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6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

  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

  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

  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

  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六:

  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并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学生形成观点、表述观点、捍卫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从简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导入。

  ⑵从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

  2、切入点:

  ⑴指导背诵课文,让学生寻找背诵的技巧。

  (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前后衔接和相互照应的句子,然后总结这些语句之间的规律,提高背诵效率。)

  ⑵上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讨论:从全文看,你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词,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形成知识板块。

  找出文中具有一词多义特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及能印证这些词语的成语。

  (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证此义的成语有“所向披靡”。参考: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深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视其辙──南辕北辙、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⑵探究课文,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曹刿的战略思想、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⑴谈谈你对曹刿战略思想的看法。

  ⑵展开想象,再现长勺之战的场面,200字左右。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故事情节。

  2、深入文本分析,拓展相关语文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深入文本分析,拓展相关语文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 情景剧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齐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相机板书)

  2、指明反馈。

  二、新授

  (一)、1、曹刿人物形象分析

  出示:我从( )看出,曹刿是一个( )的人。

  2、指明反馈: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缜密

  A、为何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原句,分析理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原句,分析理解)

  B、实际情况如何?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译原句,分析理解)

  C、拓展: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三国志》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

  (2)爱国、从容(主动请谏、从战)

  (3)远见 (抓住时机、取得民心)

  1 抓住时机

  A、何时击鼓?(待齐人三鼓)

  B、为何击鼓?(振奋军心,进攻命令)

  C、为何要待齐人三鼓?(彼竭我盈)

  2取得民心

  A 、战场上作战要抓住时机,仅仅抓住时机就一定能获胜吗?(补充介绍临时招兵制)

  B、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分析理解)

  (善待百姓——取得民心)

  C、拓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三、拓展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吗?

  四、情景剧表演

  板书

  曹刿论战

  《左传》

  爱国、从容

  曹刿 缜密 抓住时机

  远见 取得民心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