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14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写作导航】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编,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篇文章改变成另外一篇文章的作文方法。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改写既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发展思维、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写《曹刿论战》一文呢?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例文引路】

  《曹刿论战》改写

  兵民是胜利之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些有关战争的名言警句在此碰撞的时候,那耀眼的火花中呈现出了历史苍穹下的战争成败的壮阔场面!--题记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名师点评】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写作导航】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编,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篇文章改变成另外一篇文章的作文方法。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改写既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发展思维、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写《曹刿论战》一文呢?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 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 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 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 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 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例文引路】

  《曹刿论战》改写

  兵民是胜利之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些有关战争的名言警句在此碰撞的时候,那耀眼的火花中呈现出了历史苍穹下的战争成败的壮阔场面!--题记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 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 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 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 ,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 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 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 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 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名师点评】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要体现在:

  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 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最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忙庄供选取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务必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决定。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以江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思考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能够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期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比较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比较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务必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

  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

  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

  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

  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六:

  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并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学生形成观点、表述观点、捍卫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从简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导入。

  ⑵从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

  2、切入点:

  ⑴指导背诵课文,让学生寻找背诵的技巧。

  (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前后衔接和相互照应的句子,然后总结这些语句之间的规律,提高背诵效率。)

  ⑵上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讨论:从全文看,你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词,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形成知识板块。

  找出文中具有一词多义特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及能印证这些词语的成语。

  (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证此义的成语有“所向披靡”。参考: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深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视其辙──南辕北辙、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⑵探究课文,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曹刿的战略思想、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⑴谈谈你对曹刿战略思想的看法。

  ⑵展开想象,再现长勺之战的场面,200字左右。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