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时间: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2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2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小蝌蚪成长的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小动物吗?(青蛙和小蝌蚪)你知道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板书:1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我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小蝌蚪找不到它们的妈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二、介绍作者

  盛璐德:(1912~1985),女,上海市人。1956年,被评为幼教一级教师、市优秀教师和市先进工作者,后被选为长宁区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静安区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2年,盛在自己班级试验"认语教学法"引导幼儿认识环境,掌握语言。1953年,她先后开25节观摩教学课,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赞扬。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

  (1)表演法识记:表演认读“甩、捕、迎”,

  (2)图文结合法识字:利用小蝌蚪图片认读“脑、袋、灰”,利用鱼图片认读“阿、姨”,利用乌龟图片认读“龟、宽”,利用青蛙图片认读“顶、披、鼓”。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池塘水塘头脑电脑脑袋袋鼠灰色黑灰哇哇大哭教室教书捕捞捕捉欢迎迎接阿姨阿爸阿姨姨妈乌龟海龟披上披着打鼓敲鼓

  (重点指导生字“脑”为鼻音,后鼻音“塘迎”等。“捕”的声母是b,

  避免错读成pú;强调“披”的韵母是ī,避免错读成pēi;强调“迎、顶”的韵母是inɡ,发准后鼻韵母,读准生字。)

  (2)学习多音字:教(jiāo ji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

  在这里,“教”读“jiào”,是“指导、训诫”的意思;还有一个读音是“jiāo”,是“传授”的意思。组词如下:

  教jiāo(教学)(教书)(教课)

  jiào(教师)(教室)(教育)

  ②读一读:

  我的妈妈是位教师,在二中教学。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池塘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害的虫类。

  快活蓄水的坑,一般不大,也不太深。

  害虫高兴,快乐。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看图,了解图意,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挂图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3)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先遇见鲤鱼——然后看见乌龟——最后看见了自己的妈妈青蛙。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结合课文插图,一目了然。先对课文内容大体把握,了解课文脉络。】

  四、学习“会写字”

  两哪宽顶眼睛肚皮孩跳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睛、哪、肚”。如“睛”“目”加“青”就是“睛”。

  用熟字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皮”:“披”减去提手旁就是“皮”。

  用熟字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孩、跳”。如,“该”的言字旁换成子字旁就是“孩”。

  运用形声字识字的方法认识“顶”,如“顶”中页字旁表意,“丁”表示读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宽”,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哪顶眼睛孩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肚”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宽”和左右结构的字“哪、顶、孩、跳”,学生练写。

  两:第二笔竖、第三笔横折钩围成的框稍大,前后两组撇点前小后大,第二组的撇尖穿插到第一组的点的下方

  哪:左窄右宽,每部分要紧凑,中部的横折钩和右部的横撇弯钩都不要向下写太长,最后一笔悬针竖最长。

  宽:宝盖头写宽,首笔点在竖中线上。中间部分写窄,下面部分是“见”,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略宽于宝盖头

  顶:左窄右宽,左低右高;“丁”的横和竖钩都不要写太长,“页”的竖在竖中线上。

  眼:“目”要写得细长些,比右边稍短。

  睛:左窄右宽,“青”的第四笔长横从横中线起笔,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

  肚:左窄右宽,月字旁写得窄长,“土”的短横在横中线上,竖跟月字旁相比要起笔高收笔早。

  皮:第二笔长撇斜度要小,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又”的横撇要横短撇长,捺舒展。

  孩:左窄右宽,“子”末笔横变提,斜度大,“亥”第三笔是撇折,撇折经中心点在横中线下侧向右折。

  跳:左窄右宽,“兆”的撇斜度小,沿竖中线右侧往下,撇尖穿插到足字旁的下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动作的词:蹲着披着露着鼓着甩着

  (2)表示蝌蚪外形的词语: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3)表示青蛙外形的词语: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大眼睛;

  2.练习运用:练习用“披着露着甩着鼓着”说话。

  (1)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词语,让学生初步积累这些词语,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习运用,增强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自主学习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解决了阅读障碍。积累了很多识字方法,学会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并会恰当地运用词语。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能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用“ ”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想什么?

  学生自主读文,画出相关语句。

  思考问题,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汇报展示如下: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从“迎”字看出了什么?(板书:迎鲤鱼)

  (“迎”字可以看出小蝌蚪想急切见到妈妈的心情。从小蝌蚪称鲤鱼为阿姨,可以看出小蝌蚪非常的懂礼貌。)

  鲤鱼阿姨是怎么说的?

  出示:“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从鲤鱼阿姨那里,小蝌蚪知道,他们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四条腿,宽嘴巴)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连忙追上去”说明什么?(“连忙追上去”说明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很急切。)(板书:追乌龟)

  从乌龟那里,小蝌蚪了解到自己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鲤鱼、乌龟)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谁?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预设:鸭妈妈带着孩子游过来,小蝌蚪迎上去问:“鸭妈妈,鸭妈妈,您知道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吗?”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在荷花旁边,你们快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找到了)

  朗读指导:读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急切心情。

  (3)“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从这段对话中你能体会到小青蛙的什么心情?

  (“游过去、叫着”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愉快心情。“笑着说”突出了青蛙妈妈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板书:游青蛙)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高昂,读出小蝌蚪见到妈妈后欢快的心情。

  2.自由读1—6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词句。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这时的小蝌蚪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后来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先长出两条后腿,然后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的青蛙。

  (2)练一练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板书: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变成了青蛙))

  【设计意图:运用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并指导感情朗读。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小蝌蚪》

  听儿歌《小蝌蚪》,做一做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动作,试着把儿歌背下来。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童话,讲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跟着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五、学习写话方法

  学一法:外形描写

  本文第一自然段是对青蛙的外形描写。“大大的”写出了脑袋的形状,“黑灰色的”写出了身子的颜色,“长长的”写出了尾巴的样子。这样的外形描写生动形象,让小蝌蚪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举一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往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练一练: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写一写它的外形。

  示例:小白兔浑身雪白雪白的,像一个小雪球。它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像白玉上嵌着两颗红宝石。它的耳朵很长,毛茸茸的,像两个剥了皮的香蕉。它的嘴是三瓣的,红红的,像涂了口红一样,吃东西和呼吸时,嘴巴向三面咧开,露出粉红色的牙床。

  六、课堂小结

  文章以找妈妈为线索,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告诉了我们从小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七、主题延伸

  小朋友,你见过小蝌蚪和小青蛙吗?用手中的笔画一画吧!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变成了青蛙)

  小蝌蚪

  找妈妈(迎)→ (追)→ (游) →跟

  鲤鱼乌龟青蛙捉害虫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2.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3.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不足之处:教师放的不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不同动物特征选择乐器、创编节奏表现故事情节,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2.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合作创编奏乐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感受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会唱游戏歌曲叫《小蝌蚪找妈妈》

  2.各种乐器若干、头饰(鸭、鱼、乌龟、白鹅、青蛙、蝌蚪)。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叫《小蝌蚪找妈妈》。

  T:有只小蝌蚪在池塘游来游去,脑袋圆圆,尾巴细细,真可爱。(引导幼儿在唱歌词“黑溜溜”时舌头卷一卷。)

  (二)乐器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故事回忆

  根据故事情节,依次出示小鸭、大鱼、乌龟、白鹅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特征。

  T:小蝌蚪找妈妈先遇到谁?走路怎么样?乌龟走路又是怎样的?(慢吞吞的)

  2.引出新角色——青蛙

  T:最后小蝌蚪找到的妈妈是谁?(出示图片青蛙)青蛙长得怎么样?叫声是怎样的.?有什么本领?选什么乐器表示青蛙?它可能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根据青蛙的特征和情节选择乐器为青蛙配音,例如:一名幼儿选蛙鸣筒,表示青蛙在唱歌;另一幼儿为青蛙选响板代表它从这片荷叶跳到那片荷叶。)

  3.幼儿分组用乐器表现动物角色

  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角色(青蛙、小鸭、大鱼、乌龟、白鹅),一起商量用什么乐器和节奏表现动物。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分别找出小鸭、大鱼、乌龟、白鹅组的节奏,鼓励幼儿合作表现;重点指导选择表现“青蛙”的小组。

  4.分享交流

  选择2—3组幼儿展示刚才讨论的成果(包括本次探索重点——青蛙组,以及本次活动节奏或乐器有变化且有创意的小组),并引发其他组幼儿的想象。例如:听着他们的音乐感觉青蛙在干什么?有的幼儿说:叉的声音好像青蛙扑通跳到池塘里;有的说:蛙鸣筒代表青蛙的叫声等等。

  5.集体表现:回旋曲《小蝌蚪找妈妈》

  老师扮演小蝌蚪起到指挥及串联作用,引导幼儿集体操作回旋曲。

  操作提示

  这个乐器操作游戏是一个过程性、延续性的活动。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为青蛙选择合适的乐器和相应的节奏,并用乐器完整表现整个故事。在此活动之前,老师需要逐一地为角色(小鸭、大鱼、乌龟、白鹅)选择乐器和节奏,因此可分几次活动进行(方法同本次活动相同)。

  在引导幼儿选择乐器时要让幼儿通过倾听为角色配上合适的声响,在鼓励幼儿创编节奏时老师要将抽象节奏与情景相结合,支持幼儿用节奏解释情景。

  可将乐器材料放入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不断创编新的节奏,或用自制乐器替代已有乐器进行合作游戏。

  小呀小蝌蚪,咳哟咳哟咳哟哟,来来去去水呀水里游,找妈妈,快快找妈妈,我的好妈妈在哪里?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塘”“脑”“袋”“灰”“捕”等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等9个字,会用“已经”练习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教学难点: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2.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一个愉快的暑假,同学们一定认识了许多动物朋友,比如水里游的小鱼小虾,田里飞的蝴蝶蜜蜂,它们都和大家一样自由自在的玩耍。那么,大家认识这些小动物吗?(出示蝌蚪图片)大家一定认识它们,它们过得可不开心了,因为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

  1.结合图片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3.小组交流学习字词。

  4.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引导学生从字音字形字义上识字。

  (2)教师重点指导:

  【多媒体出示生字】检察自学情况,教师边检查边对个别字做强调。

  然后以多种方式认识我会认的13个生字。

  (3)学习会写的9个生字

  教师在田字格里做示范,学生描红仿写。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掌握的可真不错,那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并思考问题: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3.你们课文读完了,你们找出答案了吗?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6个)

  4..那看看大屏幕,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呀?(生:鲤鱼妈妈、乌龟)

  5.那它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他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青蛙)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真不错,课后继续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来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谁会用“快活”说话?(鼓励畅所欲言)。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 导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长出了两条后腿。)

  (3)这时,他们看见了什么?(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生读蝌蚪的话)

  (5)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

  3.导读第3自然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2)它们又看见了什么?(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3)因为小蝌蚪看见乌龟的四条腿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4.导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

  (2)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宽嘴巴大眼睛(鼓)绿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5.齐读第5---6自然段。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2)小青蛙以后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6.小结:学了课文,你们喜欢青蛙吗?为什么?(因为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读一读记一记

  五、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大脑袋→长了两→长了两→尾巴→不见

  黑灰的身子条后腿条前腿变短尾巴

  长尾巴↓     ↓     ↓

  找妈妈→鲤鱼→乌龟→大青蛙→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4

  活动目标:

  1.会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能理解故事情节。

  2.宝宝回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知道请别人帮忙时可以使用礼貌用语。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添画小蝌蚪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青蛙、虾、乌龟、螃蟹,小蝌蚪找妈妈添画的纸、黑色墨汁,黑色彩笔等。

  活动重点(或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要学会帮助别人,并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1、现在是春天了,动物们都要出来活动了,小朋友们都见过小蝌蚪吧,现在小蝌蚪长大了,它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妈妈的'。

  2、青蛙妈妈的宝宝是谁呢?(小蝌蚪、青蛙)

  3、小蝌蚪长的怎样,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细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师又指着小蝌蚪说,小蝌蚪正在找妈妈。

  二、展示图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1教师展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谈谈想想小蝌蚪遇到谁?他们会说些什么龙虾公公是怎么回答它们的?

  2图二,小蝌蚪又游啊游啊,遇到了谁?大螃蟹又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呢?

  3图三,之后小蝌蚪继续找妈妈,它们是不是找到妈妈了呢?原来是大乌龟,大乌龟又是怎么说的呢?

  4图四,最后,小蝌蚪们找没找到妈妈?它们的妈妈到底是谁?

  三、完故事后教师提问教师设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

  2、小蝌蚪看到龙虾公公、大螃蟹、大乌龟是怎么询问?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的对话时都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

  3、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如果找不到妈妈会怎么做?

  4、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你能说说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本领。

  5、完整的再听一遍故事。

  四、让我们一起动手画画小蝌蚪

  1、在老师画好的图片上,添画一些小蝌蚪,使画面更完整。

  2、评价幼儿作品,鼓励添画添的好的宝宝。

  3、最后,青蛙妈妈来了,带着蝌蚪宝宝们一起去田里捉害虫去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多次倾听教师演唱,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通过“小蝌蚪找妈妈”游戏,能随音乐节奏大胆演唱并尝试进行歌表演。

  3.在歌唱活动中,感受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难点:能随音乐节奏大胆演唱。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帮助寻找青蛙妈妈的兴趣。

  指导语:池塘边有只小蝌蚪在找妈妈,我就是那一只刚出生的小蝌蚪,我谁都不认识。我看到谁都叫嗯嗯,嗯嗯你好,嗯嗯你好,你们看见我的妈妈了吗?我决定唱着歌找妈妈去。

  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游戏,幼儿逐遍倾听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次。

  指导语:你看见我的妈妈了吗?我去那边找找吧!

  教师范唱歌曲第二次。

  指导语:你看见我的妈妈了吗?我的妈妈到底在哪里呢?

  提问:我歌曲里唱在哪里找妈妈吖?(池塘边)那我再去池塘里找找我的妈

  妈。

  教师范唱歌曲第三次。

  指导语:你有没有看见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妈妈吗?

  教师范唱歌曲第四次。

  指导语:嗯嗯你好,你一定是我的妈妈。

  提问:要找妈妈的时候我是怎么唱的?(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吖?),你们

  能帮我一起唱这一句吗?看我的妈妈能不能听见。

  单独练习一次。

  教师范唱歌曲第五次。(指导语:妈妈还没有听到我的声音,一定是我的声音太小了。

  提问:你们可以和我一起唱歌找妈妈吗?

  小结:你们的歌声真好听!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玩“选荷叶”游戏,幼儿学唱歌曲。

  四、1.出示PPT池塘,幼儿学唱歌曲第一次。

  指导语:我的妈妈到底住在什么地方?(池塘),那我要去池塘找妈妈了(出示池塘ppt),我的'妈妈可能躲在荷叶里面,我们要一起唱歌这个荷叶才会打开哦!

  提问:我要找一个会唱歌的小朋友帮我选选看我的妈妈到底藏在哪片荷叶后面?听一听你们的歌声。

  选取一名幼儿上来选荷叶,教师小结并说明“选荷叶”游戏规则。

  2.幼儿学唱歌曲第二次。

  指导语:接下来我又要来请会唱歌的小朋友来选荷叶了哦!

  3.幼儿学唱歌曲第三次。

  指导语:这一次我来听一听哪一位小朋友声音特别好听,能用歌声吸引更多动物听到来帮助我。我要来这边听一听哦!(教师走到另外一遍,激发幼儿歌唱兴趣)

  4.幼儿学唱歌曲第四次。

  指导语:虽然两次都没找到妈妈,但是我不会放弃的,这一次你们和我一起、努力,用好听的声音加上好看的动作、表情一起来帮助我找妈妈好吗?

  通过逐遍学唱,教师引导幼儿演唱时关注歌词、速度、情绪及动作表情。

  四、创设“池塘”情境,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并进行歌表演。

  1.引导幼儿反思,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检查意识。

  2.散点表演歌曲一次。

  指导语:现在我们一起变成小蝌蚪到池塘游游泳!可以边唱边游吗?

  3.幼儿自选角色进行歌表演。

  表演游戏规则:待会我们一起来扮演小动物边唱歌边加上动作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金鱼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小蝌蚪问他他要说什么?(不是,你们的妈妈在那边)

  3.教师小结。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7

  教学目标:

  1、喜欢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知道青蛙妈妈的样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看过小蝌蚪;

  (材料准备)图片、故事录音。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蛙的主要外形特征。

  教学过程:

  一、宝宝和妈妈

  1、提问:在家里人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是妈妈生下了我们,而且最照顾我们、宝贝我们的也是妈妈。

  提问:你们和妈妈长得像吗,什么地方长得最像?

  2、师:我们都快乐地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小蝌蚪却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这一天,他们决定去找妈妈。

  二、蝌蚪找妈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故事)

  1、插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

  小蝌蚪遇到了谁?是怎么问的?青蛙妈妈到底长的怎么样?

  重难点:了解青蛙的主要外形特征。

  2、玩表演游戏幼儿扮演小蝌蚪,教师依次扮演其他角色,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表演中鼓励幼儿发问:妈妈在哪里?你是我们的妈妈吗?

  三、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7个生字,会写“灰、阿”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请你标画出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听故事录音,边听边标画出自然段序号

  三、再读课文,了解蝌蚪变为有蛙的过程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小蝌蚪什么样子呢?

  (2)“快活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象一下,做这个动作。谁还能用“快活”说一句话呢?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这自然段,这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分组进行议论。

  (3)画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象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试着读—读,再分角色进行表演。

  (4)学生练读。表演。

  (5)汇报后评价。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长后腿

  3、仿照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又向谁请教呢?

  板书:乌龟青蛙

  (2)自选学习内容。

  思考: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用读的形式汇报出小蝌蚪的变化。

  4、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小蝌蚪找到乌龟,乌龟告诉它,它的妈妈头顶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小蝌蚪看见大青蛙,找到了妈妈。

  7、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

  8、戴头饰表演。

  9、教师小结:小蝌蚪为了寻找妈妈,不断地探索,靠着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

  2、课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小青蛙吃害虫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2、分小组表演这个节目。

  二、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中有些生字的结构规律。

  2、认识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灰迎阿姨 ?追顶披鼓

  (2)同桌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汇报。

  3、指导学生写本课的生字。

  先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再组词。注意区别“披”和“波”。

  (1)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占格位置。自主提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与学生一起书空。,重点指导“灰、条”。

  (3)学生仿写,老师订正。

  (4)认真书写。展示部分学生写的字。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师生对话,背诵句子。师:小蝌蚪什么样?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小青蛙什么样?生: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把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说清楚。

  四、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四条腿宽嘴巴长后腿

  乌龟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9

  活动目标:

  1、关注画面的安排,尝试变化小蝌蚪与其他故事角色之间的大小和位置。

  2、体验安排故事画面的乐趣。

  活动难点:

  注意远近、大小关系,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齐白石作品:小蝌蚪

  2、故事人物:鸭子、鱼、乌龟、鹅、青蛙图片

  3、铅画纸、油画棒、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回忆关于小蝌蚪的已有经验)

  1、回忆小时候画的小蝌蚪。

  关键提问:“我们以前都会画小蝌蚪,以前画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怎么画小蝌蚪的?”

  2、欣赏齐白石画的蝌蚪。

  引导语:“我们小朋友都会画小蝌蚪,今天我们来看一看齐白石爷爷画的`蝌蚪。”

  教师小结:齐白石爷爷画的小蝌蚪很逼真、很灵活,小蝌蚪看起来简单,但要画得灵活可不容易。

  二、操作尝试(感受画面布局)

  1、出示动物图片,将其放置不同的位置,请幼儿观察。

  过渡语:“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中遇到了谁呀?”(幼儿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摆放故事角色到不同位置。)

  2、共同分辨摆放的位置是否平衡,适当将其调整。

  关键提问:“小蝌蚪遇见了鸭妈妈,小蝌蚪们游到了鸭妈妈的身边,你们看,小蝌蚪游到鸭妈妈的身边了吗?鸭妈妈看得到小蝌蚪和他们说话吗?”

  关键提问:“这一次小蝌蚪遇到了大鱼,小蝌蚪游了过去,小蝌蚪要游在哪里?”(变换故事角色)

  小结:小蝌蚪可真灵活,游到东来游到西。游啊游,游到动物的身边找妈妈哦!

  过渡语:“我们今天也来创作这个故事,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

  三、幼儿创作(体验创造故事画面的乐趣)

  要求:

  1、画之前,确定动物的位置并和小蝌蚪相呼应。

  2、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3、用颜料创作画面背景。

  四、评价作品

  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0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生长的过程。全文配以3幅连环画,旨在让学生在图文阅读中识记生字、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产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1.识写生字。

  课文有14个生字要求会认读,一个多音字“教”要读准,10个生字要求会书写。其中,“宽、顶”既要求认读,也要求写。

  归类识记用于指称具体事物的生字。如认读“塘、脑袋、灰、阿姨、宽、龟、肚皮”7个字词,宜借助课文插图,读一读生字,认一认事物,将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可拓展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如:“肚、腿”等。

  借助动作演示,识记动词。如认读“捕、迎、披、跳”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强化识记效果。教学“顶、鼓”2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生字,除演一演之外,宜通过组词“头顶”“大鼓”等,与事物关联,加强识记。之后读读课文,找找其他动词,进行动词归类识记,扩大识字量,如“甩、游、蹲”等。字不离词,动词学习还应放在具体的词或短语中认读,如“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甩着长长的尾巴”等。教学时,宜重识记,短语结构等语文知识可不讲。

  创设生活语境,识记语气词。如认读“哇”字,宜借助具体的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认读,之后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哇,这条鱼真大!”等。学习“哇”字后,可同时识记常用的语气词,如“吗、呢、吧、呀”等。

  通过熟词辨析,识记多音字。“教”是个多音字,通过组词“教师”和“教书”等,借助熟词辧析,区分两个读音。教学时,能正确组词即可,多音规律可不讲。

  通过比较,认读“哪”字。借助拼音认读,在“口+那”熟字加一加方式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哪里”和“那里”、“哪个”和“那个”等,把握字形、字义间的关联:“哪”表示疑问,“那”表示回答、肯定。

  量词关联,认读“两”字。先借助拼音认读,然后在短语“两只大眼睛”“一对大眼睛”中,把握“两”和“对”的关系,再用“两”字说说身边事物,强化识记效果,如“两只耳环”,可以说成“一对耳环”等。教学时,不区分“两”和“对”,能将两者对应即可。

  “顶、跳、孩”等10个生字要求会书写。在掌握基本笔画写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教师需要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即左窄右宽。其中“跳”和“孩”两个字中“足”与“子”做偏旁时,笔画出现变形,教学时宜进行熟字比较。

  “两、皮”2字是独体字,宜让学生整体把握字的结构类型:“两”属于方正结构,要注意形态的方正,“边竖内收对称美,两人摆放空间匀”;“皮”属于三角形结构。要注意上尖下平,撇捺舒展,交对中线。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出现了大段的角色对话。朗读时,要读出叙述语言和角色语言的不同。

  叙述语言的朗读,重点在于通过声音的延长表现故事的时空跨度。如“游哇游”这一短语,前两字声音宜延长,最后一字宜急收。教学时,可先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在比较中体会其效果,如将三字都读短、都读长和恰当延长的情况作比较等。再扩展“想啊想”“跑啊跑”等,在具体语境中练习,丰厚学生的朗读经验。

  角色语言的朗读,重点在于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宜在定位角色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演小蝌蚪,通过试错朗读,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问话的不同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再设置情境表演,将文中的动作词表演出来。

  3.复述。

  本文的复述应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借助句式呈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从而全面认识青蛙。

  聚散为整,认识青蛙。故事通过鲤鱼、乌龟等对青蛙的部分描述,总体勾勒出青蛙的特征。教学时,宜围绕“青蛙是什么样的”,先发现青蛙的局部特征,再连起来说整体描述。

  借助句式和插图,复述生长过程。课文中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的句式呈现了小蝌蚪变为青蛙的变化过程。在复述变化过程时,教师可先利用图片质疑,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分句说出小蝌蚪的变化;再借助图片排列的方法,厘清小蝌蚪的变化顺序;最后图文结合,完整复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4.练习说话。

  课文以动宾结构的短语描述事物特点,迁移时可创设情境图,让学生用此结构说话。如呈现一幅人物照,让学生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从简单的“戴着帽子”到“戴着怎样的帽子”;从单句到鼓励学生连着说,“戴着什么,穿着什么,拿着什么”。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学写“两、哪、孩”等10个汉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把握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语态。

  4.整体认识青蛙,并能借助图片复述课文。

  5.学习用动宾短语和相关句式说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归类认读,认识事物

  1.认识“蝌蚪”。

  (1)借助拼音,读准词语:这个词,谁会读?

  (2)比较“蝌蚪”与“小蝌蚪”:加了“小”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要点:称呼前面加个“小”字,使事物显得更可爱。

  (3)游戏:老师来说事物,你们换个说法,让事物更可爱。例如:猴子一小猴子:狐狸—小狐狸等。

  2.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1)观察课文插图: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提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指导学生朗读短语。

  (2)“脑”是本课生字,是“月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字里也带有“月字旁”?

  提示:可以从课文中去寻找。比如“肚、腿”也可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字,比如“腰、脖、胳膊”等;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很多带有“月字旁”的字都是表示身体的一个部分。

  (3)本课的生字还有:塘、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谁敢来挑战?

  提示: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识记多音字“教”。

  3.认识“青蛙”。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要点:找出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出示“四条腿、宽嘴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对大眼睛”。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呢?

  提示:仿照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4.识记“披、露、鼓”。

  (1)出示“有着碧绿的衣裳,有着大大的眼睛、有着雪白的肚皮”。谁来读?这样一变,你还认得出青蛙的样子吗?

  要点:“披、露、鼓”3个动作词表现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

  (2)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3)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板块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朗读叙述语,声音适时延长。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远很远的路。出示三句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2)听老师这样读,你觉得哪一种不仅好听还能感觉到它们游的路远?

  提示:教师进行三种不同的朗读。学生比较,选择。

  (3)跟着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朗读角色语言,读准语气、语调。

  (1)小蝌蚪游了很远的路,它遇到了哪些人呢?说了些什么话呢?

  提示:定位角色,小蝌蚪是孩子,其余是大人。

  (2)师生角色对话,教师当小蝌蚪。

  提示:教师用不同的语气读三组对话:第一组对话,教师朗读的语调下沉;第二组,语速较缓;第三组,语气平和。

  (3)老师这样读好不好听?应该怎么读呢?看看提示语,会不会有什么发现呢?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叫,读出惊喜,语调上扬。

  (4)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后,小组分角色练读。

  3.情境表演读,把握语态。

  (1)哪组小朋友愿意来读一读?

  点评要点:角色语言的语气、语调是否恰当。

  (2)小蝌蚪跟人说话时,难道是动不动的吗?看看课文,他会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什么时候做呢?

  提示:区分“迎”和“追”,动作要准确:边比画动作边说。

  (3)加上动作,读起来就更有趣了。请你再练一练把动作也加上。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点评要点:动作是否准确;动作和话语搭配是否合乎情境。

  板块三复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完整的句子;变化的过程: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仔细看图,每幅图中的小蝌蚪有了什么变化?

  3.打乱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这些图片被弄乱了,你能根据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重新排一排顺序吗?

  4.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板块四迁移说话

  运用动宾结构短语,说样子。

  (1)青蛙的样子真有趣,谁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子?

  提示,用上“披着什么,露着什么、鼓着什么”,青蛙的样子就能说清楚。

  (2)出示图片,一个人的照片。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能说短句即可。

  (3)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等;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4)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板块五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顶、跳、就、肚、孩、睛;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跳、就、孩”。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如“跳、孩”2字,“足”的捺“子”的“横”变成“提”,“就”字的“京”的右点写小一点、稍上一点。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3)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形状块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高右低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4)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在字中心点处起笔顺势作点,与撇收笔处对称。

  2.指导书写左中右结构字:“哪”。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哪”为左中右结构,三部分高低错落有致,结构紧凑。

  3.指导书写“两、皮、宽”。

  (1)出示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1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知道青蛙吃害虫,要保护青蛙。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视频、魔术图片、小卡片、小蝌蚪头饰、《小蝌蚪找妈妈》歌曲。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黑脑袋圆溜溜,一条尾巴拖后头。东游游来西游游,好像许多黑豆豆。"知道荷叶的用处很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的需要,想象荷叶有什么用。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是谁吗?对啦,我的名字叫小蝌蚪,别看我长得挺可爱,其实我是个很可怜的孩子,妈妈一生下我就去了别的地方,我都长出小尾巴了还没见过我的妈妈。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找妈妈呢?那就跟我走吧。

  二、播放视频,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1、观看视频,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身体变化。

  2、出示魔术图片,引导幼儿描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

  三、发放卡片,幼儿动手操作。

  1、幼儿按照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排序。

  2、幼儿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围成一圈跟在老师后面,根据歌词自编动作。

  五、小结:

  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经常帮农民伯伯捉田里的害虫,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哦。

  活动延伸:

  1、春天到了,天气逐渐转暖,幼儿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河边观察小蝌蚪。

  2、幼儿自己在家养一些小蝌蚪,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2

  活动目标:

  1. 欣赏并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 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 课件《小蝌蚪找妈妈》。

  2. 小蝌蚪、小鸭、小鱼、乌龟、小鹅、青蛙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讨论

  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和视频欣赏,丰富幼儿对小蝌蚪认识。

  教师:你们见过小蝌蚪么?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二 . 故事《小蝌蚪找妈 妈》

  1. 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故事。

  2. 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教学,教师请幼儿观察画面回忆故事或者指向 " 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谁 " 等文字按钮。

  教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谁了?它们怎么说的?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子?

  三 . 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幼儿根据故事讨论小蝌蚪是怎么长大变成青蛙的,教师可结合课件成长视频来开展这一活动。

  活动延伸:

  幼儿分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