。发育礁灰岩并含有大量的 古生物化石,分布于工区东北 -西南,与三叠系飞仙关组断层接触

  。附观雾山组

  顶部豹斑灰岩图 2-2 以及图 2-3 生物化石 -层孔虫。

   沙窝子组( D3s)

  沙窝子组按其岩性变化可划分为三段:

  1沙一段( D3s ),厚度约 100 米。岩性以灰、浅灰、灰白色中 -厚层状白云岩为主,夹有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 -西南,与观雾山组整合接触,以豹斑灰岩为分界标志。

  2沙二段( D3s ),厚度约 100 米。 岩性以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底部有约 1 米厚瘤状灰岩为分界标志; 分布于工区西北部, 与沙一段整合接触。附图 2-4 瘤状灰岩

  3沙三段( D3s ),厚度约 120 米,岩性以灰、灰黄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为主,刀砍纹明显, 分布于工区西北部, 与沙二段整合接触, 二者岩性区别明显。附图 2-5 白云岩刀砍纹

   茅坝组( D3m)

  厚度为 50 米,岩性为浅灰、灰白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球粒灰岩、粒屑灰岩。本组岩性较纯,化石较少。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沙窝子组整合接触,与沙三段白云岩区别明显。

  .

  .

  工区内泥盆系地层的岩性为较纯的碳酸盐岩,且含有的生物碎屑较少(本次实习在泥盆系地层中未找到化石) ,表明在地层沉积时期,沉积水体不深,水循环受到限制,氧化作用不明显,盐度较大,为潮间带—潮下带泻湖环境的中—低能带。综合其他时期工区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水体的变化,在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马角坝地区皆位于半封闭的泻湖 -滨海环境中,其沉积环境是稳定的,主要处于潮间带 -潮下带之间,局部发育泻湖沉积。在局部环境中主要受蒸发作用、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控制,形成了一套以潮上蒸发坪白云岩和开阔台地灰岩为特征的岩相组合。

   石炭系( C)

  工区石炭系分为 2 个组,以灰岩为主, 含有白云岩、泥岩,岩石类型多样。由于水泥厂的开发,石炭系地层在工区矿山梁~张一沟之间露头较好,分布于工区西北部。该地层几乎为浅海台地相。 总长沟群( C1-2z)

  厚度 100 米,岩性多样,底部为紫红色泥岩, 含鲕状赤铁矿,地层厚度在横向上有变化,之上为似瘤状灰岩,含珊瑚化石;中上部由砾屑灰岩、介壳灰岩 组成互层,推测为风暴岩序列。该地层分布于工区西北角。与下伏茅坝组地层

  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为紫红色泥岩。 附图 2-6 总长沟群底部含鲕状赤铁矿的紫红色泥岩,及图 2-7 珊瑚化石 黄龙组( C2~P1h)

  厚度 150 米,岩性复杂,底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砾屑灰岩;中下部为鲕粒、球粒、微晶、砾屑灰岩、砂屑灰岩;中上部为豆粒灰岩,蜓类化石丰富;顶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部,与总长沟群整合接触,二者的分层标志为浅紫红色砾屑灰岩。

  通过查阅资料,对于总长沟群底部的紫红色含鲕状赤铁矿泥岩需要说明一下: 含鲕状赤铁矿泥岩为晚泥盆世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上升的产物。 其核心 主要由赤铁矿构成,部分为较大的石英颗粒或赤铁矿和石英颗粒包裹体,未见生物碎屑。铁质来源应为大陆风化的产物,铁质鲕粒生成时应为半封闭环境,当三价铁离子达到饱和后,在适当的情况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铁矿物碎屑转动形成胶体沉积。圈层呈同心状,整体呈胶体状态,未见到由于藻类生长造成的明暗分明的纹层。说明当时的环境为浅水动荡环境,水动力较强,且鲕粒形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总体而言,铁质鲕粒的主要成因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末大规模海退造成暴露环境,之后海平面开始上升,形成浅水的氧化环境,来源于大陆风化的铁质和陆源石英碎屑在半封闭海湾中聚集,当三价铁离子浓度达到饱和后,在适当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铁矿物碎屑转动形成胶体沉积鲕粒。附石炭纪古地理背景图 2-8

  从整个石炭系地层岩性的变化来看, 底部出现的几层紫红色含鲕状赤铁矿泥岩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氧化、半封闭的浅水环境,常产于局限台地浅滩,相对能量较低的搅动环境。向上有似瘤状灰岩的出现,其瘤状为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出现代表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的环境,由局限台地相岩石到有生物化石出现的岩层,表明短期内海平面上升。之所以会形成似瘤状灰岩而没有形成国内珊瑚礁,是由于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垮塌作用而形成。地层中上部出现介壳灰岩与砾屑灰岩的互层。其中,砾屑灰岩的出现,表明沉积环境演变成了斜坡相,之前的碎屑沉积物垮塌后的砾屑与后来的碳酸盐岩同时沉积,形成了砾屑灰岩。同时,出现的介壳灰岩,也可以认为是台地边缘的浅滩相形成的。结合其他岩

  .

  .

  性的沉积环境,砾屑灰岩沉积时的斜坡应为较缓的斜坡。黄龙组的紫红色砾屑灰岩表明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氧化环境,含有铁质胶结物,因此,作为与总长沟群的分界标志,比较可靠。黄龙组中上部发育一大段质地较纯的灰白色灰岩,在结构上有一定变化,总体上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黄龙组上部可见豆粒灰岩以及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可见,在开阔台地之后海平面开始下降,出现了浅滩动荡环境、以及蒸发环境。总体而言,石炭系沉积环境是在水体较浅的台地边缘、斜坡、浅滩相下的较小幅度的水体深浅变化引起了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和水体能量由弱—中到较强水体能量的变化。 二叠系( P)

  由于断层错动 , 二叠系地层出露不全 , 在工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北部 , 主要为浅海相,期间海平面有一定的变化。早中二叠世,川中古陆经历了一次广泛海侵,海水几乎淹没整个扬子准地台,工区海水变深,代表性地层 为中二叠世栖霞组,前人称为“阳新海侵” 。 梁山组( P2 l)

  厚度小于 10 米。岩性主要为浅黄色铝土质粘土岩。分布于工区西北角,与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见图 2-9 梁山组铝土质粘土岩 栖霞组( P2q)

  厚度约 30 米,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厚层 —块状石灰岩。分布于工区西北角与梁山组整合接触。其上与志留系韩家店组断层接触。 吴家坪组( P3w)

  厚度小于 10 米,岩性为灰、灰白色中 -厚层微晶~细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含古蜓化石,分布于工区东北和西南部,与下伏地层断层接触。

  二叠系地层由于其本身厚度不大,再加上断层作用的错断,使得其沉积环境的分析不够准确。但总的来看,由于二叠系地层较其石炭系地层的泥质含量明显增多,说明水体的深度明显增大,沉积环境已变为台地前缘斜坡相。而其上岩性转变为灰岩,表明水体再度为较浅的状态,且由于栖霞组和吴家坪组地层中生物化石的出现,充分证明当时的沉积环境已为台地边缘浅滩。 三叠系( T)

  工区内可见到的三叠系地层共有 3 组 10 段,广泛出露于工区,主要分布在工区西南部、东南部、东北部。早中三叠世,飞仙关组多紫红色页岩、灰白色

  灰岩,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主要由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构成,内含膏盐,预示海侵即将终结。

   飞仙关组( T1f)

  1飞仙关组一段( T1f):厚约 120 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类型较多,有圆珠状灰岩、微晶灰岩、蠕虫状灰岩、纹层状灰岩、核形石灰岩、细晶灰岩、鲕粒

  灰岩、砾屑灰岩、含膏溶孔灰岩; 由于断层的作用,可见到揉皱现象,见图 2-10。

  2飞仙关组二段( T1f):厚约 130 米,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部分层位为钙质泥岩,并夹有灰岩条带,其底部有 5、6 层泥灰岩与泥岩的互层,化石有克氏蛤。从上述岩性特征看, 显然本区的飞仙关组一段为碳酸盐岩相, 飞二段为泥岩相,代表较典型的浅海潮坪潮间沉积环境。

  飞仙关组地层在工区刺林包出露良好, 从龙宫寺至庙子梁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剖面实测 ,实际分为 41 个小层 .详见下表 2-2 嘉陵江组( T1j)

  主要分布于工区东南部天平山~娃娃岩一带,与下覆地层整合接触。

  .

  .

  嘉一段( T1j):厚 45 米,灰、灰白色中 -厚层微晶灰岩,可见缝合线,见图

  2-11

  嘉二段( T1j):厚 35 米,紫红色薄层钙质泥岩、夹泥灰岩条带。

  3嘉三段( T1j):厚 21 米,浅灰、灰白色中~厚层泥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是一段岩性递变的地层,且向上白云质增加。

  4嘉四段( T1j):厚 68 米,紫红色薄层钙质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灰岩透镜体。

  5嘉五段( T1j):厚 85 米,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微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可见似角砾状白云岩,可见溶蚀孔洞,白云岩中发育方解石脉,系为方解石充填白云岩裂缝的作用,见图 2-11 方解石脉。 雷口坡组( T2l)

  以白云岩为主,分布于工区东南角,与嘉陵江组整合接触。

  1雷一段( T2l):厚 150 米,浅灰色薄 -中层微晶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底部出现黄色薄层云泥岩,泥质含量较高。因云泥岩与嘉五段白云岩有较大区别, 所以,该段云泥岩可作为雷一段与嘉五段的分界标志。见图 2-12 云泥岩

  2雷二段( T2l):厚 200 米,以灰白色中 -厚层微晶白云岩为主,顶部以泥灰岩与雷口坡组三段分界。 本段地层层厚加大, 泥质含量减少, 溶蚀现象较发育。

  3雷三段( T2l):厚 150 米,灰、浅灰色厚~块状微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刀砍纹明显。

  三叠系飞仙关一段中,出现了含膏溶孔灰岩 ,表明当时为干旱、蒸发环境;鲕粒灰岩的出现,表明当时存在动荡的水体环境。同时可见蠕虫状灰岩,其发

  育多在开阔台地, 半局限台地,台地前缘斜坡等较为开阔的地方, 需在水体浅,盐度低,水体较安静的环境中 ,是局限台地泻湖环境的有力证据。核形石灰岩的发育则代表了台地前缘斜坡的沉积特征。飞仙关组二段中,泥岩中夹有灰色薄

  层状灰岩条带的现象, 可以说明当时为低能水动力条件, 浅水台地环境。 另外,其泥岩的颜色多为紫红色,代表了在正常浅海环境中的氧化环境。但也可见一

  大段紫红色钙质泥岩,说明当时为低能的水动力条件,进一步解释为较深水的泻湖环境则更为合理。由于飞仙关中出现的各种岩性表征的水体能量,沉积环

  境各异,说明在飞仙关组地层沉积时,海水往复运动 ,使该地区沉积环境由台地到台地边缘 ,再到台地反复变化。早三叠世早期,水体较浅,可能为台地前缘斜坡环境。中期气候炎热,泥质供应增加,发育飞仙关二段中的紫红色泥质及泥

  21

  质碳酸盐建造。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与钙质泥岩的互层则可以解释为水体深浅,氧化、还原环境的反复变化所形成的产物。其中,泥岩层含钙质较高,说明环境中的有机质含量丰富,才会提供足够的钙离子以形成钙质泥岩。同样,雷口坡组地层由底到顶也呈现出泥质含量减少,碳酸盐岩含量增加的趋势,且碳酸盐岩中多为白云岩,说明沉积环境已进一步变化为局限台地,甚至为位于潮上低能带的台地蒸发岩相。 第四系( Q)

  第四系地层在工区内占较大面积,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Ⅱ绵阳组( Q3 m) :二级阶地,主要分布于天平山、白鹤土一带。 涪江组( Q4f):主要为坡洪积物堆积,分布于龙宫坝及马角政府一带,还有部分为滑坡体。

   小结

  实习工区未见岩浆岩、变质岩,出露的岩石均为沉积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

  .

  spl

  .

  物,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次之。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核形石灰岩、圆珠状灰岩、瘤状灰岩、豹斑灰

  岩、泥晶灰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含膏溶孔灰岩等)、白云岩、泥灰岩、云泥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碎屑岩包括粉砂质泥岩、泥岩、页岩等。实习工区第四系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如冲积砂砾岩。

  工区以浅海台地沉积为特征,碳酸盐岩所占比例较大,古生物化石较多,且以珊瑚化石和介壳化石居多,种类繁多。由此推测,马角坝地区当时的沉积环境古生物较为发育。尤其是在观雾山组、总长沟群、黄龙组、吴家坪组、飞仙关组二段这些地层沉积时,生物尤其繁盛。

  3 构造 概述

  从大地构造来看,工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四川盆地西北边界——龙门山冲断褶皱带的前山带边缘部分,即龙门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推覆构

  造带之马鞍塘冲断带。工区存在一系列深断裂,走向北东 ——南西,倾向北西,是三叠系末印支运动的结果,沿塑性地层滑动,喜山运动使构造进一步发展, 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并且岩层的走向、褶皱轴线以及主要断层的走向均为北东-南西方向,与山体延伸的方向一致。其总体特点是:深断裂发育,褶皱紧密,地层出露较老,岩石基本未变质。

  工区发育的最大褶皱为马角坝倒转背斜,小的褶皱有小白岩山背斜,灌林包背斜,小竹林背斜,小池塘向斜等一系列褶皱,局部地区有小揉皱发育。工

  区内共发育 8 条较大断层,其中 7 条为走向逆断层, 1 条为平移断层。自北西-南东为: F1:雁门坝断层 F2:白岩山断层 F3:小白岩山断层 F4:滚材坡断层F5:中梁山断层 F6:漆树湾断层 F7:李家湾断层 F8:白鹤土断层。

   褶皱

   马角坝倒转背斜

  工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背斜,从工区东南部通过,轴迹为北东 -南西向,经

  过娃娃岩 -李家湾 -天平山东南部,在工区内马角坝倒转背斜长约三千米,轴面倾

  向为北西向,其北西翼为正常翼,被 F6 断层破坏,南东翼为倒转翼,被 F7 断层 破坏 ,倾角变化较大,倒转翼倾角为 45°— 65°,由核部向翼部倾角逐渐增大; 而正常翼倾角为 35°-55°,变化趋势由核部向翼部倾角变小。核部出露地层为 T1j1 地层,为灰白色中 -厚层微晶、细晶灰岩,可见缝合线构造,两翼出露地层 为 T1j2-T1l3地层,主要为白云岩,含灰岩、钙质泥岩。从马角坝倒转背斜的展布状况来看,枢纽具波状起伏。附图 3-1 马角坝倒转背斜核部 小白岩山背斜

  小白岩山背斜为马角坝倒转背斜北西翼向北延伸的次级构造,其规模

  次于马角坝倒转背斜,在工区内长约一千米,轴迹走向也是北东 -南西向,经过小白岩山 -谢家坡,轴面倾向为北西向,枢纽在谢家坡东北方向 300 米左右倾伏,小白岩山背斜南东翼被小白岩山断层切断,是一个典型的断背斜。由于断层的

  作用,南东翼的飞仙关组一段可见到揉皱现象。 背斜两翼地层倾角均在 35° -45°

  12之间,其核部主要为为 T1f 地层,为灰白色中 -厚层微晶灰岩,两翼主要为 T1f 地层,为紫红色泥岩。附图 3-2 小白岩山背斜核部 灌林包背斜

  灌林包背斜为穹隆构造,周围大部分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轴迹为北东—南西向,经过四三八仓库 -灌林包,该背斜在工区长约五百米,轴面倾向为北

  .

  .

  西向,枢纽在四三八仓库倾伏。 核部地层为 T1j 地层,为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

  4和T1j5两翼地层为 T1j

  地层,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和白云岩。 由于该背斜北东侧的嘉陵江组五段地层遭到 F8 平移断层的错动,此处地层并不连续。 小竹林背斜

  小竹林背斜为马角坝倒转背斜在天平山的次级构造。 走向为北东 -南西向,经过天平山 -白鹤土,在工区内长约一千米,轴面倾向为北西向,枢纽在小竹林

  3背后倾伏。小竹林背斜核部地层为 T1j 地层,为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两翼地

  4层为 T1j 地层,为紫红色钙质泥岩。附图 3-3 小竹林背斜核部素描图 小池塘向斜

  小池塘向斜为工区内唯一的向斜构造,小池塘向斜紧邻小竹林背斜,从小

  池塘向斜的组成地层和褶皱的要素来看,其与小竹林背斜是同期形成的。轴迹

  4走向为北东 -南西向,其核部与两翼地层均为 T1j 地层,为紫红色钙质泥岩。附

   断裂

   F1:雁门坝断层

  雁门坝断层为逆断层,位于工区的西北角,穿过唐家坝与火焰包间的沟谷,呈北东 -南西向延伸,为工区内最大的一条断层,横向延伸达十几公里。其南东为下盘的 P2q 地层,为深灰色中 -厚层微晶灰岩、细晶灰岩;其北西为上

  盘的 S1-2h 地层,为紫红色泥岩,在断层附近可见到劈理现象,附图 3-5 韩家店组劈理现象。断层两盘地层产状在 315°∠ 45°左右,变化不是很大。断层面较陡,产状为 78°,倾向为北西向。 :白岩山断层

  白岩山断层为逆断层, 走向呈北东 -南西向延伸,经白岩山 -谢家坡 -老鹰 咀 -曹家岩,在工区内长达三千米。断面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为 60°。其上盘地层为

  2D2-3gw 地层,为灰白色中 -厚层微晶灰岩; 下盘地层为 T1f 地层,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页岩。两盘地层产状变化不大,在 320°∠ 45°左右。在 F2 断层带中,可见破碎带、褪色带、劈理现象。附图 3-6 铁路旁 F2 断层带。在谢家坡田家祠堂,在工区内长约 2 千米,该断层被 F8 断层错断。断面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为 65°。上盘地层为 T1f2 地层,紫红色泥岩;下盘地层为 T1j5 地层,灰白色厚层 -块状微晶白云岩。 断层两盘地层产状较稳定, 在 320°∠ 45°左右变化。

   F7:李家湾断层

  李家湾断层为逆断层, 走向呈北东 -南西向延伸,经娃娃岩 -李家湾 -天平山东南部,在工区内长约 千米。断面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为 72 度。上盘地层为地层 T1j4 地层,为紫红色钙质泥岩;下盘地层为地层 T1j5 地层,为灰白色厚层-块状微晶白云岩,两盘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在离家湾附近可见到附近可见到破

  碎带,见附图 3-7F7断层破碎带。在天平山东南部,出露的 F7 断层上盘地层为 T1j2 地层。

   F8:白鹤土断层。

  白鹤土断层为平移断层,位于工区白鹤土与灌林包之间。近于正北正南延伸,东盘相对向南平移,西盘相对向北平移,为右旋平移断层。断层的西

  盘地层为 T1j5 地层,为灰白色厚层 -块状微晶白云岩; 东盘地层分别为 T1f2 地层(紫红色钙质泥岩)、T1j5 地层、T1j4 地层(紫红色钙质泥岩) 。该断层使漆树弯断层和李家湾断层发生了错动。平移断层两盘地层倾角差距很大,在四三八 仓库外的嘉四段地层约 80 多度,而嘉五段则只有三十多度,在构造为平移断层的花状构造。

   构造组合特征分析

  马角坝地区,处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东南侧,位于前山带,构造运动频繁。该区褶

  皱和断层很发育,构造比较复杂。由于断层的存在,工区内地层有重复出现的现象,如吴 家坪组、飞仙关组。工区内主要褶皱基本存在断层的影响,不能见到比较完整的褶皱。诸 如小白岩山背斜、马角坝倒转背斜均被断层错断,在构造上为断背斜。由于平移断层的存 在,部分断层( F5、F6 断层)遭到错断,该断层附近的地层出露显得比较零星。工区主要 有七条逆断层,整体上为叠瓦式构造。总体上,构造应力从北西向南东方向推覆,形成了 马角坝地区的褶皱和断层。

  马角坝地区构造纲要史大致是:

  早志留世 ~晚志留世末期:地壳下降,接受稳定沉积,主要是浅海台地环境。 晚志留世末期 ~早泥盆世末期:地壳抬升,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剥蚀。

  早志留世末期 ~晚志留世末期:地壳下降,稳定沉积,主要为浅海台地环境,期间有蒸发环境。

  晚志留世末期 ~早石炭世早期:地壳抬升,遭受剥蚀。

  早石炭世早期 ~早二叠世末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主要为浅海台地环境。 早二叠世末期 ~中二叠世早期:地壳抬升,遭受剥蚀。

  早二叠世早期 ~中三叠世:地壳下降,接受稳定沉积,主要为浅海台地环境。 中三叠世 ~第四纪:地壳挤压运动,褶皱造山,形成断层。 附图 3-8 马角坝地区构造纲要图

  4 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

  .

   生、储、盖条件

  工区内,吴家坪组、栖霞组、观雾山组灰岩含泥质较多,颜色上呈现暗灰色,表明沉积这三组地层时为还原环境,并且在时代上,这三组地层较老。初步判断,工区内这三组地层作为生油层较为合适。

  工区内碳酸盐岩发育很广泛,原生空隙、次生空隙、裂缝、溶蚀孔洞均有

  5所见,因此工区的储层条件较好, 多套地层均有条件成为储集层, 如 T1f1、T1j

  3地层、D3s 地层和 D3s2 均可见比较明显的溶蚀孔,甚至发育溶洞和落水洞。一

  1般认为,白云岩化作用容易产生空隙,因此白云岩是比较好的储层。故 D

  3地

  51地层23s 层、Tj 地层, Tl

  , Tl 地层、Tl 地层可能作为储层。 122 工区内的盖层条件良好, T1f、T1j 地层、T1j 地层为泥页岩,可能作为盖层。工区内还分布有致密的微晶灰岩,它们也可能作为盖层。

   圈闭条件 根据工区内地层岩性和构造环境,初步判断工区内含有背斜圈闭、不整合圈闭、礁型圈闭的可能性较大。

  首先要谈的是马角坝倒转背斜:马角坝倒转背斜涉及范围很广,其南东翼倒转,被 F7 断层切断。从圈闭的角度看,断层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马角坝背斜两翼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尤其是白云岩特别发育,因此储存条件比较优越,其上盖层不是很好,因此油气容易散失。但是考虑到嘉二段和嘉四段为

  钙质泥岩,他们可以作为隔层, 因此,还是可以形成较小的断层 -背斜复合圈闭。 其次要谈的是,小白岩山背斜:小白岩山背斜核部地层为飞一段灰岩,具有较好的储存环境,而两翼地层为飞二段泥页岩,可以作为较好的盖层。但是由于小白岩山断层的错断,油气藏遭到破坏,仅残存些许油气。

  最后要谈的是该区域可能存在的地层圈闭——礁型圈闭和不整合圈闭:我们在实习时看到不少生物礁,尤其是沙三段、沙二段,其上存在微晶灰岩,盖层较好,可能存在礁型圈闭。工区内存在两处不整合面,尤其是茅坝组和总长

  22

  24 沟群的不整合面, 总长沟群存在较多生物灰岩, 储存条件较好, 可能形成圈闭。

   油气保存条件

  工区内存在多条断层和多条不整合面,它们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区域大多数断层形成时间较晚,因此很多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会使油气进行三次运移,要么散失地表,要么运移到它处储存。

  工区外厚坝可见到油砂、废弃露天原油,且看到了“磕头机” 。间接证明马角坝地区油气前景不好,断层的存在使得地下储层压力不够,开采困难。

   石油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工区找到大型油气藏的希望不大。整个工区构造活动较为频繁,尤其是工区处于龙门山前山带,处于推覆体的前端。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到,工区断层很发育,且褶皱也很发育。虽然表面上看,容易形成圈闭。但是,通过构造纲要史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构造运动活动较晚,晚于该区域圈闭形成的时间。因此,要想形成大的油气藏不太可能。在实习时,我们也有所发现,工区内可以见到几处油气苗。可见,工区油气藏已经遭到破坏。工区内虽然断层较为发育,但是多为走向断层,且在平面图上不能形成封闭,因此,不能形成断层圈闭。虽然工区褶皱发育,有形成圈闭的可能,但是,多遭到断层的错动,使得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工区开采石油的前景不大,不能形成大的油气藏,可见部分小的油气藏,但是考虑到工业成本,当前还不适合开发。

  .

  .

  5 结束语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龙门山前山带马角坝地区地层、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踏勘、实测地层剖面和自由填图,我们在室内做出了马角坝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材料图、马角坝地区刺林包飞仙关组实测剖面图,以及该区域的综合剖面图、柱状图。本次实习,我们熟悉了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了解了野外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但是,本次实习,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在进行踏勘前没有很好地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其次是对于野外地质现象不熟悉,不能准确鉴定岩石和构造现象;最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以后类似的工作,我们要吸取教训,预备工作要做好,要有能吃苦的精神。

  鸣谢! 参考文献:

  《四川省江油市马角坝地区地质填图教学实习指导书》 《石油地质学》王安发,徐国盛,叶斌编 《沉积岩石学》曾允孚编 《岩相古地理》刘宝珺编

  《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编

  《四川龙门山马角坝组铁质鲕粒成因及沉积环境》

  武向峰, 尹海生, 惠博,杨伟《沉

  杜其良,黄邦强编

  积与特提斯地质》第三十卷 大学学报》第四十卷 俊鹏《现代地质学》第

  6 期

  1 期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构造分带性及山前带变形特征》孙晓猛,杜继宇等《吉林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油气藏类型及分布预测》

  23 卷第六期

  金文正,汤良杰,万桂梅,王

  .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3

  一.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止措施:

  1.放缓边坡

  2.抗滑挡土墙

  3.抗滑桩

  4.锚杆(索)

  5.格构加固

  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1.岩土类型

  2.地质构造

  3.岩土体结构

  4.水的影响

  5.风化作用

  6.人类活动影响

  三、基础:建筑物下部直接与土层岩层接触的部位称为基础。

  地基:建筑物的荷载会引起基础以下一定深度内的岩,土层改变它们原始的应力状态,这部分改变了应力状态的土层或岩层称为地基。

  四、地基极限承载力:单位面积上地基能承受的最大极限荷载能力称为地基极限承载力。

  地基允许承载力:在确定地基安全和地基稳定性的前提下,地基所被允许的最大承载力,一般不超过极限承载力。

  五、地基荷载力的确定方法:

  1.按原位测试方法确定

  2.按地基土的强度理论确定

  3.经验方法确定

  六、平板载荷试验曲线特征:

  一般是经历三个阶段1.压密阶段2.剪切阶段3.破坏阶段

  七、地应力:一般是指地壳岩体处在未经人为扰动的天然状态下所具有的地应力,也称为初始地应力或天然地应力。 地应力特点:

  1.在地壳浅部,地应力的垂直分量δv接近于岩体自重应力,地应力的水平分量δh大于垂直分量δv

  2.在地壳深部,两者趋于一致,甚至δv大于δh

  3.水平分量存在各向异性

  4.最大主应力在平坦地区或深部受构造方向控制,而在山区则和地形有关,在浅层往往平行于山坡方向

  5.由于多数岩体都经历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物理学性质也不相同,因而地应力中的一部分以封闭或冻结状态存在于岩石中

  八、滑坡:人工边坡或天然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或软弱带均向下滑动的趋势,一旦下滑力大于抗滑力,岩土体就产生向下的滑移,这种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的形态特征:1.滑坡体2.滑坡面和滑动带3.滑坡床4.滑坡周界5.滑坡后壁6.滑坡台阶7.封闭洼地8.滑坡舌9.滑坡裂缝(拉张裂缝、剪切裂缝、鼓张裂缝、扇形张裂缝)10.主滑线(滑坡主轴)

  滑坡暗物质组成分类:

  1、堆积层滑坡

  2、黄土滑坡

  3、粘土滑坡

  4、岩层滑坡

  滑坡防治措施:

  1、避开滑坡危害

  2、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3、抗滑支挡(抗滑挡墙、抗滑桩和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微型钢花管注浆群桩)

  4、减重反压

  5、其他方法(钻孔爆破、烙烧、化学加固、电渗排水等)

  九、泥石流: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与挟砂洪流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体中固体物质的含量。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物质条件

  2、水源条件

  3、地形条件(形成区、流通区、沉积区)

  泥石流类型:

  1、按组成分: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2、按地貌特征:山坡型泥石流、沟谷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

  防治措施:

  1、形成区:以水土保持和排洪为主

  2、流通区:以拦碴坝为主

  3、沉积区:以排导工程为主

  泥石流地区选线:

  1、道路位置选择原则: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你泥石流

  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

  2、远离泥石流堵河严重地段

  3、线路高程应考虑泥石流发展趋势

  4、峡谷河段以高桥大跨通过

  5、宽谷河段、线路位置以及高程应根据泥石流沟淤积率、河床摆动趋势确定

  6、线路跨越泥石流沟时,应避开河床纵坡由陡变缓和平面上急弯部位,不宜压缩

  沟床断面,改沟并沟或沟中设墩

  7、严禁在泥石流扇上挖沟设桥

  十、地震:在地下深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岩层突然破裂,或滑移,或塌陷,或由于火山喷发等产生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的现象称为地震

  地震类型: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十一、风化作用类型:按性质和特征分:

  1、物理分化作用:温度变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风华程度分带:

  未风化

  微风化

  中风化

  强风化

  全风化

  特殊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防御措施:

  1、黄土区地质病害主要由黄土的湿陷性和黄土洞穴引起,防治措施可采用以下两类,防水措施和地基处理

  2、膨胀土可能导致工程建筑物开裂,下沉,失稳,防治措施是地基防治和边坡防治

  3、软土会使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裂缝,甚至坍塌,防治措施是砂井排水、砂垫层、生石灰桩、强夯法、旋喷注浆法、换填土

  4、冻土会引起道路边坡及基层稳定问题,防治措施排水、保温、改善土质

  十二、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1、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2、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

  3、沉积岩与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1、绝对年代法: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次排列出个地层的新老关系

  2、相对年代法:通过比较各层间的岩积顺序和古生物特征确定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

  断层的判断依据:

  1、岩层的构造线标志

  2、地层分布标志

  3、断层伴生现象

  4、地貌标志

  断层的主要类型:

  1、按断层上下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

  2、按断层趋向与褶曲轴线关系分类

  3、按断层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4、按断层力学性质分类

  十三、地下水对土木工程影响的类型:

  1、溶出侵蚀:硅酸盐水泥遇水樱花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上述过程中的生成物成分不断溶解带走,结果是混凝土强度不断下降;

  2、碳酸性侵蚀: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过多时,固体碳酸钙不断被溶解,使混凝土不断遭受侵蚀

  3、硫酸盐侵蚀:当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超过一定数值时,对混凝土造成侵蚀破坏

  4、一般酸性侵蚀:地下水ph值偏小,酸性强,这是可以溶解混凝土

  5、镁盐侵蚀:地下水中的镁盐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侵蚀混凝土

  大坝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共3篇(地质与地貌学基础实验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