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时间: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合集12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1-4班的地理课,一周16节课。七年级下册共五章内容,20周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我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期末复习,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我总结了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学期第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和任务,并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

  二、以新课改理念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并经常督促检查,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较差,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这些状况都需要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今后的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2

  学习习惯分析

  学生知识能力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不深,对地理学科特点认识欠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待培养,学习习惯有待养成,大部分同学探究创新能力不足

  教学目的任务

  1.紧扣中考考点,完成每一章教学内容。

  2.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3.重视地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力争因材施教。

  5.结合教材和生活有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各大洲和地区的典型国家及特征。

  难点:1.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分析问题。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个人教题

  镇江市立项课题:一趣二疑三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完成任务的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集中研读新课标。

  2.认真钻研教材,强化集体备课。

  3.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4.深化课题研究,探索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的模式。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及复习、检测、考试安排

  1

  ~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

  ~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

  3

  

  自然环境日本

  4

  ~

  日本东南亚

  5

  ~

  东南亚印度

  6

  ~

  印度俄罗斯

  7

  ~

  俄罗斯清明节休假3天

  8

  ~

  中东2课时

  9

  ~3

  欧洲西部2课时

  10

  4~0

  24日-26日期中考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1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劳动节休假3天

  12

  ~4

  澳大利亚2课时

  13

  5~

  美国2课时

  14

  ~

  巴西2课时

  15

  ~

  10极地地区

  16

  ~

  期末复习

  17

  ~

  期末复习端午节休假3天

  18

  ~

  期末复习17日-20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19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 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 复习

  小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雨林区的民居,西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

  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读图2-3回答:

  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

  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

【探究结论】

  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

  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

  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

  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

  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

  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

  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

  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总结地形地势与河流间的关系。

(总结)河流的流向与流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习.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平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习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8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9

  《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

  【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0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1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2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合集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